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1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400 40
(轉載知乎)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太精英主义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1楼 发表于:2025-8-17 07:57

DoperJ:

。。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2楼 发表于:2025-8-17 07:58

xway2005:


新加坡成天“扬威海外”,他们的教育以此为目标并为此服务。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3楼 发表于:2025-8-19 20:49

胡勃进制空间:


以我和那帮NUSH/Raffles/Hwa Chong/Anglo-Chinese毕业生打交道的经验来说,我感觉确实有点太精英主义。别的学校的人我不清楚


不要忘了老李自己就是个做题家,小李更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做题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4楼 发表于:2025-8-19 20:50

最近的教改已经取消天才班了。

但是精英主义依然还是新加坡的治国核心。

小学结束后的PSLE 可以算是直接拉开未来水平差距的考试。顶级中学和一般政府中学之间的鸿沟是很难逾越的。可能到最后,不管哪个中学的学生,都去了NTU或者NUS。

但是顶级中学带给孩子的历练和体验是和一般中学完全不同的。



作者:明烛天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9407603583032953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5楼 发表于:2025-8-19 20:50


胡桃胡桃胡:


作为一个苏南长大,去新加坡念高中的过来人,我只能说:

不如江苏一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6楼 发表于:2025-8-19 20:50

作者:奈文貘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9410948528477285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一场国家级的学霸工程

新加坡的补习产业一年产值高达数十亿新币,几乎成了教育体系的第二课堂。在新加坡的商场里,到处都是装修的像教室是一样的补习中心。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学校教育不够好——相反,新加坡的公立教育已经是世界前列。问题在于,这个国家对“学业成绩”的渴望,几乎成了全民信仰。

开在商场、组屋楼下的补习班随处可见

那么,带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新加坡要走上这样一条全民精英化的教育之路?

从国家战略到教育逻辑

1965年独立时,新加坡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腹地。李光耀一句“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人民”,成了教育政策的起点。教育体系被赋予了与生存同等重要的使命:让普通人变得非凡。在这样以人民为资源的国家哲学下,新加坡教育催生出三个鲜明特点:

1. 早期分流

小学毕业的PSLE

(也叫小六分流会考)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轨迹。分流到快捷班

(Express)的孩子,走向大学、白领;进入普通技术班

(Normal Technical)的孩子,则大多走向理工学院

,ITE,进入技能培训和工艺领域。孩子在12岁的年纪,就要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分层。

2. 标准化与高压

每个阶段都有清晰的考试指标,几乎没有模糊地带。与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不同,新加坡更强调全国统一的硬标准。在新加坡,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考试门槛:

小六会考(PSLE):决定你能进哪类中学(快捷/普通/技术)。

O-Level

(相当于中四全国会考):决定你是进初级学院(A-Level

预备,直通大学)、理工学院,还是工艺教育学院。

A-Level/理工毕业成绩:决定你能否上国大(NUS)、南大(NTU)、新加坡理工类大学,或者要不要出国读书。

关关难过关关过

这些考试分数线全国统一,没有模糊解释空间。无论你来自富裕家庭还是工薪家庭,分数就是唯一的通行证。这和许多西方国家很不同。比如在美国,高中生的大学申请除了成绩,还会看体育、社团、个人陈述,多维度录取;而在新加坡,成绩是压倒性因素,几乎决定了人生轨道。

因此,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高度标准化的竞争环境:人人都清楚自己要考什么、达到多少分,而孩子和家长的压力也因此被放大。

3. 教师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环

在新加坡,教师是高门槛的职业,只有成绩排在前1/3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师范。进入体系后,他们享有优渥待遇和清晰的晋升通道,可以从课堂走向课程研发、校长岗位,甚至进入教育部。

因此,教师不只负责教书育人,更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他们既要保障弱生不掉队,也要挑选和培养精英,让教育体系高效运转。某种意义上,新加坡的教师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承担着社会筛选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

补习文化:托底与冲顶

很多外国人会奇怪:如果新加坡学校已经如此优秀,为什么还要全民补习?

