|
(轉載知乎)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太精英主义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周围一些朋友对新加坡的教育有很高评价,都愿意花钱送去参加它们的假期培训,我上网了解了一些资料,发现新加坡的教育模式很早就开始分流,孩子的压力也很大,似乎是一条输送精英阶层的教育通道,但是也看到一些信息,提到这是让穷人获得晋升的公平模式。 我感觉很困惑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桑桑桑:
新加坡以前是很沉迷这些东西的,但是近年来政府意识到这么玩是错的,已经陆陆续续改革了,08年小四分流已经没了,虽然SBB还是有点“前朝遗毒”,但是也没有说很糟糕。离校会考PSLE仍然是个灾难,但是同行衬托下也还行(隔壁香港也喜欢搞小升中,还搞TSA,不知道是谁教他们的,总是要折磨小朋友),到了大学,NUS NTU每年都收了超过一万本地生,他本地适龄儿童才三万多,快30%了,在东亚算好的了。
我还是那句话,教育是一种居民福利,根本就不应该搞筛选,他毕业之后工资低或者被辞退,是市场去惩罚他合情合理,但是没有理由你政府去惩罚他。
我认为分流的问题是给小孩带来了巨大的无意义负担,第一不应该搞太多轮,第二不应该年纪太小搞,15岁考一次,然后直接上大学,就够了,不要再搞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何止,新加坡一整个建国模式都是在奉行精英主义,说难听点,新加坡就是在玩披着一层好看皮囊的种族主义。
禁止低学历妇女生育,鼓励支持高学历妇女生育这招在新加坡能用到快90年代,已经够逆天的了。精英主义在欧洲打完一战就破产了,牢李抱着硬是玩到80年代,也是顶级抽象。
普惠性的教育才真正能筛选和提供人才,精英主义反而只会养出一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物,东西方奉行精英主义的老贵族们养出来的重量级贵物还少吗?笑死了
说难听点,李家坡的国际地位还没有韩国高,朴卡卡、全卡卡出身底层,这两个反而是相当不错的总统,反倒是朴卡卡这个社会精英的子女朴槿惠是个重量级。李明博一辈子没接受过精英教育,一样为底层发声,揍的财阀哭爹喊娘,全卡卡再逆天也没把韩国变成自己的“私产”。
作者:RainBow丶雷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19726366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第一,2024年新加坡小六会考后分流已经完全取消,不再有快捷班、普通班和工艺班的区分,所有孩子全部编入混合班。
第二,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叫全科目分级制度。每个科目,所有孩子可以按照小六会考成绩和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难中易三种课程。比较像国内大学英语分班教学,然后推广到全科目。有人会说这不还是分流么?这里面最大的区别是学生自己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一个成绩到中班的学生,但觉得自己没考好/想挑战一下自己/自己偏科,可以申请到难班去学习。一个成绩到难班的学生,也可以不想学的太累,自己去中班学习。
第三,新加坡从来就没有在制度上彻底封死一个人的上升路径。我有朋友在新加坡念的就是poly(相当于国内大专),但是大专毕业后,有通道到nus念本科,本科后他又念了研究生,他想继续读博士也是完全没问题的。唯一的代价,不过是比直接上本科的学生慢个2-3年罢了。
作者:mom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08418651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你们理解的精英教育,让普通人消沉,让精英的孩子努力享受教育资源
实际上的精英教育是建立在优厚福利的基础之上。普通人不认字在优越的社会保障下也能体面的活着,教育资料向真正的有志向有能力的孩子倾斜。哪怕这孩子穷也有各种各样的资助机构帮着这孩子读完书。前提是这孩子是这块料。普通人可以躺平,让有天赋的孩子去努力。
这才是精英教育的真谛,普通人可以躺平,精英有途径奋斗!
