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走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623962/answer/19480095597686630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人留學生,碩士讀的神經科學,睡眠醫學方向,博士讀的精神醫學,睡眠健康方向。
看完評論我都不敢回國。我怕國內的同行研究出睡眠五小時足夠的逆天成果,直接碾碎我們的知識儲備。
怎麼看待?
如果改不了這種模式,我勸大家不要生。
從主觀體驗上講,大家普遍能感受到睡眠不足與注意不集中與情緒不佳有關。但影響學業,可能是睡眠不足最輕的那個代價了。
直到影響學業才感覺到睡眠重要,無奈又好笑。
睡眠本質上是一個自發的生理的過程,睡不夠跟吃不飽是一樣殘忍。睡眠參與人體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與內穩態維持,與免疫,內分泌與代謝,心腦血管循環,腫瘤等疾病密切相關。
「睡不夠致病」,你這麼記就行了。
別僥倖嗶嗶什麼「我睡得少也沒事」,笑死,也有沒得急性白血病的油漆工。21世紀了,還沉浸在經驗里不肯正眼瞧規律和科學,孩子落你手裡算ta倒霉。
也別僥倖嗶嗶什麼「天生覺少」,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基因都是影響睡眠時長和晝夜節律第一要因。孩子的睡眠模式與父/母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中「短時睡眠「基因彩票的機率太低了,跟罕見病似的。
號稱睡覺少但沒影響的,大機率是1.抽煙/喝咖啡,攝入興奮劑抵抗困意。2.白日走神或者小睡,局部睡眠與微睡眠抵消困意。3.隨著年齡增加,睡眠維持困難導致睡眠時間縮短。4.有抑鬱或者雙相。5.死鴨子嘴硬。
睡眠跟精神疾病就不用強調了吧,看看精神病的診斷標準里,幾個沒有關於睡眠的診斷?天天抱怨孩子抑鬱焦慮,甚至有的孩子都雙相了,就是沒有預防精神醫學的概念。
主觀睏倦和睡眠缺乏是兩個概念。不困不代表覺睡夠了,不代表缺覺沒影響。我勸你們不要對自己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那麼自信。
在我這個IP,睡眠醫學獨立成一個分支,不放在神經內或者精神科底下,地位與其他科室齊平。睡眠醫學單獨一個系招收學生,有自己的培養體系。
國內還在問怎麼看中學生缺覺這事兒?
怎麼看?我說句慢性謀殺你愛聽嗎?
我做睡眠剝奪實驗,技術安全聲明40多頁,倫理委員會批准需要三個月,只能剝奪一天,一次只能剝奪三個小時,還要給50rmb/h的補償。我們做居民睡眠健康管理追蹤,可以跨三代人建資料庫,別說孩子了,我們連你的以及你爹都睡眠都關注。
實驗室都在對比鬧鐘在n1睡眠階段把人叫醒比較好,還是在n2睡眠階段把人叫醒比較好,在對比中斷睡眠紡錘波比較好還是中斷k複合波比較好了,中學生們連睡夠都是奢望。
看了只覺得很遺憾。
可能我比較極端,我覺得把孩子生在睡不夠的年代,跟把孩子生在吃不飽飯的年代一樣不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