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8篇帖子。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1483 67
(轉載知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生齐太磊持枪袭击校园致 1 死,死者疑为一名华人副教授,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1楼 发表于:2024-4-2 19:57
某知乎用戶:


新移民(其实f1连移民都不算),incel边缘人,精神状态堪忧,英语水平大概满足不了日常聊天
这样的人能通过猎照loophole,这么快买到合法枪支用来杀人,我看美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2楼 发表于:2024-4-2 19:58
毒王:


别的不说,听其言观其行要比知乎上的神神们强。表现如下:


推特发帖全用英文。
用实际行动积极融入美国社会。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些根深蒂固的老中思维还是没有去干净,比如冤有头债有主这样的只杀仇人的没有必要的慈悲心。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3楼 发表于:2024-4-2 19:59
作者:joj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4506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在过往的回答中一再强调两件事:
1.穷人尽量不要生孩子。因为苦难是有惯性的,也就是说,苦难会传承。
2.穷人读博收益高风险也大,一部分人彻底改头换面,另一部分人不是跳了就是如这个问题里的博士一样。
这里的穷,我甚至都没有延伸开讲,仅指物质上的贫穷。
因为真正的贫穷,不仅仅是没有钱,还有没有爱,没有尊严,没有未来。
我看前排很多回答大多唏嘘这人的坎坷经历。诸如:34了还没拿到博士学位,一路走来乍一看全是弯路,在产业界学术界都混不开,在这个内卷的社会里简直一点前途都没有等等。
但真的如此么?
难道不正是这样的唏嘘和感慨,不正是拥有这样唏嘘感慨的社会环境,把这个才34的男人逼到了这一步?
他才34,不是84,就算没有博士学位,人生中这么多经历也不可能仅仅只是他失败的瘢痕。出国留学是真的,硕士学位是真的,工作经历是真的,985学历也是真的,这么一路下来哪怕是舔过的大佬遇到的人事难道不是真的?
真的养不活自己么?哪怕想在大城市,买个小公寓找份工作,难道会养不活自己么?
没办法,他放不过自己。
这个社会的主流舆论也放不过他。
与同龄人甚至后辈的比较如虫蚁啮心,痛得他彻夜难眠。
归根到底,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
再追本溯源,贫穷让他感觉自己无归路亦无来处,一无所有。
别说什么穷人也有出头的。穷人中最多的是认命的。
认命的所幸也活明白了,一辈子怎么过不是过。
穷,还不认命,运气再差一点,就能捏成一个齐泰磊

我一点都不同情他,也不感到唏嘘,只觉悲凉。也为那位副教授感到悲哀。
世事无常,放过自己也许才是一生的修行吧。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4楼 发表于:2024-4-2 20:00
作者:彭蠡渔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0669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问题下有很多人认为导师和凶手之间有深仇大恨,但是我认为凶手的动机仍不明确。
凶手在2022年1月入学,但在迄今的一年半内就以一作发表了在Nano Lett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的两篇文章。这两个期刊的IF都在10以上,很难说凶手因为学业而焦虑。(反正我要是一年半发表两篇IF>10的一作文章我绝对不焦虑)
另外据我在UNC认识凶手的朋友说,凶手更可能是因为情感问题而发作。但是至于具体什么情感问题,我朋友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他和前女友有些纠葛(似乎是前女友缠着他)。
我认为凶手的动机和目的都不明确,不适合简单套用穷苦学生被无良导师压榨的模板,不如静观其变。
—————
更新
我去看了他发过的推文,他有几百个粉丝,77篇推文,一部分是自己做的美食,更多的是吐槽“自己工作是因为兴趣而不是为了向谁证明自己很努力”,还有一部分则是说他受到了组内其他成员的欺压和诋毁。他的英语很蹩脚,有太多的语法和拼写错误。由以上可得出一个基本形象,他有着很大的生活和科研热情,但是组内导师给他不小的压力,其他成员也可能对他的态度很差。然而他心里藏不住事,把自己的感受都在推特上直接说出来。我偶尔也发推特,但是关注的人很少所以也不怎么发,内容也不像他这么直接抒发内心感受。总之就是非常的惋惜,他这样的人可能就是某个时空的我,突然就在生活的重压下崩溃了。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5楼 发表于:2024-4-2 20:00
被害人的PhD导师发了Facebook文章
里面说被害人严在被害前发现了凶手齐有妄想症,跟学校申请让齐早点毕业。想让他情绪稳定点。
代入导师立场也挺恐怖的,自己刚拿到Tenure,还挣扎在离婚官司里,结果发现自己带的学生有精神分裂症迹象,想早点让学生毕业却直接被学生枪杀。
感觉怎么也逃不掉的样子


作者:Seren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900055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6楼 发表于:2024-4-2 20:01
听小道消息说他父母均于疫情期间离世,他都因故没回去,以本人个人经历看,可能他父母遗言就是你不要回来,读完博士再给我上坟,这就很唏嘘了啊……疫情期间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而接连丧亲很多人都会撑不住。导师很大可能真是无妄之灾……
他导师的同学有很多出来说导师人不错,和他导师有接触过的学生也说人很亲切,并且他才来一年最多一年半就发了大文章,感觉没啥问题。
联想到这人2010年高考,2022年去北卡至少三十岁了,也没什么业界工作经历,目测之前还quit了一次。盲猜是上过新闻的天之骄子三十岁一事无成心态早就崩了,真要是热爱科研,不至于到这个地步,人过而立还在申博,大概率没家没口,这他导师都敢收留啊。
现实版农夫与蛇。


