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轉載知乎)「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是怎樣的身份?和留學生有多大區別?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6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7

易曉波:


終於輪到我上場了


鄙人國內top 2野雞學校在讀直博生,兩次背井離鄉出走美帝遊玩,哦不,去美帝求學(J1 visiting scholar)。先大概介紹兩次經歷。

第一次屬於國家公派,由留學基金委資助飛機票和生活費,基金委給的生活費根據不同城市而不同,在美帝分三等,大城市如紐約,波士頓,洛杉磯等1700,中等城市1600,再次等1300。 如果自己做飯的話還是很夠的,如果經常在外面吃的話就得家裡補貼了。期限基金委規定為6到24個月,出國之前就確定好時間,到了美帝之後可以申請延期,但延期期間不給生活費。每月月初生活費就會到賬,這點還是很贊的,而且出去之前還是預支三個月的費用。在美帝的研究學習情況就完全根據導師而定了,老闆願意管你的話還可以跟着做點事情,不願意管的話就可以真的做到visit了。吐槽一下因為是基金委資助,手續相當的囉嗦。。。又是找公證又是交保證金,巴拉巴拉,前前後後辦了好幾個月,下面的流程圖大家可以感受下

第二次是美帝那邊的一個老師出錢讓我過去,學生窮不好自費了,而且基金委只給一次出國的費用,第二次就不管了。但是到了美帝之後1個多月都沒發下工資,最後問小秘居然給出了:they haven't figured out how to classify your salary,尼瑪勞資只帶了2000塊錢,交了房租之後就快沒錢了,結果給我這樣的答案。好在老闆還是比較nice的,自己掏錢先借我。相比基金委資助,美帝老師出錢的話手續要簡單很多,只要美帝寄個DS2019表,就可以去辦簽證了。

PS:1,J1簽證大部分都有two years rule,結束後要回國待兩年,可以申請豁免,不清楚具體怎麼申請;

2,J1除了在校生外還有一般就是國內高校教師,據我看到的現象好像是高校教師居多,他們大部分都是因為想要在國外混個出國經歷,這樣可以在國內混得更好。(啥,你問我出國是想幹嘛,當時是遊山玩水還能鍍層金了,哦不,我是要順應國家人才強國戰略,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增強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的能力。);

3,我覺得如果不用外國那邊的老師出錢的話還是很好申請的(自費或者基金委答應給錢),基本只要國內老闆同意介紹下就問題不大(啥,你問我為啥第二次美國老闆肯給錢,那還不是哥哥我牛掰掰嘛);

4,很多J1出去的國內高校教師都帶着家眷,家眷可以辦理J2,小孩在這邊上學啊,那英語蹭蹭地上升的好快,我這從初中開始學了十幾年的英語的感覺被完爆啊;

5,在國外待滿半年就可以向大使館申請開一個留學證明。

6,第一次美帝報道的時候ISSS的人就跟我們說:You can not have jobs, you can not take classes, you can not have ssn。工作嘛本來也不指望,上課不能選只能旁聽,ssn的話一般辦信用卡需要,聽了這個之後我還真沒申請ssn,後來好幾個同去的人都申請通過了,說不用管ISSS的人說的,趕腳被騙了。。。

7,第一次去的時候基金委給的錢不夠當地最低生活標準,最後小秘讓交一個其它的資助證明,看來當地人的最低標準還是挺高的。


先寫到這吧,有問題再更新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7

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在學術界定義是指一所學術單位(醫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學者(醫生、研究員、教授等)前往拜訪另一所學術單位。

他們在所訪問的學術機構里,有專題的開堂授課,或者進行着有專題的學術研究。

若是要進行學術研究,則專題通常是訪問學者所認為重大且亟欲探討的。

此職大部分是未給薪的,而年限基本為一年,但可視情況延長時限。


設立訪問學者的目的,在於使從事此領域的學者,能將所在學術研究機構(尤其是學者本身)所欲探究的學術問題,帶到另一所學術機構去研習和深造。

他們所要探究的學術問題,必須是能在研究完成後,對社會於知識和研究上,因其社會價值性而引發更多的國際學者有興趣且前來跟進探索。

因此為了促使更多的學者去研究所設定的專題,訪問學者需要積極地參與許多具有貢獻性質的學術機構活動,包括:

1. 在所訪問的機構內,開堂授課

2. 積極與研究生討論正式或非正式的議題

3. 參與所訪問的學術機構之文學院或理學院(的學術職員)正進行的研究,並擔負著一定的研究任務

4. 在所訪問的學術機構內,於客座講學或小型研討會上,以教學形式做出貢獻

5. 發表學術論文,以做為整個學術訪問計劃的總結


光憑定義和其本來的目標,我們是無法窺探其根本的工作內容的。

在傳統的理念中我們普通人覺得訪問學者肯定得在國際上做了很有影響的工作,人家才會邀請你去訪問的。

而事實上人家主動邀情什麼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都是學者自己想去訪學,主動提出,讓對方的研究機構發個邀請函,然後人家才來邀請。

通俗的可以理解跟找工作差不多,並且待遇不高。


那麼訪問學者算留學生嗎?


訪問學者自身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工作經歷甚至是有的已經是老師了,出國也不是為了攻讀學位、也不需要去聽課,所以訪問學者只是對方研究機構的一個客人,是一種人生經歷,而不能稱為留學生。

做訪問學者只是一種經歷,是去開闊一下眼界、和國外建立學術聯繫。將來有機會開國際會議時候好歹還認識幾個人。

但抵達國外的研究機構,大部分訪問學者都是和研究生們呆在一起做事情,很難有機會像老師一樣可以發表演說和個人見解。

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留學歸國人員的優惠政策。


留學人員定義是指公派或自費出國(境)學習,並獲得國(境)外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含)以上的人員;在國內獲得大學本科(含)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併到國(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修一年(含)以上的訪問學者或進修人員。

所以沒有學位和資格認證的海外經歷是訪問學者,拿到學位和資格證書的是留學生,實在是無法等同。


沒有學位,訪問學者出國「學」什麼?

訪問學者的主要任務還是「學」。但不拿學位、不需要上課拿學分,訪問學者在國外學什麼呢?


跟着華人老闆的一般會被當苦力(此處沒有歧視和偏見),如果國外的老闆也提供訪問學者資金資助的話,被剝削可能性是妥妥的了。

但是對像我們常年輸出的公派訪問學者來說,國外的老闆不出錢,即便是華人老闆他也就不好意思安排工作給你。

如果碰到歐美系老闆、尤其是有了終身教授職位的歐美系大佬的話,他們更是不好意思用免費勞力,對訪問學者基本放羊。


大部分訪問學者會趁機將參觀遊覽一下,然後看看有沒有研究生的研究課題還不錯共同研究一下,然後差不多時間就到了。

好比大臣出使外國,走一圈,訪問的時間也就差不多了。



也有的訪問學者和研究生一樣去聽一些課程,或者跟着自己感興趣課題的研究生一起每天做實驗做到深夜,如果恰好是國際會議,也可以自費去參加一下,深入了解國外的教授的課題......


時間太短學不到東西是不是可以延長點呢?

一般只有一年,尤其對於公派的訪問學者,國家明顯是知道訪問學者還是不願意回來的,所以公派訪問學者要交很多押金,簽了很多合同,強制時間一到必須回來。

國家還制定了很多優惠措施吸引你回來。

其實,對於真的不想回來專心留下來做學問的人來說,就要申請延期,在國外老闆同意資助你的前提下,國內就要辦理相關的停薪留職。

個別學者由於出國前的信息不通暢逾期不歸要進行相應的懲罰。


拿醫院做例子。對於公立醫院的醫生的訪問學者什麼時間最佳?

