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安城的白先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14120140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前方多圖預警,流量黨慎入!!!
因為我剛剛從多大畢業,所以就用這篇文章里的一些趣事以及經歷來紀念一下我的四年本科生涯吧。
我都沒想到最後能寫這麼多,希望大家不要嫌長啊。作為剛剛畢業的學長,希望我的這些經歷能幫到各位學弟學妹。要是有什麼問題歡迎評論或者私信,我一定知無不言。
全文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因為實在太長,大家可以挑自己最感興趣的看:
一.課程與專業感受
1. 專業介紹
2. 上課發言體驗(三種不同體驗)
3. 發言如何不被氣場強大的學生壓制
4. 應對每周幾百頁閱讀內容
5. 論文體驗
二.課外生活
1. 住在維多利亞書院
2. 維多利亞書院國際生輔導員 (強烈推薦新生重點看這一部分!!!很重要的國際生相關活動)
3. 我的宿舍樓Margaret Addison Hall
4. 吃在多大
多大建築系大樓,我的眾多照片中最喜歡的之一
一.課程與專業感受
1. 專業介紹
其他回答已經詳細地介紹了商科或者CS,工程這類相對熱門的學科情況,所以我來介紹一下在多大上一些在中國人眼裡比較冷門專業的情況吧。
我的畢業文憑上寫的是Bachelor of Arts學位,但是其實是包含了兩個專業: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道德、社會與法律 (Ethics, Society and Law,以下簡稱ESL)
國際關係也許還有許多人聽說過,但ESL就鮮有人知了。不過上ESL有一個好處,就是給其他中國人開玩笑的時候很好使。因為說起ESL,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那個給留學生的英語第二語言項目(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而這個ESL簡寫剛好和我專業那個ESL簡寫是一樣的。所以在多大居然一邊學國際關係還一邊學語言實在是聞所未聞的事,居然有人語言還沒過關就挑戰純文科的國際關係也真的是勇士啊!
哈哈玩笑開完咱們就言歸正傳,我覺得這兩個專業和其他中國人經常選的熱門專業最大的不同也許就是對英文的書面以及口頭表達能力要求極其高。我先來介紹一下口頭表達方面的要求。
2. 上課發言感受
首先,因為我的專業課絕大多數都是要麼是小班課(不超過20人),要麼是大課但是有必須參加的不超過20人的輔導課(Tutorial),而這些課對於發言討論的的分數佔比很高,一般都是占最終總成績的20%到30%。而且這部分分數絕不是去簽個到,隨便問一個問題就能全部拿到的。下面是我大一一門專業課的上課討論的打分標準,我其他的專業課差不多也都是這個標準:
可以看出來如果你想要在發言這一項拿到80%/A-的話(最高等級),那你必須熟知每節課課前布置的閱讀材料內容,而且要在教授上課講之前就能夠靈活運用根據這些內容,並且根據教授還有同班同學的發言提出成熟的論點並且頻繁地參與到討論中。如果你只是人在那裡,但是每節課只發言一次,發言質量也一般,那麼就只能拿最低檔次的分數。當然,雖然標準是這樣,但是教授也有的嚴格有的寬鬆。一般來說,只要你讀了文章,比較積極的參與討論,還是能在發言方面拿一個不錯的分數的。
讓我笑哭的梗圖:剛剛來多大的新生還在說著自己有多愛多大,卻不知道第一學期考試在開學一個月後就到來了
四年本科上了這麼多課之後,我還發現了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不同專業的小課的上課氛圍截然不同。以我的經驗,大致來說可以分為三類:ESL的高壓氛圍,國際關係的全民討論氛圍,以及其他文科專業課的一枝獨秀氛圍。
這三類都是什麼意思呢?首先第一類,就拿我在ESL的一門大四專業課舉例吧。那門課主要講的是加拿大社會存在的法律問題,而與其他所有課不同的是,這門課並不是哪一位教授來講,而是由外面請來的三位有名的律師(刑法、商業法、以及行政法訴訟)來講解自己領域所存在的法律問題。而組織這個課的教授,也就是我們 ESL項目的主管,就坐在這些律師旁邊,負責記錄我們上課發言的內容,以便最後打分。
國際關係大樓,我的很多教授辦公室以及Trinity書院圖書館就在這裡
這種上課方式無形中就創造了一個極其高壓的環境。試想一下,主講的律師可能前一天剛剛從加拿大最高法院辦完案子,今天就坐在離你三米遠的位置,給你講他已經處理了10多年,人命關天的大案,而作為學生的你,不僅需要和這幾位大佬討論他們已經打交道了數十年,爛熟於心的法律領域,還需要給出你自己僅僅通過讀了三篇文章悟到的一些粗淺的道理。同時,你自己專業的最高級別的老教授就坐在旁邊,飛快地寫下你講的東西,但也不知道到底寫了些什麼,只聽到連綿不斷的鉛筆觸碰紙張時的沙沙聲。
