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Field:
== update ==
1. 原答案中「幾乎任何學術會議想去就去」是不準確/誇張的描述。讀者可以理解為「如果作為一個博士生,你想去一個學術會議/workshop,相較於其他同檔次的美國學校,NUS的導師和系裡通常會有更充足的經費支持你去。」
那麼為什麼會有原回答中描述呢?這個來自於我和同組裡的新加坡小哥聊天和我的親身經歷。他說他去的每個會議/workshop都能看到他認識的NUS的人。我自己也去了幾個會議,每次能看到NUS的人,而且人員高度重合。於是給我們一種感覺:NUS是有錢啊。這一方面是因為NUS的學生很有多發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NUS經費充足。
很多在美國讀PhD的學生由於導師經費不足,需要做TA來補足自己的funding,這時候你看到一個跨洲的workshop,也不好意思嚮導師提出想去。
2. 新加坡的物價也不低。對於博士生來說,每個月能拿到的stipend也就夠溫飽。即使學校有錢,導師有很多科研經費,也不能直接給學生漲工資。academic travel是一種常用的花掉經費的方法。
== 原答案 ==
NUS給我的感覺是有錢。幾乎任何學術會議,只要學生想去,不管有沒有paper,想去就去,全程報銷(當然機票還是經濟艙)。大多數cs學術會議都在美國,飛一趟還是不便宜的。
同lab里有一個NUS本科的新加坡人。據他所說,本科在NUS做RA,因為covid導致基本沒怎麼做research,但是還是拿到了幾千USD的工資。
學校有錢+所在城市經濟發達,生活豐富,是很多學者選擇教職崗位的重要考量因素。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也是英語,沒有語言障礙。很多教職員工需要解決配偶工作的問題,新加坡能提供的工作好於很多美國大農村。
阿聯的那幾所大學也挺有錢的。我是這麼理解的,因為做Stem的大多是亞洲人,主體是中印,外加一些韓國人。選NUS離家近,文化接近,食物接近。所以會選NUS。
日本的公立大學很多。而且日本在科研上的政府投資一直都很低。這導致分給東大的經費就沒那麼多了。加上去日本還需要學習日語(教課做研究可以不會日語,但是生活買房什麼的還是需要日語的)。
假設你是個美國top cs校畢業的phd,在美國一些top校之外,NUS很可能是你找教職的目標學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