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发了106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640 105
(轉載知乎)为什么现在 985 顶尖学生润(PhD)的意愿减弱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1楼 发表于:2025-8-29 22:58

无名之辈:


本校的学长学姐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但不要被他们的选择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本身就来自武大,我觉得未来的博士非常适合去世界的名校。不管是美国、英国,又或者香港或新加坡。值得你拥有更好的。

如果你放眼在全国C9或者说985。我们很多优秀的学生博士他们都去了剑桥,美国的top 30.

海外的博士学术生涯确实给予我们的资源和机会比国内要多很多,加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2楼 发表于:2025-8-29 23:03

小黑熊咯咯哒:


先问是不是

再问为什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3楼 发表于:2025-8-29 23:04

留德华叫兽:


曾几何时,

对于 985 高校的顶尖学生而言,

奔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PhD)似乎是一条金光大道,

代表着学术巅峰的追求与无限广阔的未来。

然而,近年来风向悄然转变,

是什么让这些优秀学子,

放弃了曾经趋之若鹜的海外读博之路呢?


首先,海外留学的经济负担堪称一座大山。

以美国为例,普通院校一年学费、生活费等花费约30-40万元人民币,

若是顶尖私立学校,

总费用更是高达70万以上。

虽然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博士奖学金丰厚,

但一些教育产业化国家,

例如英国、澳洲,绝大多数还是自费博士。

英国博士学制看似短(3年),

但总体费用也相当可观。

且英国高校为增加收入,

对国际学生收费标准不断提高。

除了学费,像住宿、饮食、交通等生活开支,

在欧美大城市也不容小觑。


过去 “海归” 头顶光环,

就业薪资优势明显。

但如今 “海归” 的薪水对比国内985或许也毫无优势可言,

部分甚至低于普通国内一本毕业生。

同时,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招聘更看重实际能力与经验匹配度,

单纯的海外学历不再是 “金字招牌”。

更令人无奈的是,

考公这一热门就业途径,

在 2025 年多个省份选调生公告中,

明确将海外院校毕业生排除在外,

进一步压缩了留学的就业优势空间。


当下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

这对理工科学生海外读博造成了极大阻碍。

早在 2017 年 12 月,

美国白宫就公开表示限制 STEM 专业留学生签证。

欧洲多个国家,如芬兰、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

甚至中立的瑞士,

都增加了对中国高校的限制,

“国防七子” 以及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及研究院被波及。

许多理工科学生即便拿到国外高校 offer,

也可能在签证环节因安全审查被拒之门外。

这种限制范围逐渐扩大,

使得学生们即便有心留学,

也不得不考虑其中巨大的风险。

毕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申请,

却可能无法成行,

实在令人望而却步。


而且国内高校近年来发展迅猛,

学术实力显著提升。

在各类世界高校排行榜中,

国内高校进榜数量增加、排名不断靠前,

在一些学科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越来越多高水平国际师资选择来到中国高校任教,

带来前沿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

国内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实验室设备等硬件条件大幅改善,

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内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虽然仍不如年薪50W+人民币的德国、瑞士等岗位制博士,

但资助金额逐年上涨、覆盖面扩大,

减轻了博士生的经济压力。

例如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各类助学金等,

让博士生能够安心学术研究。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在国内也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再加上国内高校和CSC的博士访学计划,

让国内博士生有机会全奖出国访问1-2年,

既获取了出国访问的经历,

又降低了各类政策和学术风险,

自然压抑了对海外读博的渴望


然而,出国读博依旧是润欧美澳加亚的最佳途径之一。

虽然美国的绿卡政策依旧让人望而却步,

但欧陆宽松的移民政策(通常毕业工作俩年申请绿卡),

澳洲、加拿大、香港也对博士人才情有独钟。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

出国读博相比授课型硕士在国外有着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移民打分政策也更有优势。


这个视频有我欧美读博、工作、移民15年的经历,

希望对屏幕前的硕博小伙伴有借鉴意义:


普通家庭十年留学史:飞跃美德全奖读博,为何最终成为德国打工人

18.6 万播放 · 293 赞同 

视频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4楼 发表于:2025-8-29 23:04

KLL:


