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先生透露,他向國有銀行與金融公司投遞超過70份履歷,卻幾乎全數石沉大海,他坦言「這可能涉及政治敏感性」,並指出海外經歷成為他求職的一大阻礙,直到今年3月,他才終於獲得上海一家私人投資公司的錄用通知。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隨着出國留學人數逐年增加,回國發展已成為主流趨勢。2021年留學生回國人數突破100萬。然而海歸群體卻愈發感受到來自國內職場的排斥。
今年4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公開表示,公司「絕對不會使用任何海歸」,理由是「他們中可能有間諜」。此番言論雖遭社交媒體批評,但也凸顯出國內對留學生的警惕氛圍。
近年來,多地政府甚至禁止外國學位持有者參加「選調生」計劃,進一步限制了海歸進入公共部門的機會。專家指出,國家安全疑慮與民族主義抬頭,使得公共部門與國企對海外畢業生愈發保守。
除了政治層面的阻礙,不少中國企業還質疑海外畢業生的能力與適應性。職涯顧問袁欣直言,許多留學生回國後被認為「性價比不高」,學習與工作能力不及國內研究生,「大多數一年制碩士回國的學生確實能力有限」,並指出國內研究生的考試與課程強度更高。此外,中國盛行的「996」工作文化,也讓部分僱主質疑留學生是否能適應高強度環境。
段先生是一名在美國攻讀傳播學的碩士畢業生,他表示自己投遞近400份求職申請,最終僅獲得3份錄用通知,他感嘆「我們六年前認為的優勢,如今已完全消失。」
學者普遍認為,習近平政府強調「自力更生」與「國家安全」,正加速中國職場對留學生的不信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吳文斌指出,「公共部門對海外畢業生的歡迎程度正在下降,對間諜的恐懼已成為社會常態。」
在這樣的氛圍下,留學生不僅在海外受到簽證與政治風險的打擊,回國後也難以獲得僱主青睞。對許多人而言,曾經夢寐以求的留學經歷,如今卻成為求職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