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34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2
最近看这种问题很火,鄙人即将去U of T art and science 就读,期待major是CS。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分享自己再U of T 的体验啊?优点缺点都好,也不限学院和所读项目~谢谢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2
作者:做留学的舒老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7715295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业导师 蒙彼利埃商学院 Veronica Ye学姐 提供


在正式开始正文之前,我先写出大纲,方便大家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也方便大家阅读。
1. 校园环境
· 图书馆
· 上课楼
· 最美楼
· 地理位置
2. 学术氛围
· 课程设置
· Career centre资源(必读!)
3. 社交活动
· 社团
· 学院的活动
4. 天气
· 概况
5. 感受
· 3个最大收获
· 对未来学妹学弟的建议(必读!)
1. 校园环境:
· 图书馆:
多伦多大学跨越三个校区一共有44个图书馆。
但在市中心的几个“学生最多”的图书馆是:
Robarts library(24小时开放)
Gerstein(开到晚上11点)
这两个图书馆都是代表性的“压抑”,因为总有一群学生来刷夜,但也是在这里我度过了数不尽的春夏秋冬,让gpa从2.0到3.0。
尤其是Robarts,我在里面借了无数的书。多大资源太丰富了,你基本可以在这个图书馆找到任何你想要的书,还有各种不同版本的。
· 在这里强烈推荐8楼,east Asian study, 有落地窗!黄昏时间可以看到美丽的多伦多城市风景!
· 可以提前预定group study room,你可以拥有自己私人的房间学习(一个人也可以定),环境更好。
链接:Group study rooms
· 我个人私藏的小众图书馆:knox college
这是多大的神学院,我在这学习了两年后才发现这块宝藏。因为这个图书馆环境实在太好!在这边学习像享受生活,好多人毕业后结婚拍照都在这里拍。
更重要的是这里人不多,也有给电脑充电的地方。唯一的缺点是关门时间太早了

· 上课楼
大部分上课,对于我arts and science 学生来说:SS占据了我学习的大半江山。
根据本个人课程不同,专业不同,甚至学院不同,分到的楼都不一样。在这里建议大家上课前去踩点,不然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在考试前花20分钟找楼… 因为多大实在是太大了!
· 最美楼
在我心中最美的楼必然是 trinity college 和victoria college。
每次冬天零下20度的时候,看到这两栋楼真的心情都可以变好。因为他们实在太美了,感觉自己像活在电影里的一样。
这两点也是大部分中国旅行团目标的位置。经常可以看到旅行团车停在这楼旁边,一群人下来拍照的~

位置
多大就在市中心!
因为这一个地理位置优势,身为学生经常有机会在附近买个奶茶再去上课。或者上完课顺便逛个街! 这两点让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福了。
一般情况下大一的学生都会住宿,因为距离学校近,我也推荐大家住宿去多认识一些人。但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幸的被分到chestnut,每天要走20分钟到学校..这在冬天真的是个煎熬。但chestnut也是几个宿舍中最豪华的,吃的也最好吃,离市中心eaton centre购物中心最近。
如果住chestnut的朋友记得周六早上去宿舍食堂吃omelette!!这是我住chestnut时候最想念的吃的。
2. 学术氛围
· 课程设置
身为arts and science学生,一周正常情况下五节课,每节课2小时-3小时,可能还会有另外的tutorial辅导课。所以整体来说还是很轻松的,但是对于工程学生来说,上课时间可能是我们的两倍,每天2点多睡觉是正常的。所以我认识的很多人,大一经受不住这样的课表,选择转来arts and science了!但是毕竟工程毕业后不用愁找工作,工资还高,所以只要熬得下来,就不用怕就业了!
· Career centre 资源
这是多大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甚至你毕业之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使用!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全职工,兼职,workstudy甚至实习,应有尽有。我在学习期间找到的几份工作都是通过多大宝贵的资源,因为只有多大学生可以进这个网站!
不只有工作上的资源,网站上还有这一周的活动:比如简历介绍,面试准备,networking社交等等。在每周的日历上你可以找到这一周的活动,不过有些是需要提前预定的,因为有限定人数。
我有每个月看这个月活动的习惯,这样你就知道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了。
3. 社交活动
· 社团
刚开学frosh week的时候有个club day,告诫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因为开学期间只有两天有这个活动,后来想加学校社团就比较难了。
多大的社团从各个国家的文化社团,学习社团一直到极限运动,gym等,应有尽有!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大一的时候建议尽可能多的参加社团,可以在网上提前查阅资料,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在club fair当天可以去社团位置报名。
大部分运动类的社团都有一次免费的trial(试玩),你可以决定在trial(试玩)后是不是要报名。
链接:Ulife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学院的活动
根据自己学院的不同,各个学院组织的活动也不同。比如我身为woodsworth在开学时候有船上的派对,有学生会竞选,有每年的会议conference,有社交等等。
这些内容可以在学校的email上查到,基本上每一个月,你的学院会给你发这个月会发生的重大事情,你可以网上注册这个活动。当然有些是要收费的!
你也可以跨学院去别的学院的活动,比如我参加了朋友new college的毕业典礼,因为我不是new college的学生,我需要多付5块钱。
但根据我的经验来说: 基本上victoria college都是学语言文化的,白人女生偏多。St Michael 很多排队。Woodsworth很多学商的commerce都在这。Trinity是学霸学院。New college 比较杂,啥都有,也有工程的。
4. 天气
多伦多的天气…是我最不想念的。
夏天的时候,一直到晚上9点天还是亮的。
但到了冬天(长达6-8个月),晚上4点就开始天黑,并且长期下雪。
每天上课出门,去健身房都是煎熬。早晚温差很大,就连夏天晚上也要披上外套。
对于冬天下雪,恐怕大家要自己体验一下了。我附上了几个当时转发在朋友圈的神图,给大家借鉴一下:


5.总结和感想
在多大读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4年,学到的很多东西没办法用gpa衡量。有时候想想自己的付出(时间和学费)是否和回报成正比。
但更重要的是,多大名声在外,不管跟谁说,谁都认识! 所以4年买这个名声,回国发展的话很值。
在多大的经历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由于地理位置优势,你可以尝试各种你从来没想过的东西。
希望所有未来的学弟学妹可以好好享受这4年,去体验生活!
最大的3个收获
1. 认识了很多相似(like minded)的朋友
2. 教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批判性思维,正反面)
3. 一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自己找房子,烧饭)
建议
1. 大一时候尽量多参加各种活动,竞选学生会里面的行政位置。
尤其是各个学院的位子或者utsu的位子,含金量是最高的。因为大一的时候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多,之后可能比较忙,会没时间弄。而且!大一开始竞选,之后有了经验,选到vp的概率比较大。
2. 学习重要,但社交更重要。
我在大一时候每天至少8小时的学习,一整天泡在图书馆因为担心学习更不上。所以当时没有任何社交活动。现在我想…GPA真的不重要!
首先,如果你打算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大部分公司不会有gpa的要求。他们更加注重你的平时活动,打工经历。
其次,如果你打算上研究生,大部分学校主要看你后两年的平均成绩。也就是说,他们了解大一大二是适应学校,适应生活的过程,他们能够理解这段时间gpa不高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fail…千万别fail!!因为重修一门课很贵。 大一只要保证70%的平均分,进了专业课就可以了。
3. 上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
因为以前过于关注gpa,我上了很多所谓的水课去刷gpa。但我现在想想真的是浪费前。我对很多上的课没有一点点兴趣,是用钱再买gpa。而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是学习而不是买好成绩。
其次,如果发现你对你的课或者专业不感兴趣。一定要及时转!大一还没有确定专业,大部分专业课都一样。大二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想转专业,也是转专业最好的时机,不然到以后会很累。
4. 利用暑假找工作。
公司更看重你的经验而不是你的成绩! 他们在乎你利用课外时间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怎么会学习。尤其是和你专业有关的实习、志愿,会对你以后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只是为了练英语,也可以找在餐馆或者服装店打工。通过这些工作,你可以多认识些人,也能赚点零花钱(最低工资11.25)
我前段时间在知乎写过同时打3份工的体验,可以给大家指点一下经验:
留学期间打工与学习社交该怎么权衡?4 赞同 · 0 评论回答

有用链接
预订学习室: :Group study rooms
Career centre:https://clnx.utoronto.ca/home.htm
社团:Ulife - University of Toronto
团购:http://groupon.ca
Facebook小组推荐(需要手动搜索):
Free Food UTSG :强烈推荐!!!!各种免费食物推荐,对于我这种懒+穷人来说简直是天堂。
Bird Courses at University of Toronto (St. George): 刷gpa的课,可以查大家对于课的评价。但由于教学的不同,很多对于歪果仁简单的课不一定对于中国人简单。
University of Toronto (U of T) - Off campus housing St George:找房 University of Toronto - Off-Campus Housing (St. George):找房
UofT Memes for Edgy Teens: 分享搞笑的段子
导师背景
1、 个人背景:留学5年经验,在加拿大、西班牙、法国学习过。在北美完全融入本地人生活,2年受邀学校讲座成为唯一一名英语非母语的讲师。精通3门语言,自己DIY申请100%录取率。在决定法国高商选校时,毅然决然放弃前3高商,而是选择了南边的小城市学习并且“一点也不后悔“。所以法语比同期出国的中国学生好一倍!
2、 职业经历: 我为北美义工组织担任HR监管,长期看简历、面试、培训新人,深知各个组织需求。此外,我在大学期间为学校工作,安排并且为60名多伦多大学职工组织了为期1周的培训。因为做事认真负责,在校期间, 我也是多伦多大学中国地区特邀“学校推广”。
3、 学生服务:我的本科双专业之一是人力资源,受到培训并且获得过学校“Career & Development Certificate’,大学期间担任4年导师, 我深知大学、专业的选择会影响今后5-10年的职业发展道路。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帮助中国学生根据自身背景和需求,找到适合自己,性价比最高的学校,而不是专注于名次,跟风选学校!
【推荐阅读】
AdmitWrite留学生活丨在UBC的我 活得自在又随意15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更多留学申请的问题请添加客服微信admitwrite101,每周Admitwrite留学平台都会邀请全球顶尖名校背景、有diy申请经历的导师来举办线上讲座,为大家免费分享留学申请的干货。大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admitwrite,我们会在公众号提前通知大家!

