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1篇帖子。
(转载知乎)澳大利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81樓 JosephHeinrich 2025-4-19 18:34

Alllll:


很多回答都说自己融入不进去,其实这才是正常的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有很多小圈子组成,每个圈子有自己的壁垒,这是对圈子内人的保护,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传承

过去几十年的那种所谓的开放和包容,其实是有害的,也是不正常的

82樓 JosephHeinrich 2025-4-19 18:34

对澳大利亚的感受大概是因人而异。(其实任何一个地方大抵都是如此)

如果在澳大利亚有一份15万以上的工作,有一两套住房(和投资房),应该对澳大利亚的整体感受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不排除个例)

澳大利亚总体来说环境优美,气候宜,文化多元,社会包容,教育宽松灵活,职场平衡,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国家。(当然不是说澳大利亚就是完美的,澳大利亚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

反过来,如果在澳大利亚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自住房,澳大利亚的物价和生活成本是相对比较高的,特别是疫情后这几年,眼见着物价涨上来。而且,如果没有稳定工作,可能会面对更多社会不公平的一面。因此更有可能对澳大利亚感到不满。

因此,对一个地方的感受,取决于这当地的生活体验。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绝对的好坏,更取决于是否合适个人。



作者:Pan Isabell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791441513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83樓 JosephHeinrich 2025-4-19 18:35

作者:新食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745911500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从澳大利亚回来,说几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的大实话

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满脑子都是那些让我又爱又恨的事情。

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是从一个在那儿安家的朋友嘴里得知了澳大利亚的薪资“内幕”。

他随口一提,说服务员的月薪大概在4200澳元左右,普通文员是5500澳元,银行职员则能拿到6500澳元,医生的收入更是高达8000澳元!

听到这些,我差点没当场喷出饮料——这个数目,简直能把我从地铁站一路送到月球。

按理说,澳大利亚一直给人一种“生活好像很轻松,工资也很高”的印象,不光有金光闪闪的矿资源,还有成群的羊咩咩在背后撑腰,似乎生活就是用澳元堆出来的。

然而,实际情况真的如我想象的那样美好吗?给我几分钟时间,听我为你揭露一下那片遥远土地上生活的真相。

澳大利亚工资背后的“温柔陷阱”

先从大家最关心的薪资开始。

朋友和我说,澳大利亚的人均月薪大约是5250澳元,折合人民币约2.6万元,听起来是不是很让人眼红?咱们这里的小城市有些人一个月都赚不到这么多,看到澳大利亚的数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太容易了吧?”

而且,他们的最低时薪居然是18.93澳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90块钱!

再加上一天的工作时间,光是最低工资就能轻松把你从上班的早晨送到下班的傍晚,720元人民币的收入,简直比某些地方的“高薪工作”还好得多。

可当我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才发现事情并不如表面那么光鲜亮丽。

澳大利亚的工资待遇虽然让人眼红,但那种安逸的背后,也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例如,服务员和普通文员的工资虽然比我们高,但想要拥有“医生”那样的高收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且,澳大利亚的生活成本也是相当高的,你以为只是“高薪”就能挥霍自如?错!这里的物价也能让你一瞬间从天堂掉进地狱。

我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简直就像掉进了一个“文化大熔炉”。

刚下飞机,机场比我想象的小多了。也许是心理预期太高了,原本以为澳大利亚的机场应该比国内的还要现代化,结果一看——小巧又简洁,简直没有给我任何“惊艳”的感觉。

更让我迷糊的是,四周全是白人,真的是白到发光,一路走过去,我脑袋里只有两个字:外国人!

这回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语言不通”,那些英文标识简直让我觉得像是被隔离在“外星语言”的世界里。

你能想象一个人在一个英文标志遍布的地方晕头转向,差点用拼音沟通的情景吗?

我真的是完全没法和那些原住民打交道,幸好接机的朋友已经等在了那儿。

坐上出租车后,我才发现,这边的天空真是无敌清澈,蓝天白云的景象美得不像话,完全是我这几年来见过最清新的天空。

车窗外的房子也是相当别致,都是一两层的小别墅,看起来就像是那种自带花园的“美丽田园”,红墙青瓦,走在街上都觉得自己是一位随时能融入电影的人物。

阳光透过清新的空气洒进车厢,整个车程瞬间变得像是置身于一幅油画中。

风味万千:澳大利亚的“文化交响乐”

在澳大利亚,文化的多样性让我完全颠覆了对这个国家的想象。

当地的华人社区让我感到一阵亲切——街上挂满了中文招牌,一走进商场,我差点以为自己回到了国内。

真的是,“澳大利亚的中国城”感觉比咱们自己的还要像中国。

而当我走进购物中心,那股咸面包的味道直击鼻腔,这对我这个习惯了甜面包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次“味蕾大革命”。

