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部分同學傾向土博+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國外讀博?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6

感覺身邊土博越來越多,基本都是土博➕海博後,申國外phd的明顯減少(相比較疫情之前幾年)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6

作者:Tianteman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16595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問題下,可以看得出一部分國內碩博信息檢索能力差的離譜,永遠比版本落後好幾年。的確近幾年有很多國內大牛組+海外博後申請海優成功的案例,但是這些事情在2022年之後將成為歷史,這條路現在根本走不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海外博後(特別是美國的博後)申請難度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語。你今年看到的土博博後申請海優的,讀博至少也是七八年前了。

1.現在國內讀博進牛組你都見不到大佬,你大機率是給大佬馬仔的馬仔打工。一個組幾個博後,十幾二十個博士太正常不過,大佬嫡傳弟子三年都不見得帶兩個,就那90%都得靠關係才行(你有那麼強的connection,找教職和發表關係也不大了)。

2.底下有個回答把」海外博後」這個環節說成「走過場」,真是笑死人了,海外博後現在有這麼好申請?這又不是幾年前博後沒人干。之前所謂的走過場的海外博後,是因為他們能申請到CSC自費做博後,對,你沒聽錯,自費打工。然而現在CSC百分百觸發10043,國內土博再也沒有拿超低博後工資自費打工刷海外經歷的選項了,只能和美博競爭常規的博後位置,這種浪費國家留基委的寶貴資金走過場刷資歷拿海優的流程已經成為了歷史。 現在美博申請美國博後都要卷,你國內憑什麼能輕易申請到海外博後,再加上10043,這條路就更加走不通了。美國博後由於工資上調,坑位逐漸變少,10043導致海外單位不願意承擔中國博士的簽證風險,現在你去看看美國華人大組裡還有多少土博博後?別說博後,即便是J1的訪問學者,短期交流項目也大幅度減少,公立大U的許多中美合作項目都取消了。

3.你以為校方真的那麼待見本土學閥?海優最初弄出來可並不是為了給大佬弟子開後門的,只不過國內學閥玩壞了而已。校方本意是想引進優質faculty的。系統本來就在想辦法對付他們,現在美國神助攻而已

補充下:有實力的(指的是天才),發表好的,國內讀博也能發展的很好,如果能從國內頂著debuff(語言交流障礙,connection)申請到正經的簽合同發工資的美博,那代表你實力相當出色,本身就具備海優的底子,上文不針對此類人才。上文僅僅針對那些想通過古早的投機取巧路線(CSC資助自費打工混資歷)上位的,學術界現在幾乎不存在任何套利空間,不要相信有什麼辦法可以投機取巧,想要混得好就得努力卷paper。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6

作者:xingzhou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5717906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為了證明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先表下身份:美國9年,天坑專業PhD+國家實驗室博後,現在國內某985任職。我的觀點是:海外博士難度逐年提高,但是在國內職場的性價比逐年降低。

當前學術圈極度內卷情況下,大佬組土博+能刷頂刊的洋博後(或者國內大佬博後)是在國內學術圈出頭的最快方法,基本上能把所有的buff全部加滿。

本人本科畢業也有十多年了,感慨現在的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實在太強,年紀輕輕地就能清晰的規劃職業路線,知道學術界已經不是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了。資源和帽子在往塔尖集中,普通老闆手下出來的博士根本沒有前途。再加上國內普通博士的就業面較窄,於是研究生們會兩級分化:要麼碩士畢業直接去企業界,如果要往上讀博的話一定會擠破頭進大佬團隊。另一個重要原因,說出來可能比較扎心,至少在我所見的範圍內,現在學生的英語水平(特別是口語交流能力)在下降,甚至比不上我們那個年代。我們那會申請出國的時候,因為大家學術能力都差不多(說白了就是都很菜),英語反而成了出去的最大決定要素,也是挺搞笑的。當然了,在出國氛圍更好的北上廣江浙滬,年輕人的英語交流能力會很強。但是大部分出生條件較好的家庭,孩子也不會選擇天坑專業。現在寫論文,周圍大把的人都是中文寫出來,扔到GPT直接翻譯。再加上基本不用出國開會,英語水平也不那麼重要了。

前段時間和朋友聚會,聊到現在拿基金拿帽子其實和個人水平已然不太相關,大老闆肯挺你,一年把組裡所有的好論文都掛給你,那誰都能上。遑論已經說爛了的,自然基金打招呼問題。現狀就是只要上會之後沒有消息,90%你就沒戲了。而那些人才帽子的評選,懂得也都懂。但是搞笑的是,相比於別的橫向或者基金,國自然依然是最公平的。多像現在這個比爛的世界啊。在此情形下,土博的老闆就是你最大的助力。隨隨便便的一個本子,人家一看你的出生,直接給你捧上去了,自然往上爬就容易多了。你海外回來的博士算什麼?幫了你有什麼好處?人家根本不帶你玩吶。

