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如何着手教育这个话题,笔者相信每个人、家庭、学校甚至乎国家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其中仍有一些共同的准则或底线。笔者小时候就在中国的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对于那时的教育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切身的体会。笔者记得,当时的中国老师们往往以严格甚至是体罚作为教育手段,这在笔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让学生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遗憾的是,仍会发生不当体罚甚至于虐待的事件。如同日前网络上曝光的新闻—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一所幼儿园的虐童事件,事件中受虐的男童是留守儿童,从网上的影片中可见涉事教师骑在男童身上扇耳光,试图脱男童裤子,甚至把掉在地上的食物塞进男童嘴里,男童下跪不断磕头,过程中涉案人员却笑声不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件并非个案,它反映出的是一种中国教育文化的遗留问题。 在20年前,体罚在中国的学校中并不罕见,老师们可能会因为学生的不服从或成绩不佳而使用体罚。如笔者所述,小则用直尺打手,大则拳打脚踢,许多时候,学生需要的关注甚至必须透过家长的“利益”来换取。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以恐惧为基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 转眼来到20年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在表面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都对学生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体罚和其他侵犯学生人身权益的行为被明确禁止。然而,这起河南商丘虐童事件,却似乎点燃了公众对于教育制度改革是否真正落实的疑虑;幼儿园多名教师虐待一名留守儿童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的红线,更撕裂了社会的道德底线。网络曝光后,社会反应强烈,网友们质疑《未成年保护法》的有效性,并呼吁对涉事人员追究刑事责任,提供受害儿童心理赔偿,进而反映出公众对于教育环境的担忧与期待。 这一切引发了笔者对于中国教育文化的深刻思考。笔者认为,仅仅透过法律规范来改善教育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从笔者个人的经历到社会的集体记忆,中国教育文化中那些严厉或喝骂的阴影似乎仍未完全散去。教育的用意应当是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成为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不仅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声。 笔者认为,教育改革不应仅止于表面的规章制定,更应深化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培训的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只有当这些多维度的改革措施彼此合作、形成力量,才能真正保障每个孩子在一个安全、健康、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