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1篇帖子。
(转载知乎)博士后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1樓 146.75.168.* 2024-3-16 17:04
欢迎各博后畅所欲言,为来者规避风险。请开头表明博士后类型。谢谢!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29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29
作者:不务正业大橙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5474758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目前,国外一年一签的博士后性价比很高,搞上1~2年回来,算正式的海外工作经历,享受海归待遇,成果稍微好一点在很多高校可以落地副教授,不要太爽。关键是总体上不难申请。还不需要进站出站的繁琐流程。
国内做博士后就因高校而异了。
大概分下面几种类型:
一种是“博士后=tenure track助理教授”模式,比如四川大学,想拿长聘教职,普通的必须博后起步,3+3考核,跟其他人PK,6年内牟足劲发文章申基金,评上副高就稳当了。牛逼的给个“特聘副”的头衔,也是3+3考核,跟博后一块PK。中科院的特别研究助理
也是类似的模式。一些学校的【师资博后】甚至是考核合格即可转编制讲师。这种工资一般待遇不会特别高,多数人以留下为目的。
一种是高薪合同工
模式,典型的是一些南方发达地区高校比如广州大学
、南科大,给三四十万年薪,签两三年,大多数人出站之后就撤退找下家了,少数能留下的,一般也是转成非升即走讲师。此模式的弊端是在转为长聘之前的【博后+预聘】阶段时间略长,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毕竟我们国家向来讲究稳定压倒一切。这种总体上是以快速赚一波小钱钱为目的的,博后期间也不耽误积攒成果。
再一种是混经历型合同工模式,到名校打一圈滚,两三年后出站了再去其他学校降维打击,特点是工资不高,又基本留不下,比如清华北大,清华博后税前12万年薪,而且往往一般博士还很难进去。这种就是以跟大佬混几年为目的,图个人脉和平台,以及名校背景,攒攒文章申申项目。
还有一种不知道怎么形容
的模式,钱又不多,又留不下,学校比较牛掰吧但也不是top,口碑都烂了,但人还乌泱乌泱地往里去,咱也不知道为啥明知是坑还要跳,要不简称“双鸭山韭菜模式
”?
以我个人浅薄的阅历,要么应届生毕业了手里文章不够PK不过别人,要么成果比较出众,冲着申博新计划、博后面上这些单列的国家级项目,要么是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年轻有冲劲又牛掰且有个名校情节的,可以去搞一轮博后。
其他情况,能拿教职的、特别是编制教职的,还是优先占坑,博士扩招太可怕了,坑越来越少。
现在的高考和考研人数丝毫没有到达拐点的迹象,内卷只能愈演愈烈。抱着教职不好找,做博后过度一波心态的兄弟,一定要考虑市场供求关系
的问题。
假设今年top10%的优秀应届博士生有一万个,三年后你做完博后可能达到一万五,加之博后出站的人也更多,抢教职大战到后面激烈到什么程度没人能预料。
可能贩卖焦虑
了。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29
异常艰辛之路,读博后如果单身还好,不需要考虑家人小孩安置问题,如果已婚,则还需要考虑配偶是否支持,配偶工作问题。既然选择了博后,就说明博士毕业的成果不足以支持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两年博后出来,可以衡量自己会达到什么水平,是否到时候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以及那时候潜在的水涨船高风险。
如果博后能够给予自己显著的提升,并且不在乎,继续漂泊,那么可以继续读。如果问题是风险比收益更大,那还是尽快工作。


作者:Elizabeth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9191633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0
作者:OddYellow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9428319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材料物理方向博后在职一年。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想法和感受吧。
为什么选择做博后?
一是我是打算走学术路线的,但是国内高校教职不好找,土博毕业除非发表非常好(手握CNS或数篇PRL这种),而且老板大腿够粗(至少杰青院士级别),否则基本只能从讲师开始干。国内青椒的生存环境耳濡目染,感觉自己扛不住那种高压。
二是国内稍微好一点的高校基本都要求海外留学经历,所以土博的选择只有出国做几年博后。当然这条限制近年来似乎也在放宽,而且国内博后的待遇提升很大,也有出站后直接留校的(具体有多难我不清楚)。
三是我之前读博期间认识的一个美国老板正好拿到了与我方向相关的新项目,所以给了我这个机会,甚是感激。不然现在美国博后也很难找,同期毕业现在同在美国做博后的一个朋友说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投了上百份简历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勉强过得去的博后职位。
做博后期间的感受?


