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務正業大橙砸
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547475820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目前,國外一年一簽的博士後性價比很高,搞上1~2年回來,算正式的海外工作經歷,享受海歸待遇,成果稍微好一點在很多高校可以落地副教授,不要太爽。關鍵是總體上不難申請。還不需要進站出站的繁瑣流程。
國內做博士後就因高校而異了。
大概分下面幾種類型:
一種是「博士後=tenure track助理教授」模式,比如四川大學,想拿長聘教職,普通的必須博後起步,3+3考核,跟其他人PK,6年內牟足勁發文章申基金,評上副高就穩當了。牛逼的給個「特聘副」的頭銜,也是3+3考核,跟博後一塊PK。中科院的特別研究助理
也是類似的模式。一些學校的【師資博後】甚至是考核合格即可轉編製講師。這種工資一般待遇不會特別高,多數人以留下為目的。
一種是高薪合同工
模式,典型的是一些南方發達地區高校比如廣州大學
、南科大,給三四十萬年薪,簽兩三年,大多數人出站之後就撤退找下家了,少數能留下的,一般也是轉成非升即走講師。此模式的弊端是在轉為長聘之前的【博後+預聘】階段時間略長,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大,畢竟我們國家向來講究穩定壓倒一切。這種總體上是以快速賺一波小錢錢為目的的,博後期間也不耽誤積攢成果。
再一種是混經歷型合同工模式,到名校打一圈滾,兩三年後出站了再去其他學校降維打擊,特點是工資不高,又基本留不下,比如清華北大,清華博後稅前12萬年薪,而且往往一般博士還很難進去。這種就是以跟大佬混幾年為目的,圖個人脈和平台,以及名校背景,攢攢文章申申項目。
還有一種不知道怎麼形容
的模式,錢又不多,又留不下,學校比較牛掰吧但也不是top,口碑都爛了,但人還烏泱烏泱地往裡去,咱也不知道為啥明知是坑還要跳,要不簡稱「雙鴨山韭菜模式
」?
以我個人淺薄的閱歷,要麼應屆生畢業了手裡文章不夠PK不過別人,要麼成果比較出眾,衝著申博新計劃、博後面上這些單列的國家級項目,要麼是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年輕有衝勁又牛掰且有個名校情節的,可以去搞一輪博後。
其他情況,能拿教職的、特別是編製教職的,還是優先佔坑,博士擴招太可怕了,坑越來越少。
現在的高考和考研人數絲毫沒有到達拐點的跡象,內卷只能愈演愈烈。抱着教職不好找,做博後過度一波心態的兄弟,一定要考慮市場供求關係
的問題。
假設今年top10%的優秀應屆博士生有一萬個,三年後你做完博後可能達到一萬五,加之博後出站的人也更多,搶教職大戰到後面激烈到什麼程度沒人能預料。
可能販賣焦慮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