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82篇帖子。
(转载知乎)为什么现在 985 顶尖学生润(PhD)的意愿减弱了?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1

本人武汉大学物理系,上一届最强的学长(GPA和科研都很强)基本上都留在国内了,这一届最强的想要润的也非常少。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2

赵拓:


2023年,有163名中国籍学生申请我所在系的PhD program。

2024年,有188名中国籍学生申请。

2025年,有211名中国籍学生申请。

意愿加强了还是减弱了,一目了然。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2

Hitch:


我认识的国内当教授的,一边忽悠自己好的本科学生留下了读博士,动不动就抬出来什么nature index已经比美国的大学高啦。一边坚决要自己的儿子女儿到美国去读博士,最好进牛校,进不了牛校就找个靠谱的导师,要么就留美国,要么毕业回来可以进学校。

有人说意愿减弱是信息流通的结果,我觉得恰恰是某些低端信息被放大的结果。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2

海盐薄荷蓝:


因为现在时代变了,已经到了要站队的时候了,以前两头吃的路子已经快要走不通了。

至于该怎么选嘛,俗话说,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家里没资源的话多出去闯闯也没什么损失,家里能托举的话留在家乡更舒适稳妥。

我当时决心要走,主要是难以想象自己一直在一线城市租房挤地铁,不喜欢人多,鼻炎又很严重,阳光不足还会抑郁。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了。以及看我爹快60的人了,还得动不动加班。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本人只想躺平,即使知道在国内的收益更多,也懒得卷了。

还有一点,现在985的保研率越来越高,这种基本就算直博,和出来读PhD没什么区别,毕业后就业在国内认可度也高,导师的人脉也更能发挥作用。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3

主要还是国内、国外形势变化的结果。

985上了实体名单,拿到帝国签证很渺茫了,欧洲也需要小心操作。现在的形式帝国教授很多都不敢回党国邮件,更不要说招学生,提供资助,还可能过不来。对于国外来说,招党国学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高了,直接导致国内学生难拿到offer。

国内科研圈这十年也是大变样,现在都搞有组织的科研,破五唯。去国外读个phd回来就成了学术孤儿,国内大佬的人啥都有,啥都轮不到海龟。相反在国内抱个大佬根正苗红,要文章有文章,要项目有项目,要获奖有获奖,前途一片光明。

现在的基金已经开始发给博士生、本科生了,都是大佬铺路的手段,润出去怎么比。



作者:低调的范大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00721608415659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3

作者:Mil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14407373788939472/answer/19230206695804699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只了解CS/AI领域的情况,说些个人了解的信息,仅供参考:



最重要的原因是直接申PhD的申请难度大,国内top2的本科在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眼中,认可度可能还不如top50的美本,本科GPA基本零作用,在国内上学的普通学生也很难获取到国外教授的强connection。除非本科发顶会一作(可能还要不止一篇),不然基本告别顶级学校;而如果选择国内保研,985高校的top学生有很不小的机会进清北中科院;
如果选择先申硕再申博,海外硕士期间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就足够劝退很多人,另外硕士期间的课业压力也不小,能用来做科研攒经历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先硕后博的性价比也不高
美国有很多大学都在比较偏僻的村里,校企合作的机会比较少(除了顶级lab),只能暑假去实习;而在国内清北复交的研究生,如果导师本人的水平一般,也有机会去MSRA或者其他大厂实习发论文。众所周知在AI领域,没有卡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国内本科生缺少海外connection的影响是双向的:国外的导师怕招到不靠谱的学生,所以你只能申请到次一档的学校;而你在国内也不知道海外的导师靠不靠谱。国外教授也是会灌水的,部分教授(主要是华人)也是会压榨学生的,学术圈的一些通病是国际化的
如果能在国内找到靠谱且有实力的导师,最稳健的路径是国内博->国外博后,可进可退,这样也能最小化签证政策不确定的影响(在读博期间被签证影响的负面效果 远大于 博后期间被签证影响的负面效果)
如果你打算回国就业,国内的高校和企业基本都不会对海归有加分(除了cs四大、top10或者哈耶普这种档次的博士,但其实到了博士这个层面,更主要的还是看paper和导师了),如果缺少国内的人脉可能反而成为debuff;
如果打算润,又负担不起master的学费,比较可行的一个路径是:国内lab攒paper -> 海外科研攒connection(至少半年以上,暑研已经远远不够了,可能需要post-bachelor)-> 申phd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3

7890:


你所谓的润是真的头也不回的跑路,还是想着国外镀层金,毕业之后继续国内国外两头看?要是前者,还等的了四年五年起步的phd?大部分phd光靠那点基础奖学金也就够你饿不死(哪怕全奖也是如此),要保证生活质量肯定要吃父母。但还在吃父母的话,这叫润出去了?

