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享實驗室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095952/answer/11897610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人最主要的飲食習慣是以米飯為主食,以蔬菜、大豆、魚類、海藻為主要菜品。同時,除了佔據主流的「和食」,「洋食」和「中華料理」在日本人的飲食結構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
這種飲食習慣主要基於昭和50年代的傳統日本飲食結構,同時受到糧食進口衝擊和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
二戰後,日本糧食短缺問題嚴重,受到了美國的糧食援助(其實就是美國趁機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麥粉、牛奶等產品),為了適應新的食材,日本舉國普及了麵包、牛奶等歐美風格的食譜(日本稱其為「洋食」);尤其是日本的學校,當時的供餐原料主要使用小麥粉和脫脂奶粉。
1952年(昭和27年),日本公布「栄養改善法」,其目的就是推進日本民眾飲食生活的西化。當時厚生勞動省開展的營養改善運動以歐美的營養學為基礎,以歐美的飲食方式為模板,一度讓日本人的餐桌遠離大米,擁抱麵包。日本的大米市場也收到嚴重影響。1970年(昭和45年),甚至開始限制民眾購入大米。其結果是,日本人均大米消耗量從1962年的118.3公斤下滑到1990年的60公斤,少了足足一半。
1955年(昭和30年),受到美國資金援助的日本飲食生活協會成立,日本各地的營養師們搭乘着kitchen car來向民眾講解和指導和食、洋食,以及中華料理。這使得日本人餐桌上配菜的比重有所上升(也意味着主食比重下降)。這也是日本在昭和40年代大米消費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此外,這一時期日本開始普及煤氣,不鏽鋼洗碗池等產品,使得家庭料理的製作——尤其是炒菜——變得簡單快捷了許多,從側面促進了洋食、中華料理在日本餐桌上的攻城略池;也使得日本傳統料理的炖菜、涼菜的比重有所下降。洋食與中華料理相對日本傳統的和食增加了脂質的消費比重,這一點也在日本人現在的飲食中得以體現(簡單來說就是魚類減少,肉蛋類增加)。
所以,現代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有兩個特點:
1、保留了傳統和食的飲食習慣。
例如,相當一部分的日本人認為米飯才是正統的主食,在日本的餐館和家庭料理中都能見到「白飯/蓋飯/炒飯+餃子/拉麵/炒麵/蕎麥麵」這樣的「ダブル炭水」(雙重碳水)搭配。
日式小餐館的カツ丼+蕎麥套餐
又比如,有相當一部分的日本人還保留在早餐吃魚的習慣(一般是米飯+烤魚+味增湯
+小菜)。因此,日本廚房一般會配一個小烤箱(跟烤麵包機差不太多);街上的日式快餐店也會在早餐推出包含烤魚或者味增煮魚的套餐。
日式廚房的小烤箱(圖片來自網絡)
日本家庭餐桌的烤魚(圖片來自網絡)
松屋的鮭魚定食(來自食べログ)
2、對外來的飲食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力和融合力。
日本人的洋食和中華料理都是日本人將外來飲食文化與本土的口味融合的產物,這些食物和日本傳統的和食相比,油鹽、脂質含量一般更高,但仍受到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輕一代的喜愛。
文京區某松屋的番茄芝士漢堡肉
大田區某中華料理店的五目拉麵
加咖喱的漢堡——モスバーガー(一家日式漢堡店)的期間限定產品(圖片來自官網)
總的來說,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就和這個民族本身一樣彆扭,你很難拿一套模式去定義。
參考:日本維基百科「日本型食生活」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5%9E%8B%E9%A3%9F%E7%94%9F%E6%B4%BB
ja.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