寫到這裡了,又忍不住想吐槽了。如果有興趣翻翻我之前的回答,我提到過從美國走的時候幾乎是「非常厭惡的逃離」。回來三年了,對國內學術界的心態經歷了wow-what?-gross-interesting-lol的歷程。反正我水平不行,不當舔狗,也不在乎沒有資源。雖然大機率能通過考核留下了,我反而動起了歸海的心思。原因就是,我看到在這個山頭林立的學術界,註定一輩子就是一個渣渣,上個長聘副教授差不多就到頭了。既然要躺平,為何不找個日子更舒服的地方躺平?

個人愚見:如果想去海外讀博,最好一條路走到黑,別想著以後回來;如果下決心在國內混,一定要選個好老闆,上學期間拚命表現拚命舔,讓老闆認為你是個可靠的接班人。這個時代,豁不出去的人已經註定難成大事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希望剛畢業的年輕人們可以更早的下定決心,做好選擇。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作者:暮色牧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214436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實話

第一是蠢,蠢到連看一眼就業報告都沒看

土博的問題核心還是就業太差,placement真的差

要知道就算是美博,99%都還是就業了,別人畢業去拿35w大包,美國PHD雖然艱難,但是98%以上都還是最後有工作了

土博如果走的好的,能去華為天才計劃就業,能有百分之多少?1%?剩下的很多去國企了,白菜價格真的差太多,本身問題是國內和日本一樣,對博士的需求很小,華為已經是裡面需求大戶了,今年南大的博士就業平均薪資報告基本和碩士一個價格,18w,看得出不少都去什麼國企研究所了,這玩意你進去後你就等著陪隔壁高考上一本的關係戶一起做實驗吧

隨便拉就業報告,我怎麼都看不出來國內讀博士的實際經濟效用

上述還討論的計算機,是最好就業的博士了吧,其他不多說了,再說,說不下啊去了,而且國內還有SSP的說法,本科碩士的SSP基本上就是博士的白菜,都不用關係戶,隔壁的同學直接就能和你同一個工資


第二才是他的條件在你看來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在眾多申請者中其實排名一般,甚至很差,至少不能脫穎而出,申請不到好的美博,只能看看有沒有CSC補貼去讀半自費博,不如留國內回本組讀博

本質上博士是極其內卷的申請的

(當然你要是願意去一個不知名學校讀文科phd然後出來問大夥為什麼完全找不到工作,我不好說)

比如一個人看起來語言7.0,GRE 325,GPA 3.8還是你們年紀第前10,還有個什麼創新國家獎,你們的國獎拿到手軟,但是如果是熱方向的美博話,如果不是華五,這個背景基本等於0,等於剛上起跑線,就算是華五,也是遠比不上發上一篇

問題是985就那麼點人,985就百分之2左右吧,華五更是少,又是985裡面的百分之幾,其實很多時候和絕大多數大學生真是完全沒有交集的

但是現在的卷方向的PHD,如果想看見熱門方向的top10的phd的面試,三篇發表(或者推)加上好背景加上高GPA等等

對於GPA/GRE/語言,這三個在大夥看來無比重要的東西,在這裡居然連入場卷都不是,

主要還是這玩意難度確實不像人,對於一個學長學姐連牛劍錄取都拿不到的學校的同學來說感覺是沒有交集的,感覺最差基本上也得是985或者專業內top才能說看得見門檻,如果不是靠女生diversity(相當於學校送你1~2篇文章),很多時候這玩意都是最上面的同學搞的,還有一群美本在裡面猛卷3年出來申請的

要記住這裡玩的就是上限,就是你這一輩全球最強的人的理論上限,就像今年UW全部大陸的offer都去了某校姚班一樣,這次真是實打實的同齡人中的喬丹了

國內喜歡香港新加坡水碩一樣,要理解其實真的99%人都是普通人,就單單GPA/GRE/語言加上背景學校,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做到最好

世界上哪裡來那麼多清北學生,如果真限制一下難的phd的話,這是真實的全球加起來可能就4位數的offer了,印度老哥很多時候也是不成比例的強的

但是要知道輿論在雙方不成比例的時候確實是會倒轉口碑的,世界上就是因為太多蠢貨才導致澳洲和英國靠收錢返點,這麼爛的就業還能有人信QS的,這就是水軍的力量


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就業,而且永遠是就業,99%博士都會就業的情況下,國內公布個placement的老師都能上熱搜,而且就算這位,我看就業也額有點爛的,還不如隔壁的計算機碩士公布的就業,我不好說國內除了最頂尖的幾個組以外什麼情況,而且國內公布去處的老師就那麼多,這絕對是有自信的才公布

