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滑稽人马城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5083739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答案中有很多例子了,我就不随意增加了,即使排名似澳门大学,也敢降级国内过去的教授,这里个人观点,说说大体而言为什么。
一开始我也怀疑这种做法是一种无理由的歧视,对他人多年奋斗的一种贬低。但如果有在海外高校学术岗工作过的人,大概能赞同我说的以下:
国外升等有阴谋诡计也有不公平,但大致上还是能做到根据你的贡献给予评定。与国内相比,稳定性和客观性至少高不止一个层级。不会出现诸如签订一些包含语焉不详条款的合同招人,然后肆意诠释条款提高要求的情况,具体参见武大中大最近几年关于副研究员的争议;
同第1条相联系的,对于国内所评定的教授职称,除了北大清华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境外高校普遍认为存在水分,有水分那么就意味着对方接收你时不会简单同意而是会加倍审查;
同1和2相关的主要问题是,近期国内所谓把文章发到中国的土地上的类似说法以及刻意排挤SCI和SSCI的做法,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部分能写外文文章的人(这部分人本身又是学术群体中的小部分)都有往回缩的趋势,更别提那些本来就只在中文期刊发表文章的人。对错不提,在大的概率上,你要进入一个英文发表的学术群体,你的投名状却是中文的,除了一些特殊顶尖人才,对方基本无法审查你的水平,只能根据仅有的英文发表降级。
同样的,你获取的国内基金或者项目,也存在一些严重的打招呼问题。当然,欧美也不是多干净,但就比烂程度上而言,国内往往更无所顾忌,做的比较明显。这也导致了你拿到的相关基金和资助的公信力大大缩水;
国内的人才帽子等的授予,特别是官方的帽子,也存在许多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基本上不是说你个人意愿所能决定的。那么类似的,你拿出去别人也不会觉得这个跟你个人的能力有多大的相关性,因为对方无法核实和审查。
海外经历也是很重要的,学术招聘不仅是给你一个职位,也是给自己单位的社群增添一个成员,很多欧美高校对此特别审慎,如果你有在类似高校学习的经历,那么对方也就更好判定你是否是一个可能的合格成员,而不用再为你设置一个考核期(以便在觉得不合适时开掉你)。而如果你只在国内的高校待过,问题就是两方对相同职位的要求完全不同。就文科而言,你可能很会写一些官样文章,也能发到一些顶级中文期刊,但这些文章翻译成英文,可能一文不值。你花费很多精力参加的一些活动,在别人眼里甚至可能会给你的履历带来反效果。
以上是总体而言,对个体来说总有不同的境遇,高手如颜宁等自然会觉得不受任何区别,如云中鹤般中外游走,但对于大部分高不成低不就的学者,自本就不大出名的国内高校往外走,不管你是985和211(这两个概念在招聘时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优势),很难避免不被降级。近来有高校提出告别QS,这么说吧,国外英语区高校基本上还是很看排名的(不一定是QS,有可能是本地排名也行),因为他们要一个benchmark。比如说,港三在招聘时,如果你的学校排名尚可,但不比港三高,你比如说是QS50-100的Assistant Professor,有概率别人只给你个起始工资的tenure-track Associate Professor。当然也有概率给你tenure,看你的资历。但如果你是NUS等排名比港三高的临近高校,大概率你会得到一个更好的package。同理,当某本校职工拿着外面的offer来谯promo,学校管理层第一关心的,是你的offer性质以及学校排名,比我们差的,好走不送;比我们好的,好酒好菜伺候,counter offer走起。而这些,很难适用到国内99%的高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