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轉載BBC中文網)台灣「大罷免」慘敗的五個啟示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3

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大罷免」第一波投票落幕,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保住席位,無一被成功罷免。

這場由公民團體發起、執政民進黨支持的罷免行動,試圖翻轉2024年選舉後「朝小野大」的立法院格局,卻以全面潰敗收場。

BBC中文採訪多位專家,分析這次台灣推動大罷免結果背後的的五大因素。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3

圖像來源,REUTERS

逃過被罷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4

1. 國民黨鐵票與民眾黨「小草」合力

罷免是台灣公民權利,此制度的原意是針對個別不適任的公職人員。這次全台大規模大罷免,被指是「無差別」、意識形態先行的政治行動,爭議甚大。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4

過去數月民調顯示超過半數民眾反對大罷免,支持反對黨國民黨的藍營選民在投票當日將日常的沉默支持轉為具體行動,推高投票率到五至六成,超出近年罷免選舉的四至五成。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4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投票前預測罷免「最多只有三席,甚至可能零席」,這次結果證實了她的判斷。

她對BBC中文分析說,國民黨成功動員其基本盤,例如花蓮的傅崑萁雖因爭議性高,罷免票達四分之一,但反對罷免票仍佔上風,反映藍營選民的意識形態忠誠與地方經濟考量為先。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4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 / 李洛

花蓮立委傅崐萁在開票後掃街謝票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4

而在台北,徐巧芯、王鴻薇、羅智強等國民黨「戰將」,也在傳統藍營選區以高票守住席位,投票率高達六成上下。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說,這合符預期,因為他們聲量高、支持度也高,「一旦仇恨民進黨的情緒出來」,泛藍選民願意出門投票,高票是預期之内。

藍營鐵票也得到民眾黨選民「小草」加持。

柯文哲率領的民眾黨在多年前與民進黨決裂之後,雙方支持者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民眾黨也選擇在立法院與國民黨合作,支持者在地方選舉上也以拉下民進黨為目標。

2024年賴清德上任後,柯文哲捲入京華城弊案,被檢察官起訴關押,事件不斷發酵,民眾黨支持者認為那是司法迫害,進一步激發「仇綠」情緒,間接推高反對罷免票。

劉嘉薇教授表示,國民黨得票竟高於去年當選時,顯示不少非藍營選民投下反罷免票,且民眾黨年輕、高學歷男性為主的「小草」選民,擅長網絡創意宣傳,為國民黨反罷免造勢出力。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說,支持民眾黨的網紅如館長、歷史哥、朱凱翔等人,製作有邏輯而高流量的影片,這些傳播影響中間選民。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也同意,民眾黨的支持強化了藍營動員,使選票集中於保衛國民黨的席次。他補充說,有些地方六成投票率已經接近地方選舉水平,顯示藍白聯盟成功催票並鞏固基本盤。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4

2. 綠營的模棱兩可

圖像來源,AFP

民間發起的罷團組織力敵不過藍營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5

大罷免由公民團體自主發起,民進黨表面支持但態度曖昧。民進黨的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今年1月曾強勢提出「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一定要罷免掉」,民進黨高層並沒有呼應。

翁履中說,這種刻意模糊的表態,讓外界產生更多質疑。「其實老百姓怎會相信公民團體跟民進黨沒有關係?想要保持距離,卻搞得欲蓋彌彰,反效果。」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宋文笛也指出,民進黨將罷免定調為「國安議題」,該黨領導者卻沒有親自站出來扛下一面旗幟,「如果敵人真的是門口的威脅,為什麼政府領導層沒有親自指揮、帶頭衝鋒呢?」

由於缺乏政黨有組織的支持,公民團體的動員陷入困境,難以與國民黨的地方網絡抗衡。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竣豪教授向BBC解釋說,不同於過去具組織力的社運團體,這次罷團多由素人主導,採去中心化運作,缺乏傳統樁腳動員能力,難以突破藍營鐵票倉。

莊嘉穎也分析說,罷免團體難以突破同溫層,無法吸引中間選民,尤其地方選民更關心經濟與服務,「抗中護台」的全國性議題難以成為決勝因素。

「罷免方需證明國民黨的缺失嚴重到值得推翻選舉結果,但這門檻極高」。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8 22:05

3. 適得其反的賴清德「雜質論」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