本文来自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欢迎关注~
海外名校申请经验


zhuanlan.zhihu.com/c_10514928277914009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3
作者:胡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340644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谢 @楠爷 的邀请,作为一位毕业多年的UT学长再来回答年轻无极限的各位心情很复杂。仿佛当年的经历就在昨天,同时还是很希望更多的校友来宣传母校的优点和指出不足。。。


以下从个人学习经验、学校情况和UT的环境给大家分享一下,可能不具备普遍代表性,仅供娱乐:


分享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进UT的狗血经历,当年高中在国外读了2年,多伦多的大学一向是宽进严出,所以基本上是大学任选。当时选了3个志愿,排序是Waterloo的CS+Finance(量化交易、程序交易、华尔街IT等方向), Universty of Toronto的ECE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这个不说了,比doubleE略高一筹,互联网创业主流高端技术人才),还有就是UT的Commerce。全部都拿到offer之后,我选择了奖学金最多的Waterloo,开学办好手续准备上课的时候,学校告诉我说我第一年5节课里有2节课需要暂停,理由是英文一般,没考托福,必须先上半个学期的英语课,当时年轻气盛的就回了一句,你确定吗,我有俩UT的offers,他们可没有任何要求?最后ECE也说太晚不好安排,只能去了UT Rotman Commerce,看来只有商人好说话。最后证明这个机缘巧合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至少现在非常满意。


学习体验:
UT读完我的感受是30%的知识,20%的学习环境,和50%的自我探索。所以一个毕业生的能力大部分分取决于个人性格,如果不用分数来衡量,我给自己打个分的话,我应该利用了5%的学习环境学到了25%的知识,并且积极的花了40%的精力和想象力创造力去探索,70/100分算是没给全球排名14的母校丢脸了。


a知识方面:
Commerce本科以前划为Art&Science,07年的时候划去商学院Rotman,并且共享了大部分的教授和资源。教授大多都赫赫有名,教材除了课本之外大部分都是案例教学,Case80%是哈佛的,20%是IVEY和Rotman教授自己做的。学习内容方面确实很扎实,除去3,4个必修的ECO经济课程是1年的之外,其他Rotman的RSM课程都是半年的算半分,毕业所需20个全年课程学分意味着需要上20-4ECO-4选修= 12 * 2 = 24个半分的商科课程。当然根据选修情况不同也有10来个,也有像我这种读了24个学分,上了30多个商科课程的人。每一门课都非常的难,UT有意把平均分控制在C左右,所以要拿高分真的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在保证量的情况下还得求质,可想而知有多少个熬夜看书写作业复习的场景。 有回答说社交、分数和睡觉一个都得不到,确实不夸张。周围一批同学混不下转去别的地方了,1000多人入学,到最后只剩3、400人毕业了。
举几个例子大家参考一下学习的内容: CFA1级考试的内容UT 4年所学的东西全部涵盖而且超标很多。后续有去美国、英国同等或更好的学校继续读Master的同学发现很轻松拿高分而其他学校本科进来学生濒临挂科。还有回国去北大读研的,那更小儿科了,UT本科的内容甩整个北大研究生和MBA课程一条街。关键还很扎实,不是那种学了就忘的,比如国内高中数学物理。。。。
此外,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必修选修课程(有点绕,必须选修人文、科学、艺术等各一),能各种拓展兴趣爱好,比如我选修了2节天文学(大型天文望远镜夜观星象),选修了2节CS学的JAVA 和Python(最后作业是独立做个小游戏),觉得也非常有意思,此外有什么心理学、哲学、地理、亚洲人文等,通常很多也成为特别好拿分的鸟课。就算是选修的,至今还记得,能灵活运用,彻底增强了个人的知识面。


b学习环境
这里说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气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周围同学的积极消极影响等等。
每个人的性格和学习方式肯定不一样,个人经历肯定大不相同。UT的多元化真的是,中国人非常多,韩国人也特别多,我本人不是学霸,非常贪玩,刚进大学由于没有什么固定的作业,每天出去跟新朋友一块玩儿,临考试或者每年1,2次Assignment才临时抱佛脚,还错过了几次Assignments和考试,差点挂科了。大二处了个学霸对象,每天约会就是去图书馆、咖啡店先看书,再回家做饭,然后散步去图书馆再看书。当然也有大概20%的时间出去玩。感觉生活乐趣还是有的,跟现在工作了的情况差不多一些。大三大四认识了一帮高素质的土豪,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后来的课程基本都是小组案例模式,我永远带着一帮猪一样的队友,提供豪车接送,美食到家等高质量服务,同等的,我不但自己要快速学会所有的内容,教会他们考试能过,还得自己一个人把一个组的作业写完,表现优异有机会获得千元加币红包年终奖。为此我只能结交了几个其他学霸,一同研究讨论。我觉得倒不是金钱利益,确实在国外大家都不容易,共患难的友情提升到了责任心的程度,我的长处是能学好,我就努把力学习,他的长处是能组织一场全是美女的高端Party,提高生活质量,我觉得兄弟门一起过的挺开心,非常合适。有点扯远了,我觉得我的学习环境经历比较特殊也挺有意思,分享了一下。其实大部分的同学都很努力,尤其是大三以后,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里,一群人一起学习,看起来有点像帮派聚会。UT的学习气氛非常好,图书馆、咖啡厅都是爆满的,占座位引发过无数血案。大家都通常自己的学习圈子里会有几个厉害的学霸,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互相提点,互相提高。少数性格孤僻的除外,Rotman的学霸大部分还是性格比较开朗的,也不是特别宅,永远都是跟大家打成一片的,毕竟是学商科的,情商得高。
说到学习方法,也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总结的,我也是在大三大四才领悟出来一套很好的学习方式。之前还写了一篇文章分享给同学该如何学习。由于UT的教授大部分都挺有名的,所以他们只讲2,3小时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不跟书走,按照自己的方式。所以课后,必须做大量的阅读,跟TA搞好关系,做大量的练习,各种问问题去理解。因为一个课程大概13节课,一整本书,一堆Cases。总结学习经验的能力其实非常重要,这里就不展开了。
说到朋友的影响,上面也有提到过,我总结下来,出去留学的同学们,最好是性格要开朗,乐于交友,并且有辨别能力,交好的朋友对自己的学习环境影响还是蛮大的,当然如果能处理更复杂的关系,那不需要考虑这些了。UT“鱼龙混杂”确实是如之前几个回答所说,也确实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类伙伴,我之前由于接触了一批爱玩的小伙伴,享受了很多生活乐趣,确忽略了很多学习。也因为后来学习努力了,接触到一批学霸,帮助我提高了很多。


C自我探索
我觉得自我探索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给了一半的分数。下图是我某年的一张课程表:



基本每个学期都是这样,有1,2天空闲时间,然后每天也就2,3小时的课程。总体课余时间非常丰富,该怎么利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当然Engineering Science等课程比较满,内容不一样,暂且不谈。我从学习探索、生活探索等方面分享一下经历:
学习的探索跨度特别大,方方面面,好的老师会引导,差点的老师会逼你自己去思索。因为大部分的商科课程有10%-15%的分数是上课参与回答问题或者对课程的关注程度,最后final assignment 比如占总成绩的35-50%,里面1/3是基础知识,1/3是应用,1/3是创造力。所以闷头苦学最高能得到70来分C-B,综合能力强才能拿A。综合能力就是自我探索所获得的。很多Assignments都是案例的形式,给一篇哈弗出版的商业案例,问几个问题,甚至不问问题,然后自己写一大篇图文并茂的报告。这种东西里面的课堂基础知识顶多能用1/3剩下的靠自己摸索了,需要自己非常灵活的去收集很多其他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巧妙的应用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很多东西学了背了,其实还得问个为什么,有什么用,完了通过参与一些课外活动,搜索一些社会上的工作案例等等去求证。
举几个例子:有个教授要求学生每天都阅读新闻,然后每次上课一开始都会分享几篇新闻,然后让大家讨论。这玩意儿关注度不够,或者阅读量不够的话,也只能靠瞎扯功夫了。所以要么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么知识面广、要么嘴皮子好,这些技能都是得探索去锻炼的。另外有一门需要读case写报告外加演讲的作业,我们跑出去加油站商场等地方做了一堆调查,回来整理了一堆信息加上一些各类报告,我们的最终结论是跟理论知识推导出来背道而驰的,老师也很淡定说没啥对错,只要是证据证明了观点就行,看证据多强,逻辑性多严密了。
参加学校社团的体验跟国内也差不多,收获很大,不细说了。


生活上的探索:
这个我觉得挺有意思,我业余时间先后做了好几份兼职工作,有BurgerKing,Pizza店,日本寿司店,奶茶店等工作。辛苦是挺辛苦,也能赚挺多钱的,多的时候一个月1千多吧,少的时候几百加币,赚钱事小,锻炼事大。接触到了白人、日本人和台湾同胞经营餐厅的情况,了解了很多他们的文化,也能跟各国伙伴打成一片。这些锻炼总结下来包括商业流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等等。
举个例子吧,面对不讲理的客人或者烦人的老板,总不能一句擦老子不干了然后一走了之。有一次送pizza遇到个不讲理的人故意说点的不是这个,要求退货,要么半价送他。作为小喽喽我确实不知所措,回去又怕被老板骂,好几十刀呢。好说歹说不行,结果灵机一动说这次不好操作,在发票上签个名下次半价,或者要么签个5次八五折的。回去拿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市场营销什么的东西一顿跟老板算账觉得这客人未来还得来5次确实是最佳方案,获得表扬,当晚晚餐比平时多了一坨Cheese。
此外就是一些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个我觉得也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照顾自己生活不说了,怎么的也得培养一些技能,比如配个电脑,装个Ikea的家具,或者去Chinatown买个菜回家看菜谱做出来等,都是我经常干的事情,个人感觉还是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尤其是培养喜欢钻研的热情和习惯,不会的东西肯动手去学习尝试,另外就是更加独立了。
总体来讲,从学习生活和个人能力上各个维度都把自己锻炼了一番。




UT的情况介绍:
学校的基本信息就不多说了,维基百科各类留学资讯都有详细介绍,最新USNews排名全球第14,某些细项还是第1第2的。教学设施什么的还算可以,部分确实太旧了。可惜很多自己拍的照片丢在移动硬盘里暂时找不到了无法分享。



说些有意思的经历吧:
学校地理位置真的特别好,西南角就是唐人街的起点,西北角就是韩国城的起点。北边界限就是类似长安街这种路Bloor St.,经常电影节看到些好莱坞明星从酒店出来啊什么的。好吃的东西真的很多,每次在图书馆挑灯夜读的时候,总是可以去吃点正宗的韩国料理。当然Robarts图书馆门口的餐车也是很不错的,还有SS门口的poutine薯条+Cheese+Gravy,再就是满街的Hotdog了,学累了来一份是特别爽的事情,凌晨以后在图书馆还可以叫唐人街的快餐外卖,Tim Hortons 24小时的咖啡和甜甜圈,一群人学累了,在图书馆围着吃也是很有气氛。


学校的同学:
个人感觉UT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挺高的,几年下来确实个人修养都渐渐提升了许多。有一次新买了一个手机,正好去SS学生中心办理业务,手机放在填表窗口旁边忘记拿了,回去图书馆看了一小时书才想起来,回去拿还在窗口,当时还有10几人在排队填表。UT的美女也很多,尤其在Commerce,而且普遍比较有气质。还有个奇观就是不管多冷,零下30度也有一片的韩国MM穿着超短露着腿儿,真是赏心悦目。


