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623962/answer/19480095597686630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人留学生,硕士读的神经科学,睡眠医学方向,博士读的精神医学,睡眠健康方向。
看完评论我都不敢回国。我怕国内的同行研究出睡眠五小时足够的逆天成果,直接碾碎我们的知识储备。
怎么看待?
如果改不了这种模式,我劝大家不要生。
从主观体验上讲,大家普遍能感受到睡眠不足与注意不集中与情绪不佳有关。但影响学业,可能是睡眠不足最轻的那个代价了。
直到影响学业才感觉到睡眠重要,无奈又好笑。
睡眠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生理的过程,睡不够跟吃不饱是一样残忍。睡眠参与人体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与内稳态维持,与免疫,内分泌与代谢,心脑血管循环,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
“睡不够致病”,你这么记就行了。
别侥幸哔哔什么“我睡得少也没事”,笑死,也有没得急性白血病的油漆工。21世纪了,还沉浸在经验里不肯正眼瞧规律和科学,孩子落你手里算ta倒霉。
也别侥幸哔哔什么“天生觉少”,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基因都是影响睡眠时长和昼夜节律第一要因。孩子的睡眠模式与父/母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中“短时睡眠“基因彩票的概率太低了,跟罕见病似的。
号称睡觉少但没影响的,大概率是1.抽烟/喝咖啡,摄入兴奋剂抵抗困意。2.白日走神或者小睡,局部睡眠与微睡眠抵消困意。3.随着年龄增加,睡眠维持困难导致睡眠时间缩短。4.有抑郁或者双相。5.死鸭子嘴硬。
睡眠跟精神疾病就不用强调了吧,看看精神病的诊断标准里,几个没有关于睡眠的诊断?天天抱怨孩子抑郁焦虑,甚至有的孩子都双相了,就是没有预防精神医学的概念。
主观困倦和睡眠缺乏是两个概念。不困不代表觉睡够了,不代表缺觉没影响。我劝你们不要对自己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自信。
在我这个IP,睡眠医学独立成一个分支,不放在神经内或者精神科底下,地位与其他科室齐平。睡眠医学单独一个系招收学生,有自己的培养体系。
国内还在问怎么看中学生缺觉这事儿?
怎么看?我说句慢性谋杀你爱听吗?
我做睡眠剥夺实验,技术安全声明40多页,伦理委员会批准需要三个月,只能剥夺一天,一次只能剥夺三个小时,还要给50rmb/h的补偿。我们做居民睡眠健康管理追踪,可以跨三代人建数据库,别说孩子了,我们连你的以及你爹都睡眠都关注。
实验室都在对比闹钟在n1睡眠阶段把人叫醒比较好,还是在n2睡眠阶段把人叫醒比较好,在对比中断睡眠纺锤波比较好还是中断k复合波比较好了,中学生们连睡够都是奢望。
看了只觉得很遗憾。
可能我比较极端,我觉得把孩子生在睡不够的年代,跟把孩子生在吃不饱饭的年代一样不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