作者:大相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16892904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知乎用户zwh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385478957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加坡孩子差不多三成(也有说5成以上的)可以进国立或南洋,相当于清北的水平,你和我说这是精英主义?学习最好的精英都出国去牛剑常春藤了。 中国考清北可是千分之一,985不到3%,一本10%左右,二本20%左右…… 有人拿分流说事,新加坡被分流不能上大学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中国分流不能上高中参加高考的可是一半左右,所以上面说的大学录取率,相对当年出生人口要再除以2……. 有人说nus、ntu有的毕业生水平不怎么样,没法和清北比,这个我相信。毕竟清北的生源是在十几亿人国家之中每年掐尖千分之一,而nus、ntu是当年出生人口比例百分之三十多的都能上,排名靠后的那些在中国可能专科都考不上。有两个铁匠,一个背靠大国,每次都可以用最极品的天外玄铁打造宝剑;另一个背靠小国,只能用杂质参半的凡铁打造宝剑。不过江湖上公认,两个铁匠打造出的宝剑质量差不多,每年兵器榜排名不分伯仲。那么问题来了,请问这两个铁匠哪个水平高?[大笑] 

非要说精英主义,我觉得新加坡还是有的,但不是教育方面而是移民政策方面。新加坡公民中有百分之二十多出生地不是新加坡,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移民过来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移民新加坡呢?美国也是移民大国,但移民中良莠不齐,甚至相当一部分是走线过去的低学历穷人。新加坡有大量外国劳工干低端工作,但这些拿wp的人基本没可能成功新加坡永居,别提公民了。高一等的拿sp的技术工人虽然有可能成为永居,但机会很小,可能呆一二十年才能拿到。只有最高级的外国精英,拿几千起步,一般上万甚至更高工资ep卡的外国人申请永居成功率才比较高,时间也会比较短。这样,每年新加坡都会从国外挑几万精英加入进来。我觉得能拿到新加坡永居的一代中国移民,基本在国内都至少是超过99%的人才或成功人士。这种移民政策是真的精英主义。 ———————————————— 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新加坡的升学率,因为没想到新加坡去国外上大学的比例能达到百分之十几,其中一大半是看不上国立和南洋,要去更好的牛剑常春藤等学校。也就是清北及超清北学校录取率,还要再加百分之十左右,达到出生人口的50%左右。相当于中国高中生几乎全部上清北级别学校的比例……我就问,这种升学率,还有谁有脸继续说新加坡学生卷?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linyu:
人家可不就是靠着精英主义才混成功的。
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新加坡统治阶层的意义就是变异出精英来通过筛选补充进国家管理层的,讲白了就是群育种用的猪。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原因。即便像新加坡这种在现阶段算是做的最顶尖的,依然摆脱不了市场经济下把人当牲畜的结局。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工业党人浯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35330708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说结论:全世界几乎除了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和新加坡都差不多,新加坡并这个现象不特别突出,只是在中国人眼里特殊,而已! 当代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这个特殊是指和全世界大都数是国家不同的: 一、封建残余 几乎没有,被好多人诟病的封建迷信和其他封建思想残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二、妻子不随夫姓,这一点再全世界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建国前,妻子连名字都是没有的,称XX氏,现在竟然还有人“崇尚”国外的“先进经验”。 三、没有小费 ,小费是表象,根本是“系统性”植入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让“仆人”、“下人”这些概念中国人彻底抛弃。 表现一:中国的保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贵的(收入水平)。 表现二:给领导打个伞、打个杂也会被主流舆论诟病。 四、全世界按中国标准中国只有封建国家(泰国、朝鲜、中东)、半封建国家(欧洲有王室的国家)、三分之一封建国家(剩下的)。 
团结对于中国而言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平等哪来的团结! 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观念,起于清末民初,成熟与抗日时期。这之前没有团结的基础,八国联军时期,中国老百姓为侵略军提供后勤保障;抗战时期,老百姓自发劫杀汤恩伯的残兵,也没什么可以吐槽的。 二,抗日战争之后,虽然有了民族观念,但是阶级矛盾突出,教育不普及。也谈不上什么团结。 三,建国后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一辈子没有出过山的孩子,也知道了天安门、长城、中华民族、国家,知道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概念才真正普及到大多数人。 四,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华人又分国内华人和海外华人、两岸四地。海外华人又分前清余孽,民国军阀残渣,果党丧家犬,高华润人,团结?开玩笑! 五,关于华人聚居地的两旗之争(五星红旗与青天白日满地红),到现在才有个眉目。这也没什么可吐槽的,人家好多在清末时期都开始出钱出人出力支持孙中山推翻满清,也是革命的旗帜。 六,国内的团结,在49年建国,或者说,50年代教育普及后,才真真正正有了。 七,全世界范围内各华人团结,伴随的改革开放,国力的增强,红旗下成长的新一代留学,出国工作。大约在最近十年有了。 最后: 一,无论是共同民族意识还是全世界华人的团结最大推动者就是中国共产党。 二,包括现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无论海内外,没有共产党领导、或者影响到的人群,都没有什么团结可言! 
