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遼國環境部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4599395829/answer/12199116319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到底就是小日子封建殘餘太多了,也就是上世紀從日本騰飛開始研究到爛的日本模式。日本是企業內工會而不是歐美普遍的行業工會,用的是委婉的春斗向老闆請求能不能漲工資。
在歐美國家,工資根據企業與工會締結的工資協定來決定,如果物價上漲,工資也必須隨之上漲,但增加工資會造成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也需要上漲。發生通貨膨脹時,會產生「通貨膨脹→提高工資,生產成本增加→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進一步發展」的惡性循環,使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加速發展。
日本模式的基礎就是無期僱傭、年功序列,這種情況下,員工和老闆的關係更像是大名與武士的關係,也是家長和兒子的關係,只有理解了這點才能看的懂戰後昭和日本。(現在那種特別昭和味的日本模式正在瓦解,不過得益於日本人不願改變的特點,瓦解速度有限,日本地方城市那種傳統日本模式還是很濃厚)也正因為日本模式,員工是真的把公司當家的,所以兒子會做出損害家庭整體利益的事情嗎(不罷工),兒子不夠錢花了向父母要多點零花錢會不同意嗎(春鬥合理漲薪),家庭遇到難道不應該一起抗嗎(經濟危機)。
之前有學者研究過,為什麼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日本是第一個走出來的發達國家:
石油危機時日本並沒有陷入通貨膨脹不斷加速的境地。這主要得益於工會主動控制了工資上漲範圍。日本的工會是由各企業分別成立的。工資一般與企業的業績密切相關,大部分企業沒有工資隨物價上漲的條款。企業業績不振之際,如果工會以通貨膨脹為由要求加薪,企業就會因生產成本增加而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難保不陷入經營危機。而如果公司倒閉,員工也將失去工作。所以勞動者一方常常具有與公司同舟共濟的意識,認為「為了渡過危機,我們也應該忍耐,而不能提出太過分的加薪要求。」在石油危機中,工會與公司管理層團結一致,把公司的生存問題放在高於加薪的地位。由此抑制了獅子大開口的加薪要求,沒有使日本陷入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
至於搞全共斗運動的時候,那是兒子們青春期受到XX思潮影響了,長大了也就回歸家庭懷抱了。幸好日本封建味夠濃,國家發展夠快,他們翻不起太大波浪。一是日本正社員相當於有編,有編就有軟肋,叫你計劃生育就得計劃生育,還敢去參加集會,工作不想要了?二是貧窮才是誕生xx主義的溫床,日本當時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全民一致向錢看,撈錢才是第一要務誰有時間陪你去搞左派過家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