还不是因为美国对中国越来越不友好了,有的时候真有热脸贴人冷屁股的感觉,很多人读那么多年博连家都不敢回,这算有尊严吗?现在已经是这样了,特朗普在位还有三年半只会越来越差。何况很多学科中国水平也不差,而且离工业界同样很近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5楼 发表于:2025-8-29 23:04

寒山:


出国读博的主要两种情况:

1、颇有家资,热爱学术。除了美国外,其余国家基本没啥变化。

2、希望借着海龟博士,谋求教职。随着回国任教难度加大,这条路走的人就少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6楼 发表于:2025-8-29 23:04

林博:


中国所谓的顶尖学生,多少是跑关系的?多少行贿已达到三万?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7楼 发表于:2025-8-29 23:04

冬小小:


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意愿减弱,而是实在艰难。

拿生医这里来说,全球行业都非常惨淡,不得不承认漂亮国还是这个行业的风向标。我同级的一个博士老师(工作多年之后再来念书的,所以称呼老师),H指数15+,引用过千,申EB1A拿到了。但川宝闹整之后,半年仅仅前进了一星期。同时,很多人反映签证问题,博后、访问学者甚至博士位置等都越来越少,而且手续很容易出麻烦,老板也不愿意招歪果仁。那么业界呢,在你身份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能;其次现在国外医药也裁员,坑少。米国都消化不下来,往下褪的话,加国是去做普通蓝白领能留但大部分强者不愿意吧,新西兰工作少,澳洲对普通人来说基本是不大可能,简而言之,除了米国,医药行业的高端位置其他国家少之又少。

简而言之,硕士博士润,都是为了生活。现在拿PR都挺难的了,国外HC也越来越少,只能保本。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8楼 发表于:2025-8-29 23:05


整容脸:


太搞笑了

把美国不要你说成润的意愿减弱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99楼 发表于:2025-8-29 23:05

因为国外全奖PhD申请难度在飙升,实话实说,国内PhD这个招生规模,方差拉的吓人,连清北也一样,强的是院士候选人,垃圾的真的很难想象。华五学校的PhD招生规模就比北美前20加起来多。

比如我这个方向,整个系一年就招3个PhD stu,委员会觉得你拿不到校奖就不会给你发offer,所以去向都不错,基本人手一个海外教职offer。但是我这个方向今年人大一个系招了接近100个PhD....我就一个问题,论文版面够吗? 还是博士毕业的时候只能靠985博士的名头骗骗不懂行的人。

再给个数据,22年我导一年收到的大陆申请邮件大概是200封左右,筛到10个人左右然后面试,最后给1-2个人全奖offer,24年套磁邮件已经400封了,最后给了1个人全奖offer。注意,能约面试的基本都是GPA 3.8/4.0以上➕学校背景OK,比如92本硕➕海硕MRes MPhil这种,我们学校是不接受MSc申请PhD的,除非你用2篇Q1一作替换成MRes的资格水平。



作者:知乎用户n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307140097006364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0楼 发表于:2025-8-29 23:05

作者:Soramach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331627918266177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因很多:

1. 想做科研的人少了。一般来说不做科研是没必要读国外phd的,当然也有人不缺钱,只是去体验一下的。

现在大家都明白科研是怎么回事了,大多数的科研无非就是自己骗自己,只是无意义的灌水,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很多教授也只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混吃等死。此外,科研的氛围非常toxic,当然如果你去中科大待几年,还觉得这学校氛围没有一点问题的话,可以忽略这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顶尖985学生,去美国读phd感觉自己智商碾压其他人,因为美国同等智商的一批人都在往硅谷、华尔街跑,谁愿意去高校搬砖,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就算你辛辛苦苦读了5年phd,又读了3年postdoc,你又有多大把握在学术圈混下去呢?你回到国内,等待你的是tenure track非升即走的淘汰机制,淘汰掉至少50%-95%的人。这竞争可远比你想象的激烈,和你竞争教职的大多都是c9本+美国top30phd,你有自信卷过这些人吗?假如你非常幸运,在30岁读完了postdoc,又用了6年卷死卷活拿到教职,有幸成为卷出头的一小批人,此时你已经36岁了,甚至还没有成家,你就一定要过这样的人生吗?好好想想吧。