学校的工作人员:
UT是学院制的,学生都跟自己的学院,每个College都有自己的行政部门,规则制度略有不同。我是New College的,行政部门的人简直都是活雷锋。已经开学了我才姗姗来迟,给我硬挤进去一些课程,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以至于以后我没事就去找他们帮忙。还有很多钻空子的同学考试没复习好就去开医生证明然后去找他们Defer考试啊之类的,夸张的同学大一的课Defer到大三了才去考试,真是智力都提升了2年很不公平啊。遇到各种麻烦可以约专门的辅导人员一对一咨询,挺贴心的。


UT的教授:
关于UT的教授,很多地方甚至微信公众号都有分享和介绍,不展开说了。当年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好几个商学院的教授都是课本的作者,有些课本是整个北美甚至全世界都在用的,顿时觉得很牛。大部分教授都非常的幽默,很有才,有幸跟他们交流有时候真的觉得是晚辈再跟高手过招一样。当然还有些中国人教授,私交好点还会用中文聊聊他们读博士时候的经历。另外听朋友说ECE的教授还是智能穿戴设备之父,不明觉厉啊。




最后说说加拿大的天气:
基本上从10月开始到3月底4月初路上都永远覆盖着雪,剩下的5678就是夏天,春秋很短暂就4月和9月吧。有一半时间冬天是特别冷的,但是夏天真的非常好,不像温哥华那么多雨,整体很干燥,跟北京差不多。夏天最积极的活动就是去BBQ了,公园里,门口的草地上随处都是烧烤。
图1是我家窗外夏天的傍晚,安大略湖上还有很多帆船
图2是同一角度的冬天,湖水都结冰了
图3是下雪后准备出门的情形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3
作者:美浩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287222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之后多图预警,爪机党慎入--------------
等了好久没人答题,我来回答一下吧。
(UT本校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准大一新生,高中经常去UT好几趟,加上基友在读,所以了解比较多。)
1. 气候
昨天看到 “在明尼苏达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这个回答最高票答案里吐槽明尼苏达冷,我心里“呵呵”一笑,心想:明尼苏达你个战5渣还好意思说自己冷。要记住,去多伦多大学读书,是不需要带过冬衣服的,因为国内的羽绒服根本防不住多伦多冬天体感温度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比哈尔滨还靠北的纬度,加上北方是千里平原,冬天北极的风是呼呼地。多伦多冬天从10月持续到4月,我今年3月底去多伦多竟然还有雪,可见这漫长的冬天持续到什么时候。同时,多伦多夏天温度很高,30摄氏度以上是正常温度,所以不少人吐槽多伦多没有春天和秋天。
2. 学生
如同楼上提到的,多大学生的特点是鱼龙混杂,竞争激烈。 多大的国际生只有6.2%,剩下的都是本地学生。而加拿大本地升学制度很坑爹,造成了同样在多大,学生的水平差距可能相当大。而且,作为加拿大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里有一群具有常春藤水准的学生,因为没考虑过去别的国家,所以来了多大(他们要是想去,常春藤真的没什么问题)。比如在工程系,大一你可能遇见有同学觉得求个导数就很难了(是的,工程系),也有同学已经把大学四年数学学得差不多了。总体来说(可能有偏颇),大一学生的靠谱程度为: 工程=医学(本科无医学院,但有医学科学专业)>其他理科=商学院>文科艺科>两个分校的学生。
--------------------------补充--------------------------------
请大家不要误会,无论是文科还是分校的学生,都有非常出色的学生。不靠谱的意思是分校入学标准可能比较低,所以漏网之鱼比较多,“鱼”多了并不能妨碍它们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尤其是UTSC的CO-OP,照样是淘汰率高的热门项目。多大的分校也是多大,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大多有保障的。我之所以黑他们,是因为我的学长们大多是工程或者生命科学商科等热门学科的学生,他们平时以黑分校和文科为乐。而我写的是我的见闻,所以难免受他们的影响。
一名毕业多年的学长说过,“选课时要记住,多大无水课,所谓的水课只是相对容易一点,但是不努力的话照样会挂” 。 所以校区和专业也一样,我说某些专业的学生水,只是相对于工程里那些变态学神而言,但是和一般学校比,他们也是足够出色的学生。
---------------------补充完的分割线---------------------------
3.学习压力
为了消除在(2)中的鱼龙混杂的情况,多大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高淘汰率。理工类专业的平均毕业率只有40%-50%,其中如机械,土木之类的专业,淘汰率可能更高。部分专业还会每学期按比例刷掉全班一定比例的学生,所以四年下来,“鱼”基本上剩不下了。那刷下来的人去哪里了呢?答案是除了少数极品,大多去了冷门专业或者比较水的专业。所以虽然多大的总体毕业率为98%,但是在工程,理科,以及题主的CS,可完全不适用这个数字。尤其是一个叫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的专业,是有名的“暗部”,学习强度到了非人的级别。他们的学生自嘲说,社交,睡眠,学习成绩里面,他们一个都得不到,因为每天不吃不喝学习,也不一定能拿到一个好的GPA。但是以此为代价,他们往往能获得极其丰富的科研经验,参与学校最前沿的研究。据学校称,坚持下来的大多数人之后都去了哈佛,MIT等世界名校(注意这个“等”,要是有人读完了没考上MIT,千万不要来找答主)学校读研/博了。
但是要清楚,无论什么专业,只要不学习,都会被T。没有任何专业可以玩四年DOTA,考前一天晚上突击一下就能毕业。毕业难度没有简单这个等级,只有 ①难 ②非常难 ③变态级的难。
----------------------------------------------------------------------------------------------------
看话题关注人数不多,暂时先写这些,要是有人看的时候叫我一下,我回来多谢一些。
-----------------------------------------Jul 8 2014 UPDATE---------------------------------------------------------------
这几天发现竟然有在看,真是感动啊(°∀°)ノ,再此写过点赞,感谢和评论的大家啦。


4. 学院制度
多大里面,文理(Art & science)学院是学校的主体,包括了所有的理科,文科,商科以及法律专业。基本上除了理疗,工程,音乐外,其他专业都在A&S里面。A&S有一项非常有趣的制度,叫做独立书院(Independent colleges)全校分为12个学院,其中7个为独立学院,本科生可以入读的学院分别为:


大学书院(University College)
三一书院(Trinity College)
圣米迦勒书院(St. Michael's College)
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
新书院(New College)
因尼斯书院(Innis College)
伍兹沃书院(Woodsworth College) 这七个学院。这七个学院拥有自己的财政收入,宗教背景,法人地位。同时,还有自己的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各种设施以及独立的学生会,俱乐部,体育队等学生组织。
这个制度就是就是《哈利波特》里面的学院制度。霍格沃兹分为,斯莱特林,拉文克劳,格兰芬多,赫奇帕奇四个学院,里面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四个学院互相独立,互相竞争。各个学院各有特点,也有冷热之分,学生们会申请适合自己的学校。UT也是一样,比如New的地理位置位置最适合理工科学生,而且饭菜比较好吃;Woodsworth商学院学生多,有很多高富帅和白富美( ̄3 ̄);Innis的宿舍是非常现代的公寓式建筑;Victoria最有钱所以奖学金给的足;Trinity周六有穿着哈利波特式长袍的晚餐(°∀°)ノ(个人最感兴趣,但是没进去啊啊啊(╯°口°)╯(┴—┴);St. Michael据说是西人美女的聚集地…………每个学院里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有,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可能各专业人数比例不一样(比如new多理,St. Michael多文,Woodsworth多商)。


5.学校建筑和景观
(本环节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自己拍摄,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UT算是一个有一定历史的学校了,所以一些高“逼格”的古典建筑那是肯定有的。尤其是University College 和 Trinity College,是电影《哈利波特》的取景地哦( ̄▽ ̄)。学校里的古典建筑非常漂亮,比如:

这是学校正面建筑,属于University College,也是UT历史最悠久的一栋建筑。
再放一张建筑背面的(答主照照片的时候是三月底,刚下完雪)



University College的宿舍。别看那么漂亮,但其实是UT条件最差的宿舍了

学霸云集的Trinity College

这是Trinity的食堂,想象一下周六晚上,同学们穿着哈利波特里面的黑色长袍鱼贯而入的场景吧





UT法学院的建筑,未来的精英帅哥就在里面哦



当然,UT也有现代建筑,比如物理系的楼(不知怎么回事图片横过来了。。。。。。




地球科学系的楼比较有趣(楼顶的据说是温室,不过地球科学要温室作甚?)

土木工程系的楼

这栋楼外表很文静,里面很狂野。里面是这样子的:

(゚Д゚≡゚д゚)!? 确定这不是某个工厂的生产车间吗?
从土木的楼边上看加拿大的地标性建筑---CN Tower(图片又莫名其妙的横过来了。。。。)



下面这是我没有提到的学院,诺克斯书院(Knox College),这里是多大的神学院(没错,是神学院)

建筑很漂亮,但里面有一门更牛的课:

基督教传统的巫术与魔法,我感觉学完了这门课我就不用上大学了,我要去征服世界。吃我大火球术啦ε=ε=(ノ≧∇≦)ノ
下面这是多大的生命科学楼,也是未来的医学院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

然后就是UT的骄傲-----罗伯特图书馆,据说这里的存书量仅次于哈佛和耶鲁哦



还有就是答主所在的New College,里面亚裔妹纸多多哦ε=ε=(ノ≧∇≦)ノ(说是“新”,但也50年了,而且据说供暖不太好.........)



当然,还有新旧结合的混搭建筑,比如:

额。。。。教练!!!隔壁和我的画风好像不对哎!!!
----------------------------------------------------------分割线-------------------------------------------------------------------
今天先更新到这里,还望各位老爷给点个赞或者感谢,有兴趣的话答主会再更的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4
作者:长安城的白先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14120140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方多图预警,流量党慎入!!!
因为我刚刚从多大毕业,所以就用这篇文章里的一些趣事以及经历来纪念一下我的四年本科生涯吧。
我都没想到最后能写这么多,希望大家不要嫌长啊。作为刚刚毕业的学长,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帮到各位学弟学妹。要是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或者私信,我一定知无不言。
全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因为实在太长,大家可以挑自己最感兴趣的看:


一.课程与专业感受
1. 专业介绍
2. 上课发言体验(三种不同体验)
3. 发言如何不被气场强大的学生压制
4. 应对每周几百页阅读内容
5. 论文体验
二.课外生活
1. 住在维多利亚书院
2. 维多利亚书院国际生辅导员 (强烈推荐新生重点看这一部分!!!很重要的国际生相关活动)
3. 我的宿舍楼Margaret Addison Hall
4. 吃在多大



多大建筑系大楼,我的众多照片中最喜欢的之一
一.课程与专业感受
1. 专业介绍
其他回答已经详细地介绍了商科或者CS,工程这类相对热门的学科情况,所以我来介绍一下在多大上一些在中国人眼里比较冷门专业的情况吧。
我的毕业文凭上写的是Bachelor of Arts学位,但是其实是包含了两个专业:国际关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道德、社会与法律 (Ethics, Society and Law,以下简称ESL)
国际关系也许还有许多人听说过,但ESL就鲜有人知了。不过上ESL有一个好处,就是给其他中国人开玩笑的时候很好使。因为说起ESL,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那个给留学生的英语第二语言项目(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而这个ESL简写刚好和我专业那个ESL简写是一样的。所以在多大居然一边学国际关系还一边学语言实在是闻所未闻的事,居然有人语言还没过关就挑战纯文科的国际关系也真的是勇士啊!