作者:知乎用户Hlfggb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77607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7楼 发表于:2024-4-2 20:01
作者:八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7572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声叹息。
给沉浮在学术领域却又看不到前途的朋友们提供点建议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呆在大学不是科研唯一的路。
重复一遍,呆在大学不是科研唯一的路。
一直着眼于学术领域的朋友们可能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其实真的喜欢科研的话,未必一定要呆在学术圈的。
科研这东西,只要有钱,有时间,在哪里做都一样。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从学术圈进入一家欧洲科技公司,工作时间朝九晚五,除了周末和公共节假日以外可能拥有长达八周的带薪假期。
以2022年为例,不在周末的公共假期7天,周末105天,40天带薪假期,共计152天休息天数。(工作天数213天,一年其实有小半年的时间在休假。)
这么多空余时间,如果真喜欢的话,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找大学中的熟人搞点项目。
但是因为在公司工作所以不能从项目中获取收益,文章能不能挂名也得看公司能不能批准,可不计收入的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只要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完全有能力将精力集中在自己喜欢的问题上。
反观一直呆在学术圈,几乎无可避免的要在死磕文章,大量的精力都在申请经费和修改文章中度过,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时间屈指可数。
但若站在长远角度,一百年后谁还在乎文章发在哪,谁发了多少顶刊?真正可以留下的是那些原创性观点和解决了核心问题的方法。
对于长年在学术圈且看不到希望的朋友们,这里有《杨修之死》中的一段话: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8楼 发表于:2024-4-2 20:05
作者:知邮尚识2号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76577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了他的人生经历确实很唏嘘,农村孩子好不容易考出来。一个笑话说,对河南人而言小润出省,大润出国,他两个都做了。感觉他的性格是内向,腼腆且非常好胜的,不富裕的家境对性格洗礼和对做题家知识改变命运人生的坚持。有和自己学业一样优秀的兄弟,是鞭策也是压力。或许他兄弟已经就业进入社会,而且也因为名校背景现在状况很不错,对比自己仍在“念书”尚未转化满足成世俗认可例如高薪,好工作这种成功标准,心里多少变得急躁,所有希望都放在学术进展上,靠学术翻身。
实际上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对一个老实只会做题二十年的知识分子,没有思维的天崩地裂很难选择美式居合对导师开枪。所以我倾向猜,注意是猜,导师多少对他的极端有直接刺激。(但最后一切请以警方结论和当事人自述交代为准)。当然你说我这是受害者有罪论我也认了,因为近年来确实有些导师对自己手下研究生不当人搞旧式奴役+现代pua,维持了一种前现代主仆的畸形关系。有些不堪欺辱的学生确实精神崩溃选择飞身一跃,这样的新闻也不是一起两起。之前有评师网,知乎上也找得到一些海外学校问题导师的清单。
当然,对于和他类似情况已经不幸在一个不舒服火坑或者看不到前景或许遭遇再一个火星就可能点燃的其他年轻人,还是希望听句劝,尽量或者努力克制,不要有自毁的意图。毕竟二三十的年纪,人生还长,如果前面看起来真的很暗淡,哪怕选择撤退,年轻时候换个赛道也未尝不可。咱博士不读又如何,回国又如何,家庭或者他人看法又如何,沉没成本有时候也需要付出的。冲动,愤怒,再去同归于尽,自毁,毁人,让几个家庭一起沉浸悲痛甚至毁灭。爽快不过几秒,再用漫长的岁月深陷囹圄慢慢忏悔,怎么看都不合算。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9楼 发表于:2024-4-2 20:06
去泥哒耶:


要是国内不禁枪,好多导师都会被枪击,太压榨人了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0楼 发表于:2024-4-2 20:08
作者:Mr.Angr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904286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人的整个大环境和人都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说仅仅是这个学生不好
那么这个导师也在忙着跟自己老婆抢家产
而这个学生呢 分析这个学生的已经很多了
还有看客们 这些人岂不也是一种加害者 尤其是用歹毒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出身和经历的人 
讽刺他人社达
的人 自己岂不也是社达 在他们眼中出身不好经历曲折因此应该踩死
中国人整个群体令人感到费解
处在中国人群体中 你必须永远强势的把别人踩在脚下 如果稍有不慎 就会“经历不好”如果因此反抗 你的失败就会被拿出来供人取笑 
群体如此 群体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学生如此导师也如此 每一个人都要全力压迫弱者 而弱者没有机会反对 因为弱本身就是原罪 
这些社达的看客 本身也是想吃人肉包子 他们就是他们所讽刺的人 这个群体中成功的人是社达的人 失败的人是社达的人 围观的人还是社达的人
这样的群体已经没救了 这是一个自我正反馈的机制 因为社达胜利 然后社达排斥出了不够社达的人 然后污名化被排斥出的人社达 而因为社达胜利的人会被归因为不社达 因为胜利不能够被污名化 
自己和胜利者一样是社达的人 看客们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利用社达和胜利者站在一起 因此不能够污蔑社达的胜利者 反而污名化失败者社达 这顺便也是希望抑制其他人来让自己更容易利用社达手段获得胜利 
比如我看到有人在讲这个导师对科研有兴趣 所以成功 但跟老婆争家产的官司 也看得出不是个大气的人 
这个群体想想就恐怖 你必须无耻 无下限去争夺胜利排斥异己 只要你不停获得成功 你就永远高尚 只要一旦失败 就连道德也一起失去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1楼 发表于:2024-4-2 20:09
作者:wateroda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91467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件事是这个时代一个典型的悲剧。
我不赞成过度分析齐太磊坎坷的经历或者偏执的性格,并将悲剧归因于此。
导致这个悲剧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农村出身+家境贫寒+一路做题+性格偏执+求学坎坷+“高龄”读博+材料科学+不适应美国+生在这么一个好时代,这几个因素但凡缺了一样,可能这幕悲剧都不会发生。
我对这个问题下的某些回答非常气愤 
@安随波@老实人,正是你们的狭隘和短视为这个本就不宽容的社会又平添了一些压力与怨气。大学多读一年,多次转换专业方向怎么了嘛?30岁读博怎么了嘛?出身寒门又怎么了嘛?June Huh大学读了6年呢,本科期间学习的还是与数学完全不相关的新闻专业;薛其坤院士考研还考了三次呢,家里也一穷二白;我和浙大一个来自欧洲的教授聊过,他亲口说30岁之前都是too young to pursue a doctoral degree;那张益唐经历坎坷不坎坷啊?人家做出成就了你们又知道在这马后炮在这说什么庾信平生最萧瑟了...有些回答在这鞭尸他剑走偏锋,没有一件事情做成功过,我想说这些答主太没人性了。恶心!是否正是这个时代对于“剑走偏锋”的宽容度过低,才导致了如此悲剧的发生?
要我说这个悲剧就是时代的眼泪。June Huh家境好从小有美国国籍,薛其坤生于60年代,张益唐早早就扎在美国生活不回来...我确实就是出题让大家反思,顺带为杀人犯辩护两句。什么时候齐太磊这种经历的人能够取得世俗成功了,而不是被压力压垮成为杀人犯,才能说明我们的社会、这个时代真的是好起来了。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2楼 发表于:2024-4-2 20:10
想起曾经导师夸过我适合做学术,因为虽然能力不咋地,但心态足够好。
读博是心理疾病高发地,无论海内外,除非你天赋过人,或者没心没肺(我就是后者),不得个抑郁症都不算个合格博士。我读博时,同届大多服用过抗抑郁药物。所以,建议各位同样经历这份旅途的同学们关注自己心理健康,平时多和学校wellbeing的帮助人员聊聊,而且再差还有免费甜甜圈吃。
是不是导师压迫在没有警方细节之前不建议各位臆测,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但至少我遇到过的华人学者人都很友善谦逊,也都非常帮助自己的学生。如果您正在经历压迫,请找所在学校博士学院沟通!


