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 日本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現代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古代日本完全使用文言文,自近代以來,出現一部分由日本人獨創的漢字,稱為日制漢字或和制漢字,日本官方定為國字,當中部分已被中文收錄,現在和制漢字主要是未被中文收錄的漢字。 《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不過在戰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大約只有兩千餘個。
|
|
日本漢字 類型意音文字 語言日語 使用時期公元5世紀到現在 母書寫系統漢字
日本漢字 姊妹書寫系統正體中文 簡體中文 朝鮮漢字 ISO 15924Hani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的國際音標。
|
|
歷史
|
|
究竟漢字什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着一些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裡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註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里的日語助詞。
漢字 字體
古文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籀文 · 篆書(大篆 · 小篆) · 隸書 ·楷書 · 行書 · 草書 印刷字體(雕版・活字) 仿宋體 · 宋體 · 黑體 字形
構成要素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 標準字體 字樣書 · 石經 康熙字典體 新字形 ·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漢字簡化 正體字 · 簡化字 日文舊字體 · 日文新字體 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當用 · 常用漢字 · 同音漢字書寫規則 漢字文化圈 日本 · 朝鮮半島 · 越南 派生文字 方言字 · 則天文字 · 假名 · 口訣 ·喃字 古壯字 · 女書 · 僰文 · 契丹文 · 女真文 · 西夏文 · 竹書 →破音字 查·論·編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Unicode擴展漢字,若遇此情況請參看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隨着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詞彙。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本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有語言學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3分之1是外來語及和制英語。
|
|
發音
|
|
日本漢字的讀法分音讀、訓讀兩類。大部分日文里的漢字都有音、訓二讀。 音讀,指源自中國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另可細分為吳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國或者朝鮮傳入日本,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當時沒有讀法的名稱,學漢音之後,此讀法稱為「吳音」,「吳」是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另外,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派遣往大唐長安學習的日本學者,把中國的漢字帶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稱為「漢音」;再加上鎌倉時代以後(南宋至明清),隨禪宗的留學僧或者貿易商人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共稱為「唐音」。 訓讀,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的漢字讀法,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繫的漢字,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有時中國的部分方言和韓文也會有漢字訓讀的現象。 日文部分詞彙也有音、訓二讀,並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詞,音讀為「かめい」(kamei),意思為假的名字。訓讀讀作「かな」(kana)的話則指用來書寫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總稱。 為了表示漢字的發音,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漢字的讀法。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或「讀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常見於幼兒書籍、日語學習者書籍中,或用來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發音。
|
|
寫法
|
|
外國地名舊譯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漢字翻譯外國地名(與中國翻譯的方法差不多,部份更與中國漢字的譯法完全相同),但之後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標記,少數舊譯的簡稱至今仍常用,如「米」(美國)。以下列出部分:
日文舊釋漢字國名地名及今譯名:
|
|
日文今譯日文舊譯(全寫)日文舊譯(簡稱)中文今譯 イギリス/英國 大不列頓/英吉利/英國 英 英國 イングランド 英蘭 英格蘭 スコットランド 蘇格蘭 蘇格蘭 アイルランド 愛蘭/愛蘭土/愛爾蘭 愛 愛爾蘭 フランス 佛(仏)蘭西/佛國(仏國) 佛(仏) 法國 ドイツ 獨(獨)逸/獨國(獨國) 獨(獨) 德國 プロイセン/プロシア 普魯西 普 普魯士 オーストリア 墺太利/墺地利 墺 奧地利 ハンガリー 洪牙利 洪 匈牙利 スイス 瑞西/瑞士 瑞 瑞士 ベルギー 白耳義 白 比利時 オランダ 和蘭/阿蘭陀 蘭 荷蘭 デンマーク 丁抹/璉馬 丁 丹麥 ノルウェー 諾威/那威/能留英 諾 挪威 スウェーデン 瑞典 瑞 瑞典 アイスランド 氷蘭/氷島/氷州/氷洲/愛撒倫 冰島 フィンランド 芬蘭 芬 芬蘭 ロシア 露西亞(亜)/魯西亞(亜)/露國 露 俄羅斯 ポーランド 波蘭 波蘭 チェコ 捷克 捷克 ルーマニア 羅馬尼亞(亜)/羅馬尼 羅馬尼亞 ブルガリア 勃牙利 保加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