除此之外,還有一屋子十幾位同學睜大眼睛盯著你。而且這幫人每一個都有著讓人拜服的可怕實力,他們有時說出的話真的給你醍醐灌頂的感覺,讓你不禁覺得這本應是偉大的哲學家才能悟出來的道理,與我同歲的學生居然也能想到。
下課後路上的楓葉
這所有的一切因素加到一起就造就了所謂的「ESL高壓氛圍」。在這種環境中,你說出的一字一句都必須經過慎重考慮。但上課時,也並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你字斟句酌,因為大家既然能走到這一步,水平其實也都差不多,好的內容大家都能想得到,所以必須在第一時間爭先發言。不然好的發言內容被搶走,你只能用一般的內容來湊數,最終的發言分數肯定就不高了。
那個課其實還有一個讓我「刻骨銘心」的環節,我們的最終評分裡面有一項當堂演講 (Presentation)。我們每個人需要從一個學期十來個主題里選一個,在每節課的律師講課之前,學生要先講解這節課所布置的文章中的內容,並且給出自己的見解。但如果只是一個人講倒也罷了,要命的是半個小時的演講結束還需要有半個小時的問答環節,同班同學以及律師和教授都會連番地問出自己早已準備好問題,或者因為和你意見相左而說出自己的觀點來挑戰你的立場。因為這一環節對於學生來說也是算髮言分的,所以就像我前面說的那樣,大家每次都爭先恐後地舉手,提出自己的疑問,生怕自己的問題被其他人搶走。
還記得有一次我在麥當勞,和其他七八個人一起在排隊拿吃的,而每當服務員把一份餐點端上來的時候所有人都眼睛一亮,身體統一前傾,有的甚至邁出一步,死死地盯著出來的那份飯,都想確認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這種「餓狼撲食」的景象真的像極了那節ESL課上的問答環節,所有同學的眼睛都在你結束演講的時候瞬間亮了。不管那個人演講的時候大家的神態有多慵懶,所有人都在結束的一剎那打了雞血一樣眼睛放光,身體前傾,熟練地舉起了右手,滿臉真誠地盯著你,渴望你先叫自己。
還是路上的楓葉
這種對質環節一般都會超時,都需要教授來制止大家,很少能有大家問題問完自然結束的時候。但是對於其他人雖然是拿分的好機會,因為他們的對手不是老練的律師,而只是一個同為知識小白的學生,所以各種奇奇怪怪的,不管有道理沒道理,絕對不敢問律師的問題,一股腦都丟給了你。對於提問者來說,這個環節就是百利而無一害了,就算問題質量不高,多問幾個來充數,沒準思路打開了就想到好問題了呢,反正多問問題又不扣分。但是這就苦了演講者了,因為處理不好,演講者是要丟分的,你還必須要在幾秒鐘的時間想出合適的回答,所以真的是一個能讓腎上腺素飆升,鍛煉心理承受能力和反應能力的絕佳活動啊。
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學習的地方,人很少來,風景也不錯
雖然上面這個課的例子有些極端,絕對是我這四年上過的最高壓的課,但ESL專業的課程普遍都是這種風格。雖說我描述的有點嚇人,但是每節課的內容其實都是十分有趣的,這種教學方式也確實能鼓勵你去最大程度地吸收並且反思更多的內容,所以我還是很喜歡的。
說完了ESL高壓氛圍,我再來說說第二類——國際關係的全民娛樂氛圍。國際關係的專業課程對於上課表達能力的要求並不像ESL那麼變態,絕大多數專業課的氛圍都是比較隨和的。當然,也不排除有某些課,會出現讓學生來自己讀文章之後講一節課,教授只在旁邊做補充的少數情況。但絕大多數課都不會像ESL那樣請來外面的大神,直接把氛圍就弄嚴肅了,學生不自覺地就緊張起來。國際關係的大多數課一般都是助教 (大班的話) 或者教授 (小班) 來組織討論。而對於發言的標準也沒有ESL那麼嚴格,有選擇性地讀一讀重點的文章就足以拿一個不錯的發言分了。
Hart House, 我參加的管樂隊就在這裡排練和表演
也正是因為相對寬鬆的環境,以及規模稍大的班級,一般來說絕大多數人每一節課都會至少發言一次。沒有了那麼多壓力,大家也不會搶著說,也不用非去追求一語驚人,有多麼精妙的回答,因為大家都知道只要說了幾次就行,分數不會差的。助教和教授也會盡量把氛圍弄的輕鬆一些,以此來鼓勵大家參與。
最後就是第三類了——其他文科的一枝獨秀氛圍。我上過的有代表性的這類課程主要都是大二的一些文科基礎課,像是什麼Intro to Ethics啊,或者Intro to Political Phisolophy之類的。這類課沒有任何門檻,不想國際關係和ESL專業課,必須要進了那兩個專業才能上,所以這些文科課什麼樣的人都有。而在這種形式組成的班級中,總是有那麼兩三個人不停地在說,但是絕大多數人一學期也不會說一個字,很多時候都是要助教點名才會說那麼一兩句。這就是我所說的「一枝獨秀氛圍」,因為總是那麼幾個人瘋狂地展示自己,其他人只是襯托。
而且說的神一點,你能通過他們的氣場立刻看出哪些人和我是同一個專業的。比如,ESL的這幫人在這些文科課發言時,氣場足以壓制整個班級,甚至一些助教說話時都不如這些學生聽著有底氣。