作者:JKLMOPQ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5331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3楼 发表于:2024-4-2 20:10
作者:Helen Holme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933234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完知乎和美国reddit的评论,我想说双方其实都挺令人唏嘘的,导师好不容易成了教授有了家庭被学生枪杀,学生好不容易有了博士毕业的基础却因为压力太大无人倾听而且自己太好面子走火入魔导致的悲剧。
虽然我现在的压力远没有齐太磊那么大,但是我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也因为自己太好面子不肯接受自己作业抄袭差点在2020年秋季学期跳楼,幸运的是和我一起上有机化学的罗马尼亚同学劝阻了我(后面他成了我对象,今年异地恋分手)。我当时和他哭诉说有了这个记录我永远申不到牙学院了,他严肃地说如果牙学院因为这个不接受我那说明他们太小家子气了不配培养出好的牙医,他劝了我好久我才走出来。后面我有了很多活动和兼职,也提前一学期毕业,申请去读生物医学硕士再去考牙医。
相比齐太磊,我真的是幸运很多,我可以有家人陪伴,没有身份压力(已经美国绿卡),有过爱我的前任,有好朋友陪伴,有车可以搬家,英语沟通毫无问题。尽管我童年被老师同学霸凌,被身材羞辱,父母离异,上大学时抑郁症和焦虑症发作导致成绩不好,但是现在我在一个新的城市,没人认识我的地方读书,我知道我想做什么,就像飘里郝思嘉说:“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我想说在美国的留学生和新移民,如果你很焦虑,你可以拨打免费防自杀咨询热线800-273-TALK (8255),虽然他们没法针对你的问题进行辅导,但是他们可以尽力安慰你们不会对你不耐烦,英语吃力的可以慢慢说,不着急。去心理咨询不是失败的表现,有学校保险的可以免费心理咨询,顺便可以练练英语。如果教授和导师不公,可以上网看看reddit还有学校相关部门举报。以上都是个人建议,广告勿扰!
希望所有的留学生和新移民都能和自己和解,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篇回答比较跑题,希望大家嘴下留情)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4楼 发表于:2024-4-2 20:13
作者:五个小目标的胖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0662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虽然不知道这起案件的具体细节,但看了一下嫌疑人和受害人的基本情况,大概率是跟博士毕业有关,所以要慎读博士,因为现在全球的博士基本都是”宽入严出“,一旦延毕会有非常多的矛盾。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特别是商科专业的大学是一个”高危行业“,因为离诱惑太近(当然这几年随着商科遇冷,好了一些),软的有一些女同学的”温柔乡“,硬的有一些同学的”枪林弹雨
“。现在的氛围不用说那些乱七八糟的,在本科及以上师生恋仍然是一个比较禁忌的话题。很多人会说,都是成年人了也不行吗?法律上允许,纪律上不允许。
看看本案嫌疑人齐太磊
,1989年生人,34岁,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应用物理科学系在读博士生。以下是他的教育背景。
34岁的博士生,年龄太大了。30岁博士毕业我都觉得挺大,凡事要趁早,我博士毕业的年龄大部分人刚硕士毕业(跳级+直博)。之前我关于读博的一些回答详见《张雪峰为什么不劝人读博?》、《读博期间真的会“开窍”么?》、《而立之年初入职场,博士学历是加成还是负担?如何看待?》、《你们在博士毕业离开学术界伤心吗?》。
2009年他高考的时候就已经20岁了,由于没有被天津大学录取,所以复读了一年。这个没有办法,我查了一下河南当时一志愿是没有学校平行志愿的,调到二志愿学校就太亏了。
2010年考上了武大,也算非常不错了,但是本科就读了五年,延毕了一年,要知道本科延毕的情况是非常少的。为什么不得而知。期间还辅修了武大的工商管理专业。武大在刘道玉
校长期间做了非常多的高校改革,至今我们还享受其利,比如转专业和辅修双学位都是武大首创。
然后又去了苏州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苏州新材料研究所,待了将近两年。
然后又去了南科大
做科研助理。在南科大一定没有编制,也就是所谓的”合同工“,因为他这个时候仅有本科学历,不可能在南科大这种高校拿到编制的。但是在南科大的时候,齐太磊在学术上有了一些成果,发了一篇一作的SCI——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e1c12467d01b4e75a0b46e27d75fa217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328"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ca1f824eee9fea0b5e84b03b648be158"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1c6a1fc8fa1b91b7bde1ea43ac626a76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e1c12467d01b4e75a0b46e27d75fa217_r.jpg?source=1def8aca"/>然后又gap了三年,这三年去哪儿了不得而知。一般gap一年还算常见点,gap三年的,一定有一些故事。然后就去了北卡罗来纳大学这一乔丹的母校读博。
看完这个消息还是挺令人沉重的,很多小镇做题家以为好好学习就能有一个美好的出路,其实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内卷使得学历、学位越来越不值钱了,因为机会少了,而且这些东西不稀缺了,大部分年轻人上升的道路被堵的非常逼仄。相反,钱和硬关系变得越来越值钱了。努力不再那么重要,选对风口、敢于下注才能实现阶层跃迁。虽然听起来有些残忍,但这却是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我见过、经历过的年轻人太多了,或者说我见过、经历过的人太多了。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5楼 发表于:2024-4-2 20:14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7420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士生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32%的博士生有潜在的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风险,特别是抑郁症[1]。
Results based on 12 mental health symptoms (GHQ-12) showed that 32% of PhD students are at risk of having or developing a common psychiatric disorder, especially depression.我们学校经常给硕士博士发邮件,鼓励去学校的健康中心和心理医生聊聊。特别是疫情期间,基本每周都会给博士发信息。学校在前几年刚成立了一个新的独立部门,帮助博士生解决关于学术/导师相关的霸凌和其他相关问题,同时也兼顾心理医生的角色。所以博士心理状态,以及学术方面的困扰应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通常来讲,美国很多学校会对博士生有特别的关照和保护。一来学校本身对博士生投入就比较高,自然产出贡献也比较大。二来,统计上,博士生面对的工作和社交环境也相对糟糕。
和几个认识的博士生聊下来,大家遇到的问题无非是这几个方面: 年龄焦虑,工作环境,社交环境,学术压力。
齐太磊很可能是其中之一,或者是所有的叠加。
其中一个细节,他之前在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是机械工程的phd candidate。但最终是退了学,拿了硕士走人。
Tailei Qi, 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PhD Candidat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2].见过很多博士中途退学拿硕士毕业的(很多学校会在博士第2年,送一个硕士学位,就是为了避免最后辍学,学生啥都没得到),对科研失去热情/个人身心状态糟糕占绝大多数。他可能也有自身的考量和挣扎。
但他后来又上岸读了北卡的phd。很大原因可能是的确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子。国际学生本身就难找工作,加上学位是material science,导致了经济和身份上的困难(本身又是贫困家庭出身)。如果回国的话,材料硕士+大龄,也不是一个最优组合。加上其他不太清楚的个人原因。最终选择重新读phd,但原先的憧憬和热情应该已经消磨完了。碰上一路顺当上来的小博士生,可能还没那么糟糕,玩玩游戏,划划水。但他一路非常坎坷,也缺少明事人的指点,加之社交环境也不理想。他在twitter里提到有个美国女生想让其他人帮助他,但他对此很反感。所以,进入这个新的实验室后,心理状态可能处于崩溃的临界点。
导师这一边,在齐太磊的twitter里也有提到,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很可能两个人平时关系也不错,没有很大的矛盾冲突,但可以看出齐太磊对导师在实验室的工作处事原则有一定意见。很多时候,一些偶发的独立事件就能让关系比较好的两个人突然情绪失控。譬如某天导师行政方面事务出了问题,心情不顺,加上学生这边试验进展也不顺利,同僚压力大。两个人正好在这个时候开了会,很难避免言语上不出现冲突。
就像我之前硕士的导师对学生非常友善,为人处世也是很典型的美国老教授风,申请移民/工作推荐全是开绿灯,推荐信写得能够给人看感动。但在工作科研环境,他能把我们实验室一个学生直接训哭。有次期末后,还有学生在他办公室门口直接瘫坐地上哭得稀里哗啦。
所以,读博需谨慎。30岁前后能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尽量避开phd。读博虽说4-5年,但对个体的影响可能超过10年甚至更多。这10年做啥事情不好呢!


