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1064895657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實我很早就關注了這個問題,但是我對墨爾本的感情是如此複雜,一直無從下筆,直到今天我的另一個回答澳洲留學回國參加就業有普通985的實力嗎?忽然得到了很多贊,我決定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寫下這個回答。
按我媽的話說,我從小被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照顧得太好了。在家裡,習慣了被嬌慣,想做什麼基本不會被阻攔,比方說我沒有零用錢的概念,需要花錢和爸媽說就行;學校里,成績較好又不惹事的學生總是很被老師照顧,我記得自己偷偷吃塊巧克力什麼的,老師們也會睜隻眼閉隻眼。這樣想下去,如果我念了高三的話,如果繼續保持我高二那時候的學習態度,或許也就讀了復交同濟(坐標上海,進這幾所容易一點),但是,我偏偏不想待在家附近,一心想出國。
想來想去可能是從小新東方的班念得太多了,整天聽老師說的都是出國讀書的故事,自己的所有學科里英語也是最好的,所以從頭到尾我腦子裡都是出國。我那個時候很嚮往去美國讀本科,我在曾子墨
的書里知道了朴茨茅斯,在希拉里和宋家三姐妹
的故事裡知道了衛斯理學院,我當時借了很多怎麼DIY申請美國本科的書,在腦子裡構思怎麼寫PS,研究大U和文理學院哪個好,怎麼選學校給ED……
有一天我和媽媽說,「這個暑假再不報名SAT的班的話,申請美國大學就要來不及了。」
媽媽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好像她第一天知道我是真心想出國讀書一樣,拒絕了我。
後來交涉的結果是她同意我出國,但是不同意去美國,認為那裡有槍擊,社會治安太不安全,加上家裡有親戚在澳洲,所以想讓我去讀墨爾本大學。這時候我爸來橫插了一腳,說,「你要是出國的話就不要讀高三了,整天做那些卷子有什麼意思,你要是非得讀高三你就在國內上大學。」就這樣,我既不能讀完高中,也不能去美本,我成了高二讀完去澳洲念預科然後進大學的人。
回頭看的時候,我發現這樣一直聽我任我的人,偏偏在人生如此重大的抉擇上拒絕了我;而在她看來,她聽任我到了極致,明明不願意我出國,卻終究妥協了。總而言之,我們最終誰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有意思的地方概莫如是。
澳洲的學校其實很好申請,比申請美國容易多了,但是我了無興緻,任由家長給中介付錢,一點都不想管。高二的時候我一時興起考過雅思(單純想看看自己英語實力,沒想到後來用來申請澳洲),所以我出國什麼也不用準備。那年生日附近我的offer就到了,心裡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如果被拒絕,我或許會驚訝一下。預科嘛,雅思5.5就能去,我看看自己7.5的成績單,感覺實虧。
==============================================
那一年的七夕剛過,我就坐上飛機飛赴南半球。剛到墨爾本的我,在家裡做美國AP的書,親戚去賭場玩兒的時候把我放在foodcourt,我就在Crown裡面的小桌子上寫龍門微積分,這畫風……
(我現在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後來就懶了,因為我覺得預科的課實在太簡單了,作業在開課前半小時再做也能做完,數學課上戴耳機看電影最後還是考滿分,因為教的實在是簡單啊,一節90分鐘的課用來教你怎麼因式分解
,日子久了讓人沒什麼好好學習的慾望。
其實除了數理化之外,別的課還是挺有挑戰性的。我最喜歡的一門課是HOI(History of Ideas,講古希臘羅馬開始的西方思想史)。我畢業以後有一次在校園的馬路上碰到當時HOI的老師,他以前是在墨爾本大學教書的,能在大學裡教書就很牛你懂吧,我就問他說你為什麼要選擇要去預科當老師呢?他說,因為他覺得這非常rewarding,帶國際學生學習是很有意義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沒想到大家對HOI的老師記得那麼深,這邊插一句,有沒有人還記得Rod,也是教HOI但是好像不教Main Intakes。記得Rod曾經假裝生氣地說:你們adver'tisement怎麼這樣念的,不要和美國人學(附帶鄙夷眼神),讀ad'vertisement。還有他上課的教室因為heritage之類的原因教室里連空調都不能裝,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喜歡他的課,想念經典的Veto(有人記得他的surname
嗎可不可以remind我一下?)