哈哈玩笑开完咱们就言归正传,我觉得这两个专业和其他中国人经常选的热门专业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对英文的书面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要求极其高。我先来介绍一下口头表达方面的要求。


2. 上课发言感受
首先,因为我的专业课绝大多数都是要么是小班课(不超过20人),要么是大课但是有必须参加的不超过20人的辅导课(Tutorial),而这些课对于发言讨论的的分数占比很高,一般都是占最终总成绩的20%到30%。而且这部分分数绝不是去签个到,随便问一个问题就能全部拿到的。下面是我大一一门专业课的上课讨论的打分标准,我其他的专业课差不多也都是这个标准:

可以看出来如果你想要在发言这一项拿到80%/A-的话(最高等级),那你必须熟知每节课课前布置的阅读材料内容,而且要在教授上课讲之前就能够灵活运用根据这些内容,并且根据教授还有同班同学的发言提出成熟的论点并且频繁地参与到讨论中。如果你只是人在那里,但是每节课只发言一次,发言质量也一般,那么就只能拿最低档次的分数。当然,虽然标准是这样,但是教授也有的严格有的宽松。一般来说,只要你读了文章,比较积极的参与讨论,还是能在发言方面拿一个不错的分数的。

让我笑哭的梗图:刚刚来多大的新生还在说着自己有多爱多大,却不知道第一学期考试在开学一个月后就到来了
四年本科上了这么多课之后,我还发现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不同专业的小课的上课氛围截然不同。以我的经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三类:ESL的高压氛围,国际关系的全民讨论氛围,以及其他文科专业课的一枝独秀氛围。
这三类都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第一类,就拿我在ESL的一门大四专业课举例吧。那门课主要讲的是加拿大社会存在的法律问题,而与其他所有课不同的是,这门课并不是哪一位教授来讲,而是由外面请来的三位有名的律师(刑法、商业法、以及行政法诉讼)来讲解自己领域所存在的法律问题。而组织这个课的教授,也就是我们 ESL项目的主管,就坐在这些律师旁边,负责记录我们上课发言的内容,以便最后打分。

国际关系大楼,我的很多教授办公室以及Trinity书院图书馆就在这里
这种上课方式无形中就创造了一个极其高压的环境。试想一下,主讲的律师可能前一天刚刚从加拿大最高法院办完案子,今天就坐在离你三米远的位置,给你讲他已经处理了10多年,人命关天的大案,而作为学生的你,不仅需要和这几位大佬讨论他们已经打交道了数十年,烂熟于心的法律领域,还需要给出你自己仅仅通过读了三篇文章悟到的一些粗浅的道理。同时,你自己专业的最高级别的老教授就坐在旁边,飞快地写下你讲的东西,但也不知道到底写了些什么,只听到连绵不断的铅笔触碰纸张时的沙沙声。
除此之外,还有一屋子十几位同学睁大眼睛盯着你。而且这帮人每一个都有着让人拜服的可怕实力,他们有时说出的话真的给你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你不禁觉得这本应是伟大的哲学家才能悟出来的道理,与我同岁的学生居然也能想到。

下课后路上的枫叶
这所有的一切因素加到一起就造就了所谓的“ESL高压氛围”。在这种环境中,你说出的一字一句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但上课时,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字斟句酌,因为大家既然能走到这一步,水平其实也都差不多,好的内容大家都能想得到,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争先发言。不然好的发言内容被抢走,你只能用一般的内容来凑数,最终的发言分数肯定就不高了。
那个课其实还有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环节,我们的最终评分里面有一项当堂演讲 (Presentation)。我们每个人需要从一个学期十来个主题里选一个,在每节课的律师讲课之前,学生要先讲解这节课所布置的文章中的内容,并且给出自己的见解。但如果只是一个人讲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半个小时的演讲结束还需要有半个小时的问答环节,同班同学以及律师和教授都会连番地问出自己早已准备好问题,或者因为和你意见相左而说出自己的观点来挑战你的立场。因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算发言分的,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大家每次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生怕自己的问题被其他人抢走。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麦当劳,和其他七八个人一起在排队拿吃的,而每当服务员把一份餐点端上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眼睛一亮,身体统一前倾,有的甚至迈出一步,死死地盯着出来的那份饭,都想确认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这种“饿狼扑食”的景象真的像极了那节ESL课上的问答环节,所有同学的眼睛都在你结束演讲的时候瞬间亮了。不管那个人演讲的时候大家的神态有多慵懒,所有人都在结束的一刹那打了鸡血一样眼睛放光,身体前倾,熟练地举起了右手,满脸真诚地盯着你,渴望你先叫自己。

还是路上的枫叶
这种对质环节一般都会超时,都需要教授来制止大家,很少能有大家问题问完自然结束的时候。但是对于其他人虽然是拿分的好机会,因为他们的对手不是老练的律师,而只是一个同为知识小白的学生,所以各种奇奇怪怪的,不管有道理没道理,绝对不敢问律师的问题,一股脑都丢给了你。对于提问者来说,这个环节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了,就算问题质量不高,多问几个来充数,没准思路打开了就想到好问题了呢,反正多问问题又不扣分。但是这就苦了演讲者了,因为处理不好,演讲者是要丢分的,你还必须要在几秒钟的时间想出合适的回答,所以真的是一个能让肾上腺素飙升,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绝佳活动啊。

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学习的地方,人很少来,风景也不错
虽然上面这个课的例子有些极端,绝对是我这四年上过的最高压的课,但ESL专业的课程普遍都是这种风格。虽说我描述的有点吓人,但是每节课的内容其实都是十分有趣的,这种教学方式也确实能鼓励你去最大程度地吸收并且反思更多的内容,所以我还是很喜欢的。
说完了ESL高压氛围,我再来说说第二类——国际关系的全民娱乐氛围。国际关系的专业课程对于上课表达能力的要求并不像ESL那么变态,绝大多数专业课的氛围都是比较随和的。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些课,会出现让学生来自己读文章之后讲一节课,教授只在旁边做补充的少数情况。但绝大多数课都不会像ESL那样请来外面的大神,直接把氛围就弄严肃了,学生不自觉地就紧张起来。国际关系的大多数课一般都是助教 (大班的话) 或者教授 (小班) 来组织讨论。而对于发言的标准也没有ESL那么严格,有选择性地读一读重点的文章就足以拿一个不错的发言分了。

Hart House, 我参加的管乐队就在这里排练和表演
也正是因为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及规模稍大的班级,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每一节课都会至少发言一次。没有了那么多压力,大家也不会抢着说,也不用非去追求一语惊人,有多么精妙的回答,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说了几次就行,分数不会差的。助教和教授也会尽量把氛围弄的轻松一些,以此来鼓励大家参与。
最后就是第三类了——其他文科的一枝独秀氛围。我上过的有代表性的这类课程主要都是大二的一些文科基础课,像是什么Intro to Ethics啊,或者Intro to Political Phisolophy之类的。这类课没有任何门槛,不想国际关系和ESL专业课,必须要进了那两个专业才能上,所以这些文科课什么样的人都有。而在这种形式组成的班级中,总是有那么两三个人不停地在说,但是绝大多数人一学期也不会说一个字,很多时候都是要助教点名才会说那么一两句。这就是我所说的“一枝独秀氛围”,因为总是那么几个人疯狂地展示自己,其他人只是衬托。
而且说的神一点,你能通过他们的气场立刻看出哪些人和我是同一个专业的。比如,ESL的这帮人在这些文科课发言时,气场足以压制整个班级,甚至一些助教说话时都不如这些学生听着有底气。

Hart House后面的运动场
这种气场是怎么来呢?说到底就两个字——逼的。看看我之前对于ESL高压氛围的描写应该就不难理解了,这些人这么多年来都是从别人嘴里抢着发言的,首先就养成了不怕说话的风格。其次,他们一般的陪练对象要么是同样强悍的同学,或者是外面请来的大佬,那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你总不能显得多卑微多迟疑吧,那样的话发言分数就不高了。所以就算你自己说话的内容不是顶级的,起码也要靠强大的气场以及巧妙的说话方式来抓住对方的注意力,要向那些大佬的气场去靠拢,让他们明白你是个有主见的人,这样你才有资本去和大佬们,靠着自己和他们相比只有万分之一的知识储备讨论学术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ESL的高压氛围中拿到可观的发言分数。
而把他们放到了其他课程中的环境后,他们发现发言内容的资源这么多,而且没人和自己抢,那这不就自由了吗?完全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没有任何阻力,而且加上他们已经磨炼来的强大气场,这些人就成为了这些文科班级里一枝独秀的存在。就像是在说话方面,业余的碰上专业的了,那自然会有这种反差。

Trinity College,圣三一书院,我认为是多大最漂亮的楼之一
3. 发言如何不被气场强大的学生压制:
但在这里我想给新学生一些建议,如果你碰到了这些课上气场无比强大,一张嘴就说的天花乱坠的人怎么办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态要端正:千万不要怕,千万不要觉得你自己比不过他们从此就再也不张嘴说话了。作为新学生需要知道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说出来的话,不论是什么,只要你自己能找到根据证明,那就都会得到尊重(只限在课堂上啊,出了教室门那就没准了)。普通学生在专业人士面前,之所以气场也能那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对方会尊重自己的发言,会去认真考虑自己的立场,只要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发言。而同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待遇对待课堂上的其他任何同学。也就是说,他们的学术习惯要求他们必须去耐心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并且加以思考,不论对方的发言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与自己有多大分歧,只要对方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观点就是值得考虑的,就算自己想反驳,也必须提出自己的证据。我前面发的发言分数的评判标准里面不都写了要求学生 “respectfully listen” (有礼貌地倾听) 吗?所以,千万不要怕,只要你说了,他们都会尊重你。

多大最大的Robarts Library
他们也绝不会因为觉得你说英语不流利,说话有口音之类的问题就不把你当回事。我说英语也一直都有口音,每个人都能听出来我绝对不是英语母语,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和加拿大本地人在课堂上讨论各种哲学或者法律问题。还是那句话,敢于开口说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你开始这样做了,就会发现气场再强大的人也会仔细听你发言,和你展开讨论。这不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吗?