以下为原答案。
看了几个高赞,重点都在绕着“大龄”,“大龄没有前途”,“读书时间长”。
这套价值体系其实对国内留学生影响很大,虽然其实本身是个伪命题(特别是在美国)。我和我们学校的心理医生聊过,她发现中国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年龄焦虑,占到了来咨询的中国留学生的绝大多数。
如果当事人来美国后能及时摆脱这一套价值体系的影响,可能结果会不太一样。
毕竟,美国当地人30多读博毕业不算稀奇。我之前的导师45才博士毕业。下面是博士授予的年龄中位数(比国内28,9平均年龄还是高不少)32[3]。虽然中位数是32,但是其实在现实里的体感差别和国内还是非常大的。
SOURCE: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6. Related detailed data: table 27.下图是根据族裔情况作的分布。可以看到对于大部分族群内,有50%-60%的博士学位授予者超过了31岁;大部分族群内,10%-20%超过了41(国内41是读博入学年龄限制,35是大部分青基的申请限制)[3]。
SOURCE: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6. Related detailed data: table 27.这里并不是想说明大龄读博没有压力,只是相对而言,美国对于博士年龄的苛求较少(不需担心大范围的年龄歧视,和基金申请年限),对大龄博士的环境没那么糟糕。


总结,对于大龄出国/读博,很容易受到生活习惯和年龄焦虑的冲击。就像 
@硅谷IT胖子提到的。这些都不影响工作后的生活体验,最难的是头几年。


参考

1.^Levecque, K., Anseel, F., De Beuckelaer, A., Van der Heyden, J., & Gisle, L. (2017).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Research policy, 46(4), 868-87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733317300422
2.^LSU Student Public Profile https://www.lsu.edu/eng/cimm/Profiles/Students.php
3.^ab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 2018.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6. Special Report NSF 18-304. Alexandria, VA.  https://www.nsf.gov/statistics/sed/2018/nsf18304/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6楼 发表于:2024-4-2 20:16
到此一游​: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来几年复旦姜文华案。不一样的是那个行凶者是助理教授,背景是非升即走。
姜文华案至今没出结果,齐同学案刚刚进入审理
有兴趣的可以分析一下两个国家分别如何处理这种事以及判例结果,法律依据,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7楼 发表于:2024-4-2 20:17
风风雨雨雪花飘飘:


国内博士只能跳楼,导师跟没事人一样。
美国导师完了。
就是不一样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8楼 发表于:2024-4-2 20:20
国内的年龄焦虑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吗?多读几年书在学术上就要被判死刑?搞过学术的人都知道,最终我们可以看到的科研成果由太多不同因素决定了,很多时候运气占的成分远远超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对于那些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手画脚的人,有没有可能你们现在的成就不是因为你们努力,你们勤奋,而只是因为你们接了一个对的项目,而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呢?
再说难听点,有多少人读博的时候没想过刀了自己老板(虽然这么做的人不多),我们组在私下聚会的时候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如果老板突然暴毙谁来带我们……这其实主要是因为老板和学生的地位太不平等,老板的权力太大了,这不是老板的错,也不是学生的错;老板也是人,也会犯错,但是他的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完全无力的
平心而论,杀手只是一个科研之路坎坷,自己拼命努力但没遇到贵人也没什么运气的可怜人;他老板也一样,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拿到ap过上好日子,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被自己学生刀了;这种时候争论谁对谁错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世人皆苦,任何没有来由和根据的恶意揣测都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痛苦


作者:驴驴666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943263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9楼 发表于:2024-4-2 20:24
作者:yanyan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90471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般出这种事,我第一反映都是凶手科研压力太大了。但是这次看到凶手推特感觉是凶手有问题,这不就挺典型偏执型人格