Hart House後面的運動場
這種氣場是怎麼來呢?說到底就兩個字——逼的。看看我之前對於ESL高壓氛圍的描寫應該就不難理解了,這些人這麼多年來都是從別人嘴裡搶著發言的,首先就養成了不怕說話的風格。其次,他們一般的陪練對象要麼是同樣強悍的同學,或者是外面請來的大佬,那和他們說話的時候你總不能顯得多卑微多遲疑吧,那樣的話發言分數就不高了。所以就算你自己說話的內容不是頂級的,起碼也要靠強大的氣場以及巧妙的說話方式來抓住對方的注意力,要向那些大佬的氣場去靠攏,讓他們明白你是個有主見的人,這樣你才有資本去和大佬們,靠著自己和他們相比只有萬分之一的知識儲備討論學術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ESL的高壓氛圍中拿到可觀的發言分數。
而把他們放到了其他課程中的環境後,他們發現發言內容的資源這麼多,而且沒人和自己搶,那這不就自由了嗎?完全是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也沒有任何阻力,而且加上他們已經磨鍊來的強大氣場,這些人就成為了這些文科班級里一枝獨秀的存在。就像是在說話方面,業餘的碰上專業的了,那自然會有這種反差。
Trinity College,聖三一書院,我認為是多大最漂亮的樓之一
3. 發言如何不被氣場強大的學生壓制:
但在這裡我想給新學生一些建議,如果你碰到了這些課上氣場無比強大,一張嘴就說的天花亂墜的人怎麼辦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態要端正:千萬不要怕,千萬不要覺得你自己比不過他們從此就再也不張嘴說話了。作為新學生需要知道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說出來的話,不論是什麼,只要你自己能找到根據證明,那就都會得到尊重(只限在課堂上啊,出了教室門那就沒準了)。普通學生在專業人士面前,之所以氣場也能那麼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對方會尊重自己的發言,會去認真考慮自己的立場,只要有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發言。而同時,他們也會以同樣的待遇對待課堂上的其他任何同學。也就是說,他們的學術習慣要求他們必須去耐心傾聽其他人的發言,並且加以思考,不論對方的發言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與自己有多大分歧,只要對方能證明自己的觀點,那麼這些觀點就是值得考慮的,就算自己想反駁,也必須提出自己的證據。我前面發的發言分數的評判標準裡面不都寫了要求學生 「respectfully listen」 (有禮貌地傾聽) 嗎?所以,千萬不要怕,只要你說了,他們都會尊重你。
多大最大的Robarts Library
他們也絕不會因為覺得你說英語不流利,說話有口音之類的問題就不把你當回事。我說英語也一直都有口音,每個人都能聽出來我絕對不是英語母語,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和加拿大本地人在課堂上討論各種哲學或者法律問題。還是那句話,敢於開口說比什麼都重要。只要你開始這樣做了,就會發現氣場再強大的人也會仔細聽你發言,和你展開討論。這不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嗎?
雪夜中的University College
而且退一萬步講,以我和他們朝夕相處的經驗來看,他們這些氣場很多時候就是硬撐出來的。他們當然是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這些知識儲備未必和氣場的大小成正比。試想一下,因為大家的知識儲備沒有那麼豐富,所以很難每次都靠精彩的內容吸引教授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上課討論時自己連任何氣場都沒有,一張嘴就給人一種沒有自信的感覺,再加上一般的內容質量,那不就很難拿高分了嗎?而如果能做到氣場大一些,起碼更容易讓大家專心去聽自己說話,就算髮言內容價值不是很高,但起碼也能營造出一種深思熟慮過的感覺,起碼我對我自己說的話是有自信的,這樣就更容易發言分數高一些。不然我的專業課上,氣場一個比一個大的多了去了,但我從來也沒見有誰拿了4.0啊,有的氣場巨大的人和自己的成績完全是成反比的。難道按道理來說,給人的氣場感覺那麼厲害,不應該成績也很高嗎?所以千萬不要被他們的氣勢所嚇到,這只是他們的交流方式而已,他們的內心很有可能和你一樣緊張。
多大裡面還有這樣一片很隱蔽的小樹林
4. 應對每周幾百頁閱讀內容
說完了我的兩個專業課堂發言的體驗,我再來講講我這個兩個專業對書面表達上的要求。大家一定都能想像得到,作為兩個純文科的專業,讀讀寫寫的要求一定很高,那麼落實到每一個科目上是什麼體驗呢?