我覺得如果想以後在國內發展、而且已經有了理想的醫療機構單位的話,先國內佔個窩再出去訪問一年,至少能獲得一點國際資源。

如果以後準備到國外發展,那就事不宜遲越早出去越好。

直接申請讀博士,已經有學位的可以申請博士後這類的工作崗位,一方面可以安心做學問,一方面收入也不錯。



以下是一些訪問學者的訪問文章

《協和醫生在美國三所著名醫院的訪問學習》

《一位中國腫瘤醫生在美國癌症醫院的訪問學習紀略》

《天津市口腔醫院靳淑鳳赴美訪問學習見聞》


第一篇的協和醫院醫生作為訪問學者來到了美國Cedars-Sinai醫學中心、麻省總醫院和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神經外科三所外國醫院訪問。

這三所醫院裡第一所醫院有針對訪問學者的安排,能夠照顧到每一位訪問學者,提供隨訪資料。協和醫院的醫生來到這三所醫院,主要是觀看瀏覽醫院的人員工作和醫療環境。

這位醫生還參加了一項關於肢端肥大症的一項臨床研究,學習他們如何進行臨床科研。

這一篇文章的醫生屬於「遊覽+參與感興趣課題研究」模式。


第二篇的腫瘤醫生葉醫生來到美國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訪問學習,跟隨着醫生Paty學習。不過嚴格上來說也屬於「遊覽」模式,Paty醫生有着自己的工作,每天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患者溝通。葉醫生的訪問學習獲得了對國外手術的了解。


第三篇文章的靳醫生來到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牙學院參觀臨床和教學。靳醫生的訪問學習模式屬於「遊覽」模式,主要是在參考國外醫學手術。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7

只知道一些美國的情況。在「訪問學者」中,一部分是以訪問學者名義拿J1簽證來交換的國內在讀博士,這一部分人外部特徵及生活狀態跟留學生類似,不過他們不是正式錄取的學生,所以也不交學費(生活費一般是留學基金委資助),只能旁聽不能選課,學業壓力小很多,除非國內老闆跟相應的海外導師有私交,或者國內派出院系與海外接收院系有合作。雖然前期與相應院系接洽的時候需要提交研究設計,但實際上並沒人關心,訪問期間的研究進展純憑良心。

另一部分是在職的青年教師或者研究所的青年學者,大多以往沒有留學經驗,海外鍍個金,簡歷加行字,孩子來學個英語,如果能在美國搞個孩子出來就最合適不過了。有以下特徵的極有可能是訪問學者:三四十歲,英語捉急,早上九點多來學校(因為八點鐘要送孩子去上學並順便在孩子學校吃個早飯),提個飯盒,三四點鐘就要回家接孩子。

我懷疑哈佛燕京學者可能不是這樣的,具體不清楚。

另外補充一下,在中國訪問的富布萊特學者基本是不上課的,主要是做研究,吃喝玩樂也都不耽誤。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23697/answer/893573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7

某匿名用戶:


本組呆了六年,有過五個訪問學者和四個訪問學生的接待經歷。組裡要求嚴,大多老師還是有實驗要求的,有部分人非常純粹,真心喜歡科研,非常值得學習和尊重。但是學生我實在是槽點甚多。

最後兩年甚至刷新我三觀,畢業時差點還害得差點雙向。

王姓南京某財女碩士,背景不說了,免得查專業。簡直把系裡當國內自家,來了一周不到自己一邊秀恩愛一邊劈腿了國內男朋友,然後來勁還搞了狗血在組裡,完全影響工作氛圍。

因為本學姐介紹認識的劈腿對象,完全沒想到能一拍即合,結果戲來了,開始拿學姐當情敵,自己悄咪咪約麼就約了該工科男博,被友人看到還鑽草叢裡怕被認出來。隔幾天就犯病了,非要穿個禮服背個chanel包包(參見見家長裝束)來實驗室坐班表演本姑娘最美最有錢快來看...秀了一周,隔壁還坐着別組的國際生。估計後面有人講了...終於給穿回褲子了。

