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本土经济增长乏力促进日本企业的“出海”热潮并延续至今。在“消失的三十年”中,日本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帮助日本完成了海外的经济扩张,日本企业的海外总收入几乎与本国的GDP相当,因此很多人称日本“在海外又造了一个日本”。值得注意的是,“财团经济”在推动日本企业国际化布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可以说,没有“财团模式”,就没有日本经济海外扩张取得的成就。
安邦智库(ANBOUND)曾多次呼吁中国应该发展“财团经济”,但是由于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国内经济形势良好的时期并未引起重视。如今中国经济走到关键时期,在内需疲软和地缘政治形势紧张的内外作用下,民营企业不得不“出海”寻找出路。这与日本当年面临的困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日本企业“出海”的“财团模式”也值得中国借鉴。
二战之后,日本发展出了以财团为核心的“财团经济”。日本财团由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供应商和分销商等主体构成,覆盖供应链上中下游和资本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通过交叉持股、定期举行总经理会议以及人事派遣等多种机制,日本财团保证了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真正做到了“拧成一股绳”。整个财团就像是一艘巨舰,“出海”浩浩荡荡,所向披靡。
那么日本企业“出海”的“财团模式”有何借鉴之处呢?
首先财团内部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为成员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能力。“出海”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尤其在早期阶段。每一个财团都有一个主银行,负责为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既为成员“补充弹药”,又帮成员分散风险。以日本的六大财团之一的三菱财团为例,其旗下的三菱UFJ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网络,为成员企业提供本土和海外市场的金融服务。同时主银行也帮助成员企业对抗汇率波动、政策变化和市场不确定性等风险,如19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三井住友银行通过内部融资帮助成员企业渡过难关,保持了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