大概可以這麼說,每一年從八月底拿到每門課寫有每周必讀文章的上課大綱之後,一直到期末考試,每一周就在讀文章、記筆記、上課發言、寫論文的循環中度過,而這樣的循環一直會持續到大四畢業為止。
我還記得大一開學的第二周,我有一門歷史課要學習Treaty of Westphalia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理所當然地我們要讀一遍條約的內容上課才能參與討論,但是我打開文件的那一刻震驚了,密密麻麻的17世紀英語總共有幾十頁之長,這可是我這麼多年來都沒有見過的陣勢。而且這份文件還不是那一節課所有的閱讀內容,教授還布置了三篇講歷史背景,分析事件重要性之類的文章,每篇文章平均居然有30頁!這樣一來,我一周的閱讀量,僅僅這一科就超過了100頁!
最著名的University College 主樓
而且和這門課還有另外一門一樣硬核的專業課,也布置了總共100多頁的文章要讀。而且我前面也說了,這種樣子的小課都是要根據文章內容上課討論的,你要是不讀那25%的發言分數肯定就拿不到多少,所以那一周我天天在讀書館讀到半夜,每讀完一段就瘋狂地記筆記,生怕漏了哪一個細節到時候不知道其他人在說些什麼。
不過好在我對這些內容都很感興趣,所以讀這些文章的時候累自然是累一些,但還是比較享受的。尤其是哲學類的文章,在我領悟到了一些能夠解釋身邊一些現象的道理時,真的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舒暢感。
這幾年下來我都不知道讀了到底多少文章了,我也就第一年出於好奇還算一算每周有多少頁,到了後面也都習慣了,來了文章就讀唄。到了後來見到20頁以內的文章都有一種謝天謝地的感覺,因為一般布置的文章都是30頁左右的長度,而當見到40頁以上的文章就心裡一涼,知道八成這一周的文章沒時間讀完了。
University College的另一個角度
其實到了後來慢慢的也意識到了兩件事情。首先,文章讀不完沒關係,因為不管是像我一樣中國來的國際生,還是加拿大當地人,大家都讀不完。所以我也和同學討論過,基本上每節課只要仔細讀了一兩篇,就足夠在一般的專業課上有不錯的表現了 (但是ESL的一些課還是很恐怖的,每個人真的都是拚命,看看我前面描述的那個課就能體會到了,所以到了後來我一定先讀ESL的文章,用剩下的時間再讀國際關係的)。
另外,文章的閱讀速度和方法也都會慢慢改善,後來我也很少像我一開始那樣每一段都仔仔細細的做筆記,因為太多的細節都不是必要的,每句話都記住反倒會浪費時間。相反,如果能明白作者大概的意思,不管是對上課討論還是平時的論文都會很有幫助。
內部很像加拿大高中的Sidney Smith,裡面超多的教室,任何多大學生四年里起碼有一節課要在這裡面上
5. 寫論文感受
那麼讀了那麼多文章自然是為了能夠行程自己的見解,然後表達出來,所以論文絕對是我這兩個專業的重中之重。
不像其他很多專業,我大三大四的很多高年級的專業課都不設置期末考試,而替代期末考試的正是佔比40%或者50%的研究論文。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種考核形式的,因為我不喜歡考試那種限制時間,主要靠記憶力的考核方式,對於我這種專業,這種考核並不能讓你完全發揮你一個學期以來積攢的所有知識。相比之下,布置一篇研究論文能讓你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完成,而且可以和教授商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來研究,這樣既結合了課上的專業知識又能做到自由地發散性思考,大學教育不就本應如此嗎?所幸,到了高年級,確實是論文佔比最大,所以我還是很滿意這種設計的。
Knox College
Knox College裡面的走廊,我覺得是多大最美麗的地方,再加上旁邊的院子
Knox College院子
還是Knox College院子
據我所知,國內大學貌似本科就有畢業論文答辯這種環節,但多大是沒有的。雖說沒有,但也並不意味著論文的標準就降低了。這幾年下來我和專業里的其他同學都有了共識,作文想拿A/85%以上/4.0 GPA,是幾乎不可能的,這四年下來,這麼多專業課,我拿A的作文絕對不超過2次(4年保守估計總共可能寫了有40篇)。當然我們也不懷疑有大神次次4.0,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像我一樣的普通人,能拿到A-/3.7/80%以上就是我們的最高水平了。