答案在于教育部的政策口号:“人才保底不封顶”。

教育部长王乙康曾多次针对教育政策进行回答

“托底”意味着不会让最弱的学生掉队。

“不封顶”意味着精英可以无限往上攀登。

与中国的晚自习模式不同,由市场决定的补习文化和补习班就成了填补这两个缺口的力量:弱的孩子去补习防止被甩下,强的孩子去补习争取再拔尖。最终的结果就是,约七成的新加坡学生在课后还要再上第二轮学。

大家平时聚在一起就会感慨,新加坡的孩子白天在国家机器里学习,晚上在市场逻辑下加班。

焦虑的青春与SBB改革模式

从国际排名上看,这套体系无疑是成功的。新加坡在PISA

(国际学生能力评定)测试中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代价同样明显:

学生的焦虑:12岁就背负人生定型的压力,补习到深夜成了常态。

家长的焦虑:补习费成了家庭支出的大头,不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送了钱包又大出血。

社会的焦虑:分流制度让不同群体形成了标签,孩子很容易被成绩定义一生。

教育部也意识到问题,近年来逐步改革PSLE制度,改用分科分级制(Subject-Based Banding,SBB),希望减少标签化与过度焦虑。

新的SBB模式在2019年开始逐步试点,不再把孩子整体分到不同轨道。而是按科目来分级,不同科目可以选择不同难度。

比如:小明数学很好,可以学最高级(Express水平)。但英文一般,就学普通级(Normal Academic)。科学弱一些,可以选更低级(相当于Normal Technical)。

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减负,但SBB模式的本质还是进行能力分流

这样的做法目的是让孩子不再被一次考试决定未来,而是允许他们在不同学科按能力自由组合,强科冲高,弱科托底,针对某些特长有更灵活的成长空间。

但补习文化是否会因此减弱?我认为很难。因为这已经不只是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竞争逻辑。

精英教育的双刃剑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强调自由与创造,北欧的教育强调平等与幸福,那么新加坡的教育则强调效率与竞争。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这个国家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除了PSIA这种国际学术排名以外,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多年稳居全球前列。尤其在工程、计算机、商科领域,NUS和NTU在QS、泰晤士等世界大学排名中常年进入前30。一个小国能在高等教育国际排名中与世界名校比肩,背后靠的正是基础教育体系的输送。

NUS、NTU分列12,13名,巅峰之年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论坛(WEF

)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里,新加坡长期位居前列,被视为“人力资本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教育体系源源不断为金融、科技、制造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也让跨国公司更愿意把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换句话说,教育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竞争力。

由于教育高度标准化,新加坡培养出了一批受过严格训练、纪律性强的中产与精英群体。他们在公务员体系、金融管理和科研领域发挥作用,支撑了新加坡“小国高效”的治理模式。这种“精英治国”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的筛选功能。

它的残酷与高效,正是这个小国生存的写照:

地缘环境逼迫它必须“跑在别人前面”。

人口规模决定它必须“人尽其才”。

国家哲学让它在教育上毫不犹豫地推行“精英筛选”。

因此,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既是奇迹,也是代价。它能培养出一代代学霸,却也牺牲了部分人的童年、自由和心理健康。

所以,真正的问题或许已经不是新加坡的教育做得对不对,而是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孩子和家长其实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对于一个弹丸小国而言,生存就是最大的命题。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竞争游戏,而是一整套国家战略的延伸。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的自由往往必须为集体的效率让路。家长或许想给孩子一个更轻松的童年,但社会的竞争逻辑和全民的共识让他们不得不卷入其中。新加坡的教育故事因此带着一种宿命感:它不是每个家庭的自主选择,而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必然结果。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7楼 发表于:2025-8-19 20:50

本身国家就是精英治国,教育说到底还是为了国家机器服务。 换个角度, 要找到这个国家未来的袖,重点培养,那如何实施?新加坡通过政府奖学金制度,从各方面考核获选者,奖学金得主有机会在全球知名学府受到良好教育,并需要回到新加坡为政府服务。而其中的优秀者将成为新加坡未来的领袖,如今的这批领袖基本都是这一路径。对于小国而言, 这样的教育制度无可厚非。




作者:shearwat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9411014103232400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8楼 发表于:2025-8-19 20:51

