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方和寒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5137375/answer/234542791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當然有日本人這麼認為。
(當然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這樣認為,倒不如說就像其他答主所表達的那樣只有少部分人這樣想。
但是 日語難以脫離漢字的客觀現實 ≠ 沒有日本人認為漢字「破壞了日文的純粹性」,相反圍繞著日語中的漢字產生了所謂的「漢字問題」和「國語國字問題」。為了糾正這個誤區,所以以下對部分日本人所持有的這種看法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補張圖:《岩波講座 日本語 3 國語國字問題》
本居宣長
子安宣邦在《漢字論:不可迴避的他者》中批判了 將日語中漢字貼上「異質性」的標籤,試圖將漢字從日語中排斥出來 的這種看法(這本書怕是也因此拯救了不少人的論文)。他將這種看法追溯到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漢字論》中最為廣泛引用的論述就是作者對本居宣長在《古事記傳》對《古事記》卷首的「天地初發之時,於高天原成神名」的訓讀(這種訓讀見以下圖片)的解釋:子安宣邦認為本居宣長特意將「天地」訓讀成「阿米都知」(アメツチ),並且還說「阿米之名義,未得其解」,這是為了排除漢字的含義,在這裡就是「天」只是一個符號,不能用來推測「アメ」的意思。這種做法和本居宣長的論述鮮明體現了他試圖摒棄具有異質性的漢字,恢復(但實際上是創造出)(日語)古語的原貌。這種做法和本居宣長排除「漢意」,恢復「大和魂」的思想倒是很匹配,大概也符合題目中認為「漢字破壞了日文的純粹性」。
古事記伝 巻三
變體假名太多了,看起來費勁 ==
所謂的「神代文字」
如果說「日文」是指表記日語的文字,不能等同於日語的話。那還有更離譜的可用於排除漢字,明確日文的固有性的造物,就是神代文字。它是一系列被認為是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前就已經在日本創製並使用的文字,江戶時代有國學者曾致力於考證其真偽。當然,現代日本國語學、歷史學不承認「神代文字」的真實性。
最著名者是本居宣長的精神「繼承人」平田篤胤,他在《古史徵》的《開題記》中反對「神代不存在文字」的論斷(他所依據史料及其論述邏輯可見圖中目錄所示內容,更具體論述可查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48365/10),認為存在天武天皇時代制定的「神字」,這種字在漢字傳來之後漸漸失傳。他還著有考證種種神代文字的書《神字日本傳》。
幕末維新時期的漢字廢止論
直接放上李慶《日本漢學史》
國語學的「漢字論」
現代日語國語學雖然拋棄了神道-國學的國粹主義思想,但卻仍然繼承了「固有語言」日語和「異質的」漢字相對立的思想。
正如子安宣邦在分析山田孝雄的相關論述所指出的「圍繞『國家』『國語』展開語言敘事的不可分割性。『國家』的有關日本的起源神話同時構築起『國語』的日本國的起源神話」,現代日本國語學的產生是與日本成為現代國家,迫切需要建構民族意識密切相關的。子安宣邦對山田孝雄的分析還是很精彩的,但是下面這個例子可能更明確點。
1890年, 上田萬年作為政府公派的留學生前往德國學習語言學。上田留學的目的被認為是「引進歐洲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確立日本的國語學」。應該說, 上田是被明治政府欽定為確立日本國語學的語言學家, 亦是日後明治政府國語改革的核心人物, 所以他的主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明治政府改革日語語言文字的大方向。根據上田的觀點, 要奠定日本的國語學, 就要擺脫漢語漢字對日語的束縛, 擯棄漢語漢字高雅、而大和語言粗俗的謬論, 用表音文字來書寫大和語言。可以說, 上田的國語學蘊含著不言自明的政治策略和當時的時代因素, 所以有學者評價上田「與其說是一個純粹的學究, 倒不如說更像一個政治學者」。
陳月娥.從原敬的「減少漢字論」看近代日本東西方文明的撞擊[J].日本研究,2008,No.126(03):89-92.
直到現代這種思想仍然留存下來:
古代無文字的日語因從中國引入文字而開始了書寫活動。自此,它便一直受到中文,諸如文字、漢字音、借用漢語等影響,但只要剔除這些影響,便可以描繪出日語本來的姿態。(白藤禮幸、杉浦克己『國語學概論』)
毋庸多論,漢字是以與日語的特性、結構截然不同的中文為基礎成立、發展乃至成熟的文字。它本來就與日語不相匹配,且在事實上,為了使這一以異質語言為起源的文字成為自身的文字,日語未能倖免地走上了一條漫長而充滿苦難的歷程。要說日語直至今日仍在此延長線上,亦不為過。(林史典『日本における漢字』、載岩波講座『日本語』、1977)
我們能夠了解的是,日語與支那語無論在形態還是系統上,都全然是兩種無緣的語言。無緣的兩種語言因地域之臨近而發生了最親密的接觸。可以說,由此引發的眾多困難是一種必然。況且,接觸之初,日語並不具備適合自身的表記方法,即文字,所以困難的演進就顯得格外特殊。國語、國字問題於是成為日本民族的宿命性問題。(平井昌夫『國語國字問題の歴史』)
平井昌夫認為,儘管與日語完全異質,中文的文字,即漢字,還是成了日語的表記文字,這使日語不得不接受由此引發的語言混亂與障礙。於是,他把這股怨氣發泄到本民族語言(日語)中的漢字、漢語上,「漢字、漢文的極端影響致使(日語中)蹩腳的漢語越發聲勢兇猛了」。對那些主張推行日語音標表記化的人來講,與漢字文化的接觸才是「日語發展之不幸」。
無論如何,和語用假名來表記是因為漢字本就是多餘的衣裳。即便平時用以裹身,不需要的時候,隨手扔掉也不會生出任何障礙。……從漢語中奪去漢字,好比讓極北民族脫下毛皮外套。即便脫下外套,其中也存在一次「感冒」都不曾得過的最頑強的漢語。相形之下,從和語中剔除漢字,好比禁止熱帶地區的住民穿著正裝,因為和語本來就不需要漢字這件衣裳。(野村雅昭『漢字の未來』)
然而對於普通人實際上可能就是「能用就行」,這類問題可能並不在多數人關心的範圍之內,除非它們上了考卷。畢竟雖然我們常說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但是實際上人和人怎麼歸類還真沒有個固定標準,只能大家捫心自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