不得不承认,老美的科研环境和氛围相较国内确实要好很多。每天到办公室基本只需要考虑课题的事情,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课、会议、考评之类的东西,所以也会感觉轻松一些。
博后老板属于已经功成名就的那种,所以对我们也不push。但是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老板是真热爱科研,每天跟我们喝咖啡唠嗑,讨论到学术问题都会两眼放光,思维非常活跃,也很open,不会强制要求我去做我不感兴趣的课题。
生活上空气好,吃的喝的穿的好是真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来养生的而不是来做科研。。很容易适应这边的生活方式,除了本地餐馆是真的难吃,想好吃还是得自己做。但是人在异乡,很难融入这边的人文环境,时间久了会有孤独感。我所在的城市华人不多,而且大多都是已经“美化”了的华人。所幸我个人对社交需求不高,平时有几个国内来访学、短期交流的朋友可以一起玩耍,空闲时就打打游戏刷刷剧看看书,时间过得很快。博后结束之后的打算?
自然是回国找教职。目前已经投了简历,希望自己回国之后能够有一个好的起点,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当然自己也会量力而行,什么样的水平就拿什么样的资源,不去奢求太多,徒增压力。尽力把科研工作做到让自己满意就行。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0
作者:宁博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0426905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生物学(植物学)博士后。
我是一个资深博士后。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
2009年中科院博士毕业,去了复旦大学做第一期博士后。做了3年。2012年,来到了美国。
2012.8-2013.6,宾州州立大学,博士后。
2013.7-2015.10,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Peter Buck Fellow,也是一个博士后职位。
2015.10-2018.4,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ORISE fellow,也是一个博士后职位。
2018.5至今,美国药典(U.S. Pharmacopeia),相当于一个博士后职位,不过待遇和员工一样。
大家可以看出来,我的专业真的是特别冷,植物进化生物学,在美国找工作特别难,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也总是2年就要换一个工作岗位,最终我的工作性质从纯理论研究慢慢转向了和保健品有关的研究。
不过现在看来,我十分感谢这些不稳定的工作,因为工作的不稳定,我一直都有一种危机感,让我不停地思考生活的出路。最终,才让我,在美国生活7年,在第三年拿到绿卡,工资不停的上涨,中间还创办了投必得学术,现在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
所以,在这里,我要奉劝博士后们。不要觉得博士后不好,年轻时候的不稳定是进步的动力,如果早早的找个稳定的工作,人慢慢就有惰性,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压力和动力。博士后虽然工资不高,但也可以养家糊口,只不过总需要变动。
我系统总结过我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感兴趣可以阅读,也可以私信我。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1
回復6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作者:宁博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0426905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
这位答主也分享了自己在美国做博士后的经历:https://zhuanlan.zhihu.com/p/89382345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1
看你博士哪里毕业的。
每年美国毕业4000个中国留学博士生,有3500个读博士的时候就被同龄人拉开了差距,知道在美国不可能拿到教职了,直接选择回国或者进工业界。有5个博士就读于藤校巨牛老板,博士的时候就著作等身(n篇NSC),演讲能力极强,毕业直接在美国top20拿tenure track。剩下那495个人,毕业的时候,往上够不到教职,往下去工业界或者直接回国又觉得可惜,就继续做博后,一直到拿到教职为止。
每年中国毕业8万博士生,有7.5万知道拿不到教职,直接选择了找工作。剩下5千人里面有4千人想找教职,但是国内入职又要求有海外经历,于是就出国象征性的做一下博后,然后回国做教授。还有1千人想拿博后做跳板移民,尤其是博后带着老婆出去生小孩的非常多。
至于欧洲,日本,新加坡毕业的博士,路就比较分散了,怎么的都有。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9429972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1

KYJ:


博后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一个过渡职位。用好的话可以提升cv。例如去牛组蹭老板刷脸发高档次文章。就和高考考不进清华,硕博进清华感受一下一个意思。
最后打个广告,招收材料/化学/化工博后,工资20-45万。有兴趣站内联系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2
作者:LabGirl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9880762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做博后不知道,这竟然是一个如此尴尬的位置 
组内求生存,组外谋发展,毕竟大家都是一两年的合同工,牛马 。
做实验,带团队,夹缝中寻找机会,
一方面不能跟博士师弟师妹抢一作,另一方面大老板又不愿意给共通讯。


前几天一个小朋友私信抱怨“发文章作者顺序”,
这是一个经久不衰随炒随热 的科研圈话题。


情况是这样的:
大老板游离放养不带学生,
博后师兄亲带从idea到上手实验,
可是最后自己还是想要一作的署名,怎么办?


没做博后以前的我,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很理所当然?但是现在我“叛变”了…… 
从contribution上讲,
· 博后付出了时间、精力、idea,
· 大老板提供了平台和资源,
· 博士生付出了劳动,
客观上如果此时博后 vs. 博士生,那么博后拿个一作其实是不应该有争议的(你觉得呢?
而现实生活中,
确实有很多好心博后把一作留给博士生,自己也如愿拿到了第二通讯,这当然是win-win的局面 。


所以我最后建议这个同学,把眼光稍放长远一点再重新考虑要不要接这个offer。
一篇文章背后的努力和汗水是定额
的,只是大家作为一个group共同分担了这些辛苦,
与其自己一个人挣扎四五年出一篇一作的文章,有博后带的话四五年出1篇二作+1篇1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仅供参考。


以下为具体聊天内容: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