请珍惜我们来之不易幸福生活!要誓死保卫我们世界领先的现代化生活! ……………… 请鼓励我,点了赞呗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我看了一眼问题,我认为应当注重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一、新加坡政府有没有垄断精英的【定义权】。
二、新加坡政府有没有剥夺非精英【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然后,我看了一眼问题下的所有回答,结合我搜索得到的知识:
一、新加坡的大学是独立招生的,不受新加坡政府的控制。
二、被分流的学生依然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直到获得自己想要的学历。
综上,我觉得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没有什么问题,精英主义是一个客观现象,非精英要学会接受,除非,它是披着精英制度的奴隶制度,例如:政府垄断了精英的定义权,将政见不合的人定义为非精英,然后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作者:Happy Fac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19167819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新加坡这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身份认同以及国家战略上的迷失。
只要是个人,都面临终极三问:你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
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祖先都是中国人,那他们认自己是中国人吗?不可能,几十年的去中国化,早让他们对“中国”很生疏了,他们宁愿认自己是“新加坡人”,也不愿认自己是中国人或者华人;那他们认为自己是欧美白人吗?他们自己可能是很愿意的,但是白皮们不认啊。
于是乎,新加坡人就这样落入了身份迷失,客观上是中国人的后代,但是主观上不认自己是中国人;主观上愿意加上欧美社会,但是客观上欧美白人社会不接纳他们。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来,要到哪去,于是乎,国家失去战略导向,失去战略导向,这时候,那就只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来补了。 作者:skywalk007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3672153379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中国才是顶级精英教育,比新加坡卷100倍,新加坡三分之一的考生能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一般来说,中国要985大学成绩优异的人才能去这两所学校交流),中国高考排名三分之一边缘的人上三本。日本50万人参加高考,京都大学,东京大学招收7000人,2024年河南省136万人高考,清北招收420人,在河南省考19040名相当于在日本考第7000名,勉强读个211。
作者:被咯去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003878978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黑咖啡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02403342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加坡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分流了。他们以前的年代,直接给学生分天才班,不好的就差班。身边的例子告诉我,未必天才班出来的就一定读大学,差班出来的就读不上大学。 现在为了顾及小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学校也有分班,但是分得比较隐晦,老师不会告诉家长哪个班是天才班,他们只提倡每个班级都好。重点培养的班级只有同学知道。 新加坡的教育感觉是比较优胜劣汰。但谈不上精英主义。新加坡的小学老师都是一人教几门学科,包括主课。而且他们有些都不是专业大学出来的。所以底子强,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在这里就算“精英”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Liu Ju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04411804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能国内上网比较麻烦,而且新加坡政府的网站一般都是英文,所以有些信息国内不是那么容易了解到。从新加坡政府统计数字看:
