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4篇帖子。
(转载知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爱喝咖啡?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2
突然发现,身边喝咖啡喝美式的朋友越来越多,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之前我们的传统是喝茶,喝咖啡也算是另一种文化输入吗?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3
也说​:



如果:
每天早晨9点到单位吃早饭,11点去食堂吃午饭,中午午睡到2点上班,下午5点打卡下班。
我也喜欢端着一杯茶,慢慢喝,品味人生悠闲。
实际上:
每天凌晨2点睡,8点半早会,9点干到晚上21点,22点回家吃晚饭写日报,23点接领导微信,24点干完公司的事开始自己的放松,1点上床,2点睡着。
等到了明天早晨7点起床,没有早晨一杯、下午一杯的咖啡,你根本干不下去工作。
谁TM爱喝咖啡,只不过生活所迫。
这个答案也适用于外卖的问题。


在星巴克点了一杯美式,结果给了个冰美式,提出疑问,店员说:“冰美式不是美式?”如何优雅的怼回去?3601 赞同 · 123 评论回答在星巴克点热拿铁时告诉店员不加糖,店员说拿铁是不加糖的先生。我该说什么?271 赞同 · 18 评论回答既然很多工作 35 岁就会被裁员,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3
纯粹是自己生活中的小发现:
1、体力工作者、司机师傅、装修师傅、外卖快递员都不喝咖啡,他们主要是喝红牛、东鹏特饮、卡拉宝等功能性饮料。
2、星巴克、瑞幸、机器磨咖啡、挂耳咖啡都是白领爱喝,主要是脑力工作者的最爱。
3、体制内、国企、老师,这些群体更爱喝茶叶。
为啥年轻人爱喝咖啡,晚上熬夜、白天干活,脑子精力跟不上呗!茶叶劲小,喝着不好喝,味道不刺激。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731483/answer/30816763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3
作者:YAN J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731483/answer/25903132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只能算文化交流,和文化入侵完全不是一回事。首先,国人其实更爱喝茶。看看满大街的奶茶……总不能说它不是茶?!
也别说奶茶是外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往茶里加各种各样东西的时候,欧美人还没喝上茶呢~~我国少数民族当然也是中国人!
其次,是中国首先向其他国家输出了“国饮”而不是反过来。这不用多说了,茶出口和丝织品出口是我国传统外贸出口产业。中英贸易战有花名不说,米粒坚独立战争也靠在波士顿撒茶做信号呢……多好的产品输出宣传啊。
更别提我国茶文化在现在,依然持续不断地影响他国的饮茶习惯。比如中米贸易战导致的珍珠奶茶断货……以至于当地从业者被抗议到要发新闻澄清他们不是在囤积居奇
,而是中国产珍珠真的没了……
第三,咖啡全球贸易量在21-22年度式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中南美洲的主产区产量下降导致的。咖啡主要的销售地是欧萌和北美,中国的消费量很低,最近国内种植量还降低了。
我国21-22年度预计咖啡进口总量约为24万吨,已经超过咖啡消费总量的一半。主要进口国为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其余部分主要由我国云南地区种植生产(我国咖啡也出口)。同时,全球消费总量约为1050万吨,中国消费量估计不足5%……
………这“入侵”结果真棒!第四,世界上咖啡主产区基本都在欠发达地区。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他们何德何能,向“伟大而脆弱”的中华文化入侵啥?!入侵玉米花生土豆红薯辣椒西红柿蔗糖和香蕉吗?!
那不好了,我家餐桌被“入侵”了一大半,明天我还吃不吃饭了?!别嘛事儿揪着就想上纲上线。更何况我国的云南咖啡正在试图走向世界,力争成为“名种咖啡”呢~~
要知道,在云贵高原
这种不太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高赋值的咖啡种植业,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有多重要,对中国的农民和现代化农业有多重要!再说了,都是成年人了,爱喝啥喝啥,想喝啥喝啥。下次再拿吃喝说事,有本事先把啤酒行业端了!那也是“文化入侵”呢!我们祖宗可没发明啤酒!妥妥的文化入侵!快去把哈尔滨啤酒厂
砸了!
我看有些人是xx上瘾了,到最后混淆视听不说,还想把我们自己的产业给砸了。又_又_!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4
肥猫汤姆​:


因为咖啡因是繁重脑力劳动过程中的刚性需求,就像辣椒和酒精是重体力劳动者的最爱一样。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4
某知乎用户:


因为喝茶太慢 太贵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4
离开海的蛤蟆​:






根据各种市场报告显示,根本不存在越来越多的国人爱喝咖啡这个论点。
正确的描述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到了咖啡,并选择继续饮用咖啡。
在饮食、饮品这方面,不存在文化入侵。爱吃就是爱吃,爱喝就是爱喝,不是靠文化洗脑就可以改变的事情。
比如披萨。作为北美、拉美、意大利诸多国家最为热销成品半成品食物之一,在我国占有市场一直非常小众。
饮食口味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舶来品进入市场,必然有人喜欢,有人无法接受。
喜欢的人,你无法用被文化入侵来定义。
如果一定要用文化入侵来定义,那不如说是快餐文化的入侵。而不是某种饮食的入侵。
快餐的大行其道,只是符合了快节奏生活、高强度工作压力下人们的节奏而已。
那些喝咖啡的人,大多数是办公室白领、程序员。他们的选择是快餐咖啡
,快速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而真正称的上爱咖啡,用一套繁琐的萃取方式来品味咖啡的人,少之又少。
至于附庸风雅的人,永远存在,他们只是拙劣的模仿上流社会的消费模式、生活习惯。这不分东西方文化,他们只是追捧模仿而已。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5
作者:mil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731483/answer/31180404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茶叶被中国人世世代代传下来,经历了太多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有非常完整的一套茶文化了。
自古形成的茶文化里,有太多的规矩、礼数、阶级的成分在里面,导致喝茶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茶叶分好坏等级品种产地,产地甚至精细到具体的哪棵树;茶具的分门别类、使用方法等各种讲究就更多了;泡茶煮茶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现在甚至融合了许多玄学在里面;
喝茶的鄙视链在中国就一直存在,而且就是那种很直接的、无处不在的、甚至莫须有的鄙视链条,而且这种鄙视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群体共识:茶叶种类,茶具,喝法都可以鄙视你。
比如”你这茶不行,下次我拿点XXX送来的5千块钱一斤的茶给你喝喝“,”你这紫砂壶的料不行啊,工也不行,机制的壶就是垃圾,下次你买的时候我帮你看看“,”你喝袋泡茶?那你这不算喝茶“
反观土耳其,作为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他们喝茶也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喝茶鄙视链。他们怎么喝茶的,就是路边随处可见的点心店、甜品店、餐厅、咖啡店、茶饮店。一两块钱一杯茶站那儿就喝。超市里各种各样袋泡茶,各种风味的袋泡茶,买回家想喝就喝。没有人说你:”啊?你怎么喝袋泡茶啊!“当喝茶没有那么多文化礼数约束的时候,自然就容易被更多人接受了。
在中国喝茶是有一定门槛的,初学者很容易遭受到鄙视而失去对于喝茶这件事的热情和兴趣。
再看看咖啡,说实话,咖啡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真的不长。除了解放前就开始喝咖啡的那群时髦精,在20世纪末开始喝咖啡的大多都是从速溶咖啡开始的,速溶奶咖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启蒙咖啡。这其实是打了一个很好的地基。咖啡在中国的起步就很低,然后再是一步步进入现磨意式、各种各样的咖啡豆,手冲、虹吸、摩卡壶不同的冲煮器具和方式。外加世界级咖啡连锁品牌们在中国大量开店竞争的助力,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更容易将真正接受咖啡的人划分出来了。咖啡其实也存在鄙视链,但是由于这种鄙视链不像茶叶那么根深蒂固,所以,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直接的、达成共识的鄙视存在。
所以,不是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咖啡。而是喝茶在中国有太多条条框框和门槛,对初学者和入门者不太友好。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5
因为大部分中国茶没有实现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本土也很少有人研究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泡出花样来。咖啡有拿铁、美式、卡布奇诺、摩卡、特浓。。。还可以加奶拉花手打手冲萃取碳化,甚至咖啡还能吸收茶(港式鸳鸯)。茶有什么???我是想不出来。目前能做出点成绩的几乎就是英国红茶、日本抹茶,最多加上后来港台搞得奶茶,没有本土茶。年轻人抛弃传统茶叶转向咖啡,在这种条件下是必然的。
另外美国文化输出强势,至少在这件事上是可以归因的。英国人主要喝茶,欧陆喝咖啡略多于喝茶但是没有绝对优势(俄罗斯人和英国人一样),只有美国人特别喜欢喝咖啡。受美国影响,日韩喝咖啡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可以搜一下关键词 韩国冰美式


作者:干间建见罐惯卷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731483/answer/29619531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19 23:35
doer:


因为有速溶咖啡。
不像茶叶还得等泡开。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