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台生/升學制度老是突襲 高中生上醫科先出國留學
2024-09-08 07:30
聯合報 / 記者馮靖惠
全世界大學都在搶好學生,教育部統計,近年每年約1%的高中畢業生出國念大學且逐年漸
增,建國中學每年大約3%學生出國,顛峰時期甚至高達1成;明星高中校長直言,近年頂
大世界排名退步,高教國際化不足,論文抄襲案頻傳,搞壞台灣學術地位;政大教授姜世
明指出「台灣升學途徑常常會突襲學生」,多元升學管道仍然隱藏可能存在的機會不平等
,造成部分優秀學生未必能依其努力及程度,獲得其相稱的大學科系錄取,尋求國外卓越
大學就學機會,也是追求自我挑戰的另類途徑。
高中畢業生出國留學增 赴美人數最多
頂尖學生外流是人才全球化流動的正常發展,不過,以前出國留學是大學畢業後念碩士、
博士才開始考慮的選擇,而現在,出國留學的考慮已經提早到高中生。教育部統計,從
103學年度起,應屆畢業生赴國外(含大陸)就讀人數大約是1400、1500多人,約佔全體
比率0.6%、0.7%。
在全球化潮流及國際著名校院積極來台招生帶動下,應屆畢業生赴國外就讀人數漸增,
106學年首度突破2000人大關,當屆畢業生赴國外(含大陸)就讀人數多達2163人,佔全
體比率0.9%,107學年也有1972人,佔比0.9%。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至108學年僅1139人出國讀大學,佔全體比率0.6%,惟隨疫情趨緩
,111學年增至1544 人,年增9.0%,佔全體畢業生的比率為0.9%,較上學年增加0.1個百
分點。
至於主要留學國家,教育部最新統計(更新至去年11月30日),112年度世界各主要國家
的我留學生人數共有5萬6798人,其中以美國2萬1834人最多,其次是澳洲1萬673人。
這裏所指的留學生包含學位生、非學位生,具中華民國國籍,但不包含當地僑生。
今年分科入學 醫牙科系分數交互穿插
比較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今年的分科入學,因牙醫分數提高、醫科人數變化及電資科系選
填意願等因素,醫牙志願分數變化較大。升學輔導專家分析,分科測驗前身為指考(百分
制),但今年分科測驗採60級分制,學測原為15級分制,但使用於分發入學管道採計時也
轉換為60級分制呈現,由於百分制和級分制呈現方式不同,因此要以去年錄取分數來推估
今年門檻格外困難。以今年分科為例,牙醫系分數大攀升,幾乎跟醫學系呈現交互穿插狀
態。政大法律系教授姜世明認為,這也可能和新世代對收入及身分、成就感間的價值抉擇
有關。
「升學途徑常常會突襲學生,已是日常。」姜世明說,今年此種醫牙分數交錯狀態,也可
能涉及「牙大全」(牙醫大獲全勝)的網絡資訊影響,以致陽明醫及台大牙分數和台大醫
分數拉近。考生在志願排序上,很容易出現超出原所預期的結果。
姜世明並表示,高中入學的多元,各自適合不同特性的族群。高中各種不同班級,資源不
同,也預告在部分入學管道有不同的優勢族群。就他的經驗看來,他的孩子因對於各類科
均衡學習,故而也一直摸索如何取捨。因為在升學過程中,拒絕參與補習,難免在部分需
超前學習的競爭、競賽領域,失去可以參與的戰場。
所幸依然在小孩自己從小培養的自信下,從容完成各種考試,也體會到多元途徑、多元障
礙和磨難,在分科考試同時達到台大法律系和國立大學醫牙學系的錄取標準下,選填就近
醫學大學醫學系做為將來學習醫學的場域。同時為了擴展國際視野,及充實未來各種知識
領域均需具備的資訊能力,因而先前往由自己一路摸索申請成功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
電腦科學及輔修統計學。之後,再回國辦復學,而這種嘗試和取捨,便是因應多元入學不
確定性的另類可能渠道。
不過,姜世明也認為,這樣學習途徑的選擇和大學的世界排名無關,因他認為台灣的重點
大學在三種世界大學排名上,因參採評量因素關係,被嚴重低估。同時,在立足點上,如
果我國能有大學得獲一年高達600億或900億的經費,強化外師及外國學生之引入,相信在
世界排名上一定可以獲得正確的定位。
建中年約30人出國 校長:出國讓思想有彈性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目前一個年級大約900多名學生,covid-19疫情過後,每年約30名學生