2009年开始进入小学的学生,在2022年能够被大学录取的是42%。新加坡政府的目标是40%就可以了。另外,新加坡也鼓励从大专(英文是polytechnic) 毕业后的学生去读本科,一般是从大学2年级读。从时间上来看,新加坡的初中4年,高中2年,大学4年(有些可能3年),如果初中4年后读大专,需要3年,然后再读3年大学,实际上读完大学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部分的学生大概是同龄人的10%。当然有很多人是去工作了1-2年才回来读大学的。 所以大概是50%的同一届小学生最终会去上大学。那些不能读大学和大专的学生就去读工艺学院。这些学生读完初中去新加坡的“工艺学院” (英文是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学一点手艺(烹饪,旅馆服务,电工等等)。其实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根据政府统计,这部分的人是同龄人的25%。 当然其中成绩比较优秀的毕业后还是可以报读大专,甚至最后完成大学。这种情况应该比较少吧。
所以从统计数字看就是,25%的人读工艺学院,35%的人读大专,40%的人读大学。其中读大专的人里面最后有一部分还会去读大学。
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国家/地区上大学的人数应该越多越好,但是实际上由于学生的能力,家庭背景等等原因,并不是每个人上大学的人都能顺利毕业的。新加坡的工程类学科(电,机械等)能够招到的学生已经不是最好的本地学生,不少人的数理化基础其实很难跟上大学理工科一年级的课程。而很多原来在高中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往往会选择读医学,法律等,或者出国。这个现象在很多国家都有。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都提供奖学金吸引马来西亚的华人学生来读大学,特别是工程类专业。
至于新加坡小学的分流,一直以来都是受到人们的批评。目前已经开始有所改进,但是因为新加坡小学升中学是根据毕业考试成绩来申请中学的,所以只要这个步骤不改,小学生的压力仍然会存在。特别是对男孩子来说,小学的成绩会比女生要差,因此会比较吃亏。
对于新加坡的穷人来说,由于中小学几乎是免费的,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不会由于学费问题而不能上学,但是和大陆一样,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没有可能去上补习。考试成绩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一个社会中穷人或者比较穷的人是多数,很多家庭虽然能够养孩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却不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不少孩子从小就没有学习的习惯,最后中学的知识都未必能够掌握。如果家里没有钱,就只能读本地的大专或者工艺学院,毕业后工作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反过来,有钱人家的孩子会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有钱人家的孩子花了很多钱去补习,最后考不上好的中学,但是有钱,就是可以去读私立中学或者公立中学里面的“国际部”。毕业时可考IB,然后申请国内外的大学。
新加坡这样一个教育体制是不是就是问题中提到的 “穷人获得晋升的公平模式”,我就不能回答了。因为我还没有找到相应的信息。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不是哥们 很现实的问题 每个人都能从最好的学校毕业 那外卖/蓝领技工/小贩/滴滴 相对幸苦的行业 没有一个新加坡人会想去这些行业 打个比方“护士”这个岗位 需要极度专业的护理知识经验并且精神物理方面都非常非常的幸苦。薪资相对不高 所以10个护士里9个是外国人,还有1个是外国人刚换的新加坡护照。 作者:变成一条猫猫怪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22410739720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wuli韬韬:
你这个提问让我也很困惑,教育本来就是精英主义啊 有条件的家庭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有天分的孩子能够靠自己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 教育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啊,不然考试为啥要打分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我觉得不算精英主义,虽然对精英有优待,但总体容错率非常高,改命的机会非常多,当然只限本国人
我认识NTU/NUS 好几个2015年入职的老师是读poly的,然后到SMU之类的学校专升本,然后到新二读个硕士就入职了。。。而且有工作到40几岁改行进高校的
一般人无论是读JC也好读Poly也好,基本都能有本科上,而且还有HDB,学历也不是那么不重要
新加坡是比较社达的国家,但对本国人还是不错的
作者:malag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18274089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揭露真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34457811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是“病态”的精英主义!
