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滑稽人馬城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5083739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答案中有很多例子了,我就不隨意增加了,即使排名似澳門大學,也敢降級國內過去的教授,這裡個人觀點,說說大體而言為什麼。
一開始我也懷疑這種做法是一種無理由的歧視,對他人多年奮鬥的一種貶低。但如果有在海外高校學術崗工作過的人,大概能贊同我說的以下:
國外升等有陰謀詭計也有不公平,但大致上還是能做到根據你的貢獻給予評定。與國內相比,穩定性和客觀性至少高不止一個層級。不會出現諸如簽訂一些包含語焉不詳條款的合同招人,然後肆意詮釋條款提高要求的情況,具體參見武大中大最近幾年關於副研究員的爭議;
同第1條相聯繫的,對於國內所評定的教授職稱,除了北大清華的情況稍微好一點,境外高校普遍認為存在水分,有水分那麼就意味著對方接收你時不會簡單同意而是會加倍審查;
同1和2相關的主要問題是,近期國內所謂把文章發到中國的土地上的類似說法以及刻意排擠SCI和SSCI的做法,都在客觀上造成了大部分能寫外文文章的人(這部分人本身又是學術群體中的小部分)都有往回縮的趨勢,更別提那些本來就只在中文期刊發表文章的人。對錯不提,在大的機率上,你要進入一個英文發表的學術群體,你的投名狀卻是中文的,除了一些特殊頂尖人才,對方基本無法審查你的水平,只能根據僅有的英文發表降級。
同樣的,你獲取的國內基金或者項目,也存在一些嚴重的打招呼問題。當然,歐美也不是多乾淨,但就比爛程度上而言,國內往往更無所顧忌,做的比較明顯。這也導致了你拿到的相關基金和資助的公信力大大縮水;
國內的人才帽子等的授予,特別是官方的帽子,也存在許多不可言說的潛規則。基本上不是說你個人意願所能決定的。那麼類似的,你拿出去別人也不會覺得這個跟你個人的能力有多大的相關性,因為對方無法核實和審查。
海外經歷也是很重要的,學術招聘不僅是給你一個職位,也是給自己單位的社群增添一個成員,很多歐美高校對此特別審慎,如果你有在類似高校學習的經歷,那麼對方也就更好判定你是否是一個可能的合格成員,而不用再為你設置一個考核期(以便在覺得不合適時開掉你)。而如果你只在國內的高校待過,問題就是兩方對相同職位的要求完全不同。就文科而言,你可能很會寫一些官樣文章,也能發到一些頂級中文期刊,但這些文章翻譯成英文,可能一文不值。你花費很多精力參加的一些活動,在別人眼裡甚至可能會給你的履歷帶來反效果。
以上是總體而言,對個體來說總有不同的境遇,高手如顏寧等自然會覺得不受任何區別,如雲中鶴般中外遊走,但對於大部分高不成低不就的學者,自本就不大出名的國內高校往外走,不管你是985和211(這兩個概念在招聘時並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優勢),很難避免不被降級。近來有高校提出告別QS,這麼說吧,國外英語區高校基本上還是很看排名的(不一定是QS,有可能是本地排名也行),因為他們要一個benchmark。比如說,港三在招聘時,如果你的學校排名尚可,但不比港三高,你比如說是QS50-100的Assistant Professor,有機率別人只給你個起始工資的tenure-track Associate Professor。當然也有機率給你tenure,看你的資歷。但如果你是NUS等排名比港三高的臨近高校,大機率你會得到一個更好的package。同理,當某本校職工拿著外面的offer來譙promo,學校管理層第一關心的,是你的offer性質以及學校排名,比我們差的,好走不送;比我們好的,好酒好菜伺候,counter offer走起。而這些,很難適用到國內99%的高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