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1篇帖子。
(轉載知乎)博士後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1楼 146.75.168.* 2024-3-16 17:04
歡迎各博後暢所欲言,為來者規避風險。請開頭表明博士後類型。謝謝!

2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29
3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29
作者:不務正業大橙砸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54747582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目前,國外一年一簽的博士後性價比很高,搞上1~2年回來,算正式的海外工作經歷,享受海歸待遇,成果稍微好一點在很多高校可以落地副教授,不要太爽。關鍵是總體上不難申請。還不需要進站出站的繁瑣流程。
國內做博士後就因高校而異了。
大概分下面幾種類型:
一種是「博士後=tenure track助理教授」模式,比如四川大學,想拿長聘教職,普通的必須博後起步,3+3考核,跟其他人PK,6年內牟足勁發文章申基金,評上副高就穩當了。牛逼的給個「特聘副」的頭銜,也是3+3考核,跟博後一塊PK。中科院的特別研究助理
也是類似的模式。一些學校的【師資博後】甚至是考核合格即可轉編製講師。這種工資一般待遇不會特別高,多數人以留下為目的。
一種是高薪合同工
模式,典型的是一些南方發達地區高校比如廣州大學
、南科大,給三四十萬年薪,簽兩三年,大多數人出站之後就撤退找下家了,少數能留下的,一般也是轉成非升即走講師。此模式的弊端是在轉為長聘之前的【博後+預聘】階段時間略長,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大,畢竟我們國家向來講究穩定壓倒一切。這種總體上是以快速賺一波小錢錢為目的的,博後期間也不耽誤積攢成果。
再一種是混經歷型合同工模式,到名校打一圈滾,兩三年後出站了再去其他學校降維打擊,特點是工資不高,又基本留不下,比如清華北大,清華博後稅前12萬年薪,而且往往一般博士還很難進去。這種就是以跟大佬混幾年為目的,圖個人脈和平台,以及名校背景,攢攢文章申申項目。
還有一種不知道怎麼形容
的模式,錢又不多,又留不下,學校比較牛掰吧但也不是top,口碑都爛了,但人還烏泱烏泱地往裡去,咱也不知道為啥明知是坑還要跳,要不簡稱「雙鴨山韭菜模式
」?
以我個人淺薄的閱歷,要麼應屆生畢業了手裡文章不夠PK不過別人,要麼成果比較出眾,衝著申博新計劃、博後面上這些單列的國家級項目,要麼是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年輕有衝勁又牛掰且有個名校情節的,可以去搞一輪博後。
其他情況,能拿教職的、特別是編製教職的,還是優先佔坑,博士擴招太可怕了,坑越來越少。
現在的高考和考研人數絲毫沒有到達拐點的跡象,內卷只能愈演愈烈。抱着教職不好找,做博後過度一波心態的兄弟,一定要考慮市場供求關係
的問題。
假設今年top10%的優秀應屆博士生有一萬個,三年後你做完博後可能達到一萬五,加之博後出站的人也更多,搶教職大戰到後面激烈到什麼程度沒人能預料。
可能販賣焦慮
了。
4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29
異常艱辛之路,讀博後如果單身還好,不需要考慮家人小孩安置問題,如果已婚,則還需要考慮配偶是否支持,配偶工作問題。既然選擇了博後,就說明博士畢業的成果不足以支持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那麼兩年博後出來,可以衡量自己會達到什麼水平,是否到時候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以及那時候潛在的水漲船高風險。
如果博後能夠給予自己顯著的提升,並且不在乎,繼續漂泊,那麼可以繼續讀。如果問題是風險比收益更大,那還是儘快工作。


作者:Elizabeth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9191633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0
作者:OddYellow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9428319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美國材料物理方向博後在職一年。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和感受吧。
為什麼選擇做博後?
一是我是打算走學術路線的,但是國內高校教職不好找,土博畢業除非發表非常好(手握CNS或數篇PRL這種),而且老闆大腿夠粗(至少傑青院士級別),否則基本只能從講師開始干。國內青椒的生存環境耳濡目染,感覺自己扛不住那種高壓。
二是國內稍微好一點的高校基本都要求海外留學經歷,所以土博的選擇只有出國做幾年博後。當然這條限制近年來似乎也在放寬,而且國內博後的待遇提升很大,也有出站後直接留校的(具體有多難我不清楚)。
三是我之前讀博期間認識的一個美國老闆正好拿到了與我方向相關的新項目,所以給了我這個機會,甚是感激。不然現在美國博後也很難找,同期畢業現在同在美國做博後的一個朋友說他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投了上百份簡歷最後才找到了一個勉強過得去的博後職位。
做博後期間的感受?