举例子,我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今天你在一个班上,班上有95%、90%、85%、80%、75%、70%的同学们跟你同处一个班级!
你会发现,新加坡人们有一种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只有90~95%的学生才是我们要结交有利用价值的朋友,其他那些85%以下的同学们统统是没有利用价值的loser!”
然后就是全班同学们一窝蜂地涌向90~95%的同学去谄媚讨好!
其他同学全都变成了边缘人!
这就是新加坡、台湾、香港、马来西亚那里的特殊现象!
作为一个在上述地区待过,留学过,从小在马来西亚学校里长大的我阐述我的个人感想,我觉得这是病态的!
因为中国大陆这里的孩子不会如此!
我仔细观察中国大陆的班级的孩子们,他们的格局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用价值,我才不要只跟90%以上的同学一起玩,我要跟全班的同学一起玩!因为这样我才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身为一个医生来评估这种现象,我得出一个结论:“因为战争,战争的残酷教育了中国大陆的父母以及孩子们,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越多,力量就越大!
而新加坡、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摧残,没有被人抓去当慰安妇,送进集中营,所以当地人和孩子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团结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在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学生们会做一个动作,各位大陆同胞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打的饭菜太多了,会分给其他同学和男同学!!这里头埋藏了一种潜意识:“我们要互相扶持,大家一起活下去!”
我告诉大家,这在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新加坡里,是完全不敢想象,不可能发生的事!
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当地人每天想的就是要如何绞尽脑汁去陷害其他同胞,没有团结一词的!
”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揭露真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34457811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底下評論節選:
LeoZ:「我的观察正好跟你相反,在中小学阶段,大陆的孩子明显更喜欢按阶层,家庭实力和背景拉帮结伙,更加势利。新加坡在小学阶段,入学方式确保了至少在公立小学是非常diversified,严格的校服和校内餐饮和手机限制,避免了攀比的可能。为了“维稳”,教育里面会有大量关于平等,各种族各宗教和平共处的内容,也能起到弱化阶层的作用。 反倒是到了中学阶段,因为是择优录取,家庭实力和背景会开始在学校之间形成阶级,但是学校内部也不太会有精英分化,更多的是强调特色发展。 新加坡的精英体质更多体现在政府和公务员这方面,私企就不用说了,真正有点竞争力的都是凭能力。 在新加坡的大陆移民群体里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是,新加坡长大的孩子回国和大陆的亲戚家小孩一比,在社会能力这一块儿,就跟傻子似的,无论心机,算计,所谓的情商都是被甩几条街那种。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中文太差造成的。」5讚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Emotion羽未:
新加坡算不得精英教育啊,你东大最有钱的那一批人不也是都把孩子送到国外英美教育体系当中接受教育了?晚则本硕开始,早则学前教育就开始了。
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大家不都是一种“逆”“精英”教育么?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柳絮:
不太了解,但在网上看到很多(敲重点,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必须读律师或者医生”。。。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知乎用户2024:
PSLE 小六离校考试,AL~AL9 可以读 IP 直通车学校,不实行最新的科目编班政策,不需要 O 考再分流(初中 4 年+高中 2 两年),AL4~AL5 成绩 中学 6 年,每年有 2000 多新币奖学金,总共一万多新币(不包括中间每年其它奖学金) 下图 3 有直通车中学 A 考成绩, 所以知道孙燕姿为啥歇业一年,陪娃读小六了吧 :P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Tensor-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383390575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提到的困惑反映了关于新加坡教育模式的一些复杂性和争议。新加坡的教育体系确实是以高标准、高期望为基础,同时也具有分流的特征,特别是在学生进入初中后的选择性教育阶段。这个教育模式有其优点和挑战,值得从多个角度来看。
1. 精英主义的特征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确实具有一定的精英主义特征,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要通过多次的考试,成绩决定了他们进入的学校类型和专业方向。通常,成绩优秀的学生会进入“特选学校”或“精英学校”,这些学校为未来的精英阶层培养高级人才。整个体系强调竞争和考试成绩,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业压力。
2. 分流与公平的视角
