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篇帖子。
(转载Yahoo新闻)中国民族主义升温!留学生陷求职困境 国外被针对、国内被排挤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9-14 18:55

曾被视为通往理想职业的“黄金门票”,如今却成为阻力。随着中美关系紧张与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升温,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发现,他们在海外与国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外被针对,在国内被排挤。

根据《CNN》的报道,24岁的巴里连(Barry Lian)来自中国东南部,曾梦想在华尔街金融机构发展。然而去年7月他的美国学生签证因川普政府的政策被吊销。该政策针对与中国军方有关联院校的学生,限制其获得美国签证。这一变故迫使他中断在美国的实习,回国投入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9-14 18:56
随着中美关系紧张与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升温,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发现,他们在国外被针对,在国内被排挤。(示意图/翻摄Pexels)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9-14 18:56

连先生透露,他向国有银行与金融公司投递超过70份履历,却几乎全数石沉大海,他坦言“这可能涉及政治敏感性”,并指出海外经历成为他求职的一大阻碍,直到今年3月,他才终于获得上海一家私人投资公司的录用通知。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随着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回国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2021年留学生回国人数突破100万。然而海归群体却愈发感受到来自国内职场的排斥。

今年4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公开表示,公司“绝对不会使用任何海归”,理由是“他们中可能有间谍”。此番言论虽遭社交媒体批评,但也凸显出国内对留学生的警惕氛围。

近年来,多地政府甚至禁止外国学位持有者参加“选调生”计划,进一步限制了海归进入公共部门的机会。专家指出,国家安全疑虑与民族主义抬头,使得公共部门与国企对海外毕业生愈发保守。

除了政治层面的阻碍,不少中国企业还质疑海外毕业生的能力与适应性。职涯顾问袁欣直言,许多留学生回国后被认为“性价比不高”,学习与工作能力不及国内研究生,“大多数一年制硕士回国的学生确实能力有限”,并指出国内研究生的考试与课程强度更高。此外,中国盛行的“996”工作文化,也让部分雇主质疑留学生是否能适应高强度环境。

段先生是一名在美国攻读传播学的硕士毕业生,他表示自己投递近400份求职申请,最终仅获得3份录用通知,他感叹“我们六年前认为的优势,如今已完全消失。”

学者普遍认为,习近平政府强调“自力更生”与“国家安全”,正加速中国职场对留学生的不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吴文斌指出,“公共部门对海外毕业生的欢迎程度正在下降,对间谍的恐惧已成为社会常态。”

在这样的氛围下,留学生不仅在海外受到签证与政治风险的打击,回国后也难以获得雇主青睐。对许多人而言,曾经梦寐以求的留学经历,如今却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9-14 18:56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