估计凶手因为从小地方出来见识少性格敏感容易自卑。可是他从小学习好,他爹妈亲戚村里老少都对他众星捧月,他认为他学习好大家都应该哄着他,所以他又自大。就那种自卑自大又完全不会调节,到了美国闯荡还考验心态,所以内心越来越扭曲。
他科研遇到困难,有女生号召大家帮他,他觉得女生故意宣传他的困难不给他面子。给导师告状说项目组里有人背后骂他,事实上很可能真实情况根本没人骂他,大家相处久了知道这人心态有问题根本不想理他。
还有被他杀害的华人导师,其实和他走过的道路差不多,都是从中国出去的,同一个专业,导师好像也就比他大几岁。然后人家是他的导师,性格开朗,朋友多,几乎所有和他合作过的人都认为他随和好相处。那凶手不是和导师有矛盾,实际就是嫉妒导师。
ps:平时举例偏执型人格的时候第一个反映都是说丁蟹。事实上吧,丁蟹无论怎么神经,他都有一种特别向上的乐观气质。他是真的打心眼里觉得他都对别人都错,甚至性格还比较大咧咧,不会什么事都往心里去。可是现实中的偏执型人格有很多是非常阴的,和这种人相处中能感受到他内心散发的阴森。很可能正常人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他会记着,总觉得别人都说他坏话,然后总想着报复。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0楼 发表于:2024-4-2 20:25
Magenta麻肩塔:


就算他不读博,本科毕业进大厂写代码,也很有可能35岁中年危机自杀或杀人。本质上,看他经历,应该从小就被教导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无路可退。要转变这个心理很难。转变了,也就各种无所谓。鸡蛋放多个篮子里,没有篮子就先去造篮子。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1楼 发表于:2024-4-2 20:26
cccc​:


美国社区网络环境对于这件事情的评价:
犯罪者:受到霸凌,有苦衷,出生悲惨,压力太大,不予评价
受害者:最悲伤的一天,人类社会失去一位优秀的人才,两个孩子失去一位优秀的父亲,逝者安息。
国内评价:
Incel,最坑华人的人是华人,小镇做题家的悲哀,有的人生来就是罪犯。
啧啧啧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2楼 发表于:2024-4-2 20:28
黄震坤:


这个人博士生是我校友,我觉得悲剧根源在于他的专业选错了,当年就不应该为了武大的牌子选个很差的专业,武汉那么多学校,可以选个差点学校,好专业,然后根据他的专业读研,读博士。
计算机博士读不下来,拿个master也没问题。听学弟说,学院不少本科毕业就润了,在美国找工作,完全没有问题。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3楼 发表于:2024-4-2 20:28
警方没有公布原因正在调查中,但看很多关于他的讨论好像应该是个人恩怨,说是被导师刁难了?方舟子
也说可能是私人矛盾。
话说回来我觉得这跟枪支议题关系不大,因为毕竟是熟人,一个对你私下有恨意想宰了你的熟人,没有枪方法多了去了,这和冲进校园无差别扫射还是不一样的。
你看看中国别管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卷成什么样了,也没拿刀子捅人。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3782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4楼 发表于:2024-4-2 20:29
我开始也认为:导师剥削霸凌不让其毕业。
2022年8月19日,齐某磊提及一名教职员工——他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负责领导研究项目的主要带头人。齐某磊疑似想要与该PI交谈并获得他的承诺,以摆脱自己所遇到的困境。
他写道,只需与领导研究项目的教授交谈并得到教授的承诺即可,因为教授有更多的经验来处理“这些女孩和流言蜚语”。
不过看了这个,是不是他感情上遇到问题了。


