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转载知乎)为什么部分同学倾向土博+国外博后而不是直接国外读博?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6

感觉身边土博越来越多,基本都是土博➕海博后,申国外phd的明显减少(相比较疫情之前几年)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6

作者:Tiantem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16595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问题下,可以看得出一部分国内硕博信息检索能力差的离谱,永远比版本落后好几年。的确近几年有很多国内大牛组+海外博后申请海优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些事情在2022年之后将成为历史,这条路现在根本走不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外博后(特别是美国的博后)申请难度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你今年看到的土博博后申请海优的,读博至少也是七八年前了。

1.现在国内读博进牛组你都见不到大佬,你大概率是给大佬马仔的马仔打工。一个组几个博后,十几二十个博士太正常不过,大佬嫡传弟子三年都不见得带两个,就那90%都得靠关系才行(你有那么强的connection,找教职和发表关系也不大了)。

2.底下有个回答把”海外博后”这个环节说成“走过场”,真是笑死人了,海外博后现在有这么好申请?这又不是几年前博后没人干。之前所谓的走过场的海外博后,是因为他们能申请到CSC自费做博后,对,你没听错,自费打工。然而现在CSC百分百触发10043,国内土博再也没有拿超低博后工资自费打工刷海外经历的选项了,只能和美博竞争常规的博后位置,这种浪费国家留基委的宝贵资金走过场刷资历拿海优的流程已经成为了历史。 现在美博申请美国博后都要卷,你国内凭什么能轻易申请到海外博后,再加上10043,这条路就更加走不通了。美国博后由于工资上调,坑位逐渐变少,10043导致海外单位不愿意承担中国博士的签证风险,现在你去看看美国华人大组里还有多少土博博后?别说博后,即便是J1的访问学者,短期交流项目也大幅度减少,公立大U的许多中美合作项目都取消了。

3.你以为校方真的那么待见本土学阀?海优最初弄出来可并不是为了给大佬弟子开后门的,只不过国内学阀玩坏了而已。校方本意是想引进优质faculty的。系统本来就在想办法对付他们,现在美国神助攻而已

补充下:有实力的(指的是天才),发表好的,国内读博也能发展的很好,如果能从国内顶着debuff(语言交流障碍,connection)申请到正经的签合同发工资的美博,那代表你实力相当出色,本身就具备海优的底子,上文不针对此类人才。上文仅仅针对那些想通过古早的投机取巧路线(CSC资助自费打工混资历)上位的,学术界现在几乎不存在任何套利空间,不要相信有什么办法可以投机取巧,想要混得好就得努力卷paper。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6

作者:xingzho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5717906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了证明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表下身份:美国9年,天坑专业PhD+国家实验室博后,现在国内某985任职。我的观点是:海外博士难度逐年提高,但是在国内职场的性价比逐年降低。

当前学术圈极度内卷情况下,大佬组土博+能刷顶刊的洋博后(或者国内大佬博后)是在国内学术圈出头的最快方法,基本上能把所有的buff全部加满。

本人本科毕业也有十多年了,感慨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在太强,年纪轻轻地就能清晰的规划职业路线,知道学术界已经不是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了。资源和帽子在往塔尖集中,普通老板手下出来的博士根本没有前途。再加上国内普通博士的就业面较窄,于是研究生们会两级分化:要么硕士毕业直接去企业界,如果要往上读博的话一定会挤破头进大佬团队。另一个重要原因,说出来可能比较扎心,至少在我所见的范围内,现在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交流能力)在下降,甚至比不上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那会申请出国的时候,因为大家学术能力都差不多(说白了就是都很菜),英语反而成了出去的最大决定要素,也是挺搞笑的。当然了,在出国氛围更好的北上广江浙沪,年轻人的英语交流能力会很强。但是大部分出生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也不会选择天坑专业。现在写论文,周围大把的人都是中文写出来,扔到GPT直接翻译。再加上基本不用出国开会,英语水平也不那么重要了。

前段时间和朋友聚会,聊到现在拿基金拿帽子其实和个人水平已然不太相关,大老板肯挺你,一年把组里所有的好论文都挂给你,那谁都能上。遑论已经说烂了的,自然基金打招呼问题。现状就是只要上会之后没有消息,90%你就没戏了。而那些人才帽子的评选,懂得也都懂。但是搞笑的是,相比于别的横向或者基金,国自然依然是最公平的。多像现在这个比烂的世界啊。在此情形下,土博的老板就是你最大的助力。随随便便的一个本子,人家一看你的出生,直接给你捧上去了,自然往上爬就容易多了。你海外回来的博士算什么?帮了你有什么好处?人家根本不带你玩呐。

写到这里了,又忍不住想吐槽了。如果有兴趣翻翻我之前的回答,我提到过从美国走的时候几乎是“非常厌恶的逃离”。回来三年了,对国内学术界的心态经历了wow-what?-gross-interesting-lol的历程。反正我水平不行,不当舔狗,也不在乎没有资源。虽然大概率能通过考核留下了,我反而动起了归海的心思。原因就是,我看到在这个山头林立的学术界,注定一辈子就是一个渣渣,上个长聘副教授差不多就到头了。既然要躺平,为何不找个日子更舒服的地方躺平?