我还真就认识一哥们,这位本科北航的,老哥早早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学术、也对国内996氛围深恶痛绝。结果一顿操作,本科毕业直接去新加坡字节了,工作三年拿新加坡永居直接去德国工作了。

无研究生学历、本科北航,这debuff按说上满了吧。但人家就是铁了心不读研究生,也不留国内,真个去找,也能润。

要是你说的是后者,两头观望。那我只能说随着逆全球化的发展,这种操作只会越来越少。诚然大部分人都没有彻底抛弃自己前二十年的勇气,所以自然就不会开润了。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4

欲买桂花同载酒:


疫情之后985出国读PHD的人确实变少了,我看清北复交都出来公布数据,2023年毕业生出国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了,理工科读PHD的人到底少了多少,似乎没看到具体的数据,只是大家都公认的少了。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我既看到了国内的学生说美国理工科的PHD不好申请了,又看到了在美国这边的中国导师抱怨,来美国读PHD的中国学生质量越来越差,现在要招个985的本科生很难,不少导师开始扩大招生范围到新加坡和台湾。综上,我觉得题主的总结还是有道理的,国内985顶尖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出来读PHD了。

至于为什么,一方面是美国的大环境变了,赴美的留学签证自10043之后就不好拿了,除了那八所被限制的学校外,理工科PHD的签证会被check特别久,而且PHD的学生签证有进一步缩紧的迹象,像佛罗里达州已经禁止从国内直接招理工科的PHD和post doc了,总体来说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学习以及学术交流的氛围它变的很差了。这就让来读书的人承担了更大的非学业上的风险。至于实际意义上润美变的困难了,比如美国经济状况不好导致的工作不好找以及绿卡不好拿确实会影响来美国花钱读硕士并希望以此实现移民目的的中国学生来美的意愿,但其实未必会对想来读PHD的学生造成太大影响。PHD要读很长时间,anything can happen,至少我们那个时候没人想那么远,先能毕业再说吧。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内的大环境其实也变了,我读大学的时候,从国外PHD毕业回来的老师那都是学院学校的座上宾,工资高,待遇好。青年的海归老师工资能是土鳖的两倍,实验室也是位置最好的黄金地段,每年招生还有优先选择权,甚至还有系主任把招到的好学生塞到这些老师组。而那种大千人引回来的教授就更夸张了,不少学院会给他们单独建一个大楼,让他们自己搞一个自己的研究所,招他们自己喜欢的学生回来做教授,各种昂贵的仪器说买就买,这不比在国外舒服多了。所以当时顶尖的985本科生们,大都认为要在海外读个PHD,这样才有光明的未来。而如今呢,混的好的青年教授基本都是国内大佬放出去的洗澡龟,海归的美国PHD根本没什么存在感吧。而大千人计划更是搞的一地鸡毛,一边受国内大佬排挤,一边受美国政府调查,里外不是人,导致大部分人都选另外一边站了。面对这样的环境,顶尖的985学生觉得留在国内拜山头会有更光明的前途也不奇怪吧。

另外,有些领域,比如化学,单从发文章的角度,国内的PHD已经基本实现了完全碾压,所以美国回去的PHD早已不在国内的评价体系中具备任何优势了,所以,当初觉得会有光明未来而出国读PHD的一众人,包括我自己,其实现在回国是找不到工作的 。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4

独木舟上岸:


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分数线连年新高

大概可以窥探一二,只能说抖音真的是好东西,怪不得tiktok死活都不让卖呢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5 17:14

vanvan:


根据我在校友群的观察

不是润的意愿减弱了,而是润的难度提升、可润的选项减少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