出國,約佔3%,其中,美國約佔1/2,另外1/2為日本及新加坡,少數學生到香港、紐澳及
歐洲。
建中校長莊智鈞表示,日本及新加坡的費用相對較低,且距離台灣較近、治安也好,因此
父母親比較放心。另外由於德國的公立大學免學費或費用較低,近年也成為學生優先考量
的選擇之一。
「如果家庭環境允許,我個人是鼓勵學生可以在大學,或者是研究所到國外就學。」莊智
鈞分析幾個原因,首先是「突破單一價值體系」。
莊智鈞提到,在台灣成長的環境之下,容易用學業成績判斷一個人的優劣,但他認為學生
們應該花一些時間去思考「第一」的意義與價值,想想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投入學習的。「
追求第一是因為怕輸了?」他認為,應該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不需要為「別人定義的
成功」而活。
再來是「學習與欣賞多元文化」。莊智鈞表示,「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
Charles T. Munger)曾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打開心胸向世界學習,人生沒有唯一且一定該如何走的路,或許出國學習與生活,可以讓
我們的想法更富有彈性,學習欣賞不同的價值與多元文化。
莊智鈞還提到,建中在113年成立了「海外升學輔導辦公室」,希望整合相關資源,再過
去既有的基礎上,進行有系統的升學輔導規畫,提供同學們更為多元的支持。
「半導體爆發留台卡位 是一件可惜的事」
不過他也觀察到一件事,似乎因為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學生如果有機會就讀頂尖大學
的電資科系,也會導致部分學生先選擇留在台灣,未來有好的待遇。但他個人覺得這是相
當可惜的一件事,年輕人應該更勇敢、更冒險地去追求夢想、大膽創新與嘗試,因為你的
選擇決定了你的人生。
建中前校長、現任私立衞理女中校長徐建國表示,疫情之前,最多曾經一年寫過兩三百封
學生出國留學的推薦函,他印象中,曾經最多有一年150名學生出國讀大學,而那一屆畢
業生有1100多人。
徐建國說,衞理女中一年畢業生約150位,去年18人出國讀大學,今年6人,大約佔1.5%。
他分析,每屆學生情況不太一樣,以剛畢業這一屆為例,喜歡醫藥學群的比例高,如果想
當醫生、藥師,當然會想留在台灣。
徐建國表示,出國念大學,可以培養國際觀,眼界也較開闊。另外,很多專業領域是從國
外發跡,教授也是從國外學回來的,因此很多學生覺得不如直接出國學「第一手」,例如
設計、科技等等。
再來是「出路」的問題。徐建國說,現在很多台灣本土博士,上台教書不敢用英文。如果
經過國外的洗禮和磨練,語言程度一定很不錯,未來求職會大加分。
衞理校長:高教國際化不夠 在台不見得有優勢
徐建國直言,現在很多國立大學的世界排名都慢慢往後,因為台灣高教環境的國際化程度
還是不太夠,教授用英文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還是不夠,也因此,在台灣讀書不見得比較有
優勢。加上去年爆出的幾個研究所論文抄襲造假案,把台灣的學術地位搞壞了,很糟糕。
高雄中學校長莊福泰表示,雄中一年實際出國就讀的學生大概6至8位,比例約為0.8至1%
。出國的學生通常與家庭有些聯結,例如父母可能是留學生,或經常在國外經商或有工作
需求,另外就是專業的學校,例如音樂的比例偏高。有些人是在國內考試制度之下,覺得
上不了心中理想的大學,就去申請國外大學。
國立興大附中退休校長陳勇延表示,學生出國讀的大學都很不錯,很多都是優於國內頂大
,因此他都跟學生說:「有能力出去,要惜福,要感謝家長。」
台南市私立黎明中學校長羅家強說,因黎明位處都市郊區,家長對高中生畢業即赴國外讀
大學的想法並不熱衷,每年平均1至2位出國,甚至掛0。以他輔導的個案中,高中畢業之
後赴其他國家讀大學的想法,與家長的職業、財力及學歷很有關係,加上現在大學「2+2
」、「3+1」的雙聯大學學制暢通,更讓家長希望孩子留在台灣讀大學。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66/8211787?from=vipudn_subcate_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