雪夜中的University College
而且退一万步讲,以我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经验来看,他们这些气场很多时候就是硬撑出来的。他们当然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这些知识储备未必和气场的大小成正比。试想一下,因为大家的知识储备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很难每次都靠精彩的内容吸引教授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课讨论时自己连任何气场都没有,一张嘴就给人一种没有自信的感觉,再加上一般的内容质量,那不就很难拿高分了吗?而如果能做到气场大一些,起码更容易让大家专心去听自己说话,就算发言内容价值不是很高,但起码也能营造出一种深思熟虑过的感觉,起码我对我自己说的话是有自信的,这样就更容易发言分数高一些。不然我的专业课上,气场一个比一个大的多了去了,但我从来也没见有谁拿了4.0啊,有的气场巨大的人和自己的成绩完全是成反比的。难道按道理来说,给人的气场感觉那么厉害,不应该成绩也很高吗?所以千万不要被他们的气势所吓到,这只是他们的交流方式而已,他们的内心很有可能和你一样紧张。

多大里面还有这样一片很隐蔽的小树林
4. 应对每周几百页阅读内容
说完了我的两个专业课堂发言的体验,我再来讲讲我这个两个专业对书面表达上的要求。大家一定都能想象得到,作为两个纯文科的专业,读读写写的要求一定很高,那么落实到每一个科目上是什么体验呢?
大概可以这么说,每一年从八月底拿到每门课写有每周必读文章的上课大纲之后,一直到期末考试,每一周就在读文章、记笔记、上课发言、写论文的循环中度过,而这样的循环一直会持续到大四毕业为止。
我还记得大一开学的第二周,我有一门历史课要学习Treaty of Westphalia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理所当然地我们要读一遍条约的内容上课才能参与讨论,但是我打开文件的那一刻震惊了,密密麻麻的17世纪英语总共有几十页之长,这可是我这么多年来都没有见过的阵势。而且这份文件还不是那一节课所有的阅读内容,教授还布置了三篇讲历史背景,分析事件重要性之类的文章,每篇文章平均居然有30页!这样一来,我一周的阅读量,仅仅这一科就超过了100页!

最著名的University College 主楼
而且和这门课还有另外一门一样硬核的专业课,也布置了总共100多页的文章要读。而且我前面也说了,这种样子的小课都是要根据文章内容上课讨论的,你要是不读那25%的发言分数肯定就拿不到多少,所以那一周我天天在读书馆读到半夜,每读完一段就疯狂地记笔记,生怕漏了哪一个细节到时候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些什么。
不过好在我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所以读这些文章的时候累自然是累一些,但还是比较享受的。尤其是哲学类的文章,在我领悟到了一些能够解释身边一些现象的道理时,真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舒畅感。
这几年下来我都不知道读了到底多少文章了,我也就第一年出于好奇还算一算每周有多少页,到了后面也都习惯了,来了文章就读呗。到了后来见到20页以内的文章都有一种谢天谢地的感觉,因为一般布置的文章都是30页左右的长度,而当见到40页以上的文章就心里一凉,知道八成这一周的文章没时间读完了。

University College的另一个角度
其实到了后来慢慢的也意识到了两件事情。首先,文章读不完没关系,因为不管是像我一样中国来的国际生,还是加拿大当地人,大家都读不完。所以我也和同学讨论过,基本上每节课只要仔细读了一两篇,就足够在一般的专业课上有不错的表现了 (但是ESL的一些课还是很恐怖的,每个人真的都是拼命,看看我前面描述的那个课就能体会到了,所以到了后来我一定先读ESL的文章,用剩下的时间再读国际关系的)。
另外,文章的阅读速度和方法也都会慢慢改善,后来我也很少像我一开始那样每一段都仔仔细细的做笔记,因为太多的细节都不是必要的,每句话都记住反倒会浪费时间。相反,如果能明白作者大概的意思,不管是对上课讨论还是平时的论文都会很有帮助。

内部很像加拿大高中的Sidney Smith,里面超多的教室,任何多大学生四年里起码有一节课要在这里面上
5. 写论文感受
那么读了那么多文章自然是为了能够行程自己的见解,然后表达出来,所以论文绝对是我这两个专业的重中之重。
不像其他很多专业,我大三大四的很多高年级的专业课都不设置期末考试,而替代期末考试的正是占比40%或者50%的研究论文。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考核形式的,因为我不喜欢考试那种限制时间,主要靠记忆力的考核方式,对于我这种专业,这种考核并不能让你完全发挥你一个学期以来积攒的所有知识。相比之下,布置一篇研究论文能让你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而且可以和教授商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研究,这样既结合了课上的专业知识又能做到自由地发散性思考,大学教育不就本应如此吗?所幸,到了高年级,确实是论文占比最大,所以我还是很满意这种设计的。

Knox College

Knox College里面的走廊,我觉得是多大最美丽的地方,再加上旁边的院子

Knox College院子

还是Knox College院子
据我所知,国内大学貌似本科就有毕业论文答辩这种环节,但多大是没有的。虽说没有,但也并不意味着论文的标准就降低了。这几年下来我和专业里的其他同学都有了共识,作文想拿A/85%以上/4.0 GPA,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四年下来,这么多专业课,我拿A的作文绝对不超过2次(4年保守估计总共可能写了有40篇)。当然我们也不怀疑有大神次次4.0,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能拿到A-/3.7/80%以上就是我们的最高水平了。
但是A-也并不容易,想拿A-是什么概念呢?大概就需要达到能在多大每个专业部门或是学生组织发表的学术刊物上出版的水平,虽说不是真正的多大出版设出版的供全世界学者引用的专业水平刊物,但在这里刊登的文章也都是经过众多学术水平极高的学生编辑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授阅读批准后才有可能被选用刊登的,我有几篇A-的论文就在这种不是很专业的平台上发表过。对比之下就可想而知,能拿A的论文都是什么水平了。我有一个朋友大三时的一篇论文就拿了A,现在已经收录到耶鲁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论文刊物上了,大家自己体会一下吧……

多大校长办公室
而论文的长度也是逐年递增,大一时的1000词到3000词的范围最终也扩展到了大四时最低2000词最高不设上限(这种情况就往6000-7000词左右写吧)的范畴了。但有趣的事,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词的上限太高而发愁,我和我同学经常遇到的情况反倒是刚开始写觉得好困难,但是越写越多越写越停不下来,到了最有一般都是要绞尽脑汁在不损失想表达内容的情况下,想尽办法把文章缩短到规定范围内。这可能也是因为我们专业对于论文主题并不设多少限制的原因吧,我们并没有要求一定要用上课读的文章,而且像之前说的,题目也都是学生自己选的真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写起来自然就很开心。
而且我发现我这个专业有个好处,那就是能让学费教的物超所值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写文章都是要自己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找需要的各种书籍文献,而这些文献如果没有学校提前购买的许可的话,每一篇文章都是要另外付钱的,我就见过一篇短短的10几页的文章居然就要30加币,如果是学术书籍的话那可更是在国外出了名的贵了(多大公认的奢侈品店可是书店呢)。这样算下来40篇文章,平均每篇12个引用文献,总共就是480个,这些书籍文章的价格就算平均一篇30元的话,都要14400加币,大概也就是72000人民币,而这7万2可远超每年多大学费中图书馆费用的那一部分,所以我的专业还有点隐性收入也不错呢!

Convocation Hall,一般毕业典礼和1000人的大课在这里,但今年因为疫情毕业典礼被取消了,唉心痛啊
二.课外生活
1. 住在维多利亚书院
对多大稍微有点了解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多大本科有书院这种在加拿大独一无二的设定,我就是七个本科书院中,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的学生。学院的设置我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知乎上介绍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我就主要说一说我在这里的一些经历。

维多利亚书院主楼,Old Vic大城堡,我觉得是多大最有特色的建筑
我其实都不太记得当初为什么要选维多利亚了,貌似是听说那里奖学金给的慷慨,而且食堂不错(哈哈我就是这么肤浅的人),我甚至连维多利亚的照片都没怎么看,选宿舍楼也都是随便乱选的,但是即使这样,最终的结果我还是很满意的。奖学金确实很慷慨,只要是每年平均gpa是3.5以上就保证能拿到1000加币,而且还会组织一个像毕业典礼那样的颁奖仪式,维多利亚的校长以及其他教授和管理人员会在台上一个一个叫名字,得奖学金的人就像毕业典礼一样,挨个走上台从校长手里领取自己的奖学金证书。

颁奖典礼的观众视角,典礼叫Charter Day Convocation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一下维多利亚自带的傲娇属性了。我刚刚提到了,证书是从维多利亚的校长手里领的,你没有听错,维多利亚虽然隶属多大,但是是有自己的校长的,谁让我们比多大历史还悠久呢。而且多大校园里大多数地方的路牌都是统一的格式,底色为蓝,印有多大的校徽,字体也采取同样的样式,显眼处大大的写着多伦多大学的名字。

多大路牌标准格式,这里是New书院的,他们就严格遵守多大的样式
但维多利亚就是与众不同,一到维多利亚的地盘,立马就会看到眼前这个大大的印有 “University of Victoria” (维多利亚大学) 的招牌。不知道的还以为多大旁边什么时候新开了一个维多利亚大学呢,难不成是BC省的那个维多利亚大学在多伦多开分校了吗?仔细一看才能发现下面其实用小字印了一句 “i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附属于多伦多大学)。而且维多利亚地盘内的所有路牌都采取了与多大截然不同的格式,都是以红色为底色,字体也明显不同,而且不印多大校徽,只有维多利亚校徽,而在校徽旁也都是大大的写着维多利亚大学,只有底下才小小的写着 “附属于多伦多大学”。

维多利亚最显眼的招牌,看看多大名字的大小和“维多利亚大学”名字的大小对比

维多利亚的标准路牌,还能找到多大的名字在哪吗?
其实这些公共的东西都算是比较给多大面子了,而维多利亚内部的一些活动或者文件连多大的名字提都不提。比如我刚刚说的奖学金的颁奖典礼,整个活动的名字就叫 “Victoria University Charter Day Convocation”。下面这个照片就是当时颁奖典礼的,给我握手那个人就是维多利亚的校长,而后面的屏幕上只有大大的 “维多利亚大学”,没有半点多大的影子。这不明摆着在给多大说,这些学生都是我们维多利亚大学的人,跟你多大半点关系没有吗?