作者:yxd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9952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5楼 发表于:2024-4-2 20:29
作者:朱木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96366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土澳精神疾病社工来答一下。这个新闻看的人心情太难受了,我今天还在做各种risk的培训,又刷到这个新闻,再加上自己也经历过大龄孤注一掷出国留学的经历,理解那段苦哈哈的岁月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多大的伤害,所以来回答一下自己的看法,其实主要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关注自己和周围的人心理健康,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第一点,我想来科普下反社会人格。这个杀人者齐太磊
我判断大概率是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看他的推特就知道了,整个人太阴暗极端了。但是不是每个反社会人格的人最后都会杀人,如果他们manage自己的行为很好的话,或者生活里创伤比较小的话。
但是,反社会人格杀人不是你想的会去像英雄一样的去报复杀害坏人,他们下手的对象反而是好人,比他们更弱的人。比如我的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客户,他唯一的一次严重反社会人格行为是杀死他年幼的儿子;还有一个是杀了平时对他很好的继父,反而都不是那些极端的坏人和他们的仇人;这个人杀了好人导师可能也是这个情况。
我认为普通人如果遇到性格比较极端,经常发表极端言论或者性格特别阴暗的人,最好是躲远一些。
其实我认为造成这个悲惨的杀人的结果不仅仅跟他很挫折和压抑的成长环境有关,也和他本身的性格就是阴暗偏激有关,有些人经历很多挫折,得的是抑郁症,是自己害自己,而不是害别人。当然,无论是自己害自己的还是害别人的,普通人都惹不起,我觉得还是看到了远离一下吧。
可能因为我干这个工作的,我认为这样的人其实和普通人区别很大,稍微接触下就能感知到,只不过国内和华人里面,大家接受心理知识教育不够,让大家即使感知到那个人性格不好不太对劲儿,可能也不会往很极端的方向想,但是我觉得普通人为了自保还是尽量不要去招惹这些非常阴暗的人。
所以,这个教授就真的很可怜很无辜,自己可能也只是在招人时没有考虑过一些心理因素,最后居然要承担献出生命的后果,也是很可怜了。
第二点,关于北卡大学
的心理咨询服务的问题。今天培训老师还给我们讲就是一个客户的家人在接受我们类似的心理健康服务之后还是自杀了,就来告我们这种服务提供者,其实就是告政府,我觉得老外还是很喜欢思考整个系统的问题。
在这里,我觉得北卡大学的心理服务机构确实做的不够好,或者是整个华人群体还是对于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够,从而也没有真的去推动各个大学,机构设置免费的华人心理辅导员,这一点我之前读书的大学和我实习的中学都做的很差,他们在招了这么多华人学生,大赚我们的钱的时候,连出一点点经费招个华人心理辅导师
都做不到也是够了,尤其是那些十几岁自己过来读高中的,还有那些刚刚成年未成年来读大学和预科的,他们非常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当然,也包括压力超级大的博士群体。
第三点,其实,前两天美国还有一个案子,华人就是那种在美国打工的偷渡客,一起合租房子,然后因为一些纠纷一个房客杀了另一个房客,都是华人。国内现在经济不好,大家很多人都愿意出国,但是这种背水一战
以绿卡为目标的出国,真的会让人压力非常大,走钢丝一样,大家未免不会因为压力特别大,情绪不稳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我觉得大家都要注意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小伙伴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带着压力和过强的目标出国的人吧,必然和那种一起快快乐乐的来留学,享受享受国外生活,毕业了能留下就留下,留不下就回去这样的人有很大不同,过度的精神压力和国外生活的无比孤独,和开始的贫穷,以及语言文化障碍,以及开始不会开车等不便带来的压力真的有可能把人逼疯。
所以,这件事情也提醒大家国内经济不好,国外的华人戾气也越来越重,大家注意下各自的心理健康,不要逼自己太狠了,学会放松和适当躺平摆烂,主动离开不好的群体,主动去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第四点,就是我想告诉每个出国的人,出国之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要把国外想的特别好,也不要觉得国外是自己国内混的不如意的避风港。
出国是一个出去闯荡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不怎么美好,无尽的孤独,贫穷(普通中产家庭出来的你对比当地人其实都是穷的,至少澳洲是这样)语言压力,学习压力,绿卡压力,还有就是紧急联系人都不知道填谁之类的,生病了也没人管之类的。
然后,对别人也不要抱有很高的期待值,大部分人也就普通,友好热情善良的人是少数,你要做的事情是慢慢来,慢慢观察,慢慢把这些友好善良的人找出来和他们成为朋友,然后慢慢建立自己的社交网,不要急急忙忙的去找不了解的室友做朋友,也不要急急忙忙的恋爱。
最好你有一门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帮你交朋友,而且可以建立帮助自己建立精神世界不那么孤独。
出国前有了这些预期之后就要知道学会一些社交技能,然后尽量和自己家里人关系好一些,这样可以经常保持电话联系,告诉他们你需要他们的电话陪伴,如果你和家里人关系不好,也告诉一些你在国内的朋友能不能和你聊聊天陪陪你度过开始那段时光。
然后,老外其实有很多很多免费的英文电话咨询的机构,如果你们十分不开心了可以打电话骂骂人发泄一下,像我这样的工作人员其实都接受过专业培训,也习惯了客户比较暴躁,所以骂一骂工作人员虽然可能会被挂电话,但是也能发泄一下啊。
然后主动找一些你觉得友好的工作人员聊聊天,看看自己有什么困境,别人也很愿意帮助你,我在国内好几次真的需要帮助的都是不熟悉的工作人员,这个时候你反而不能指望你认识的和你一样坐在危船上的华人朋友们帮你,到也不是他们坏,只是大家都在逆境里,都自顾不暇了,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真的也没法帮别人。而白人里面很多人生活顺遂悠闲,里面有一小部分善良的人愿意帮助人,求助一下啦,主动跟人家交朋友啦。
总体呢,我认为大部分中国人都过得很苦,即使有些人从小物质不苦,但是受的教育或者家庭氛围也一般都是苦哈哈的,不会享受生活,充满不安全感,然后一直被鸡,或者一直被父母或者朋友上司情绪伤害,而且我们国家上一辈人都经历过极大的创伤,而创伤是代际的,我现在还有客户的奶奶是那种东欧啦逃过来的难民,家里鸡飞狗跳的,酗酒吸毒,必然养不好孩子,孩子又养不好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都有问题,靠救济金过活,还有代际的精神创伤。
我们父母都经历过吃不饱,所以我们是创伤二代哈哈,所以你不可能要求我们这一辈人精神面貌心态多么健康,但是大家在出国前还是要做好心理预期,然后有意识的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搞一些自己的爱好,遇到心理问题或者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多去求助专业心理从业者。我记得自己当时就主动去找了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我还记得当时我旁边的中国女孩眼睛睁的特别大的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说,你居然去看cousellor?但是counselor其实帮了我很多,也交了我很多心理知识。然后还有一次打过澳洲的lifeline ,吐槽发泄了一次。还有就是后面和家人和好,主动向我姐姐求助了两次,我姐姐答应陪我聊天之类的。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心理问题,让自己快乐起来,也学会保护自己。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6楼 发表于:2024-4-2 20:30
哈哈哈:


不要学基础科学,以他的高考分数还有学习能力,本科学工科毕业到这个年纪早都中产了。哪会像他一样转到材料这种人们口中的大坑中?