然而,另一个常被强调的观点是,新加坡的教育模式也为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上升的机会。在新加坡,教育被认为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政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资助和支持,并且通过一些补习班和校外活动确保孩子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事实上,许多家庭认为这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
3. 教育的公平性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推崇“公平竞争”,即通过系统的分流,确保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育路径。虽然这种分流可能让一些学生面临较高的压力,但也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特定的支持体系,例如政府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补习计划。
4. 高评价与批评
你周围的朋友可能看重的是新加坡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能力。的确,新加坡的教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在数学、科学等领域,学生的成绩常常领先世界。然而,批评者认为过度强调成绩和竞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且精英化的教育体系可能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难以让所有人都平等地受益。
5. 结论
总体来说,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既有其精英主义的一面,也有其为社会流动提供机会的积极方面。是否适合某个孩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如果你在考虑是否让孩子参与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重要的是要平衡学术压力和个性发展,确保教育不只是一条通往精英阶层的通道,也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新加坡教育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97460156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加坡教育模式是高度目标导向的产物,其精英主义特征在短期内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人才红利,但也付出了社会分化与个体幸福感的代价。
精英主义的特征与表现
1. 分流制度与竞争压力
新加坡教育体系以分流制度(Streaming)为核心,学生从小学阶段(PSLE考试)开始根据成绩被分流至不同课程(如目前的科目分班制)。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导致:
过早标签化:学生从10岁左右被贴上“快班”“慢班”标签,可能影响自我认同。
家庭资源差异放大:富裕家庭可通过补习弥补差距,加剧阶层固化。
2. 学术至上文化
社会普遍将学术成绩(如PSLE、O-Level/A-Level分数)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长期被边缘化。
补习产业高度发达(家庭平均补习支出占收入15%以上),反映对“成绩竞争”的过度依赖。
3. 名校效应与社会分层
顶尖学校(如莱佛士书院、华侨中学)享有更多资源,形成“名校-精英大学-高薪职业”的闭环,强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壁垒。
支持精英主义的论点
1. 高效培养人才
分流制度被认为能快速识别和培养精英,助力新加坡在PISA等国际测评中名列前茅(2022年数学、科学全球第一)。
政府将教育视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精英教育确实为金融、科技等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
2. 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支持者认为分流避免“一刀切”,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得适合的教育节奏。例如,2019年推行的科目分班制(取代EM3分流)允许学生按单科能力选课,被视为更灵活的改进。
3. 社会共识与家长选择
许多新加坡家庭接受竞争文化,认为努力通过考试是公平的晋升途径。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如教育部经济援助计划)也试图缓解不公。
对精英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1.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下降
学生压力问题突出:2020年调查显示,新加坡青少年压力水平居亚洲前列,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过度竞争可能导致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被压抑,形成“考试机器”模式。
2. 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教育分流与家庭背景高度相关,弱势群体难以突破结构壁垒。例如,低收入家庭学生进入顶尖中学的比例长期偏低。
3. 技能单一化与职教困境
职业教育学院(如ITE)长期被污名化为“失败者的选择”,尽管政府近年大力推广“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但观念转变缓慢。
改革尝试与未来方向
新加坡政府已意识到精英主义的副作用,并推行多项改革:
1. 减少分流标签
2019年取消中学分流,改为“科目分班制”;2023年起小学取消年中考试,淡化低龄竞争。
2. 拓宽成功标准
推动“终身学习”和“多元卓越”,例如增加应用学科(如编程、设计)的权重,鼓励非学术路径发展。