其實預科砸了很多資源和錢,比如人手發一個iPad,送你50刀充值卡(當然,源頭都是我們國際學生的學費),教學樓也很土豪,豐富的Mac機房,鋼琴房(後來還買了很多古箏),每個教室都安裝Apple TV,Wifi不限流量不限速隨便你蹭網下載電影。國外的實驗室條件確實很好,當時的物理課和化學課,都能親自動手做很多國內做不到的實驗。你問我預科在硬件上哪裡虧待我了,我真的說不出。
只是周圍的同學經常讓我覺得我從市重點落到二本去了,和家裡打視頻的時候我真的快要落淚,回過頭來想,那時候如此年輕,頭上時時刻刻冒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清高,難以和現實世界和解。
其實我以往學習的動力是來源於我想比年級里其他的人優秀,而不是我自己有什麼理想,儘管這種區別在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實際上,我並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我好像不喜歡和學渣們一起玩,但也不知道怎麼找到自己應該做的事。其實,我可能更適合在一個大家都很強的環境里,讓這種氛圍帶着我去競爭去努力,我意識到我不是那種只要給我好的老師和資源我就能自己去做事的人,我是如此依賴大環境。差不多預科讀了半年,我整個人已經半廢了,天天想逃課,只是礙於老師們認識我而無法逃課。
預科最後有考試,不過很簡單,比如三個小時的數學卷子我可能四十分鐘就做完了,所以我一直覺得預科是開出來撈錢的。不過就這還有20%的淘汰率,這生源細思恐極。
我原本報的專業是biomedicine
,並不是多喜歡醫學,只是這個專業錄取分數線最高。但是最後選志願的時候,一想到要讀三年本科+四年MD+一年placement+十年進修才能成為specalist
專科醫生,我就放棄了,我一點都不想讀那麼久的書。
所以我就去了錄取分數線第二高的商科。不像Melbourne Model下面的理工科非要讀3+2,商科只要三年本科畢業就可以滿足認證申請PR開始工作了,一想到這麼快就能畢業回本,我就好開心。
母親從未有任何希望我早點畢業打工補貼家用的想法,甚至希望我能讀研讀博。可是我累了,那一年過得太累了,我在課堂上尋不到人生的意義。睜眼和閉眼之間,我聽見周圍人喋喋不休的耳語,他們說,介紹你去工廠里疊衣服好嗎,去賣保健品試試看嗎,你以後能拿到PR嗎,誰誰當年實在留不下來回國了……
那段時間,我雙休日在華人餐廳打工,下班以後火車轉電車去賭場的快餐店,工作到夜裡十點。賭場里沒有鍾,卻有不滅的金色燈光。化在塵世煙火里的時候,我才感覺人生有些許意義。那個時候的工資是按年齡給的最低標準,一個小時只有14刀,但這是我第一份簽合同的工作。回到學校的時候,和剛剛結束7-11通宵夜班的朋友打個招呼,覺得自己也並未拚命到哪兒去。
或許學業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線了……
不過我也沒有太不思進取。進大學之前的那個假期,我選擇去讀GMAT並參加了模考,看了看740的成績,我覺得算是為商科這條道路做好了準備。
=============================================
我對大學生活的印象很淺很淺,淺到我只能說出幾個片段,
我記得第一周開學,我去上了一門accounting
的lecture,然後就再也沒有去上過課,我甚至記不得自己不去學校那去幹什麼了,我只感到我終於可以逃課了,就算有attendance,老師也不知道我是誰,不記得我的臉,好像預科那麼久不能逃的課,我終於可以在大學盡情逃了。
這不是我,這不應該是我,而我確實就是這樣了。平時有assignment
做一做也能交,tutorial偶爾也去上一上,至於老師們的名字是喊不出的,如果期末的試卷上印一道題,請選出下面哪一張圖是你的任課老師,那我有75%的機率會選錯。
儘管期末考試不可能出這樣的題,在SWOTVAC那周我還是慌了,因為我覺得我啥也不會竟然就要去考試了,那這不是要掛科嗎??只能臨時抱佛腳看看slides和tutorial sheets,至少拿個H2A的均分還是沒問題的。
我一點也不想學習,不僅拒絕讀研,甚至為了可以早點不讀書,在summer里讀了兩門課,又在學期里overload了兩門,兩年半把本科讀完了……
===============================================