但是A-也並不容易,想拿A-是什麼概念呢?大概就需要達到能在多大每個專業部門或是學生組織發表的學術刊物上出版的水平,雖說不是真正的多大出版設出版的供全世界學者引用的專業水平刊物,但在這裡刊登的文章也都是經過眾多學術水平極高的學生編輯以及相關專業的教授閱讀批准後才有可能被選用刊登的,我有幾篇A-的論文就在這種不是很專業的平台上發表過。對比之下就可想而知,能拿A的論文都是什麼水平了。我有一個朋友大三時的一篇論文就拿了A,現在已經收錄到耶魯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論文刊物上了,大家自己體會一下吧……
多大校長辦公室
而論文的長度也是逐年遞增,大一時的1000詞到3000詞的範圍最終也擴展到了大四時最低2000詞最高不設上限(這種情況就往6000-7000詞左右寫吧)的範疇了。但有趣的事,我們從來沒有因為詞的上限太高而發愁,我和我同學經常遇到的情況反倒是剛開始寫覺得好睏難,但是越寫越多越寫越停不下來,到了最有一般都是要絞盡腦汁在不損失想表達內容的情況下,想盡辦法把文章縮短到規定範圍內。這可能也是因為我們專業對於論文主題並不設多少限制的原因吧,我們並沒有要求一定要用上課讀的文章,而且像之前說的,題目也都是學生自己選的真心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寫起來自然就很開心。
而且我發現我這個專業有個好處,那就是能讓學費教的物超所值一點。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寫文章都是要自己在圖書館和網路上找需要的各種書籍文獻,而這些文獻如果沒有學校提前購買的許可的話,每一篇文章都是要另外付錢的,我就見過一篇短短的10幾頁的文章居然就要30加幣,如果是學術書籍的話那可更是在國外出了名的貴了(多大公認的奢侈品店可是書店呢)。這樣算下來40篇文章,平均每篇12個引用文獻,總共就是480個,這些書籍文章的價格就算平均一篇30元的話,都要14400加幣,大概也就是72000人民幣,而這7萬2可遠超每年多大學費中圖書館費用的那一部分,所以我的專業還有點隱性收入也不錯呢!
Convocation Hall,一般畢業典禮和1000人的大課在這裡,但今年因為疫情畢業典禮被取消了,唉心痛啊
二.課外生活
1. 住在維多利亞書院
對多大稍微有點了解的小夥伴可能知道,多大本科有書院這種在加拿大獨一無二的設定,我就是七個本科書院中,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的學生。學院的設置我在這裡就不多介紹了,知乎上介紹這一類的文章還有很多,我就主要說一說我在這裡的一些經歷。
維多利亞書院主樓,Old Vic大城堡,我覺得是多大最有特色的建築
我其實都不太記得當初為什麼要選維多利亞了,貌似是聽說那裡獎學金給的慷慨,而且食堂不錯(哈哈我就是這麼膚淺的人),我甚至連維多利亞的照片都沒怎麼看,選宿舍樓也都是隨便亂選的,但是即使這樣,最終的結果我還是很滿意的。獎學金確實很慷慨,只要是每年平均gpa是3.5以上就保證能拿到1000加幣,而且還會組織一個像畢業典禮那樣的頒獎儀式,維多利亞的校長以及其他教授和管理人員會在台上一個一個叫名字,得獎學金的人就像畢業典禮一樣,挨個走上台從校長手裡領取自己的獎學金證書。
頒獎典禮的觀眾視角,典禮叫Charter Day Convocation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提一下維多利亞自帶的傲嬌屬性了。我剛剛提到了,證書是從維多利亞的校長手裡領的,你沒有聽錯,維多利亞雖然隸屬多大,但是是有自己的校長的,誰讓我們比多大歷史還悠久呢。而且多大校園裡大多數地方的路牌都是統一的格式,底色為藍,印有多大的校徽,字體也採取同樣的樣式,顯眼處大大的寫著多倫多大學的名字。
多大路牌標準格式,這裡是New書院的,他們就嚴格遵守多大的樣式
但維多利亞就是與眾不同,一到維多利亞的地盤,立馬就會看到眼前這個大大的印有 「University of Victoria」 (維多利亞大學) 的招牌。不知道的還以為多大旁邊什麼時候新開了一個維多利亞大學呢,難不成是BC省的那個維多利亞大學在多倫多開分校了嗎?仔細一看才能發現下面其實用小字印了一句 「i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附屬於多倫多大學)。而且維多利亞地盤內的所有路牌都採取了與多大截然不同的格式,都是以紅色為底色,字體也明顯不同,而且不印多大校徽,只有維多利亞校徽,而在校徽旁也都是大大的寫著維多利亞大學,只有底下才小小的寫著 「附屬於多倫多大學」。
維多利亞最顯眼的招牌,看看多大名字的大小和「維多利亞大學」名字的大小對比
維多利亞的標準路牌,還能找到多大的名字在哪嗎?