3. 教育公平措施
通过“经济援助计划”补贴弱势家庭,名校保留40%名额给非直通车学校学生,试图打破资源垄断。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作者:美移课堂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417808620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新加坡的教育架构中,分流教育机制如同一座精密的导航塔,指引着学生依据O Level考试的成绩,迈向高级中学(JC)或是理工学院(Poly)的学术殿堂。这一机制巧妙地融入了精英选拔的逻辑,顶尖学府以其卓越的声誉和资源,吸引着成绩出众的学生,为他们搭建起通往全球顶尖学府的桥梁,体现了对精英教育的深刻践行。
新加坡公立教育体系,尤其是其高等教育机构,如大学及理工学院,凭借其卓越的学术声誉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立了高标准的学术门槛。与之相比,私立教育虽然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但在资源和认可度方面,或许略显逊色,形成了资源分配上的精英化格局。这种差异化竞争,既体现了公立教育的领先地位,也促进了私立教育的特色发展。
新加坡教育体制深深植根于对学术成就的执着追求,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标准化考试与严谨课程如影随形。这种文化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氛围,让学生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新加坡的教育版图宛如一幅多彩的画卷,公立、私立、国际及外籍学校百花齐放,各校秉持独特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教学法,为学生们提供了通往梦想的多元化路径。这种多元化的教育选择,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新加坡教育体系不仅注重学术精进,更强调品格塑造与个人潜能的挖掘。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学生中心”的教学原则,营造了一个既严谨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学习环境。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让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新加坡在教育领域积极拥抱科技,利用前沿设施与在线平台,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现代化的教育服务。这种科技融合的教育创新,不仅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展现了教育体系的高度包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加坡教育体系以其独特的精英导向与多元包容和谐共生的特点,展现出了高度的全面性与创新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教育的典范,更是一个教育多元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新加坡的教育实践,无疑为全球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有不少人就是想把孩子送到新加坡接受优质的教育,才选择移民新加坡。
如果想移民新加坡,可以通过EP项目拿到身份。
新加坡自雇EP项目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分别是存款移民、企业出海、PIC投资自雇。
其中,存款移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友好,启动资金不需要很多,门槛相对较低,获批速度还快。
这个项目需要你在新加坡开始一家新公司,存一百万人民币作为运营资金,并与关联公司发生业务往来流水,就能获得身份。
不强制学历要求,若没有本科学士学位,可通过给自己提高工资水平来满足打分要求。(每月薪资达22500新币可直接豁免打分)
而且一百万人民币也不需要一次性入账,您可以在半年内陆续准备好就行,也不需要您雇人,租用办公室,性价比很高。
您投入的钱也可以通过发工资、分红、个人咨询费、佣金等方式转出,换句话说就是有了100万流水就能拿一个含金量超高的身份。
EP项目比较灵活,自由,而且速度很快,最快2个月可以拿身份。
需要注意的是办理EP项目拿到的是一个工作准证,并不等同于永居身份,新加坡转永居核心看重“融入度”和“贡献度”。
所谓“融入度”考察的是申请人是否满足一定的居住要求,跟新加坡有没有比较强的关联,比如子女在新加坡上学。
而“贡献度”指的就是申请人有没有给新加坡的社会发展带来一些价值,比如有持续的业务流水,公司正常运营、纳税等。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阮籍:
新加坡哪来的精英主义??真以为卷就能卷出精英?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新加坡的教育模式确实带有精英导向,但其核心理念是公平竞争+能力分流,既给学术拔尖的学生提供快速通道,也为不同能力的孩子匹配合适的发展路径。
早期分流,因材施教 :小学四年级开始GEP天才班筛选,PSLE考试决定中学轨道(特选、快捷、普通)。
竞争压力大,但机会均等 :公立教育高度重视成绩,学生面临较强压力,但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机会通过学术晋升获得更好的发展。
职业教育同样受重视 :非精英路线的学生可以进入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ITE),政府提供良好就业支持。
整体来看,新加坡教育既有精英竞争的一面,也有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选择。
作者:新加坡小李说移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932274625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