个人愚见:如果想去海外读博,最好一条路走到黑,别想着以后回来;如果下决心在国内混,一定要选个好老板,上学期间拼命表现拼命舔,让老板认为你是个可靠的接班人。这个时代,豁不出去的人已经注定难成大事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希望刚毕业的年轻人们可以更早的下定决心,做好选择。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作者:暮色牧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21443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实话

第一是蠢,蠢到连看一眼就业报告都没看

土博的问题核心还是就业太差,placement真的差

要知道就算是美博,99%都还是就业了,别人毕业去拿35w大包,美国PHD虽然艰难,但是98%以上都还是最后有工作了

土博如果走的好的,能去华为天才计划就业,能有百分之多少?1%?剩下的很多去国企了,白菜价格真的差太多,本身问题是国内和日本一样,对博士的需求很小,华为已经是里面需求大户了,今年南大的博士就业平均薪资报告基本和硕士一个价格,18w,看得出不少都去什么国企研究所了,这玩意你进去后你就等着陪隔壁高考上一本的关系户一起做实验吧

随便拉就业报告,我怎么都看不出来国内读博士的实际经济效用

上述还讨论的计算机,是最好就业的博士了吧,其他不多说了,再说,说不下啊去了,而且国内还有SSP的说法,本科硕士的SSP基本上就是博士的白菜,都不用关系户,隔壁的同学直接就能和你同一个工资


第二才是他的条件在你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众多申请者中其实排名一般,甚至很差,至少不能脱颖而出,申请不到好的美博,只能看看有没有CSC补贴去读半自费博,不如留国内回本组读博

本质上博士是极其内卷的申请的

(当然你要是愿意去一个不知名学校读文科phd然后出来问大伙为什么完全找不到工作,我不好说)

比如一个人看起来语言7.0,GRE 325,GPA 3.8还是你们年纪第前10,还有个什么创新国家奖,你们的国奖拿到手软,但是如果是热方向的美博话,如果不是华五,这个背景基本等于0,等于刚上起跑线,就算是华五,也是远比不上发上一篇

问题是985就那么点人,985就百分之2左右吧,华五更是少,又是985里面的百分之几,其实很多时候和绝大多数大学生真是完全没有交集的

但是现在的卷方向的PHD,如果想看见热门方向的top10的phd的面试,三篇发表(或者推)加上好背景加上高GPA等等

对于GPA/GRE/语言,这三个在大伙看来无比重要的东西,在这里居然连入场卷都不是,

主要还是这玩意难度确实不像人,对于一个学长学姐连牛剑录取都拿不到的学校的同学来说感觉是没有交集的,感觉最差基本上也得是985或者专业内top才能说看得见门槛,如果不是靠女生diversity(相当于学校送你1~2篇文章),很多时候这玩意都是最上面的同学搞的,还有一群美本在里面猛卷3年出来申请的

要记住这里玩的就是上限,就是你这一辈全球最强的人的理论上限,就像今年UW全部大陆的offer都去了某校姚班一样,这次真是实打实的同龄人中的乔丹了

国内喜欢香港新加坡水硕一样,要理解其实真的99%人都是普通人,就单单GPA/GRE/语言加上背景学校,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做到最好

世界上哪里来那么多清北学生,如果真限制一下难的phd的话,这是真实的全球加起来可能就4位数的offer了,印度老哥很多时候也是不成比例的强的

但是要知道舆论在双方不成比例的时候确实是会倒转口碑的,世界上就是因为太多蠢货才导致澳大利亚和英国靠收钱返点,这么烂的就业还能有人信QS的,这就是水军的力量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就业,而且永远是就业,99%博士都会就业的情况下,国内公布个placement的老师都能上热搜,而且就算这位,我看就业也额有点烂的,还不如隔壁的计算机硕士公布的就业,我不好说国内除了最顶尖的几个组以外什么情况,而且国内公布去处的老师就那么多,这绝对是有自信的才公布