中国不精英主义?站在台前的不都是卷生卷死卷出来的人

无数人受【努力就有好结果】&【努力就能挣大钱有社会地位】的故事蛊惑,前仆后继。但是按概率来说,成功的人都是少数,【故事里的演绎不等于现实】

【在赢的时候,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信奉社达。自己输得时候呢?】

你不能只有在自己赢的时候才信奉精英主义



作者:stllm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9411812613905372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9楼 发表于:2025-8-19 20:51

作者:小木曾孝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9405463905068621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个初中从上海市徐汇区的区级实验班毕业,拿全奖去莱佛士书院大冒险,进莱佛士书院精英课程班跟他们从中国、越南、印尼、印度、马来西亚等地物色的精英苗子还有本土怪物们一起同窗4年,最后心理不够成熟也不够有韧劲变成强者的磨刀石垫脚石成为残次品的一个过来人,我说句实在的:

那他喵的是真真正正的极端精英主义的,他们丝毫不介意把人的三六九等分得更绝对更彻底更森严壁垒,哪怕在第一等也要给你继续细分出第一等里的三六九等,丝毫不介意给那么小的孩子一张区分度高到爆炸的卷子让90%的所谓的优等生连20%的题都做不出来会不会对他们的自尊心有什么核爆级的打击,因为他们就是要精筛出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即便是上上等他们也要筛出具体的确凿的排位顺序,然后将绝大多数的资源按序倾斜。

你娃要是真的天纵奇才,他能一路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里从小就有一个极高的起点,比如莱佛士小学,然后一路成绩出色直线晋升,他要是真能在一帮东亚、东南亚、南亚怪物们围攻之下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甚至跨组别(毕竟海外留学生一般都要多读一年作为语言过渡适应)打这些竞争者,他就是能收到最大的资源倾斜,本地的最优秀的师资力量(不论文理)就是会给予这些天资上最精英青少年最大的关注。但说实在的,真正的头部班里,是不会有几个平民娃的,不是高官就是显贵之后,动不动是文理均衡发展的奇才,综合素养是吊锤上海地区面向社会的优等生班的。

这种粗放的养成模式甚至是有点类文系斯巴达式的,强者才能生存,你要是在强者群的绞杀中掉队了跟不上了自卑了甚至自闭了,不好意思,可能真不会有人在意这些,这都是养那几个顶级蛊的必要的代价,也许会有那么一两回出于人道主义的个人沟通看看能不能再抢救一下废物再利用,而一旦被发现失去了抢救价值……大概除了有限的心理课程确保你这人别死在学校以外,也没几个教师会把心思放在你身上。

在2年跟顶尖精英的朝夕相处中我精神上已经成了一个废人了,然后在升入莱佛士书院的高中部后我就被下放到学渣班了。学渣班的倒是平民家的孩子好多啊,有些明显是感觉到可能是因为发育较早在某一阶段表现出了一些相对的“智力优势”而误入了精英教育的歧途,然后在残酷的筛选中被大浪淘沙成了淤积的渣渣……当然,瘦死的骆驼依旧比马大,只要挤进门槛,心理上足够坚韧几年熬下来别出问题,即便出问题也别寻死寻活,比如我在学渣班也遇到了前一届休学一年的本地人,依旧混进了个还不错的大学端了个还不错的饭碗,比当地一般平均水准要好上太多了。

唔,反正我是在出现抑郁症状后收到过校长休学一年不要拖学校A水准成绩均分后腿的建议的,当然我也没有听,再让我遭罪一年我大概就客死他乡了。

而且精英圈玩的不是成绩,成绩只是个入场凭证,到了头部班,你会看到理科不输中国留学生的本地怪物或是兴趣使然在那修英国文学,或是玩心颇重看英超爱踢球,或是有着上帝吻过的嗓子能踏喵唱男高音。当然,也会有那些个子小小还很娘炮看起来没什么特长的,但你跟他谈莎士比亚他能跟你侃侃而谈,你跟他说曼联那几个蠕动中场他一样能跟你侃侃而谈格雷泽家XX弗格森怎么怎么卡里克就是低调大师,你跟他谈音乐他能从古典交响到bruno mars一会儿又扭到伦敦爱乐的卡门序曲再到悉尼歌剧院还有大都会歌剧院那谁谁谁的花腔女高音,他甚至兴致来了还给你整个小魔方玩玩,虽然他手慢到拼成一个得一两分钟,比我邻座的10秒怪要慢几个次元……而上述这些我要跟上话题都累得跟个狗一样而我们同届二十几个中国留学生凑一块还有英国文学这块是谁都搭不上话的。