在重复一次,不要学基础科学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7楼 发表于:2024-4-2 20:30
看起来并不像导师压榨或者学术很难出成果有压力。怀疑背后有人在讲坏话到了偏执的程度,实话说很像疑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只能说对双方来说都很悲剧了。
不过有一说一,河南/复读/全县第四/科研助理/材料学/大龄博士/看起来缺乏亲密关系/在美国思想上却仍封闭,buff快叠满了,再加上缺少排解途径,人很难不出心理精神问题的。人还是不要偏执的好,靠知识快速变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干脆放下"出人头地"的愿望,快快乐乐经营好生活,踏踏实实努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个人的命运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75341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8楼 发表于:2024-4-2 20:30
某知乎用戶:


什么人适合读phd,下面几项至少要有一两项。
家境好,肯努力,智商高,心态好,能忍耐,家人宽容。
如果又想赚钱,又想发大文章,心态又不平和是不那么适合读书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9楼 发表于:2024-4-2 20:31
作者:王善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886646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作为学生,学业和科研固然重要,心理健康更重要。
2、不要轻易走学术道路。更不要在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当大龄博士研究生(我当年是因为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去当大龄博士生,苟延残喘)。因为国内35岁之后连申请博士后的资格都会被剥夺,高校招聘时卡年龄卡得很死,你得是年轻到足够申请青年基金才有做人的资格。更不要说此后各类人才帽子,年龄更是卡得死死的,就算你能拿诺奖都拿不了那些帽子。没有帽子,你的发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想爬上去很难。
3、国外博后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就业内卷比国内更厉害,而且语言劣势会进一步导致找工作困难——你连英语都不地道,怎么有资格在欧美学校开课?当研究员会避开这个英语能力的问题,但就业面就狭窄太多了。
4、国外读博压力更大,但这并不都是导师的问题,导师也不容易。不去push你,你可能毕业不了。push你,可能一番好心还被开枪突突了,然后国内一群loser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你作为导师压榨学生。
5、所以,作为导师招收学生也要认真考虑,放下助人情结,对于疑似心理扭曲,性格偏执的学生,最好别收。国内国外都得这样。
6、书读不下去大不了退学,别害人害己。哪怕别人犯罪了,也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拿枪突突。何况并无别人犯罪的证据。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60楼 发表于:2024-4-2 20:33
作者:Iam李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624530/answer/31902762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致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有很多因素。没有任何人是天生罪犯。
这些因素很多都是感情方面的,比如情绪崩溃、感情麻木、仇恨敌对情绪等一些非理性方面心理健康问题。
甚至包括饮食习惯和营养平衡问题。
尤其是由于经济方面的问题,留学生可能只吃面食、泡面、米饭,很少吃蔬菜水果。长期以往很可能会缺钾、缺乏维生素。这都会导致情绪紊乱、抑郁、甚至甲亢等病变。
食物摄入和饮食习惯结构都会对大脑、认知功能和精神产生重大影响。
成年人暴力犯罪中的冲突和激情问题也很重要。神经递质、酒精、毒品、激素分泌、甲状腺水平都是暴力犯罪诱因。这都同情境压力、营养、精神障碍、以及神经病变关系密切。由此导致行为异常都可能诱发暴力犯罪。
现在大家都说齐同学不该走这条路,其实在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学生们能走的路还只有持续读书一条道。齐同学家庭困难、求学路曲折,但他最善长、唯一能走通的路还就是读书一条道。第一次高考失利还六百多分呢,可见其确实是一个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流好学生。
实际上他读博士也不是一个差生。现在的读博环境大家已经清楚了,他还有一个已经放弃了的读博学校和环境,这个地方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地也应该是一个华人导师和科研小组吧。
经济学家杨小凯
普林斯顿读博士导师是邹至庄先生,杨小凯在国内一直坐监狱,英文、数学、经济学各方面基础肯定很差,但碰到好老师了,全程热情帮助,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经济学家。
齐同学这种情况碰到好老师应该什么问题也没有。
没有不好的坏学生、只有不好的坏老师,这也是至理名言。
而且这也应该是学校治理基本原则。 
而且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美国本土校园枪击案
大都是中、小学生。只有华人高学历者才尽出暴力、投毒、杀人案子。印度裔、拉美裔、非洲裔很少听说,白人就更少了。偶尔出一个也同华人女生有关。至少这几年如此。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1483 回复数:67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4-4-2 20:41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