屆時學姐我還在準備prelim,壓力甚大,心裡簡直萬馬奔騰,怨氣滋生,一邊準備一邊罵,簡直爆走到要去challenge老闆怎麼招的人。

真的,25歲的人,研二了都,真嚴肅點學術上講兩句麼,就給我裝柔弱,意思你針對欺負她。那姐姐就不講話了唄,給你換人帶你,組會還要挑撥一下。走時候還自己說自己論文查重80%,組裡老美簡直看戲呵呵。

聽說女方家長施壓男博回國後終成佳侶,簡直可喜可賀。

希望各校送學生短期交流(6-12月),出來前做下學生心理素質的建設,別各個都恨嫁到別人挑一下就覺得趕緊上杆子劈腿也要定關係了,真的,學姐學長不欠你的,不是你媽,真是亂。

對國內學術氛圍也頗為堪憂...雷幾率甚高。

類似故事偶有聽說,感覺到了一定時候多少都會經歷或小捲風擦邊,人生已經夠艱難,本段親身經歷太震撼了,比research求畢業的壓力更讓人崩潰。

我組可作經久流傳的故事,警示後人。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7

作者:樹袋熊姑娘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23697/answer/894044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訪問學者,是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的一種身份,其他公派留學人員身份還有高級研究學者等。重點在交流合作。1.費用。由國家留學基金委員資助一次往返國際旅費和獎學金(包括很多費用,具體記不得,數額不多不少,基本夠用)。 2.國內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正式在職人員,符合條件的可申報基金委的留學項目,成為訪問學者。3.有兩種渠道,一是自行聯繫國外留學單位發邀請函,一般是和國內單位合作或有私人關係的。二是申報基金委的成班派出項目。4.零碎補充。留學期限一般為6至12個月。持因私護照,美國拿J1簽。因為是國家公派人員,在外需遵守嚴格的規定,在外生育基本不可能。帶孩子出去這事兒吧,也有規定,但是人之常情。出國前需繳納保證金,回國後沒什麼問題了才能領出來。 有需要可關注國家留學基金委官方網站,很多很多公派項目。覆蓋範圍從高中生,本科生,碩士,博士,在職人員,還有國外在讀生,非常廣泛。

留學生,一般理解為自費在外求學的學生。重點在求學。但是國家公派項目出去的學生,也叫留學生啊,只是相對於自費出國的,需要遵守一些規定,比如回國服務期。


手機打字,不好排版,見諒。因為之前做過相關工作,還算略知一二。細節之處可能有偏差,煩請指正。

還有,國家公派項目真的非常多,資助對象覆蓋範圍也很廣,特別是在校生,能做好語言準備的話,非常受益,說走就走也很可能哦!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8

某匿名用戶:


說實話我也很想知道答案。望知情人士解答。

在高校體系里,多數訪問學者是教師提職稱的跳板。因為幾乎所有好高校都要求海外經歷,所以很多教師去了之後,回來就是副教授等等。但不太清楚這個是教師自發行為,還是學校的指標。

我理解將「留學生」和「訪問學者」進行比較意思。但訪問學者不屬於一種學歷,只能算一種資歷吧。多數人都是擁有較高學歷或教職之後再去做訪學的。

確實有單獨的訪問學者簽證,每個國家具體不一樣。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8

翠花炸魚不放油:


高校教師職業生涯遇到瓶頸時的跳板。比如評職稱,搞行政時遇到同等條件的對手,如果你近期比別人多一年的海外經歷,那麼升職加薪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8

某匿名用戶:


訪學多數人品有問題,習慣跪舔白人,對一切眼前利益都要爭取(畢竟出次國不容易)。做的事情真的都太噁心啊!整一群階級鬥爭的產物。

在海外最好遠離此類群體。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58

周公子:


請問下如果以前申請過J1 回國後兩年受限期內還可以再次申請J1嗎?還是要等到兩年滿了才行? O(∩_∩)O謝謝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