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樓開貼
|
|
先關注一則消息
|
|
記者:「你幸福嗎」民工:「我姓曾」 是聽錯還是揶揄
你幸福嗎?你會怎麼回答?近日中央電視台《走基層百姓心聲》記者得到了這樣一個回答:「我姓曾」。不知道這位大叔在接收採訪時是真聽錯了還是故意揶揄?不過這都不重要了,網友們卻從中讀出了更多的東西,「你幸福嗎?我姓曾」註定又將成為這段時間的流行語。
|
|
如何解讀「您幸福嗎?我姓曾」
這位曾姓民工與記者對話做出的答非所問的回答,筆者理解有三個意思:第一,不知道怎麼回答。當記者提問時,他首先推脫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但記者卻繼續追問,他覺得不回答不好,回答又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索性隨便回答一句敷衍過去。第二,不願意回答。城市裡的民工,大多有一種被遺忘的感覺,自卑心理在很多民工身上不同程度存在,他們對地位比自己高、穿著很光鮮的陌生的人,特別是背著「長槍短炮」的記者,有一種天然的「不敢靠近」的感覺,因此不願意回答記者的問話。第三,不敢回答。幸福是什麼,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害怕回答不好讓人笑話,尤其面對的是記者,回答的內容是要上電視呢!
|
|
對於這段對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人從幸福感方面進行解讀,有人從記者的提問技巧方面進行解讀,也有人從央視敢于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方面進行解讀,筆者對這些觀點都很贊同。然而,筆者想表達的意思是,隨著城鎮化尤其是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何讓「農村人」真正融入城市,成為一名「城市人」,讓他們和「城市人」一樣,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對話權、人身權、人格權等基本權利,從心理上、靈魂深處打消城鄉差別、身份差別、地域歧視和戶籍歧視等,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倘若這位曾姓民工敢於從心裡與記者「平起平坐」,或許就不會出現「您幸福嗎?我姓曾」這種答非所問的對話。
|
|
「你幸福嗎?我姓曾」里透出的無奈
近兩年,關於幸福的話題越來越多的被提及,不斷湧現的幸福感調查和城市幸福排行榜不但讓民眾在茶餘飯後有了談資,更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人們關於幸福的思考。不過很不幸,每次這些所謂的調查和排行榜要麼故弄玄虛、缺乏現實意義;要麼脫離社會實際,與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反差較大。幾乎每次一出來網友就會驚呼「被幸福了」,也有網友表示:「採訪的是官員吧,幸福的是他們。」
|
|
例如前不久剛發布的城市幸福排行榜就引起較大爭議。幸福感排名前十的城市是:拉薩、太原、合肥、天津、長沙、呼和浩特、石家莊、濟南、銀川、重慶;拉薩連續6年位列居民幸福感前三名。很不幸,筆者生活的北京並沒有進入前十,不過筆者很想問問生活在上述城市的人們:你的幸福感從何而來?至少在高房價、看病貴、上學難的當下,筆者並未感到幸福。
|
|
幸福的定義有千百種,幸福可以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飢餓時一飯之哺、傷痛時一劑良藥;也可以是孔子的尊禮崇德,柏拉圖的「理想國」,康有為的大同社會。就如盧梭所言:「追求幸福乃是人類活動的唯一動力。」幸福是一個多元的概念,是人的靈魂與外在世界契合程度的度量。按國際通用測量法,幸福的指標包括:生存狀況、生活質量、心理調適、人際關係和未來預期等。
|
|
這讓筆者想起一段經典台詞:「我餓了,看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也許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但筆者以為,幸福更多的來源於自己內心的滿足和自信,慾望越多就越感受不到幸福,就如央視的這次調查顯示,年收入5萬以下的人相較於年收入10萬以上的人更能感覺到幸福。
|
|
幸福體驗對於每個人而言,是具體的、專有的,而個人也很難影響和改變外界環境。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許「幸福」的標準就是能夠為民眾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及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幸福需求。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一定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眾幸福的提升並行不悖、平衡發展的社會,如果一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而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持續下滑,這個社會發展就可能失衡,就可能引發社會動蕩,阻礙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