其實這些公共的東西都算是比較給多大面子了,而維多利亞內部的一些活動或者文件連多大的名字提都不提。比如我剛剛說的獎學金的頒獎典禮,整個活動的名字就叫 「Victoria University Charter Day Convocation」。下面這個照片就是當時頒獎典禮的,給我握手那個人就是維多利亞的校長,而後面的螢幕上只有大大的 「維多利亞大學」,沒有半點多大的影子。這不明擺著在給多大說,這些學生都是我們維多利亞大學的人,跟你多大半點關係沒有嗎?
螢幕上完全沒有提多大,維多利亞「校長」的演說里也都是在講「維多利亞大學」的校史
不過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行政以及經濟上的自製,才允許維多利亞書院創辦很多創新性項目。我大二到大四參加的國際生輔導項目就是維多利亞的發明,後來獲得成功後被多大的文理學院以及其他書院紛紛效仿。
2. 維多利亞國際生輔導員
多大每個書院一直以來都會給大一新生組織迎新周 (orientation week),但維多利亞是第一個專門給國際生組織只屬於他們的迎新周的書院。後來因為我們這個項目大獲成功,所以其他書院也紛紛開始效仿。
我是在大二的時候,也就是維多利亞的第一屆國際生迎新周時,申請成為了一名國際生輔導員 (Victoria Colleg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entor),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會有多喜歡這個職位,但不知不覺地就和這個項目以及帶的學生一起成長了3年。現在想想,這段經理可能是我在多大做過的最有成就感的事了,甚至比自己的文章被發表了還要有成就感。
2018年的國際生迎新周,我們準備的活動
為什麼我的感觸會這麼深呢?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吧。首先,我能很直觀地看到努力之後對其他人所產生的積極的影響。雖然迎新周的活動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們的培訓可是從見到學生的10天前就開始了。這段時間的培訓真的很辛苦,尤其對於後來做到senior international mentor (高級留學生輔導員)的位置之後,這10天完全沒有休息,每天都是從早上8點就要集合,一直忙到晚上9點多,那段時間都不是996了,而是當之無愧的897。
除了要學習與人交流技巧、解決學生問題、了解大學資源這類講座式課程以外,我們還要在講座間隙以及午休時間設計迎新周三中,每個活動的細節,比如會場如何布置,需要什麼裝飾,我們如何去製作這些裝飾,每個人在每個活動中的職責都是什麼,有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出了問題如何去解決等等等等。所以雖然講座類的東西可能每天下午4點5點就會結束,但結束之後我們都要待到晚上仔細策劃新生周的所有細節。
我們活動的其中一個會場,就在剛剛圖片里的那個大城堡里哦
雖然那段時間真的很累,但也發自心底地開心。首先是同為輔導員的同學們,雖然大家文化背景不同,學的專業也不同,但都是為了同樣想服務他人的目的聚集到了一起。所以雖然世界上因為文化信仰的分歧而導致的衝突不斷,但我們在努力創造一個包容所有文化,所有信仰的迎新周時,這種積極的正能量也浸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另一個活動里我們準備的甜點
這份努力的回報我們每個人都能很直觀的感受到。比如,今年我帶的一群學生里有一個人,她在三天的活動結束後給我手寫了一張感謝的卡片,感謝我這幾天給他們的所有笑臉,陪他們說的所有話,總之很高興一來到這個陌生的環境就能碰到我們這樣矜矜業業為新生著想的人。其實一開始帶他們的時候,我真的感覺很困難,因為他們和我以往待的學生不一樣,都特別內向,不怎麼說話,我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但每次聊幾句他們就不說話了,所以我還擔心他們會覺得我的組織能力不行,沒有給他們營造一個歡迎他們的環境呢。但看到這張卡片,還有聽到其他學生最後口頭上對我的感謝時,真的感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維多利亞的一個宿舍樓,保留了古典的外觀,內部都是很現代的
另外還有一件事也讓我很感動,在我成為輔導員的第二年,我被晉陞到了高級輔導員的職位,也就開始面試其他申請成為輔導員的學生。而讓我意外的是,第一年本來只是一個很小的迎新周項目,影響力應該也不大,但居然申請成為輔導員的人非常多。而且讓我意外的是,很多人都是第一年我們帶過的學生,因為喜歡我們的活動,也想加入到幫助新生的隊伍中來。
