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本土經濟增長乏力促進日本企業的「出海」熱潮並延續至今。在「消失的三十年」中,日本企業的全球化戰略幫助日本完成了海外的經濟擴張,日本企業的海外總收入幾乎與本國的GDP相當,因此很多人稱日本「在海外又造了一個日本」。值得注意的是,「財團經濟」在推動日本企業國際化佈局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可以說,沒有「財團模式」,就沒有日本經濟海外擴張取得的成就。
安邦智庫(ANBOUND)曾多次呼籲中國應該發展「財團經濟」,但是由於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國內經濟形勢良好的時期並未引起重視。如今中國經濟走到關鍵時期,在內需疲軟和地緣政治形勢緊張的內外作用下,民營企業不得不「出海」尋找出路。這與日本當年面臨的困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日本企業「出海」的「財團模式」也值得中國借鑑。
二戰之後,日本發展出了以財團為核心的「財團經濟」。日本財團由銀行、大型企業集團、供應商和分銷商等主體構成,覆蓋供應鏈上中下游和資本運營的全生命周期。通過交叉持股、定期舉行總經理會議以及人事派遣等多種機制,日本財團保證了成員之間的緊密協作,真正做到了「擰成一股繩」。整個財團就像是一艘鉅艦,「出海」浩浩蕩蕩,所向披靡。
那麼日本企業「出海」的「財團模式」有何借鑑之處呢?
首先財團內部金融機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為成員企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和風險管理能力。「出海」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尤其在早期階段。每一個財團都有一個主銀行,負責為成員企業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既為成員「補充彈藥」,又幫成員分散風險。以日本的六大財團之一的三菱財團為例,其旗下的三菱UFJ銀行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廣泛的網路,為成員企業提供本土和海外市場的金融服務。同時主銀行也幫助成員企業對抗匯率波動、政策變化和市場不確定性等風險,如19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三井住友銀行通過內部融資幫助成員企業渡過難關,保持了市場佔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