回頭看的時候,我發現墨爾本大學有很多閃亮亮的地方……當時不在狀態的我卻忽視了,我好像讀了一個比國內專科還短的學位,飛快地上完了學,就結束了。
我大學的時候選修過阿拉伯語(是不是hin有意思),因為墨爾本大學除了讀一個degree還可以同時疊加一個diploma,我當時就想疊加一個語言類的(哎,早知道CS後來這麼賺錢,我就疊加一個編程類的),那麼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都可以自己學,國內新東方也一堆一堆的課,何必佔用大學的學分,花好幾千刀去讀?於是,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阿拉伯語。
試想一下如果你想在國內這麼干,首先阿拉伯語除了北外上外
等院校,沒幾個學校能開,就算開也輪不到你作為興趣去上。墨大就什麼資源都有,而且都對你開放。
阿拉伯語的老師真的好好(哭),真正的professor來給你十幾個人的小班上課,你理解一下就是那種可以開幾千人的大課的professor幾乎一對一教你了。難也是真的難,怎麼有阿拉伯語這麼難學的東西,每次念喉音的時候我都覺得我要吐了,寫字是從右往左寫的,而且沒有元音,比如listen只會寫lstn然後看你的積累和語感自己去猜是什麼單詞。當時抱住了一個汶萊的妹子的大腿,在不努力的情況下也能應付每周的作業(寫句子,翻譯,課上presentation等,講道理別的課也就偶爾來個assignment,阿拉伯語的commitment太大了……),課上很多都是家裡本來就說阿拉伯語或者波斯語的二代移民,我壓力好大,感覺跟不上穆斯林的姐妹們。
後來發現老師的答疑session很有用,本來沒想到的,因為商科的課的答疑都是你有問題再去問,其實沒什麼太大幫助,而阿拉伯語的老師把答疑時間弄得和開小灶一樣,就像是額外多上了幾節課,此等福利,豈能錯過。
不知道怎麼形容才好,阿拉伯語的課程設置讓我覺得老師和資源都很對得起墨大的世界排名,如果當時能堅持學習下來肯定是不可多得的收穫……
半途而廢是因為學習到第二年的時候,老師不講英語了,全程阿拉伯語上課了,我是真的跪了,因為我大一學的不紮實,很多時候都是靠大腿幫忙和考試時候的小聰明,現在變成每周寫日記交上去,臣妾做不到啊。再加上如果真的疊加diploma
,很可能要變成四年才畢業,而我一心想要提前畢業早點擺脫學生生涯,所以把那門課退掉了。後來我聽說professor還問過我去哪裡了,可能因為我是唯一一個中國學生所以記得我吧,哎,現在想想真的很惋惜。
但是,也講點開心的事,有一段時間我的白人小gay室友把他的房間短租出去了一段時間,是一位妹子來住,聊天的時候忽然發現她家裡會阿拉伯語(外表看不出,她不包頭巾),然後我說我也會,她就直接用阿拉伯語和我打招呼,我當時竟然反應過來怎麼回答了。她超開心的,後來走的時候還送了我一個裝滿巧克力的瓶子和賀卡。
================================================
其實墨爾本大學的社團也很優秀……我在這邊給大家舉MUDS的例子吧……
作為對辯論很感興趣的人,我一進大學就加入了Melbourne University Debating Society,從此對英語的自信就變得直線下降(微笑)。
我覺得在西方國家,辯論社是一個精英出沒的地方,大家的專業以politics和economics為主,基本以後會讀JD,畢業以後做律師或者從政。
又是唯一一個中國人(哎,所以你看澳洲大學收中國人多又怎樣呢,這種社團里還是幾乎沒影兒啊),我厚着臉皮和大家去參加了Australs(世界第二大辯論賽,第一大基本認為是WUDC,當然EUDC也喜歡說自己是第二大),大家穿西裝談笑風生的樣子真的很很很好看,那一年的最佳辯手給了我們社團的男生,在wiki上翻看歷年的冠軍,發現悉尼大學也很強。是在那個時候,我有一點點體會到所謂的elite是什麼。國內喜歡把澳洲大學放在鄙視鏈的底端,然而幾乎沒有人去接觸核心的圈子,我也只能遠遠地觀望而已,但是我確實看見了,這些私立高中出來的精英,誰看了不誇一句澳洲大學真配得上它的世界排名。
後來我沒有再去MUDS玩兒,可能我覺得融入白人精英群體有一點難,對於當年社交上還很生疏的我來說尤其如此。其實回想起來那是一個很優秀的團體,但是我太怯生生了,我真的不會社交,不敢和大家去每周社團結束以後的beer drink
,不敢晚上去參加聚會,想起來也是錯過了很多。現在應該會好很多,至少現在沒有那麼膽小了哈哈。
五六年過去,發現大家現在幾乎都去了律所,商科背景的妹子去了麥肯錫
