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方和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5137375/answer/23454279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然有日本人这么认为。
(当然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这样认为,倒不如说就像其他答主所表达的那样只有少部分人这样想。
但是 日语难以脱离汉字的客观现实 ≠ 没有日本人认为汉字“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相反围绕着日语中的汉字产生了所谓的“汉字问题”和“国语国字问题”。为了纠正这个误区,所以以下对部分日本人所持有的这种看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补张图:《岩波讲座 日本语 3 国语国字问题》
本居宣长
子安宣邦在《汉字论:不可回避的他者》中批判了 将日语中汉字贴上“异质性”的标签,试图将汉字从日语中排斥出来 的这种看法(这本书怕是也因此拯救了不少人的论文)。他将这种看法追溯到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汉字论》中最为广泛引用的论述就是作者对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对《古事记》卷首的“天地初发之时,于高天原成神名”的训读(这种训读见以下图片)的解释:子安宣邦认为本居宣长特意将“天地”训读成“阿米都知”(アメツチ),并且还说“阿米之名义,未得其解”,这是为了排除汉字的含义,在这里就是“天”只是一个符号,不能用来推测“アメ”的意思。这种做法和本居宣长的论述鲜明体现了他试图摒弃具有异质性的汉字,恢复(但实际上是创造出)(日语)古语的原貌。这种做法和本居宣长排除“汉意”,恢复“大和魂”的思想倒是很匹配,大概也符合题目中认为“汉字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
古事记伝 巻三
变体假名太多了,看起来费劲 ==
所谓的“神代文字”
如果说“日文”是指表记日语的文字,不能等同于日语的话。那还有更离谱的可用于排除汉字,明确日文的固有性的造物,就是神代文字。它是一系列被认为是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就已经在日本创制并使用的文字,江户时代有国学者曾致力于考证其真伪。当然,现代日本国语学、历史学不承认“神代文字”的真实性。
最著名者是本居宣长的精神“继承人”平田笃胤,他在《古史征》的《开题记》中反对“神代不存在文字”的论断(他所依据史料及其论述逻辑可见图中目录所示内容,更具体论述可查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48365/10),认为存在天武天皇时代制定的“神字”,这种字在汉字传来之后渐渐失传。他还著有考证种种神代文字的书《神字日本传》。
幕末维新时期的汉字废止论
直接放上李庆《日本汉学史》
国语学的“汉字论”
现代日语国语学虽然抛弃了神道-国学的国粹主义思想,但却仍然继承了“固有语言”日语和“异质的”汉字相对立的思想。
正如子安宣邦在分析山田孝雄的相关论述所指出的“围绕‘国家’‘国语’展开语言叙事的不可分割性。‘国家’的有关日本的起源神话同时构筑起‘国语’的日本国的起源神话”,现代日本国语学的产生是与日本成为现代国家,迫切需要建构民族意识密切相关的。子安宣邦对山田孝雄的分析还是很精彩的,但是下面这个例子可能更明确点。
1890年, 上田万年作为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前往德国学习语言学。上田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引进欧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确立日本的国语学”。应该说, 上田是被明治政府钦定为确立日本国语学的语言学家, 亦是日后明治政府国语改革的核心人物, 所以他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治政府改革日语语言文字的大方向。根据上田的观点, 要奠定日本的国语学, 就要摆脱汉语汉字对日语的束缚, 摈弃汉语汉字高雅、而大和语言粗俗的谬论, 用表音文字来书写大和语言。可以说, 上田的国语学蕴含着不言自明的政治策略和当时的时代因素, 所以有学者评价上田“与其说是一个纯粹的学究, 倒不如说更像一个政治学者”。
陈月娥.从原敬的“减少汉字论”看近代日本东西方文明的撞击[J].日本研究,2008,No.126(03):89-92.
直到现代这种思想仍然留存下来:
古代无文字的日语因从中国引入文字而开始了书写活动。自此,它便一直受到中文,诸如文字、汉字音、借用汉语等影响,但只要剔除这些影响,便可以描绘出日语本来的姿态。(白藤礼幸、杉浦克己‘国语学概论’)
毋庸多论,汉字是以与日语的特性、结构截然不同的中文为基础成立、发展乃至成熟的文字。它本来就与日语不相匹配,且在事实上,为了使这一以异质语言为起源的文字成为自身的文字,日语未能幸免地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充满苦难的历程。要说日语直至今日仍在此延长线上,亦不为过。(林史典‘日本における汉字’、载岩波讲座‘日本语’、1977)
我们能够了解的是,日语与支那语无论在形态还是系统上,都全然是两种无缘的语言。无缘的两种语言因地域之临近而发生了最亲密的接触。可以说,由此引发的众多困难是一种必然。况且,接触之初,日语并不具备适合自身的表记方法,即文字,所以困难的演进就显得格外特殊。国语、国字问题于是成为日本民族的宿命性问题。(平井昌夫‘国语国字问题の历史’)
平井昌夫认为,尽管与日语完全异质,中文的文字,即汉字,还是成了日语的表记文字,这使日语不得不接受由此引发的语言混乱与障碍。于是,他把这股怨气发泄到本民族语言(日语)中的汉字、汉语上,“汉字、汉文的极端影响致使(日语中)蹩脚的汉语越发声势凶猛了”。对那些主张推行日语音标表记化的人来讲,与汉字文化的接触才是“日语发展之不幸”。
无论如何,和语用假名来表记是因为汉字本就是多余的衣裳。即便平时用以裹身,不需要的时候,随手扔掉也不会生出任何障碍。……从汉语中夺去汉字,好比让极北民族脱下毛皮外套。即便脱下外套,其中也存在一次“感冒”都不曾得过的最顽强的汉语。相形之下,从和语中剔除汉字,好比禁止热带地区的住民穿着正装,因为和语本来就不需要汉字这件衣裳。(野村雅昭‘汉字の未来’)
然而对于普通人实际上可能就是“能用就行”,这类问题可能并不在多数人关心的范围之内,除非它们上了考卷。毕竟虽然我们常说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但是实际上人和人怎么归类还真没有个固定标准,只能大家扪心自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