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调语言关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022737/answer/19448444051576274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同质化:非洲传统饮食,与中国、东南亚传统饮食,有非常多的结构性类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在非洲饮食中发现中国传统”。至少有9大类很容易发现的 (排他性) 饮食类似。
汉-东南亚的传统如:
1.1水稻、盖浇米饭、鸡蛋饭;
1.2百虫宴、蚂蚱、蝗虫、毛蛋、蝙蝠、三叫老鼠、牛蛙-青蛙、狗/猫等特色饥荒或猎奇性饮食;
1.3臭食,中国食臭传统以长江中下游最多样,以江浙最具代表性, 有“臭卤坛子
传家宝”的说法;
1.4嗜辣口味,中国长江中上游是代表性地区;
1.5瓦罐食品,瓦罐汤;
……
在“刚果-黑非洲”的具体表现:
2.1水稻、 盖浇米饭、鸡蛋饭. 非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水稻/稻米/大米人均年食用量,达150-274kg (300-550斤), 作为对比,中国各地稻米食用量主要在100-200kg间; 其中浙江最高数据曾达270kg, 与缅甸、孟加拉类似; 缅甸 278kg/ 柬埔寨247kg/ 越南228kg; 韩国83kg/日本73kg.
2.2蚊子饼、猴子、蚕蛹、竹虫、烤蝙蝠,复杂繁多的昆虫、野生动物特色饮食;
2.3.1 非洲臭食Iru, 豆子煮熟后铺上香蕉叶, 发酵5天,形成黏稠褐色的臭豆酱;
2.3.2 Sumbala, 刺槐豆加盐/辣椒粉发酵, 然后捏成球状或饼状晒干,气味类似臭袜子加汗味, 炖肉或蔬菜时作"臭味调料";
2.3.3 Kachumbari, 番茄/辣椒, 加入发酵鱼酱, 产生酸败蔬果与腐鱼混合气味.
2.3.4 传统臭卤坛(刚果河流域),陶罐内放入鱼杂/木薯皮/棕榈汁,密封埋土发酵6个月以上,形成黏稠黑卤汁Mbongo,气味如腐肉混合沼氣. 作为炖菜基底,类似长江下游的浙江"臭苋菜梗"卤水. 国际主流社会曾一度形容Mbongo“原始野蛮”.
2.4嗜辣口味,辣椒是非洲的核心调味品,如卢旺达干辣椒辣度,是普通干辣椒的4倍以上,广泛用于炖菜、酱料和街头小吃。辣椒有低成本和高保存性,在大众群体中很普及,是非洲普遍偏好。
2.5.1陶罐食品、瓦罐汤“Kiburu”,用香蕉/豆类/专用土壤,在瓦罐中混合原料慢炖,形成灰白色浓汤,散发土腥味,查加人传统,当地认为可增强体力;瓦罐也是北非摩洛哥的主要餐饮用具。
2.5.2姆安巴鸡,鸡肉棕榈油煎香,加洋葱、大蒜、辣椒与秋葵,陶罐慢炖至浓稠.
2.5.3秋葵浓汤(西非),秋葵切碎增稠,配鱼干、牛肉及Egusi酱,陶罐炖煮。
2.6 山羊和其他羊类的养殖和食用;
2.7 玉米、木薯、高粱等种植;
2.8 药食同源、药膳草本食疗特点;
2.9.1 竹子材料的食材和器材制作,喀麦隆视竹子为“生命之柱”,用于祭祀和雕刻。东非人民广泛用竹汁发酵酿酒,用竹子饮酒。
2.9.2 东非的乌干达、肯尼亚地区部分人,将竹笋称为Malewa 将其烟熏干燥后浸泡水煮, 加入碱(草木灰)和盐再煮, 在与花生酱混合食用,是东非的常见饮食和食材。
2.9.3 西非的喀麦隆、刚果部分地区,用竹笋、棕榈油、辣椒,一起炖煮用来做汤羹。
略有差异的部分:
非洲讲木薯/香蕉作为主食之一,在中国仅部分地区/部分食品如此;
小麦/面食、鸡肉/猪肉、牛肉/牛奶、茶叶/咖啡等方面,二者也存在大量食用,但除了“刚果-黑非洲”/“汉-东南亚”外,其他地区也显著地大量使用,因此不具有特殊性及排他性,故不细列;
北非阿拉伯地区的传统食品,与黑非洲传统有所差异,兼具黑非洲、北非、欧洲融合特点。
世界竹子的主要四大生长地区:
汉-东南亚、刚果-黑非洲、
印度次大陆、拉丁美洲。
两种世界竹区分布统计


非洲竹林和砍伐使用

非洲竹筏

非洲竹子编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