,前兩天查了一下澳洲律所的排名,才發現我經常看到的那個名字原來是top1,真的很為大家開心。
============================================
不過對於國際生而言,找工作難還是難的。
我本科只讀了兩年半,秋招又要提前一年申請,也就是我剛剛進大學讀了三個學期,只過了一個寒假一個暑假的時候,就要開始投秋招了。由於春夏秋冬是反過來的,所以國內的暑假實習我沒辦法做,畢竟我的寒假只有一個月。而唯一的暑假,被我用來讀summer修學分提前畢業了,所以,情況就是,在我理應秋招投簡歷的時候,我一份能用的實習都還沒做……
這境遇簡直感人……
我在僅剩的第二個暑假回國塞了兩份實習,然後就是我的最後一學期了。
有時候想想,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趕着畢業……
===============================================
我不願意繼續讀研是有充分理由的。其實我很清楚自己,不好好上課,不好好做作業,如果讀研,也只不過再耗掉兩年青春年華。至少我還能為自己做決定。
實際上,我人生後來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自己自由意志的體現。既能勇敢選擇,也能不悔承擔,再也沒有十六歲出國之時的模糊和猶豫。或許我應該感謝那年的博弈,雖然沒能去美國,但是極有效地讓我學會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連父母也不得插手。
其實人只要沒有把時光白白浪費,就算沒有用在學習上,也會體現在別的地方。如你所見,我其實是一個打工小狂人。有任何打工的機會,我都樂於去試試看,從最基礎的餐館開始,慢慢進階圈子,一點點升級。我記得在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一個月能有兩千多刀的收入,那個時候我感慨,打零工都能如此,或許這兒真是打工者的天堂吧。
就連畢業以後開始全職工作,我也沒有放下平時傍晚和周末雙休的兼職;賺錢令我太快樂,經濟獨立的感覺真好,工資存起來盡量只花兼職外快的感覺真好。我喜歡咖啡香里的brunch,NGV里的展覽,蹦迪時的tequila shot,Lui bar窗外的夜景,深夜的炸雞啤酒,清晨的可頌
,下午的甜點,隱秘小巷裡的日式拉麵
……我感恩能遇見和藹可親的Crossfit教練,也能體驗性感撩人的pole dancing,能夠在合適的周末去悉尼歌劇院看正在上演的opretta,去珀斯
觀賞藍色印度洋與粉色湖泊的交界……我哪裡數得清墨爾本的這些美好回憶,每每打字的時候想念要從心裡溢出來,我還沒有寫喧鬧的夜市,靜謐的郊區,以及那麼多如同電影的鏡頭……
在夏天的晚上,開車去海邊,看對岸燈火,星星點點,我想人生還能如何幸福呢?
=====================================================
對墨大的好感,在畢業之後意外地直線上升。或許是想起了我阿拉伯語的教授,或許是想起了辯論時大家爭相用上揚音調說出的「Mr/Mrs speaker, ...」,也或許是畢業後漸漸結識了那麼多優秀的alumni,忽然發現天空很大,世界也很大。
大學之大,好像把什麼樣的人都歸在了一起,灑落下來透過畢業的濾網,珍珠的歸珍珠,沙礫的歸沙礫。
我畢業以後去了一家五百強金融機構的後台工作,前台的大叔在和我打招呼的時候,喜歡說「Hello Melb Uni graduate
」以示同類人的自豪。
在那麼多林林總總的的networking event里,我總是記得,在CFA的晚宴上,我看見藍白兩色的一桌,那就是墨大的顏色。
如果我早一點知道,身邊的人會去牛津和斯坦福讀研;如果我早一點知道,不僅僅北美CS的起薪有十萬,那些去了我想去的金融機構某些崗位的校友,也有10w+的起薪;如果我能早一點確信,墨爾本大學的上限真的有那麼高;是不是我就不用那麼消沉和難過,不用間歇性地瘋狂努力和持續性地消極厭學;或許我不必等那麼久,不必等工作以後,才確信當年去的地方是值得的。
有時候會覺得如果能不讀預科直接讀大學多好呢,漫長的預科生涯磨平了我的意志,當我第一次坐在墨爾本大學的考場里,發現三個小時的考試時間真正要用滿的時候,手很酸,心很慌,知道自己肯定要考砸了,卻很開心,這才是我想要的標準。(可惜我沒有因此好好反省,在之後的日子裡仍然對學習得過且過,我想這是我的問題吧。)
