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敵即友的粗暴二分法思維」
在接受BBC中文訪問前,張女士先轉發了幾則中國媒體細數包括BBC在內的多家西方媒體在中國議題的報導上「態度不端」的訊息。
張女士強調:「你先說台灣是中國的,然後我再接受你的採訪。」
同在香港大學唸書的香港本地學生S先生(因個人原因要求匿名)告訴BBC,在他唸高中時,有別於張女士所接受的對「一個中國」的主權強調,他的課本更多側重闡述為什麼香港的制度有別於大陸,還包括司法為何獨立。
「我高中也不遠,只是六七年前的事情。當時的課叫做通識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求同存異,雖然這門課現在也已經變成了強調一個中國、中國都好的公民與社會發展課,」S同學說,新一代香港高中生面對的考卷試題已經不再是一個議題的利弊,取而代之的是類似「請舉例說明中國科技發展先進」的問題,立場和態度是作為前置條件存在的。
問及這樣的考卷模式,張女士表示她很熟悉,因為在她的大陸教育背景裡,很多議題都是以這樣默認立場的形式出現的,她需要做的是「拿著結論去搜集證據,站在一面旗幟下」。
戴同學在一學期結束後,和幾位台灣同學建立友誼,常常相約探店香港美食。
「國家面前沒私情,我之前會這樣跟自己講。但是活人在我面前喊我去吃飯,原來他們和我一樣,都是人,要吃飯,」戴同學說,並多次補充他並不是因為和台灣人來往就「支持台獨」。
「我其實不敢跟爸媽說我在和台灣人做朋友,我怕他們覺得我叛國。當然,如果我能說服台灣朋友承認中國台灣這個詞,我可能是功臣。」
對此鄧聿文認為:「在去全球化的的大背景下,非敵即友的粗暴二分法思維在民粹主義抬頭的情況下愈演愈烈,全球都是這樣。只是在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背景下,來自中國的反擊顯得更突出了。」
「這樣的公審、互相敵視、舉報行為習慣還會繼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