這種現象在第三年就更明顯了,我們的輔導員團隊從6個人迅速擴充到了11個人,帶的學生也從30個左右暴增到了100個。而且這11個輔導員裡面有8個都是曾經我們帶過的學生!我也能看出來他們絕不是因為想在簡歷上湊數所以參加了我們的項目,因為在面試他們的時候,每當問到他們對於參加迎新周有什麼感受時,他們都會眼睛一亮,充滿激情地,帶著大大的笑臉,講著他們參加某一個活動的時候都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情,他們也都記得自己的輔導員是誰,都如何幫助過他們,比如帶他們去銀行電話公司辦業務啊,或者在他們想家的時候陪著他們,關心地鼓勵他們的事情。而講到他們對於我們這個項目的建議時,他們也都能滔滔不絕地仔細描述他們的設想。
另一個活動的照片,那一盤餅乾是維多利亞「校長」辦公室的一位教務長做的,貢獻給我們這次活動了,真的好好吃啊
能感覺出來,就是因為我們897的準備,以及在他們身上不計回報的付出,讓他們在這個本該陌生冰冷的新環境感受到了幾乎家一樣的溫暖,為他們在多大的生活鋪平了道路。也正是如此,他們就像我們當初為他們付出一樣,也幫助未來的學生,讓他們在新環境中不要緊張害怕。
雖然我幾年已經畢業,離開了輔導員的隊伍,但看到今年輔導員的隊伍里仍舊是我去年帶的學生的那些熟悉面孔時,這種好像老父親看著孩子終於長大了,不用靠自己也能活的有聲有色的成就感讓我真心地覺得在維多利亞的這幾年圓滿了。
維多利亞的Goldring學生活動中心
最後我由衷地推薦要去維多利亞書院的小夥伴考慮一下報名參加我們的國際生迎新周活動!
雖然和一群新生在一起可能會緊張,但以我三年的經驗保證,我們的輔導員團隊一定不會讓你感到尷尬或者害怕,一定會以一種讓你舒適的方式歡迎你來到這個溫暖的維多利亞大家庭。
下面是我們迎新周的連結,裡面有報名的窗口、活動內容、輔導員的照片和介紹,維多利亞書院歡迎大家哦!
https://vicorientation.com/what-is-international-student-orientation
vicorientation.com/what-is-international-student-orientation
國際生迎新周網頁截圖,這位Yuna就是我曾經帶過的學生,後來加入我們的輔導員團隊了
3. 我的宿舍樓Margaret Addison Hall
我住的宿舍叫Margaret Addison Hall,是一棟1954年的老樓了,不過可能是因為維多利亞有錢的原因,整棟樓保養的很好,完全看不出來是半個多世紀前造的。而且因為辦理和宿舍有關的事務的前台就在這棟樓里,所以平時有什麼緊急的事情,比如忘帶房卡把自己鎖在門外的時候也完全不用擔心,只要下樓去24小時櫃檯借臨時房卡就好了。但住在其他宿舍樓的小夥伴就比較慘了,我真的見過有人大冬天下著雪的晚上赤裸著上半身就在下半身裹了一個浴巾來我這棟宿舍樓借房卡的。估計這種事情也比較常見,我們樓層的don(學生擔任的樓層管理員)後來都說,以後要是有這種事情就去敲他的門就好了,他可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學生就裹個浴巾大晚上跑來跑去。
這個彎的就是我的宿舍樓
我還聽有人說維多利亞因為加拿大本地人占絕大多數,所以天天晚上開Party,到處都很鬧心。我倒覺得本地人居多確實沒有錯,當時我那個樓層40人左右,也就只有我一個大陸來的,但是開不開party要具體看每個樓層的情況啦。我大一萬聖節的時候就碰到過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當時我晚上回宿舍,碰巧一起上樓的人也比較多,我住在四樓,但是2樓和3樓也都有人下。當2樓電梯門開的時候,一個血淋淋的兇殺現場立刻映入眼帘,牆壁上掛滿了案發現場的那種警察的封鎖線,面前公共區域的每個角落都擺滿了各種逼真的裝飾品,像帶血的刀啊,散發著瘮人藍光的UV燈,牆壁上都是十分逼真的飛濺的血的貼紙。
從我的房間看外面的雪景,抱歉紗窗是固定的,只能這樣拍了
之後到了三樓,電梯門一打開,我的視線直接被懸掛在電梯門外的蜘蛛網遮住了,但是透過蜘蛛網可以看到,他們把公共區域以及走廊裝飾成了吸血鬼古堡的樣子,所有的燈都被套上了紅色的罩子,詭異的暗紅色光覆蓋了整個公共區域。生鏽的鐵鏈,蜘蛛和蝙蝠的模型也都掛在了窗口,沙發上,電視機旁。
維多利亞的另一片宿舍樓
後來到了我的樓層,電梯門一打開我就意識到樓層和樓層之間的差距了,我這裡還是一派祥和氛圍,幾個人在公共區域的桌子上安靜的學習,另外由兩三個躺在沙發上聊天,唯一和萬聖節還有點沾邊的裝飾就是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已經擺在桌子上的乾癟的南瓜。所以真的不好一概而論說維多利亞的人天天party,像我這樣碰上一群對於節日布置沒什麼熱情的室友恐怕想鬧都鬧不起來吧。
4. 吃在多大
前面說過我來維多利亞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聽說他們的食堂好吃,這個傳言我能正是絕對是正確的!