就和尼哥会对美国非洲裔喜欢吹嘘“我会养孩子”和“我没进过监狱”一样,美国非洲裔会直接回怼“You are supposed to do that, you dumn ass",大伙还是吃点好的吧

不过还有一个神奇现象,现在国内LLM System的PHD比起国外确实差不少,国内System整体都比美国差很多,与其说国内少,不如说美国System的PHD数量有点太多了而且质量有点太好了,这导致了一个神奇的现象,美国LLM Infra岗卷的爆棚,一群佬在冲,国内LLM Infra反而还好,硕士都能面进去,美国System phd回国能拿国内华为天才计划第二档的,也基本上只能拿美国普通META的PHD NG,也不是说META PHD的NG差,这个一两年后就可能60w了,但FAIR是不可能的

可能是唯一的特例,国内需求虽然比不上美国,但是供应远远更不上美国的特殊情况,估计是LLM爆发时期的神奇例子了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秋水:


看到这个问题才发现,知乎很多信息真的鱼龙混杂,基本从15年后开始,新晋的杰青,院士都有大量比例留洋经历且国外口碑极好。如果能在这种组里面保证文章质量,出国博后简直保送。说什么卡签证,卡学校,都是绕鬼的,他愿意要你有一百种方法能让你镀到金,具体包括中间过渡,远程栽种等等。在外面的总是神话国外怎么不一样,其实到哪里都是混圈子。

在国内那种新晋的大佬组里面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外的圈子(保证头部文章)和国内的圈子(保证基金,帽子),他都帮你趟明白了,你混一个圈子等于能混两个圈子,那能省他妈十几年的时间。

能进这种组,混到稍微头部学生,绝对是比国外博士性价比高的(在中国混的话),混不到另说。很多人被西方那一套自由主义的鸡汤灌傻了,也不想想在一个人人都想编制,帽子,牌照的极度内卷时代和地方,关系的权重会怎样拉大,人的下限会被怎么样突破,一点保护自己的意识都没有,这可不是几年前,点到为止。

当然国外的博士也不是不能读,有些国外的大佬也能做到趟明白两个圈子,只不过是极少数特例,很难复制,有一些在知乎上还很有名,这里就不举例了。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作者:Yikang Y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31478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发文章的角度说,海外top 50普通组的PhD其实已经不如国内985 top组了。拿电池举例,你看看下面组的文章,全美有多少组可以比的上(当然换算到人均不一定强,但是你只要产出好工作,一般也不会埋没掉了)?



浙江大学,Jun Lu
厦门大学,Yong Yang
清华大学,Qiang Zhang
化学所,Yuguo Guo
物理所,Yongsheng Hu
北京大学,Feng Pan
清华大学,Baohua Li
北京大学,Fuqiang Huang
武汉理工,Liqiang Mai
复旦大学,Yongyao Xia

等等。

当然北美Top校 or Top组的话明显上限明显就高多了,比如,



UC Berkeley, Gerbrand Ceder
U Maryland, Chunsheng Wang
MIT, Yet Ming Chiang
Harvard, Xin Li
Harvard, Michael Aziz
Cornell, Lynden Archer
UChicago, Shirley Meng
Stanford, Yi Cui

等等。

而一个现实是,国内一个出色的本科生找到国内top组读博是相对容易的,而想进入一个北美Top校 or Top组就难太多了。而北美的普通组在文章和学术资源上不见得有国内top组优秀,那我为什么不在国内读博(在准备上甚至更轻松),等博后再寻找出去的路径呢?保研去牛组需要准备的东西和时间,也比出国申请PhD少太多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美做为两个超级大国,资源往Top人才身上的富集程度...所以国内现在Top组这几年科研水平的提升非常快。

当然很多人会诟病国内的科研品味上可能稍微欠缺一点。但是你让一个本科生或者低年级研究生去区别科研品味是比较困难的,他们更多是去看工作发表在什么期刊上来分辨工作的好坏。或许国内Top组的人均文章不怎么样,但是已经有足够的资源让优秀的学生Stand out。

以上是对这个提问的一种解释:为什么部分同学倾向于土博+国外博后而不是直接国外读博。至于我个人的看法,emmmm,肯定还是会选择北美读博的。国内PhD和北美PhD受到的training和对眼界的影响不一样。或许很多北美普通组PhD的文章还不如国内top组,但是我个人会觉得北美收到过training在未来的潜力会更大一些,博后能够够到的资源也会更多一些。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7

Rhodria:


如果想在国内学术圈混,公认的路径鄙视链:

国内大佬组(院士,杰青,长江)博+海外博后(就是为了达到学校招人的标准而走个形式)>>海外博>>国内非大佬组博

国内某杰青弟子,到美国100+的学校做了三年博后,发了十几篇if<5的论文,引用刚刚破百,直接海优引进回原组。

美国某50-100大学助理教授,已经作为pi拿到了超过1M的科研经费(包括一个NSF Career),依托某211申请海优不中。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8

作者:马达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2021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现在大家都倾向于国内找工作。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博士导师很可能像对待亲儿子那样对待你。

读土博(特指学阀的博士),意味着你导师在国内的人脉你都能用上,作为学阀嫡系,你很可能在国内找到不错的教职。

至于必须的海外经历,干两年博后甚至一年访学也就有了。

而读了海外博士,意味着你导师的人脉都在海外,国内的人脉肉眼可见的少(不能说完全没有)。

你如果想在海外工作,肯定是海博更好。

但假如回国,海外博士是不如本土学阀门生的。


以前大家都往外跑,是因为都想留在国外。

90年代00年代,美国洗盘子都可能比国内当教授赚的多。

但10年代及以后,国内的待遇和机会越来越好,国内的教职变得非常香。

2010年前海博还能借着以前的惯性回来占坑。

2010年以后尤其是2016川普上台搞反华以后,一方面因为利益变大,国内学阀全面崛起,另一方面外面环境恶化中国人很难留下。

海博成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人才红利,彻底失去了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外面顶着各种歧视性政策和政治审查,普遍也过得不太好。

能读一个本土学阀的博士,成为学阀门生,才是在目前学术界牛马的最优选择。


注意:以上说的都是牛马。

亲爹就是学阀的不这么玩。

别的回答有提到自费英国本博(英国本三年,英国博三年,18岁读大学24岁博士毕业),24、5岁回国当教授,30出头能给弄成院长所长啥的直接接班了。

我身边还有亲爹门生遍天下,孩子英语一般,先国内双非,找俩门生(在国内当教授)带着刷简历,然后博士直接送到美国top10,找门生(在美国当教授)当博士导师,三年送两篇CNS一作,四年博士毕业一样回国当教授。

如果你有个学阀亲爹,那就不需要找学阀后爹,海外读博士依然挺香的,毕竟节约了将来出国博后或访学的时间。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8

不否认一些回答提到的牛组土博加国外博后是回国走科研路最优解。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国内牛组一般都是好多个学校招生,一年十几个博士起步的这种,就算是院士一般也是两三年才有足够的资源培养出一个所谓的嫡传弟子,所以你要能卷赢几十个同门才有机会,难度比找个国外博士高多了。

另外上面只针对没路子的。现在有路子加有点能力的最优解一定是英本毕业直接牛剑自费博,有全奖都不要的那种,三年24岁交thesis直接找牛组博后,玩的再花点还能自带横向找组。30岁做完两轮博后回来你土博弄不好才刚毕业。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696619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6:48

作者:知乎用户eB7GQ7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13712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内大佬硕博+海外博后然后拿海优回国就是当下(非顶级天才的)科研人才(而且愿意回国,在国内生活)的最优解。某华五计算机领导(杰青)实验室里,连续几年都把做的不错的博士推荐去自己有联系的国外实验室做博后,现在已经陆续按照海优引进回来,给特任正高岗位+博导,过个几年评上更高层次帽子,就能形成正向循环,源源不断带来资源。当然人数也就两三人,这两三人背后是数百万经费,上十个硕士指标+若干博士指标,而且本人是自己的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知根知底,好处实在太多

这样吃相比较难看,学院内部也不太高兴

我没有说这条路多么简单,而是说这条路效率最高。实际上这条路相当难走,首先你要成功申请到一个还在上升期,愿意亲自push带队的老板(至少优青以上,学校还不能太差,最好中等985东南华科以上,华五以上最佳,不能被限制出国);在读博期间不能成为科研炮灰,必须有相当可观的产出;最后成功进入大老板视野,愿意推荐你去做博后;博后期间依然不能躺平,至少还要有不弱于博士期间的产出;最后还要成功申请到海优回国;这里哪一步没走好,都会直接出局,每年成功者是否有三位数都是问号。

评论区说国内大佬硕士+海外博士如何,首先这样非常花时间,至少七年,而国内硕博连读五年可以毕业;其次博士期间成果还挂不挂国内老板?不挂的话,那你得掂量掂量以后找他帮忙回国他肯出多少力,如果要挂,那得征求国外老板同意。当然如果打算润走就另说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