屏幕上完全没有提多大,维多利亚“校长”的演说里也都是在讲“维多利亚大学”的校史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行政以及经济上的自制,才允许维多利亚书院创办很多创新性项目。我大二到大四参加的国际生辅导项目就是维多利亚的发明,后来获得成功后被多大的文理学院以及其他书院纷纷效仿。
2. 维多利亚国际生辅导员
多大每个书院一直以来都会给大一新生组织迎新周 (orientation week),但维多利亚是第一个专门给国际生组织只属于他们的迎新周的书院。后来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大获成功,所以其他书院也纷纷开始效仿。
我是在大二的时候,也就是维多利亚的第一届国际生迎新周时,申请成为了一名国际生辅导员 (Victoria Colleg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entor),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我会有多喜欢这个职位,但不知不觉地就和这个项目以及带的学生一起成长了3年。现在想想,这段经理可能是我在多大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了,甚至比自己的文章被发表了还要有成就感。

2018年的国际生迎新周,我们准备的活动
为什么我的感触会这么深呢?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吧。首先,我能很直观地看到努力之后对其他人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虽然迎新周的活动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们的培训可是从见到学生的10天前就开始了。这段时间的培训真的很辛苦,尤其对于后来做到senior international mentor (高级留学生辅导员)的位置之后,这10天完全没有休息,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就要集合,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那段时间都不是996了,而是当之无愧的897。
除了要学习与人交流技巧、解决学生问题、了解大学资源这类讲座式课程以外,我们还要在讲座间隙以及午休时间设计迎新周三中,每个活动的细节,比如会场如何布置,需要什么装饰,我们如何去制作这些装饰,每个人在每个活动中的职责都是什么,有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出了问题如何去解决等等等等。所以虽然讲座类的东西可能每天下午4点5点就会结束,但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待到晚上仔细策划新生周的所有细节。

我们活动的其中一个会场,就在刚刚图片里的那个大城堡里哦
虽然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但也发自心底地开心。首先是同为辅导员的同学们,虽然大家文化背景不同,学的专业也不同,但都是为了同样想服务他人的目的聚集到了一起。所以虽然世界上因为文化信仰的分歧而导致的冲突不断,但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包容所有文化,所有信仰的迎新周时,这种积极的正能量也浸满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另一个活动里我们准备的甜点
这份努力的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比如,今年我带的一群学生里有一个人,她在三天的活动结束后给我手写了一张感谢的卡片,感谢我这几天给他们的所有笑脸,陪他们说的所有话,总之很高兴一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就能碰到我们这样矜矜业业为新生着想的人。其实一开始带他们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很困难,因为他们和我以往待的学生不一样,都特别内向,不怎么说话,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但每次聊几句他们就不说话了,所以我还担心他们会觉得我的组织能力不行,没有给他们营造一个欢迎他们的环境呢。但看到这张卡片,还有听到其他学生最后口头上对我的感谢时,真的感觉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维多利亚的一个宿舍楼,保留了古典的外观,内部都是很现代的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很感动,在我成为辅导员的第二年,我被晋升到了高级辅导员的职位,也就开始面试其他申请成为辅导员的学生。而让我意外的是,第一年本来只是一个很小的迎新周项目,影响力应该也不大,但居然申请成为辅导员的人非常多。而且让我意外的是,很多人都是第一年我们带过的学生,因为喜欢我们的活动,也想加入到帮助新生的队伍中来。
这种现象在第三年就更明显了,我们的辅导员团队从6个人迅速扩充到了11个人,带的学生也从30个左右暴增到了100个。而且这11个辅导员里面有8个都是曾经我们带过的学生!我也能看出来他们绝不是因为想在简历上凑数所以参加了我们的项目,因为在面试他们的时候,每当问到他们对于参加迎新周有什么感受时,他们都会眼睛一亮,充满激情地,带着大大的笑脸,讲着他们参加某一个活动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他们也都记得自己的辅导员是谁,都如何帮助过他们,比如带他们去银行电话公司办业务啊,或者在他们想家的时候陪着他们,关心地鼓励他们的事情。而讲到他们对于我们这个项目的建议时,他们也都能滔滔不绝地仔细描述他们的设想。

另一个活动的照片,那一盘饼干是维多利亚“校长”办公室的一位教务长做的,贡献给我们这次活动了,真的好好吃啊
能感觉出来,就是因为我们897的准备,以及在他们身上不计回报的付出,让他们在这个本该陌生冰冷的新环境感受到了几乎家一样的温暖,为他们在多大的生活铺平了道路。也正是如此,他们就像我们当初为他们付出一样,也帮助未来的学生,让他们在新环境中不要紧张害怕。
虽然我几年已经毕业,离开了辅导员的队伍,但看到今年辅导员的队伍里仍旧是我去年带的学生的那些熟悉面孔时,这种好像老父亲看着孩子终于长大了,不用靠自己也能活的有声有色的成就感让我真心地觉得在维多利亚的这几年圆满了。

维多利亚的Goldring学生活动中心
最后我由衷地推荐要去维多利亚书院的小伙伴考虑一下报名参加我们的国际生迎新周活动!
虽然和一群新生在一起可能会紧张,但以我三年的经验保证,我们的辅导员团队一定不会让你感到尴尬或者害怕,一定会以一种让你舒适的方式欢迎你来到这个温暖的维多利亚大家庭。
下面是我们迎新周的链接,里面有报名的窗口、活动内容、辅导员的照片和介绍,维多利亚书院欢迎大家哦!
https://vicorientation.com/what-is-international-student-orientation


vicorientation.com/what-is-international-student-orientation

国际生迎新周网页截图,这位Yuna就是我曾经带过的学生,后来加入我们的辅导员团队了
3. 我的宿舍楼Margaret Addison Hall
我住的宿舍叫Margaret Addison Hall,是一栋1954年的老楼了,不过可能是因为维多利亚有钱的原因,整栋楼保养的很好,完全看不出来是半个多世纪前造的。而且因为办理和宿舍有关的事务的前台就在这栋楼里,所以平时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比如忘带房卡把自己锁在门外的时候也完全不用担心,只要下楼去24小时柜台借临时房卡就好了。但住在其他宿舍楼的小伙伴就比较惨了,我真的见过有人大冬天下着雪的晚上赤裸着上半身就在下半身裹了一个浴巾来我这栋宿舍楼借房卡的。估计这种事情也比较常见,我们楼层的don(学生担任的楼层管理员)后来都说,以后要是有这种事情就去敲他的门就好了,他可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学生就裹个浴巾大晚上跑来跑去。

这个弯的就是我的宿舍楼
我还听有人说维多利亚因为加拿大本地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天天晚上开Party,到处都很闹心。我倒觉得本地人居多确实没有错,当时我那个楼层40人左右,也就只有我一个大陆来的,但是开不开party要具体看每个楼层的情况啦。我大一万圣节的时候就碰到过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当时我晚上回宿舍,碰巧一起上楼的人也比较多,我住在四楼,但是2楼和3楼也都有人下。当2楼电梯门开的时候,一个血淋淋的凶杀现场立刻映入眼帘,墙壁上挂满了案发现场的那种警察的封锁线,面前公共区域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各种逼真的装饰品,像带血的刀啊,散发着瘆人蓝光的UV灯,墙壁上都是十分逼真的飞溅的血的贴纸。

从我的房间看外面的雪景,抱歉纱窗是固定的,只能这样拍了
之后到了三楼,电梯门一打开,我的视线直接被悬挂在电梯门外的蜘蛛网遮住了,但是透过蜘蛛网可以看到,他们把公共区域以及走廊装饰成了吸血鬼古堡的样子,所有的灯都被套上了红色的罩子,诡异的暗红色光覆盖了整个公共区域。生锈的铁链,蜘蛛和蝙蝠的模型也都挂在了窗口,沙发上,电视机旁。

维多利亚的另一片宿舍楼
后来到了我的楼层,电梯门一打开我就意识到楼层和楼层之间的差距了,我这里还是一派祥和氛围,几个人在公共区域的桌子上安静的学习,另外由两三个躺在沙发上聊天,唯一和万圣节还有点沾边的装饰就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摆在桌子上的干瘪的南瓜。所以真的不好一概而论说维多利亚的人天天party,像我这样碰上一群对于节日布置没什么热情的室友恐怕想闹都闹不起来吧。
4. 吃在多大
前面说过我来维多利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听说他们的食堂好吃,这个传言我能正是绝对是正确的!
一般来说,大家可能食堂吃一两周就不想再吃了,但我在维多利亚食堂连着吃了几乎两年!而且每次都因为吃得太多把学费里提前教的那部分伙食费吃光了,需要去续好几次。
不过这种情况其实也因人而异啦,我是比较极端的,也有人说维多利亚特别难吃,但绝大多还是认可维多利亚的食堂的,虽然没有到像我那种连着吃两年还总要续费的程度。

维多利亚的饭,那个蛋糕真的好吃,他们的甜点向来很出色
而且维多利亚的食堂总是给人一些惊喜,比如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定制一些高级货,比如巧克力喷泉,特制的烤鸡腿鸡翅外带抽奖活动。最重要的是,每当圣诞节的时候,他们都会组织一次正餐,虽然主食我感觉就是平时的饭摆盘白的漂亮了一些,但重头戏是他们会请来一只小型的管乐队,在二楼一个俯瞰整个食堂的露台上现场演奏圣诞歌曲。所以吃着服务员端上来的正餐,看着充满了圣诞节装饰的食堂,听着现场演奏的圣诞歌曲,多大还有哪个书院的圣诞节能过的比我们有气氛呢?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把维多利亚的食堂叫“食堂”有一点低端了,咱们先来看看他的外观和内设:


正宗的19世纪欧式石头建筑,窗台与门口细致入微的雕刻,内部超长的木质桌子,巨大的欧式玻璃窗。怎么看都有点哈利波特的感觉吧?还正好是四排,而且最前方是教工用餐处。

哈利波特的食堂,是不是有几分神似
而且人家可是叫“Burwash Dining Hall”啊!“Dining Hall”啊!应该翻译成“用餐堂”才对吧哈哈。总之,如此高端的用餐环境加上不俗的餐点水平,我愿称维多利亚食堂为多大第二!
等等!铺垫了这么多不应该第一才是吗?说了这么多是在逗大家玩的吗?请原谅我是个吃货,我真心觉得New书院的食堂虽然没有这么多惊喜,各种条件也没有这么高端,但人家的平均水平绝对高于维多利亚,而且发挥也很稳定,就算没有赶上最好吃的饭,但从来没有让我觉得难吃的时候。

New书院
相比之下虽然维多利亚好吃的时候真的无与伦比,比如有一个鸡胸肉我到今天都忘不了,那鲜嫩多汁的肉片,爽滑的口感,略带烟熏味的味道,加上翠绿的小葱装饰,我无法想象一个鸡胸肉居然能做的那么好吃。但难吃的时候,真的让你生理上难以下咽,这可不是我挑食啊,比如他们有的时候做一个什么美国南部烤鸡,那个鸡你远远看上去还可以,虽说 貌似有点干吧,表面那些红红的酱料貌似也蛮好吃的。但不要被他的外貌欺骗了,咬了一口你就会惊叹,原来鸡腿居然能做的这么干,这才应该是鸡胸好吧!本应最鲜嫩的鸡腿怎么可能做得和嘴里进沙子一个口感呢,我都不是说它味道不好吃不想吃它的问题了,是他干的我真的咽不下去啊!
但是我毕竟是个不浪费食物的好孩子,一个小小的鸡腿就着五杯水也是能吃完的。
相比之下New的鸡腿那就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了。虽然看不出来放了很多调料,但鸡肉的质感无比软糯,轻轻咬一口香浓美味的汁液便迸发而出,甚至连骨头的关节处稍微用叉子一戳都能轻易地分开。而且New食堂时不时也有很多美味的创新食谱,像下面照片里的肉夹馍,还有鱼肉刺身饭,甚至奶茶,每一个都能让你大快朵颐。
所以各种原因加在一起,我在多大的后两年几乎天天就是在New的食堂吃啦。
总的来说,我觉得多大的食堂是很出色的,吃了四年也没有让我觉得腻,反而很多时候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原来食堂也能这么好吃!

