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es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34622434/answer/993660741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动寻求苦难的行为,本质是试图用可控的痛苦对冲不可控的焦虑,通过制造“自我感动”来确认存在价值。
1. 找点痛,证明自己还活着
现在的生活太“平”了——早上睁眼刷手机,上班对着电脑敲键盘,下班回家躺沙发。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日子过久了,人会陷入存在主义危机。于是有人开始主动找罪受:凌晨四点起床跑步、大冬天洗冷水澡、周末去荒野求生。这些自找的苦就像给麻木的生活扎针灸,痛得龇牙咧嘴,但至少能确认“我还有知觉”。
2. 焦虑转移大法好使
面对房贷压力、职场危机这些真正的难题,普通人根本无从下手。但控制自己的肉体就容易多了——当你在健身房被私教虐到腿抖,在断食第三天饿得眼冒金星,会产生“我至少还能掌控自己”的幻觉。这种用生理痛苦替代心理焦虑的把戏,本质上和借酒消愁没区别。
3. 朋友圈的新型凡尔赛
半夜晒加班定位、登山照配文“脚底磨出七个水泡”、健身打卡“又又又练吐了”...当代人的吃苦早就变成了社交表演。就像老一辈人爱显摆金链子,现在流行炫耀“疼痛耐受力”。毕竟在人均亚健康的时代,能连续熬夜还能跑马拉松,就是新时代的奢侈品。
4. 祖传的“苦情基因”
我们从小听着“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长大,课本里全是“天将降大任”的鸡汤。这种文化基因导致很多人潜意识觉得:不吃苦=不上进。于是出现魔幻现实之月入三万的程序员非要睡大学宿舍的硬板床,开着宝马的车主专门找烂路体验颠簸感,明明能点外卖非要折腾三小时做减脂餐。
5. 吃苦上瘾的破局点
真正清醒的人会算两笔账:
身体账:熬夜透支的肝、暴走损伤的膝盖,治病的钱够买十年咖啡
机会账:强迫自己五点起床,结果白天工作效率暴跌,反而耽误正事
真正的狠人都懂得“精准吃苦”——考研就专注刷题,不必非要去图书馆冻着手抄书;创业就研究市场,没必要刻意吃泡面立人设。
那些朋友圈晒徒步50公里的人,可能正在逃避更重要的家庭矛盾;天天炫耀加班到凌晨的同事,说不定是工作效率低下。未经省视的吃苦是另一种逃避,就像用自残来证明自己不怕疼。勇敢不是能承受多少伤害,而是懂得在何时为自己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