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單心理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902704/answer/78550643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那些脾氣很好卻受人欺負的人,可能是「老好人」,「老好人」一般不討好。
為什麼「老好人」不討好?
在百度中輸入「老好人」這個詞條,彈出的解釋是「老好人指的是隨和厚道,性格溫柔,不願得罪人,不會拒絕別人,缺乏原則性的人。」
在我們這個崇尚溫良恭儉讓的社會文化中,老好人一詞乍一聽似乎是挺符合文化標準的。可是現實生活里,這樣隨和厚道又溫柔的人,不但不好當,一個不小心還容易幾邊得罪人,費力不討好,恰如體貼的度娘特地告知的——「然而現在社會中普遍反對老好人主義」。

典型的老好人常常是這樣的:
害怕衝突,當面對可能出現衝突的場景的時候,老好人大多會第一個站出來,作為潤滑劑,進行各方的調節及說和,避免衝突升級;又例如職場中,老好人往往會熱情積極,幫助同事,團結集體,誰有着急的事兒了,誰需要支持了,老好人很能夠發揮雷鋒的助人為樂精神,助人解困……
感覺很好啊,團體里、家庭里有這樣一個潤滑的角色,可以避免很多人際衝突和不愉快,給大家很多支持和溫暖。
可是偏偏這樣一個時時的好人,在TA忙前忙後照顧他人的過程中,自己疲憊不堪不說,最後還容易落埋怨,不得好。
這時候,老好人肯定委屈啊,肯定想不通啊,「我處處為別人着想,時時付出,怎麼最後都成了我的錯了,合著我做得多也錯的多……」於是也很容易引起另一個極端的現象,就是「別人都是冷漠不感恩的,我付出也是浪費,以後記住教訓,自己顧自己,不和別人摻和」,從最溫暖的人變成最「冷漠」「傷心」的人。

為什麼溫暖熱情的老好人會常常經歷這樣的人際挫敗呢?
這還要從老好人的人際關係模式說起:
邊界不清
現實生活里,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做了一件事就很難分出心思做另一件事,一段時間花出去,就不能再回來,我們都無比公平的享受着相同的一天24小時,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給到別人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里的一部分。
如此珍貴的資源,我們都需要精打細算的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而為什麼有的人願意輕易花費自己如此珍貴的資源呢?第一個可能是人際邊界不清,在我們這個農耕文化延續下來的民族中,保留着農耕時代人情社會的習俗和規則,在以前的社會生活里,一個地區往往是同姓氏族一起生活,生產勞作、婚慶嫁娶,幾乎所有的社會生活細節都是大家一起完成,比如收割的時候,我們家人口不夠了,可以鄉親鄰里共同進行,宗族聯繫緊密,這種互幫互助實際是互相交換的,我家忙的時候你家幫,你家忙的時候我家幫,整體維持平衡。而在現代分工越來越細化,每個人在不同崗位干不同的事,承擔不同的職責,原來適用的這種緊密的連接需求減少了,並且科技的發展為現代人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得其樂的可能,使得形成人際間的緊密關係不再是一種現實的生存需求(情感需求除外)。
而人際關係的邊界不清,往往意味着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需要我幫助,我放下自己的事情,來幫助你,就像是支持自己,這是我應該做的,而反過來,當我需要的時候,你也要這樣為我做到,否則你就是冷漠的。
這就好像很多父母替孩子做決定,告訴孩子說「我是為你好,你聽我的就對了」,上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我替你決定就好了,我會為你計劃好,去讀好的學校,去做有前途的工作,你以後生活富裕、吃穿不愁,聽我的就對了。有可能父母為孩子的計劃的確考慮很周到,的確就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孩子避免了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這個過程中,缺乏一點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孩子自己對人生的決定權,甚至是知情權,也就是一種「我被看到被尊重」的感覺,常常可以聽到孩子長大了抱怨父母,「如果當初沒聽你的就好了」,可能孩子自主選擇還是會做和父母一樣的決定,但是後一種會少很多不甘心和抱怨。

回到老好人的場景,老好人之所以那麼的好,那麼的犧牲自己,一定程度上是以突破自己的邊界為代價,也有對認同和價值感的需求。兩個人之間的邊界被打破了,你我不分,那麼我們之間很容易互相侵入,你佔用我的時間,我自然而然也需要佔用你的時間,如果一方不能被滿足,那麼平衡也就打破了,離關係的破裂也就不遠了。
無論是親子關係、伴侶關係或是其他關係,人和人之間都是有邊界,各自獨立的,邊界不清往往會傷害到各自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得關係趨於緊張。
付出背後的控制
願意打破與他人的邊界的人,往往有一種不安全感,與他人相處,別人提出請求,不敢拒絕,害怕別人不高興,得罪人,想想是小事,乾脆答應下來吧。應承一次、兩次,別人就有一種感覺,好像你比較方便也沒什麼事,再有需要就找你了,但是老好人也有自己的事啊,不可能一直做別人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等到不能承受的時候,也就是收穫埋怨的時候,又一次做了好事不落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們對自己邊界的維護往往是對雙方的保護,保護兩者適當親近而非過度融合,失去自我。當我們不斷為他人付出和改變自己的時候,難以避免的,會帶有期待,這個「期待」是輕柔的說法,如果加劇一點,也可以叫做控制,「我為你付出,你就要有回報,不一定是現實的回報,至少要理解我吧,至少要感恩吧,至少要肯定我的好意吧,如果這些都沒有,那我的付出多麼的委屈,我的付出多麼不值得」,失望和沮喪中,隱含的控制甚至攻擊就顯現出來了,即便什麼都不說,我們的潛意識也知道。所以很多人會有一種體驗,和一個特別溫和、特別為別人着想的人在一起,感覺上事事都被照顧,但同時又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
犧牲之下的索取
和付出背後的控制相似,犧牲之下也有索取。當我們打心眼裡對自己感覺很好,很認同自己,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珍惜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一點點的小事而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怎麼評價自己,因為在我們自己這裡,這種價值感,這種信心就是由內而外實實在在的,我們對他人的肯定的渴求也沒那麼強烈,而當我們自己內心對自己不信任,甚至是貶低的時候,我們往往很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讚賞,那怎麼獲得呢?比較容易和簡單的方式就是——給別人做好事,犧牲自己,付出。
內心裡幾乎要吶喊「看看我呀,我多好,我是個好人,我是個好母親/父親、好員工、好同事、好愛人」,我都這麼犧牲付出了,那我足夠好了吧。可是呢,別人不一定也不可能時時關注另一個人,也不一定知道甚至是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另一個人的需求,於是老好人就被辜負了,上演了很多次的戲碼再次重現,「我已經這麼付出了,還是被辜負,那我要更加付出」或者「我已經這麼付出了,還是被辜負,他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我是沒有價值的」,落到自我貶低或貶低他人的巢穴里去了。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必然都有對關係的渴求,對肯定和價值感的需要,但是一個自我內在價值感穩固的人,對這部分的需要是有限的,對自己的認識也是相對穩定的,不會急於尋求他人的肯定,因為TA心裡有對自己的確認感和肯定感,別人的讚賞和接納、肯定,得到了很快樂,一時沒有得到,也沒關係,可以靈活自如又真實的認識自己。而老好人體現出的對肯定的渴求,對關係的擔憂,對他人的不敢拒絕,往往是對自己的不足感,「我不夠好」的一種感覺。
獲得他人的認可,是我們的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自己的確認感、穩定的價值感。
你也是個不討好的老好人嗎?祝願你,走出老好人的位置,活出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展現你自己的光芒。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8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4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