科研这条路,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人。

2. 除了cs/ai以外的phd性价比很低。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除了cs/ai phd,白人学生比例都很低,因为大家都知道读基础学科phd没用。很多数学物理phd毕业后,不去学术界,转码去互联网大厂干着cs本科生的工作,就不说自己觉得丢不丢人,读这个phd有什么必要呢?花着一年50w美金的学费生活费,还搭上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五年,真的值得吗?说到底还是科研品味的问题,这些人的水平完全可以在别的领域做相当有价值的research,却非要挑硬骨头啃。

3. phd申请门槛越来越高。只谈美国cs/ai phd,且不说会不会被美国拒签证,要申请好学校,不仅需要强connection(清北华五以外的学校很难做到),还需要顶尖的科研成果,要花很多精力学英语(tofel100+)。这样水平的学生,完全可以去华五甚至是清北的顶尖组,这些组的老师不仅科研水平和品味都是一流,而且在国内工业界都有很好的人脉,保证你在国内有最好的出路。

4. 美国不好留。很多人读国外phd就是奔着留美去了,但每年美国都有大量留学生抽不到h1b而被迫回国,拿到绿卡至少要十年时间,你能承受这期间的焦虑吗?而且现在川普上台,h1b->绿卡这条路线只会越来越难,甚至还有完全封死的可能,没人会愿意冒这个风险。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1楼 发表于:2025-8-29 23:05

不是他们run PhD的意愿减弱了,是全世界全奖PhD的名额基本都在收紧,再叠加csc被很多国家拒绝,还有疫情之后全世界的经济形势不好

最简单看看港校就知道了,以前港校是985的舔狗,基本上是被拿来保底的。这两年据我所知,别说PhD了,连港大金融这种一年四十多万学费的“水硕”,招的内地生都有很多华五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是全员985的水平……

经济形势其实是很重要的因素,疫情之后美国和欧洲通货膨胀严重,有些地方PhD的奖金可能连cover自己的生活都困难。因为没钱所以减少PhD的名额,而且毕业之后高薪工作少了,留当地更困难了……这些原因都逼得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海外PhD

多说一句,国内的PhD卷度是超乎很多人想象的,看看985每年的扩招人数就知道了。而且肉眼可见接下来十多二十年还会卷得更加疯狂



作者:阿乎补药删我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325898964569755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2楼 发表于:2025-8-29 23:06

因为新一轮的学术层级固化已经完成了,出国读博等于失去了在学术开始的前五年和国内的学术圈子建立联系的机会。随着玩家数量的增多,通关奖励的稀有性决定了切蛋糕的早期玩家更愿意发展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很多海博回国即躺平的做法也使得早期玩家不愿意冒险引进一个新玩家直接建组。

2010年的版本是 出国读博 做一轮博后 可以直接回985/211院校做副教授

2020年的版本是 出国读博 做一轮博后 发顶级的文章 回学校还需要5年的飞升即走

2025年的版本是 为什么要出国读博 在国内跟着有资源的教授 建立紧密的学术联系 出国经历直接做博后就可以了 然后回来做团队的小导师



作者:云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325491178144786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3楼 发表于:2025-8-29 23:06

JoeH:


怎么说呢, 一博导朋友, 收到来自中国的套瓷信, 是几年前的三倍左右. 基本上都不怎么打开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4楼 发表于:2025-8-29 23:06


小黑AWM:


读PhD的目的本来早该回归 to do something great了。

现在尤其在985里,这套叙事相信的人少了,愿意克服更多困难读博的人自然就少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5楼 发表于:2025-8-29 23:07

有人还说是国内生活水平上去了,大家都喜欢呆在自己家里。

根据我这些天在美东和博士留子们的交流,这纯粹放…啊不是,没说到点子上。读博的那群人大部分家底都不怎么样,否则就不会想着卷学术这么艰辛的路,所以国内生活水平提高对他们意义不是很大,国内人工便宜而他们就是人工本工。

本质上还是这届政府把预算砍得太狠,相比于奥巴马时代留学生政策非常不友好。有学校的phd offer甚至是超发状态你敢信?你以为是是大家不想来了,错,人学校已经尽力多搞些学术苦力过来了,甚至有不少前些年瞄准顶校的学生退而求其次去普通r1,留美的改道去澳新加港,留学群体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下挤压,剩下的人可不就得留在国内读土博。



作者:卡寇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300888471375630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106楼 发表于:2025-8-29 23:07

AAA建材王哥:


性价比低或者说没那么高了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640 回复数:105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8-29 23:07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