精英教育好累的,你最好掂量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从小就在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各方面知识储备比一般普通青少年高得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起码长成了钱老口中没有笨得跟猴子一样,14岁就学会了微积分的那种少年,再考虑他会不会在这种环境中遇到各有所长的其他怪物后出现掉队了跟不上了自卑了甚至自闭了的情况吧。

当然,我是个残次品,我是没资格发言给精英教育下定论的,只能给些参与过的感受,我只是觉得这样就算撑下来,也好累的吧。

我退缩了,我选择当个普通人,退了好多步,但至少找到了点快乐。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0楼 发表于:2025-8-19 20:51


茶哥反鸡娃:

首先,任何国家地区都不是一黑二白两极分化。

然后,2025了,全世界主流国家地区里面,整体最卷,应该是印度(不讨论贫民),然后是韩国,然后大陆,日本和咱们港台应该随后。

而新加坡可能甚至在马来西亚华人区后面。

我住了十几年,娃也从小到大养成,周边看到的情况如此。

我娃每个年级,平均作业量是同龄国内老家亲戚孩子的一半不到,难度也低。

当然背景,我们不在前十名校,区域靠前,成绩大概是3-5名这个区间。

当然,华人全世界都卷。我美国的法国的香港的新加坡的华人同事朋友,都有虎妈鸡娃的,周末兴趣班补习班九点到九点也有,这个没办法。

。。。。。。。。

新加坡历史上当然精英主义,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不是博士点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而且有些行业必须是海外(英法美德)博士才算……

但是,毕竟这是上层人士,整个人口分布是千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新加坡人,哪怕Olevel的学个手艺就能活。我说过每天晚上跑三个小时快递,就可以两三千新币,白天随便去收收盘子,然后住HDB养活一家人都可以。

但是国内很难,不说高中生,现在本科毕业大多数,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吧?

。。。。。。。。

最后,可能意外的是,其实新加坡教育逼国内同等质量的,价格要便宜。

兴趣班尤其明显。国内现在钢琴课都敢一千块一小时了……

如果你有护照或者PR,政府学校一路上去相对轻松。

但是题目里说的不知道啥培训,有些智商税贵族项目那是哪里都有,所以……有互联网自己查查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1楼 发表于:2025-8-19 20:51

作者:左旁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7286900/answer/19412400067829849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是精英主义,只是新加坡政府一向很直白,所有事情都明着来。

有些国家明面上不允许,但很多学校都有分后进班、普通班、重点班、火箭班等等。

新加坡和中国的差异在于,不一定要高考才能进大学。你可以去理工学院读三年,再去大学,也可以工作几年后再去上大学。



中学=>35% 去高中=>80% 考进大学 (28%)
中学=>55% 去理工学院 =>20% 考进大学 (11%)
中学=>10% 去工艺学院 =>少数转去理工学院

新加坡有35%~42%的人进入大学。

这几年新加坡教育改革去精英化,我说一说以前的制度吧。

我1997~2000年读中学,分为



快捷班,读4年(4班,ABCD班,每班也有差异,A班最好,我在B班)
普通学术,读5年(2班)
普通工艺,读4年(1班,通常去工艺学院)

如果你在普通工艺班,基本上1:30下课后完全不用读书了,但凡你读一点书,就能名列前茅,有机会换班。

中学 0水准考试(相当于中考)

有些人虽然成绩能进高中,但自愿选择去理工学院。

我当年靠刷题考的不错,任何名校高中都可以去,但我选择去理工学院。原因是不想再读2年,想直接去学游戏制作。

还有高中名校的顶尖精英真的很强……不想去竞争。

理工学院3年毕业,如果成绩好可以去本地大学,外国大学也接受理工学院的文凭。

我周遭的理工朋友,很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陆陆续续考到大学文凭。

补习

大多数补习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托管。

新加坡学校下午1:30放学。父母工作,由女佣或爷爷奶奶接送。与其在游乐场游荡或在家玩手机,倒不如让女佣带去补习班。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400 回复数:40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8-19 20:51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