墨大冷酷在於它從來不會救你,任你自生自滅,只管按時收錢;墨大吸引人在於它無窮無盡,在最高的頂尖它總佔有一席之地,它告訴你你有可能,能夠到的話就去夠吧。
============================================
想了想準備加一個後記,因為有一點擔心這個回答會被理解成「任何結果都取決於自己」的cliche,No,這種雞湯我喝不下,也不願炖。這方面的態度,大家可以看我很久以前的回答(看了眼時間,那時候我都還沒進大學hh):
如果不是為了移民,為什麼要去澳洲留學呢?33 贊同 · 33 評論回答其實我一直清楚,單純的比較是無意義的,對於學校,每一個出彩的學生都是校友,但對於自身,並不是每一個例子都會相關。維基百科
和宣傳手冊沒有一絲假話,墨爾本大學確實畢業了許多優秀的人,我的所見所聞向我證明了這是事實,我也知道放眼國際,墨爾本大學
是一所世界名校,實至名歸。但是,那些許許多多去了最好的崗位的人,大多數都是pr和citizen
,作為國際學生,我很清楚要那些找工作的心酸。我記得大學的時候看到Telstra的招聘啟事接受國際生,在投遞網申的時候卻發現這僅限於engineering崗位;我還記得計算機系的朋友去納斯達克做了實習,我第二年也遞交了申請之後,對方特意郵件告訴我他們也很抱歉但不是pr不可以;那個時候是有一些覺得,專業弄人,如果我當初學編程也肯定能學出來,可惜選了保護主義更濃重的商科呢hhh...
找工作是艱難的,我幾乎沒有過過簡歷關,唯二的兩家面試,都給了我最終offer,但是我連第三家的面試都沒有拿到過。我或許真的很能體會在異國他鄉找工作的艱難,常常覺得自己是不是也會畢業就失業(which我覺得很恥辱,though我知道這很正常),我不想在畢業以後花一年的時間考英語,讀職業年,湊分,拿身份,拿完身份再開始找工作,我就是覺得憑什麼別人可以直接投簡歷,而我們就這裡也不能投那裡也不能投,感到氣憤,但是在別人的地盤,只能follow別人的rule吧。
我在另一個回答里推薦過畢業以後直接回國,因為就我個人和身邊同學的經驗,回國很大程度上會找到檔次更高的工作。我畢業那年收到過很多面試,四大、電商、諮詢等等,但是都因為人在國外+對方不肯接受視頻面試而沒有進行下去。唯一遇到願意接受的是一家外資投行,她給我國外的手機號打電話,約好在線上進行群面,整個招聘階段讓我對這家公司的印象特別好,之後我也一直不遺餘力地向朋友安利(雖然它本身的名氣可能並不需要我來安利)。最後雖然拿到offer,但因為想在國外工作,加上崗位畢竟是中後台,最後要簽合同的時候我還是選擇了拒絕。(其實認真地覺得,這樣做可能不太好,放了對方鴿子。)
無論如何,這是個人的選擇。我很年輕,我希望能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作為人生的體驗。失去應屆生身份怎麼辦?以後可以再讀研再找,我才二十歲,有什麼需要着急,至少此時此刻,我不知道讀研的意義,讀研為了什麼,何必要去隨大流讀書。有時候,我很感激自己是本科出的國,可以在畢業以後停一停,思考人生。我想如果我是一個25歲的研究生的話,或許真的只能有一次選擇的機會,浪費不起在國外晃蕩兩年再選擇人生方向。
沒有身份,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困局,而墨大並沒有幫助國際生改善這些困境,儘管收着我們比local貴三倍的學費。
這是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也是澳洲政府的事情,推在一所學校身上有失公允。我只不過碰巧是那個運氣好,畢業沒失業的國際生,在工作中繼續認識了許多優秀的校友,所以願意為墨大
說幾句好話;但是我並沒有忘記,不是每個人運氣都那麼好,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裡,我也可能畢業即失業,無論我是什麼樣,墨大都不會管我。
畢竟,在最高的頂尖,墨大總佔有一席之地。
只是,在拷問自己有沒有本事夠到的時候,我們也有權利去拷問學校,你能不能推我去夠到?(別忘了,學生是甲方,付那麼貴的學費,就是為了讓人自生自滅嗎?)
我見過墨爾本大學優秀的一面,也見過留學生辛苦的一面,既反思過個人的努力,也認為宏觀環境不能隱身免責。真正的讀書體驗是很複雜的,不是一句鄙視鏈底端可以概括,也不是一份國際大學排名就可以總結。我希望我的經歷能讓大家看得更全面,故寫下這個回答,也是對過去人生的一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