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經過三個小時的會談,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在廣州白天鵝賓館共進了工作晚餐,還計劃隨後乘船遊覽珠江。
晚間活動的目的是讓美中兩國的兩位高級經濟官員有機會超越談話要點,建立信任。
但是,在為期四天的經濟討論中,第一天的討論遠不止客套話。經過數月重啟對話的努力,耶倫直接抱怨:廉價的中國綠色能源技術出口正威脅到美國一直在努力發展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行業,而拜登政府準備保護這些行業。
這對耶倫的經濟外交來說是一個有挑戰性的考驗。她希望在美國加大對國內清潔能源產業數萬億美元補貼力度的同時,中國能夠收回其產業政策。就在美中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努力穩定關係之際,針對中國出口的新舉措有可能激化雙方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
在與何立峰會面之前,耶倫在一群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高管面前預先闡述了她的觀點,她解釋說,她的觀點是中國不能通過出口繁榮來啟動經濟增長,並建議中國應該把重點放在支持擴大國內消費上。她還警告說,大量中國綠色科技產品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售,將壓低價格、迫使全球各地的企業倒閉,從而扭曲全球供應鏈。
耶倫週五表示:「產能過剩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它已經加劇,我們看到新的行業出現了風險。」
她強調,美國並沒有採取「反華」政策,並表示,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她認為,如果中國停止向那些沒有政府支持就會倒閉的公司提供補貼,可能會從中受益。
儘管對中國的經濟戰略提出了批評,耶倫作為財長的第二次訪華還是受到了中國對等官員的熱烈歡迎。耶倫在中國很受歡迎,因為她是一位學院派經濟學家。去年夏天,她在北京一家餐館吃了一道用致幻蘑菇做的菜,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了轟動。週四,一家官方媒體稱讚她在當地一家粵菜餐廳用餐時能夠熟練使用筷子。
但如果耶倫發出產能過剩的信息後美國徵收關稅或採取其他貿易限制,中美關係可能很快就會惡化。
在週五與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舉行的另一場會議上,耶倫回憶說,廣州在歷史上是中國貿易的中心,也是20世紀70年代市場化改革的中心,那次改革開放了中國經濟,推動了經濟增長。然後,她提出了對中國當前道路的擔憂。
「建立健康的經濟關係需要為美國工人和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也需要在我們存在分歧的領域進行公開和直接的溝通,」耶倫說。「這包括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美國和其他國家擔心這可能會導致全球溢出效應。」
財政部官員說,他們擔心中國生產目標的提高會導致中國企業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數量遠遠超過全球市場的吸收能力,從而推動價格下跌,擾亂全球生產。他們擔心,這些溢出效應會損害那些計劃利用《2022年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規定的稅收抵免和補貼在美國投資的企業。該法案將向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投入超過2萬億美元的資金。
正如耶倫所指出的,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研究公司榮鼎諮詢上月發布的報告稱,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啟動了一項刺激計劃,重點關注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在房地產需求減弱後,導致全球鋼鐵和鋁產品供過於求。
在疫情放緩之後,中國一直把重點放在工廠生產上,以提振疲弱的經濟。1月和2月,中國以美元計算的出口同比增長了7%。榮鼎諮詢稱,由於對綠色科技的重視,中國企業的硅晶圓和鋰離子電池產量遠遠超過了銷量,整體商業庫存創下歷史新高。
美國於2022年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為半導體製造業提供了39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然而僅廣州市去年就為半導體和可再生能源項目設立了290億美元的基金。
中國過去曾經承認,生產過剩可能有害,但目前尚不清楚,在美國尋求自己的補貼政策之際,美國的擔憂是否會促使中國調整路線。
在耶倫訪華之前,中國指責美國實行保護主義。上週,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稱拜登政府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具有歧視性。本週,中國官方報紙《中國日報》稱美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威脅」,原因是美國反對日本新日鐵和美國鋼鐵公司擬議中的合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