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特級逗貓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6596112/answer/36205412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在這裡說兩句。
第一個,你從職場生涯的一開始就知道WLB很重要,你已經很厲害了,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麼。
第二個,「潤」是過程不是目的,你能不能有WLB其實只取決於你的收入來源。潤了沒有WLB,不潤也有WLB都很常見。
我本科在國外讀的,海外工作兩年後,回國做了8年的網際網路行業,一直到22年年底才出來。我大概19年開始有了保持WLB的想法,其實19年之前國內網際網路因為還有熱錢以及市場空間還沒內卷到這個程度,除了少部分公司外,工作強度其實不大的。但一九年開始什麼都變了,我上班的節奏變成了早上11點左右到,凌晨1,2點走,雖然是每周五天,但這種強度下,周末兩天其實也只想睡覺,什麼都幹不了。
當時我就知道某一天肯定要離開職場,因為隨著行業內卷,上班的強度只會越來越大,所以我當時立了個方案就是被動收入要大於我的生活支出,這樣才能支持我躺平。所以我20年左右開始學習投資美股,美債,加密貨幣,交了一些學費後,大概21年年底被動收入就穩定大於我支出了,另外我也想好了我的長居目的地——也就是我現在呆的曼谷,所以22年年底國內一開放我就離開,先去埃及呆了大半年,然後又搬到了曼谷。
在這兩年里除了被動收入以外,我還和朋友建了兩個輕資產的網際網路出海服務商企業,流水不多,但分到手的利潤也比之前當大廠打工人略高,關鍵勞動強度低,從每周70個小時降到了10小時,性價比就起來了。
有不錯遠程收入的情況下,其實剩下住哪裡就看個人喜好了。我的「潤」其實就是換了個喜歡的城市居住,曼谷只是我生活消費的地方,我根本不做泰國市場的任何業務,我的收入其實還是來源於中美。無論我搬去老家,還是搬去地球最貴的瑞士,我的收入組成短時間內是不會變的。
再說下周圍的例子:
有前同事找了歐洲企業遠程的工作,搬回西北縣城老家,一個月到手4000美金在她老家可謂是吃香喝辣。
有前同事降薪肉身去了德國繼續當碼農,工作強度降低到原來1/4,收入有2/3,也算時薪飛升,有時間看書看電影釣魚了。
還有朋友在那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上班,我看他朋友圈大概兩三個月換一個國家,過上了環遊世界的生活。
還有朋友算是創業者,之前在北京40多個人的團隊,現在讓所有員工都遠程辦公,北上深各放一個商務代表,業務都在繼續運轉,自己和團隊的生活質量也是肉眼可見的提高。
另外,在曼谷,清邁,大理我都遇到了很多獨立開發者,通過一個小而美的產品,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網際網路是個好東西,你呆在消費水平的低地就能服務購買力最強的客戶,這就是地理套利的魅力。
所以其實追求WLB和潤不潤沒有關係,只跟你的收入來源有關係,說下反例:
1.我不少潤到新加坡或者海外中資的朋友,工作強度其實也不比在國內少多少,也沒見他們有WLB。
2.父母那一輩的親戚,也就是叔叔伯伯們,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國了5位,有人才引進走的,有讀博走的,起點都算比較高。現在都到退休年齡了,但還有兩位生活過的並不寬裕,一個伯伯90年代後期其實就財務自由,但慾望太大,玩期貨輸了個底兒掉,現在在國內某大學當校隊教練。還有一位在加拿大本來上班收入還不錯,結果跑去開中超把自己搞破產了,又回不去職場,據說現在在某個中超當個基層管理,工作時間現在還挺長。這兩伯伯都60好幾了,也沒辦法退休,就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