New的肉夹馍

New 的饭

New的饭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说,但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啦。要是文章反响好的话我这里也还有很多照片呢,大家要是想看我可以再继续更新。另外要是有这么问题欢迎大家随时问我,祝愿大家在多大能痛并快乐地度过四年时光呀!
另外,感谢
@若蓝
提供的一些照片哦!有你的陪伴多大的生活更美好了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5
作者:Hzhe X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340786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先占坑晚上开始写,感谢多大同学的照顾。个人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三年级学生,预备役码农,国家公派赴多伦多大学交换一学期,在ECE(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工程)。
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一学期的体验实在太短,所以我会注重自己的个人体验而不是整体评价来对比一下清华大学和多伦多大学downtown校区。
————————————————待更新————————————————————
1. 官方评价


当然engineer排名UT是32,清华是2,而我向来不信这些排名,不过大概能体会到西方媒体的态度。
2. 课程体验
先来晒一下多大的课表(这是我的课表,多大本科生的课表要比我多一门课左右,我是四门课,因为我选课有大三课,大四课,研究生课所以时间实在排不开):

清华课表(因为自己本学期没有选课,所以 网络学堂上没有课,在网上转载一张08级的必修课课表,因通识课个人选择不同,个人选修管理学双学位,所以每个学期可能还有两到三门(会计学,经济学原理等...)的双学位课程未放入)

说说我的体会:
多大: 学东西扎实,教授会耐心地解决每个人的问题,大家好意思提问,教授也总是在说“There is no stupid question.” 上课生动有趣,特别的image understanding课程会把世界上著名的paper拿来让我们复现或者带着我们复现,或者看看科研界的最新的成果这些都是我在清华不曾看到的(不曾看到是指课堂上,不是自己加入的科研组里,也可能是因为这是大四课)。 但是总体来说多大ECE的课程设置有点偏简单,大多数人都能学会,也都能学懂,期中期末考试也都中规中矩,可能因为外国人普遍不会像国内同学那么刷书刷题,所以显得难度和挑战不足。
个人情况:期中考试虽然都不算特别理想,不过应该每门课都是班上前五吧(两门是确认的,一门是猜测的,还有一门是大作业课,每次project会把做得好的po在课程网站上或者以比赛的形式出现,目前出的三次里面有两次上榜
CSC420: Introduction to Image Understanding

清华:大三的课程我没上过,但是大一大二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量特别大!!!”比如数据与算法就把数值分析也学了,比如电子电路就把数电模电给了解了,比如“信号与系统”基本把我这学期在多大一学期的通信系统的一大半给cover了。(虽然是粗糙地cover)这样就造成:自学能力强但是不扎实的问题。(大神很扎实,我不扎实,我笨嘛!你咬我呀!)
个人情况:多数专业课程90+,不透露gpa了,排名上游。
总体感受:
在多大,我的第一感受是惬意,把动漫该看的都看了,每天可以去gym锻炼,也可以出去转转。总体来说在多大感觉是比清华竞争小的,而且就我观察同学努力程度应该也没有清华那么丧心病狂。多大还是有很多大神学霸,土豪二代,里面人很多很厉害而且丰富性大,不像某个除了学霸就没啥的学校...在多大有一种学的东西很细,学的很清晰的感觉,而我承认在清华有些课程我没学明白。(哼,学不明白哪些我才不会告诉你呢)
这里插播一下几个有过国内经历的同学的感受,z君复旦大学转学多伦多大学,J君浙江大学转学多伦多大学,L君山东大学转学多大。他们都是arts and science的大一同学。Z君的感受是“所有课都前几名,打算下学期转学美国”,J君也是天文学跪了,其他接近满分。
科研感受:
我是本科生,所以科研不是全职的,但是也都有做过。
多大:这个我必须得好好说说,来多大之前,通过师兄联系到了多大的教授,在machine learning group一个做computer vision,一个做computing linguistics. 多大这里确实有很多大神,比如实验室的印度phd,基本是问啥答啥眼睛不眨... professors 都很好,很把你一个小本科生当回事,会想办法给你提供资源,而且我作为交换学生,教授竟然自己掏腰包找amazon mechanical turk做label,我真的很感动,而且每个星期去他的办公室一次单独meeting问进展,提想法,给我很多帮助,不管科研能否有成果,这段经历让我觉得我是一个人在做一个“我自己的project”而不是给教授当小弟,让我更近距离地接触科研。而且本科生一般idea都很不靠谱,她就引导我啊,让我想自己喜欢的东西做,但是如果这个做不了她会告诉我。我不知道我是运气好碰到超好的教授,还是国外的教授都这样,不过就这点我就觉得多大世界排14不是没道理的。(顺便说多大科研实力似乎很强,但是我的切身感受只有这些)
清华:多多少少参加过一些项目,教授一般是以大组的形式,方向也是世界前沿的东西,教授人都很好,会说如果你们发paper费用实验室出,提供各种各样实习机会和各种资源。但是我的总体感受是,大组的形式导致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最强壮的孩子吃的最多”,这样当然是没错,但是让本来就对科研无从下手的低年级本科生无法加入工作,每周提供点paper读读,自己试着写仿真,也不知道对不对。(然后组会的时候膜拜一下韩神恩...)教授很nice,但是因为很繁忙没有很push。同时我自己的原因是在清华又学生会,艺术团,学业压力大,所以科研自然就做不动。
总体感受:
多大让我科研做的很有幸福感,让我觉得教授把我当个“科研工作者”看,虽然是本科生,但是他们很认真地对待我,我也很认真地干活。在清华,教授其实也是很看重本科生的,但是可能我一直做得有点慢,也不会单独问问你卡在哪里了,然后就默默让你解决,而解决不了,就永远卡在那里了。(口胡,明明自己太弱,你别骗人了。我承认。)
生活:
多大食堂是人吃的?那个芝士黑料大乱炖是啥?清华食堂简直...美味= =
但是多大附近spadina 中国城,日本料理,越南菜,西餐厅,龙虾都超级多超级棒,堪比五道口。
清华一顿饭15人民币左右,多大15刀左右。(我比较喜欢吃,所以可能花的可能比平均值高一点)
环境:
清华超级美!多大也超级美!楼上贴了那么多图><简直了! 不过北京不是人呆的地方...谁不想天天看到小松鼠,小鸟没有雾霾呢?
写得好累,顺带一提,多大大三的同学都能轻松地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实习,但是清华得话估计会很困难吧,偏学术导向和就业导向的区别。多大似乎认为engineer应该去工作中学习,而清华是不管你学啥,请滚去做科研。(偏激了点)
以上。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5
作者:李佳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290401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UT的野鸡分校的学生,可能在题主看来我并没有什么发言权。
如果我说所谓的学习体验,除了学校,更在于自己,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一个UTSC学生的自我安慰。
大学大学,真心给我一种大的感觉。不必说downtown校区,即便是我在的士嘉堡校区也是一个需要我花不只四年去体验的地方。然而踏入校园的一刹那,学校并不会把自己的一切传统和气质加之于你,体会多少,吸收多少,要看自己保持何种态度。大学很大,大到充满机遇,也大到容易迷失;同学很多,多到你能时刻发现人外有人,也多到能轻而易举的随波逐流。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在这个大的学校里看清自己的位置,在这个有个各种人生规划的学生群体中看懂自己的内心。
有名的大学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的成功和他幸福的学习体验,无名的大学也不代表一个人会在校园里无所事事,关键是自己的态度。
一年前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有主校区的前辈斩钉截铁地和我说想转主校的工程系是不可能的,主校的学生都几乎进不了,何况分校?一年之后我靠自己的成绩收到了先前有人提到的工程系Engineering Science专业的转校Offer,而我却决定留在士嘉堡校区继续读一个人很少不好找工作但又相对喜欢的专业。可能一段时间之后我会觉得这是我大学里最撒比的决定,但至少现在的我相信有比名声什么的更重要的东西:热情。
我和伙伴常抱怨自己作死才出国,但对我而言,这个死既然做了,干脆不做的再大一点。我们千里迢迢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来到国外,难道还要再受自己内心态度的禁锢?唯有自己积极的对待在多大的时光,才能不把原本偌大的多大缩小为自己固有的观念和圈子。
如果你愿意相信一个来自在士嘉堡校区的人的话,我会说:多大远比一个人所能体验到的大得多,她不会成为任何人头顶的上限阻碍任何人发展自我,只是但愿谁都不要自己限制了自己。
最后,恭喜你加入多大。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5
作者:棕榈大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5786067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离开多伦多大学快三年了,看到这个话题一下子想起自己在多大的时候很多美好的时光,有趣的人和事儿。忍不住来分享一下自己在多大的一些体验,希望能给准备要来和想来多大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参考。
从11年进入IFP(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program)到16年从Rotman商学院毕业,5年的多大学习生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虽然外界传闻多大就是个“nerd school”,商学院和工程系出了名的课业压力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抽空各种找乐子,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想说的太多......


多大其实有3个校区,St.George, Mississauga and Scarborough. Downtown 的St.George是主校区,也是我的主要活动范围。

噔噔噔!先送上一张downtown校园约1/3全景图!!
从St.George的“尾巴”拍摄的!当时自己决定去多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多大的St.George校区在多伦多的downtown。虽然待了很多年开始嫌弃多伦多是“多村”,但是和什么美国玉米地,大农场啥的比真的好太多了。
校园南面过几个block就是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再往南走就是金融区。校园北面邻近的就是downtown的名品街,逛着街上学的日子美滋滋呀!校园的西面有china town,little Italy,Korean town等,放学约饭各种方便选择多多!