一般來說,大家可能食堂吃一兩周就不想再吃了,但我在維多利亞食堂連著吃了幾乎兩年!而且每次都因為吃得太多把學費里提前教的那部分伙食費吃光了,需要去續好幾次。
不過這種情況其實也因人而異啦,我是比較極端的,也有人說維多利亞特別難吃,但絕大多還是認可維多利亞的食堂的,雖然沒有到像我那種連著吃兩年還總要續費的程度。
維多利亞的飯,那個蛋糕真的好吃,他們的甜點向來很出色
而且維多利亞的食堂總是給人一些驚喜,比如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定製一些高級貨,比如巧克力噴泉,特製的烤雞腿雞翅外帶抽獎活動。最重要的是,每當聖誕節的時候,他們都會組織一次正餐,雖然主食我感覺就是平時的飯擺盤白的漂亮了一些,但重頭戲是他們會請來一隻小型的管樂隊,在二樓一個俯瞰整個食堂的露台上現場演奏聖誕歌曲。所以吃著服務員端上來的正餐,看著充滿了聖誕節裝飾的食堂,聽著現場演奏的聖誕歌曲,多大還有哪個書院的聖誕節能過的比我們有氣氛呢?
另外還有一點要說,把維多利亞的食堂叫「食堂」有一點低端了,咱們先來看看他的外觀和內設:
正宗的19世紀歐式石頭建築,窗檯與門口細緻入微的雕刻,內部超長的木質桌子,巨大的歐式玻璃窗。怎麼看都有點哈利波特的感覺吧?還正好是四排,而且最前方是教工用餐處。
哈利波特的食堂,是不是有幾分神似
而且人家可是叫「Burwash Dining Hall」啊!「Dining Hall」啊!應該翻譯成「用餐堂」才對吧哈哈。總之,如此高端的用餐環境加上不俗的餐點水平,我願稱維多利亞食堂為多大第二!
等等!鋪墊了這麼多不應該第一才是嗎?說了這麼多是在逗大家玩的嗎?請原諒我是個吃貨,我真心覺得New書院的食堂雖然沒有這麼多驚喜,各種條件也沒有這麼高端,但人家的平均水平絕對高於維多利亞,而且發揮也很穩定,就算沒有趕上最好吃的飯,但從來沒有讓我覺得難吃的時候。
New書院
相比之下雖然維多利亞好吃的時候真的無與倫比,比如有一個雞胸肉我到今天都忘不了,那鮮嫩多汁的肉片,爽滑的口感,略帶煙熏味的味道,加上翠綠的小蔥裝飾,我無法想像一個雞胸肉居然能做的那麼好吃。但難吃的時候,真的讓你生理上難以下咽,這可不是我挑食啊,比如他們有的時候做一個什麼美國南部烤雞,那個雞你遠遠看上去還可以,雖說 貌似有點干吧,表面那些紅紅的醬料貌似也蠻好吃的。但不要被他的外貌欺騙了,咬了一口你就會驚嘆,原來雞腿居然能做的這麼干,這才應該是雞胸好吧!本應最鮮嫩的雞腿怎麼可能做得和嘴裡進沙子一個口感呢,我都不是說它味道不好吃不想吃它的問題了,是他乾的我真的咽不下去啊!
但是我畢竟是個不浪費食物的好孩子,一個小小的雞腿就著五杯水也是能吃完的。
相比之下New的雞腿那就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了。雖然看不出來放了很多調料,但雞肉的質感無比軟糯,輕輕咬一口香濃美味的汁液便迸發而出,甚至連骨頭的關節處稍微用叉子一戳都能輕易地分開。而且New食堂時不時也有很多美味的創新食譜,像下面照片里的肉夾饃,還有魚肉刺身飯,甚至奶茶,每一個都能讓你大快朵頤。
所以各種原因加在一起,我在多大的後兩年幾乎天天就是在New的食堂吃啦。
總的來說,我覺得多大的食堂是很出色的,吃了四年也沒有讓我覺得膩,反而很多時候讓我有種驚艷的感覺,原來食堂也能這麼好吃!
New的肉夾饃
New 的飯
New的飯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沒有說,但大致情況就是這樣啦。要是文章反響好的話我這裡也還有很多照片呢,大家要是想看我可以再繼續更新。另外要是有這麼問題歡迎大家隨時問我,祝願大家在多大能痛並快樂地度過四年時光呀!
另外,感謝
@若藍
提供的一些照片哦!有你的陪伴多大的生活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