就和尼哥會對美國非洲裔喜歡吹噓「我會養孩子」和「我沒進過監獄」一樣,美國非洲裔會直接回懟「You are supposed to do that, you dumn ass",大夥還是吃點好的吧

不過還有一個神奇現象,現在國內LLM System的PHD比起國外確實差不少,國內System整體都比美國差很多,與其說國內少,不如說美國System的PHD數量有點太多了而且質量有點太好了,這導致了一個神奇的現象,美國LLM Infra崗卷的爆棚,一群佬在沖,國內LLM Infra反而還好,碩士都能面進去,美國System phd回國能拿國內華為天才計劃第二檔的,也基本上只能拿美國普通META的PHD NG,也不是說META PHD的NG差,這個一兩年後就可能60w了,但FAIR是不可能的

可能是唯一的特例,國內需求雖然比不上美國,但是供應遠遠更不上美國的特殊情況,估計是LLM爆發時期的神奇例子了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秋水:


看到這個問題才發現,知乎很多信息真的魚龍混雜,基本從15年後開始,新晉的傑青,院士都有大量比例留洋經歷且國外口碑極好。如果能在這種組裡面保證文章質量,出國博後簡直保送。說什麼卡簽證,卡學校,都是繞鬼的,他願意要你有一百種方法能讓你鍍到金,具體包括中間過渡,遠程栽種等等。在外面的總是神話國外怎麼不一樣,其實到哪裡都是混圈子。

在國內那種新晉的大佬組裡面最大的好處就是國外的圈子(保證頭部文章)和國內的圈子(保證基金,帽子),他都幫你趟明白了,你混一個圈子等於能混兩個圈子,那能省他媽十幾年的時間。

能進這種組,混到稍微頭部學生,絕對是比國外博士性價比高的(在中國混的話),混不到另說。很多人被西方那一套自由主義的雞湯灌傻了,也不想想在一個人人都想編製,帽子,牌照的極度內卷時代和地方,關係的權重會怎樣拉大,人的下限會被怎麼樣突破,一點保護自己的意識都沒有,這可不是幾年前,點到為止。

當然國外的博士也不是不能讀,有些國外的大佬也能做到趟明白兩個圈子,只不過是極少數特例,很難複製,有一些在知乎上還很有名,這裡就不舉例了。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作者:Yikang Yu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314781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發文章的角度說,海外top 50普通組的PhD其實已經不如國內985 top組了。拿電池舉例,你看看下面組的文章,全美有多少組可以比的上(當然換算到人均不一定強,但是你只要產出好工作,一般也不會埋沒掉了)?



浙江大學,Jun Lu
廈門大學,Yong Yang
清華大學,Qiang Zhang
化學所,Yuguo Guo
物理所,Yongsheng Hu
北京大學,Feng Pan
清華大學,Baohua Li
北京大學,Fuqiang Huang
武漢理工,Liqiang Mai
復旦大學,Yongyao Xia

等等。

當然北美Top校 or Top組的話明顯上限明顯就高多了,比如,



UC Berkeley, Gerbrand Ceder
U Maryland, Chunsheng Wang
MIT, Yet Ming Chiang
Harvard, Xin Li
Harvard, Michael Aziz
Cornell, Lynden Archer
UChicago, Shirley Meng
Stanford, Yi Cui

等等。

而一個現實是,國內一個出色的本科生找到國內top組讀博是相對容易的,而想進入一個北美Top校 or Top組就難太多了。而北美的普通組在文章和學術資源上不見得有國內top組優秀,那我為什麼不在國內讀博(在準備上甚至更輕鬆),等博後再尋找出去的路徑呢?保研去牛組需要準備的東西和時間,也比出國申請PhD少太多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美做為兩個超級大國,資源往Top人才身上的富集程度...所以國內現在Top組這幾年科研水平的提升非常快。

當然很多人會詬病國內的科研品味上可能稍微欠缺一點。但是你讓一個本科生或者低年級研究生去區別科研品味是比較困難的,他們更多是去看工作發表在什麼期刊上來分辨工作的好壞。或許國內Top組的人均文章不怎麼樣,但是已經有足夠的資源讓優秀的學生Stand out。

以上是對這個提問的一種解釋:為什麼部分同學傾向於土博+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國外讀博。至於我個人的看法,emmmm,肯定還是會選擇北美讀博的。國內PhD和北美PhD受到的training和對眼界的影響不一樣。或許很多北美普通組PhD的文章還不如國內top組,但是我個人會覺得北美收到過training在未來的潛力會更大一些,博後能夠夠到的資源也會更多一些。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Rhodria:


如果想在國內學術圈混,公認的路徑鄙視鏈:

國內大佬組(院士,傑青,長江)博+海外博後(就是為了達到學校招人的標準而走個形式)>>海外博>>國內非大佬組博

國內某傑青弟子,到美國100+的學校做了三年博後,發了十幾篇if<5的論文,引用剛剛破百,直接海優引進回原組。

美國某50-100大學助理教授,已經作為pi拿到了超過1M的科研經費(包括一個NSF Career),依託某211申請海優不中。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8

作者:馬達熊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202162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現在大家都傾向於國內找工作。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博士導師很可能像對待親兒子那樣對待你。

讀土博(特指學閥的博士),意味著你導師在國內的人脈你都能用上,作為學閥嫡系,你很可能在國內找到不錯的教職。

至於必須的海外經歷,干兩年博後甚至一年訪學也就有了。

而讀了海外博士,意味著你導師的人脈都在海外,國內的人脈肉眼可見的少(不能說完全沒有)。

你如果想在海外工作,肯定是海博更好。

但假如回國,海外博士是不如本土學閥門生的。


以前大家都往外跑,是因為都想留在國外。

90年代00年代,美國洗盤子都可能比國內當教授賺的多。

但10年代及以後,國內的待遇和機會越來越好,國內的教職變得非常香。

2010年前海博還能藉著以前的慣性回來占坑。

2010年以後尤其是2016川普上台搞反華以後,一方面因為利益變大,國內學閥全面崛起,另一方面外面環境惡化中國人很難留下。

海博成了「你不幹有的是人干」的人才紅利,徹底失去了國內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而外面頂著各種歧視性政策和政治審查,普遍也過得不太好。

能讀一個本土學閥的博士,成為學閥門生,才是在目前學術界牛馬的最優選擇。


注意:以上說的都是牛馬。

親爹就是學閥的不這麼玩。

別的回答有提到自費英國本博(英國本三年,英國博三年,18歲讀大學24歲博士畢業),24、5歲回國當教授,30出頭能給弄成院長所長啥的直接接班了。

我身邊還有親爹門生遍天下,孩子英語一般,先國內雙非,找倆門生(在國內當教授)帶著刷簡歷,然後博士直接送到美國top10,找門生(在美國當教授)當博士導師,三年送兩篇CNS一作,四年博士畢業一樣回國當教授。

如果你有個學閥親爹,那就不需要找學閥後爹,海外讀博士依然挺香的,畢竟節約了將來出國博後或訪學的時間。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8

不否認一些回答提到的牛組土博加國外博後是回國走科研路最優解。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國內牛組一般都是好多個學校招生,一年十幾個博士起步的這種,就算是院士一般也是兩三年才有足夠的資源培養出一個所謂的嫡傳弟子,所以你要能卷贏幾十個同門才有機會,難度比找個國外博士高多了。

另外上面只針對沒路子的。現在有路子加有點能力的最優解一定是英本畢業直接牛劍自費博,有全獎都不要的那種,三年24歲交thesis直接找牛組博後,玩的再花點還能自帶橫向找組。30歲做完兩輪博後回來你土博弄不好才剛畢業。



作者:知乎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6966193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8

作者:知乎用戶eB7GQ7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13712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國內大佬碩博+海外博後然後拿海優回國就是當下(非頂級天才的)科研人才(而且願意回國,在國內生活)的最優解。某華五計算機領導(傑青)實驗室里,連續幾年都把做的不錯的博士推薦去自己有聯繫的國外實驗室做博後,現在已經陸續按照海優引進回來,給特任正高崗位+博導,過個幾年評上更高層次帽子,就能形成正向循環,源源不斷帶來資源。當然人數也就兩三人,這兩三人背後是數百萬經費,上十個碩士指標+若干博士指標,而且本人是自己的學生,對自己言聽計從,知根知底,好處實在太多

這樣吃相比較難看,學院內部也不太高興

我沒有說這條路多麼簡單,而是說這條路效率最高。實際上這條路相當難走,首先你要成功申請到一個還在上升期,願意親自push帶隊的老闆(至少優青以上,學校還不能太差,最好中等985東南華科以上,華五以上最佳,不能被限制出國);在讀博期間不能成為科研炮灰,必須有相當可觀的產出;最後成功進入大老闆視野,願意推薦你去做博後;博後期間依然不能躺平,至少還要有不弱於博士期間的產出;最後還要成功申請到海優回國;這裡哪一步沒走好,都會直接出局,每年成功者是否有三位數都是問號。

評論區說國內大佬碩士+海外博士如何,首先這樣非常花時間,至少七年,而國內碩博連讀五年可以畢業;其次博士期間成果還掛不掛國內老闆?不掛的話,那你得掂量掂量以後找他幫忙回國他肯出多少力,如果要掛,那得徵求國外老闆同意。當然如果打算潤走就另說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