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如何着手教育這個話題,筆者相信每個人、家庭、學校甚至乎國家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其中仍有一些共同的準則或底線。筆者小時候就在中國的寄宿學校接受教育,對於那時的教育環境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着切身的體會。筆者記得,當時的中國老師們往往以嚴格甚至是體罰作為教育手段,這在筆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樣的教育模式,無疑讓學生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隨着時代的進步和教育觀念的更新,中國的教育制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但遺憾的是,仍會發生不當體罰甚至於虐待的事件。如同日前網絡上曝光的新聞—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一所幼兒園的虐童事件,事件中受虐的男童是留守兒童,從網上的影片中可見涉事教師騎在男童身上搧耳光,試圖脫男童褲子,甚至把掉在地上的食物塞進男童嘴裏,男童下跪不斷磕頭,過程中涉案人員卻笑聲不斷…。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事件並非個案,它反映出的是一種中國教育文化的遺留問題。 在20年前,體罰在中國的學校中並不罕見,老師們可能會因為學生的不服從或成績不佳而使用體罰。如筆者所述,小則用直尺打手,大則拳打腳踢,許多時候,學生需要的關注甚至必須透過家長的「利益」來換取。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以恐懼為基礎,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 轉眼來到20年後,中國的教育制度在表面上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變。《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教育法》都對學生的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體罰和其他侵犯學生人身權益的行為被明確禁止。然而,這起河南商丘虐童事件,卻似乎點燃了公眾對於教育制度改革是否真正落實的疑慮;幼兒園多名教師虐待一名留守兒童的行為,不僅觸犯了法律的紅線,更撕裂了社會的道德底線。網絡曝光後,社會反應強烈,網友們質疑《未成年保護法》的有效性,並呼籲對涉事人員追究刑事責任,提供受害兒童心理賠償,進而反映出公眾對於教育環境的擔憂與期待。 這一切引發了筆者對於中國教育文化的深刻思考。筆者認為,僅僅透過法律規範來改善教育環境是遠遠不夠的,從筆者個人的經歷到社會的集體記憶,中國教育文化中那些嚴厲或喝罵的陰影似乎仍未完全散去。教育的用意應當是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培養他們成為有能力、有責任感的公民;這不僅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時代的呼聲。 筆者認為,教育改革不應僅止於表面的規章制定,更應深化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師培訓的加強、家庭教育的重視以及社會監督機制的建立。只有當這些多維度的改革措施彼此合作、形成力量,才能真正保障每個孩子在一個安全、健康、充滿愛與尊重的環境中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