不得不承認,老美的科研環境和氛圍相較國內確實要好很多。每天到辦公室基本只需要考慮課題的事情,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課、會議、考評之類的東西,所以也會感覺輕鬆一些。
博後老闆屬於已經功成名就的那種,所以對我們也不push。但是可以很容易看出來老闆是真熱愛科研,每天跟我們喝咖啡嘮嗑,討論到學術問題都會兩眼放光,思維非常活躍,也很open,不會強制要求我去做我不感興趣的課題。
生活上空氣好,吃的喝的穿的好是真的。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來養生的而不是來做科研。。很容易適應這邊的生活方式,除了本地餐館是真的難吃,想好吃還是得自己做。但是人在異鄉,很難融入這邊的人文環境,時間久了會有孤獨感。我所在的城市華人不多,而且大多都是已經「美化」了的華人。所幸我個人對社交需求不高,平時有幾個國內來訪學、短期交流的朋友可以一起玩耍,空閒時就打打遊戲刷刷劇看看書,時間過得很快。博後結束之後的打算?
自然是回國找教職。目前已經投了簡歷,希望自己回國之後能夠有一個好的起點,能夠有一個安定的環境。當然自己也會量力而行,什麼樣的水平就拿什麼樣的資源,不去奢求太多,徒增壓力。儘力把科研工作做到讓自己滿意就行。
6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0
作者:寧博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04269050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生物學(植物學)博士後。
我是一個資深博士後。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
2009年中科院博士畢業,去了復旦大學做第一期博士後。做了3年。2012年,來到了美國。
2012.8-2013.6,賓州州立大學,博士後。
2013.7-2015.10,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Peter Buck Fellow,也是一個博士後職位。
2015.10-2018.4,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ORISE fellow,也是一個博士後職位。
2018.5至今,美國藥典(U.S. Pharmacopeia),相當於一個博士後職位,不過待遇和員工一樣。
大家可以看出來,我的專業真的是特別冷,植物進化生物學,在美國找工作特別難,很難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所以,也總是2年就要換一個工作崗位,最終我的工作性質從純理論研究慢慢轉向了和保健品有關的研究。
不過現在看來,我十分感謝這些不穩定的工作,因為工作的不穩定,我一直都有一種危機感,讓我不停地思考生活的出路。最終,才讓我,在美國生活7年,在第三年拿到綠卡,工資不停的上漲,中間還創辦了投必得學術,現在已經在業界小有名氣。
所以,在這裡,我要奉勸博士後們。不要覺得博士後不好,年輕時候的不穩定是進步的動力,如果早早的找個穩定的工作,人慢慢就有惰性,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壓力和動力。博士後雖然工資不高,但也可以養家糊口,只不過總需要變動。
我系統總結過我在美國的生活經歷,感興趣可以閱讀,也可以私信我。
7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1
回复6楼 @JosephHeinrich 的内容:
作者:寧博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04269050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
這位答主也分享了自己在美國做博士後的經歷:https://zhuanlan.zhihu.com/p/89382345
8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1
看你博士哪裡畢業的。
每年美國畢業4000個中國留學博士生,有3500個讀博士的時候就被同齡人拉開了差距,知道在美國不可能拿到教職了,直接選擇回國或者進工業界。有5個博士就讀於藤校巨牛老闆,博士的時候就著作等身(n篇NSC),演講能力極強,畢業直接在美國top20拿tenure track。剩下那495個人,畢業的時候,往上夠不到教職,往下去工業界或者直接回國又覺得可惜,就繼續做博後,一直到拿到教職為止。
每年中國畢業8萬博士生,有7.5萬知道拿不到教職,直接選擇了找工作。剩下5千人裡面有4千人想找教職,但是國內入職又要求有海外經歷,於是就出國象徵性的做一下博後,然後回國做教授。還有1千人想拿博後做跳板移民,尤其是博後帶着老婆出去生小孩的非常多。
至於歐洲,日本,新加坡畢業的博士,路就比較分散了,怎麼的都有。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94299725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1

KYJ:


博後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過渡職位。用好的話可以提升cv。例如去牛組蹭老闆刷臉發高檔次文章。就和高考考不進清華,碩博進清華感受一下一個意思。
最後打個廣告,招收材料/化學/化工博後,工資20-45萬。有興趣站內聯繫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32
作者:LabGirls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98807621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不做博後不知道,這竟然是一個如此尷尬的位置 
組內求生存,組外謀發展,畢竟大家都是一兩年的合同工,牛馬 。
做實驗,帶團隊,夾縫中尋找機會,
一方面不能跟博士師弟師妹搶一作,另一方面大老闆又不願意給共通訊。


前幾天一個小朋友私信抱怨「發文章作者順序」,
這是一個經久不衰隨炒隨熱 的科研圈話題。


情況是這樣的:
大老闆游離放養不帶學生,
博後師兄親帶從idea到上手實驗,
可是最後自己還是想要一作的署名,怎麼辦?


沒做博後以前的我,可能會覺得這不是很理所當然?但是現在我「叛變」了…… 
從contribution上講,
· 博後付出了時間、精力、idea,
· 大老闆提供了平台和資源,
· 博士生付出了勞動,
客觀上如果此時博後 vs. 博士生,那麼博後拿個一作其實是不應該有爭議的(你覺得呢?
而現實生活中,
確實有很多好心博後把一作留給博士生,自己也如願拿到了第二通訊,這當然是win-win的局面 。


所以我最後建議這個同學,把眼光稍放長遠一點再重新考慮要不要接這個offer。
一篇文章背後的努力和汗水是定額
的,只是大家作為一個group共同分擔了這些辛苦,
與其自己一個人掙扎四五年出一篇一作的文章,有博後帶的話四五年出1篇二作+1篇1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僅供參考。


以下為具體聊天內容: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