1 多大的课程和专业:
多大总体来说是个综合性强且注重学术研究的学府,现阶段就本科的degree就有约400个。
除了著名的商学院和工程系,本科阶段还有文理学院、计算机、金融等都在全世界排名很高。前段时间加拿大首个AI专业落户多大了呢!想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话,可进入官网查询(https://www.utoronto.ca/academics/programs-directory)
我读的是Rotman 的public accounting,就重点来说说Rotman!
想要进入Rotman的话freshman必须在商科要求的基础课程获得好的成绩,包括商科基础课,经济学基础课和数学基础课等。想要成为商学院的sophomore year的正式学生,需要通过第一年的淘汰率。建议即使非常想读商科的同学也可以在大一多尝试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心理学、数学、文学、语言学、计算机等),可能会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哦!
第一年的心理学、文学和语言学的课程都很有趣,即使没有选上偶尔去旁听一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要通过淘汰率拿到基础课程的高分其实没有很难,对于在国内读高中的同学来说,经济学和数学应该不成问题。RSM100(商科的基础课)我当时一开始也有点suffer,可能第一年不太适应吧。
一点小建议:其实除了听lec之外,TA 或者prof的office hour好好把握会很有帮助哦!多和自己欣赏的Prof或TA接触,不仅可能帮你更好的梳理知识,解决你的困惑,之后还有可能成为你重要的resource来源呢。多大downtown校区的华人学生还是很多的,大神们开设的培训课外辅导也是参差不穷。
大三大四比较难的一些课程,如果有需要的话参加一下这种课程可能会帮助很大。其实正式进入Rotman之后课程的选择就很少了,能高分通过必修课程已经很厉害了!不过summer school的时候还是可以有非常多机会的,summer去到其他大学选修课程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Rotman的必修课里有很多可以summer的时候在其他学校选修transfer回来,学习+游玩两不误!大二的暑假我就参加了韩国高丽大学的summer school,选修了一门商科课程和两门特色课程。不仅修到了学分也好好玩了一趟,强烈推荐!


2 说完专业和课程,来说说我在多大待得最多的地方-图书馆!

多大downtown校区总共有50多个图书馆呢,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图书馆自习对于我来说很重要!50多个图书馆各有特色,分布在各个college,有机会建议都可以去亲身经历一下。
坐落在校园偏西边的Robarts Library(如下图)是每个多大学生必去的图书馆。刚入学的时候办理学生卡,电脑打印设置之类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轻松解决。
Robarts可以算得上自习座位多的图书馆之一了,而且座位环境的选择还非常的丰富。地下有适合group work的study room,自带显示屏等电子设备,做group presentation的时候必去地方之一。
2楼reference book周围的我自己比较长待的地方,宽大的木质桌椅靠着大玻璃窗,冬天的时候透进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因为旁边就是书架,相比那种自习大排档要安静很多。再上去两层有那种大排档自习室,里面也有单人位的选择。
9楼以上自习的位置比较少,因为图书馆平面是三角形的,三个角落的位置是看风景的绝佳角度。楼上也有很多study room的选择,空间大隔音效果好,记得提早预订,考试期间都是天天爆满状态。
除了Robarts,另一个聚集最多人的应该就属Gerstein Science Information Centre了。坐落在校园中心的King circle右侧,是个非常现代的图书馆。Gerstein每一层都有很多可以自习学习的位置,有现代的4人桌子,也有木质的一人隔间。靠东边窗户的位置是我的最佳选择,完全没有遮挡物,学累的时候可以看看Queen’s park的美景。Business (Milt Harris Library) 是commerce的同学会选择的图书馆。
除了有自习的地方还有很多commerce相关的书籍可以查阅。St. Michael’s College 的John M. Kelly Library是我很喜欢的图书馆,图书馆虽小,但是很有看书氛围。这里有很多经典的文学藏书,想看书的时候我就会去Kelly。
3 我最爱的活动:健身锻炼
课余时间想要锻炼身体,在多大的选择非常丰富。3大健身中心除了有基本的健身运动场馆,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运动课程。

先来说说最全的Athletic Center吧!AC在校园的西边,就在New college的后面。住在New college的时候AC绝对是运动的首选地。AC里面的健身房器械齐全,而且还有专门的women hours。地下有两个标准游泳池,可以选自由开放时间去游,也可以报名游泳课程进行系统训练。
大四的时候我报名参加过混合班,因为AC也对外开放,一起上课还认识了到了很多在职的朋友,现在还保持着联系。除了健身房和游泳馆,AC还可以预约壁球馆。壁球真的是很消耗体力又有趣味的游戏,强烈推荐尝试!AC的运动课程是我的最爱,Zumba课是我每周都会坚持参加,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交到很多好朋友。AC的课程选择可以说是最丰富的,不同等级的免费课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尝试,场地很大也不用担心没有位置。
Hart House是最有特色的运动场馆,这里的游泳馆(如下图)人相对AC的少很多,开放时间也比较长。Hart House的相比AC会有一些特殊的项目的运动课程(eg. 动感单车),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体验一下。Hart House最有特色的当属中心的跑道了,跑道的中心是镂空的,周边是各种健身器材。在Hart House跑步真的会是个很难忘的体验。
Goldring Centre Fitness Studio是我大四那年才建好的gym,非常大气。室内的专业篮球场很炫酷,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我去GC上过一堂瑜伽课,但是教室太小了,有点局促。
冬天想滑冰的话去varsity旁边的冰球馆滑滑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4 接下来说一说多大的住宿吧。
对于想要住在学校的同学,多大的选择还是很多的。
多大的8个college都有住宿的条件,我自己长期都住在new college,对于new college比较熟悉。想了解其他college住宿情况可以去https://www.future.utoronto.ca/housing看residence video。
New college在校园的西侧,离校园内部的Robarts library和AC都很近,离校园外部的China town和Korean town也很近。门口就有通往地铁的公交车站,出行很方便。New college的住宿有3个location的选择:Wilson,Wetmore和45 Willcocks。
Wilson和Wetmore的结构和房间内部格局基本一致,都有单人间和双人间。如果有好伙伴一起可以在申请住宿的时候填写好名字。Wilson和Wetmore房间主要是木质结构的,双人间相比单人间会大很多。公共卫生间是男女区分开来的,每一层有一个公共活动区域,可以在里面做饭,看电视,玩游戏。
New college的食堂就在Wilson和Wetmore的楼下,冬天完全不用出门就可以到达食堂,很方便。45 Willcocks是比较新的楼,房间也有单人和双人的选择。45 Willcocks大部分楼层的公共卫生间是不区分男女,选住宿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哦!在New college住宿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每个节日house(通常是一层)都会组织自己的活动,重要的节日,college会组织house之间玩PK的游戏。
万圣节我们要装饰自己的house,一起做南瓜灯,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比赛哪个house在college找到最多的特定巧克力,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有盛大的Christmas Dinner and Dance Party,感恩节的时候college食堂会专门为大家提供特制的烤鸡。除了节日,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主题活动,趣味运动会、吃辣挑战、服装创意大赛等。。。满满的回忆。
除了住校,在campus的租房子也是住宿的选择之一。因为在downtown,周边房子的选择还是很多的。虽然住在周边整体开销会比住宿要便宜,但我还是建议刚进多大的同学可以先在学校里面住一两年,可以更多的感受除了上课以外的校园活动!
5 说完了住怎么能忘了最重要的吃!
其实选择住在new college最重要的是new college的食堂is the best in campus!每个college都有自己的食堂,但new college的食堂绝对是最好的!每一餐的菜品选择都很丰富,现做的熟食就有3个,沙拉、甜点、手工卷饼、汤等应有尽有,而且几乎2周的菜单不会重复。现在想想都好馋。
第一年因为每一次都全拿。。吃胖了好多。超级怀念!除了college的食堂,campus里面觅食的地方还有很多。SS的food court算是选择多的location了,中午想吃点热乎的炒菜,SS的food court绝对是首选!全天停留在St.Geroge上的food truck也会是很多同学的选择。快餐车的种类很多,热狗、广式炒菜、西式快餐、墨西哥卷饼等。。
6 最后想分享一些在多伦多不能错过的一些好玩的事情!
Special event 1:Summer & Winter delicious:对于吃货们来说,这是每年最最期盼的活动之一!平时一些高档昂贵的餐厅在每年夏季(4-5月)冬季(1-2月)的时候会推出特别菜单。特别菜单一般是店里的招牌菜组合,在这个活动期间会低价欢迎大家来品尝。
参与这个活动的餐厅很多,每年还会有新的餐厅加入。活动开始的时候,各个餐厅都会提前挂出特别菜单并开放预订,想要迟到自己喜欢的餐厅一定要下手快!每年我都是和朋友们提前计划化觅食行程,然后分别下手预定。吃吃吃的一周超级幸福!
Special event 2:Zombie Walk:每年万圣节,多伦多都会举办僵尸大游行活动,超级精彩!绝对不能错过!之前拍摄的图片怕是会吓到大家。。想看的同学还是去亲临现场吧!
Special event 3:Doors open event:市政府每年会在一些长周末的时候举办门户开放活动长。在这个周末中,平时不对外开放、或者需要收费的建筑物可以让大家免费参观。博物馆、展览馆,lego乐园,电影特效工作室,游戏公司等都可以去免费参观!
作者:棕榈大道专业导师D,毕业于多伦多大学。
有留学上的疑问需要咨询----欢迎添加我们的微信咨询小助手 palmdrivezhihu ,我们会尽力帮每一位同学咨询留学问题,也会提供申请帮助哦~!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6
作者:Carri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851174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大家都在说多大学习累,我来展示一下多大人性化的一面。每年考试季,学校为了给大家减压,会在楼里放上小动物供大家放松身心。一般都是小猫小狗,有时也会有小兔子
和…小袋鼠。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1 17:46
作者:wellagains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657647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题主你好,我是多大大二的学生,双修统计和地理,文采不好,就发几张图吧:)

先跟大家道个招呼~这个是多大的招牌university college,旅游团必争之地,这些旅游团什么时候完全消失了,多伦多最冷的时候也就到了。有段子说多伦多的风秒速五公里,是的,冻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多大最大的教室(剧院?),文艺的顶点,我最理想主义的课:太阳和它的小公举们 就是在这里上的



医学院外的一棵树。多伦多的树常会出现一半全红一半全绿,或者一半金黄一半掉光的奇观,而这些奇观又会占据朋友圈或者ins一段时间

这个好像是life science学生的痛,据说是野兽派风格的建筑

university college内部,平时用来幽会,final期间用作考场,偶尔角落的钢琴还会有学生来弹奏,采光很好的地方

university college内部,这是下午5点多上完自习照的,画美不看

university college 内部的螺旋楼梯,我用矩形解构了这张照片。UC是个很适合拍照的地方,常看到新婚夫妇过来拍婚纱照,万圣节还会打上蓝紫色的光

soldier tower,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trinity college的小教堂,哥特式的建筑,走进来的时候如果正好循环到lana deal Rey 或者florence and the machine 的歌那简直要升天

soldier tower内部



exam centre,多大学生具体猝死的地方。



front campus在夏至的那天



art gallery ontario艺术馆,多大学生可以凭学生证得到优惠







好像是多大某医科楼,等红绿灯的时候总会停下来看几秒IMAX
嗯...大概就是这样啦,照片都是我拍的,想看更多多大的同学请移步ins:wellagainst
蟹蟹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