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议员:英国大学如“待宰羔羊” 恐遭中方利用 因长期批评中国而遭北京制裁的英国前保守党领袖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说:“我们的大学就像待宰羔羊。他们试图相信独立的科学调查,但在中国,事情就不是这么运作的。他们(英国大学)在做的事有极大风险。” 根据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与帝国理工学院的合作内容,双方在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成立了“未来数位海洋创新中心”(Future Digital Ocean Innovation Centre),由人工智能专家郭毅可担任主任。 郭毅可2014年创立并担任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2022年末已离开该校,出任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根据合作内容,该“中心”声称成立目标是发展海事预测,电脑视觉、智慧型制造等“民用”应用技术,但双方正式合作前的往来邮件显示,中方也在考虑研发军事用途的技术。 这些邮件是由非营利机构“英中透视”(UK-China Transparency)透过资讯自由请求而取得。其中一封2018年11月发出的中文信,寄信人是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研究主任,收件人是帝国理工的一名教授及一名职员。 信中表示,“未来数位海洋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测试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研发的软件是否能整合到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的“JariPilot”技术中,“形成更强大的产品”,应用于“智慧机构、智慧军事基地和智慧海洋”等领域。 “英中透视”主任达宁(Sam Dunning)表示,这项调查显示中方试图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专业与资源”用于中国军用无人舰艇的研发计划。 达宁直言,与中国的学术合作“在各大学发生”,令人不禁要问英国各大学的科学院系是否理解“中国在习近奔驰下已变得日益威权且军事化”,“与这个国家打交道时,必须进行适当的尽职调查”。 “英中透视”调查发现,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2019年9月还举办“未来数位海洋创新中心”的成立典礼;在帝国理工学院2021年年报中,也将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的资金列为知名企业赞助。 不过这项合作案2021年已终止。帝国理工研究所称并未进行任何研究, 2021年10月与政府官员讨论后,已将收到的50万英镑资金退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