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新的筛选程序将影响到申请学习生产军民两用技术的学生。这些领域包括应用化学和物理学、电信和信息技术、工程学、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现在,对申请者的评判标准不仅是其学历,还包括其曾就读的大学和曾获得的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尤其受到关注,因为有媒体报道,相关奖学金获得者必须签署忠诚承诺书并遵守意识形态规则。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校园里,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对新措施的反应并不好。研究生教学研究员周伟新(音译、Weixin Zhou)在学校的留言板上写道,这些措施有可能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反对歧视的立场,而研究员黄锦波(音译、Jinbo Huang)则认为这些政策与瑞士在地缘政治问题上所宣称的中立性相冲突。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决定也让一些学者怀疑这一措施是否会开创更广泛的先例。去年有近5万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大学就读,其中约10%至15%的学生持有国家资助的奖学金。
当被问及这一情况时,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各”学校正讨论是否“在风险管理的背景下”建立学生审查程序。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称,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正在设立道德委员会和出口控制办公室,负责监督研究流动,以应对与外国留学生有关的国家安全风险。
2023年,德国政府发布了一份文件,概述了其对大学与中国留学生合作的立场。该文件呼吁开展国际合作,并明确表示欢迎中国留学生到德国学习,但同时也提出了对技术和研究进展可能被用于为中国军方谋利的担忧,并劝告德国大学考虑这一风险。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研究员雨龙(Jeroen Groenewegen-Lau)认为这种努力太天真。雨龙指出,问题不在于个别学生,“而是中国专制制度的逻辑,如果研究人员不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他们就很难进步”。
一些迹象表明,即使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正式政策尚未颁布,寒蝉效应也可能正在形成。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数据,在2023年通过该机构获得奖学金的220名中国学生、博士生和研究人员中,有4人的签证申请被拒。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一位发言人表示,传闻的报告显示,被拒签的人数总体上在增加,其认为,加强控制可能与对敏感领域知识非法外流的担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