一时间,我的舌头感到无比不适应,真的是像在吃个“新大陆的发明”一样。

然而,走着走着,进入了韩国区,空气中弥漫的烧烤香味让我眼睛一亮,看到那些做了硅胶和假鼻子的韩国人,不禁笑了——果然,哪里有美食,哪里就有“硅胶”。

走得再远些,我进入了印度区,整条街都被咖喱香气包围,走几步就像被浓烈的印度风味拥抱。

走得再远一些,你就能闻到中东区那种典型的kebab香气,简直跟香水一样无处不在。

再一转,简直可以在这些街区找到各种国际风味,反正,哪里有中国人,哪里的味道就像是一盘混搭大餐,让我觉得自己被“外语与外来文化”围绕着,眼花缭乱,但又不失“家的温暖”。

高节奏、慢生活

如果你以为澳大利亚就是那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等你真正体验了之后,才会发现,澳大利亚的生活节奏真的慢到你怀疑自己进入了慢动作模式。

城市的“慢节奏”让我特别喜欢,尤其是午后阳光下的欧洲建筑,老式的街景和斑驳的外墙,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带给你一种平静与宁静的享受。

最让我震撼的还是这边的交通秩序。

当地人开车简直就像签订了某种“不按喇叭”的契约,开车时不慌不忙,仿佛跟世界约定好,要慢慢来。

在这里,红绿灯的反应特别温柔,当你按下过路按钮时,绿灯的灯响像是对你说:“不用急,你走吧。”

和我们国内那些秒杀红绿灯的老司机,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你要是来这儿开车,真的是有种“平静如水”的感觉,感觉每一次踩刹车都像是在告诉自己:“冷静点,人生没有急事。”

澳大利亚:懒散生活背后的“真相”

刚到澳大利亚那会儿,我还天真地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会和旅游广告里说的一样美好,简直是度假的天堂。

谁知道,现实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

那时,我刚开始四处找工作,信心满满地走进了一个招工的地方,结果发现,这地方根本没有招工,四周寂静得就像一个荒村。

搞得我好像进了个鬼屋,想找个活路都不容易。

无奈之下,我转头看到一位路过的本地人,于是赶紧请教他。

可谁知,这位热心肠的大哥,用的居然是一口标准的澳大利亚英语

——那不是我能懂的范畴。

说实话,我脑袋里那个“翻译机”根本没能启动,一句话都听不懂,完全是一种“身在异乡”的迷茫感。

但是又不能表现得太傻,只能“嗯嗯啊啊”地应承着,假装自己明白了。

然后,按照他指的方向,开始走。

走着走着,心里想着:“我走得对吗?”正当我站在一个路口发愁的时候,突然——车灯闪了闪。

我一看,居然是那个热心的本地人!

他居然特地开车过来,用那副“我来救你了”的表情,再次指了指另一个方向,好像在说:“小伙子,别走错了,应该去那边。”

这个举动简直让我哭笑不得,心想:这才是真正的澳大利亚热情啊!

生活在澳大利亚:开车几乎成了生死线

澳大利亚这个地方可真是大得让你掉头。

别说什么“步行时代”,连个公交车站都少得可怜。

你不买车,基本就等于不跟这个社会接轨,变成了个“活化石”。

去哪里都得开车,不然就得像头迷路的羊一样,随时可能被“放弃”。

毕竟,澳大利亚每家每户的后院都能开个草坪高尔夫球场,宽敞得可以打个“自由式足球”,那开车出门,简直就是常态。

要是你想在澳大利亚通过考驾照,得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首先,笔试就得通过一场头脑风暴:四十道题,错两个就不能合格,幸好还有中文版的试卷,否则我可能会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

然后,你得累死累活地练习250小时,这一年才算是正式起步。

再说,开车上路之后,若没有三年其他国家的驾照经验,你得挂上个红色P牌,这种标志就是在告诉别人:“小心,这人开车有点傻。”

等过了一年,你就能通过一个机试,顺利换成绿色P牌,但是接下来的两年,你依然是个“菜鸟”。

再过个三年,你就可以“荣耀毕业”,获得全牌驾驶资格,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司机。

澳大利亚的工资:蓝领比白领还要赚得多?

在澳大利亚,找工作不算难,但找到对口的专业工作却是一门大学问。

虽然这儿的蓝领工人

和白领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但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蓝领的工资往往比白领还高!

而且,澳大利亚人对体力劳动者没有任何鄙视,相反,很多蓝领工作都可以轻松过活,还赚得比那些做办公室的精英们多。

有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位年约六十的电工,在工地上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

大家一开始觉得这个年纪也挺辛苦的,怎么说走就走了。

后来,银行调查他的账户时,发现他的存款居然只有几百块钱!

这位老人一生未婚,孤独一人,年薪大概在十五万澳元左右。

你看,生活消费理念在澳大利亚是如何独树一帜的——没房贷,没有孩子,赚了钱不存起来,反倒是享乐至上,活得自由潇洒。

休闲就是工作:在澳大利亚工作真的很轻松

在澳大利亚,工作和休闲似乎可以并肩走。

如果你以为“澳大利亚人忙于工作,拼命赚钱”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里,你经常会看到那种工作 四天,休三天 的状态。

别看他们工资不少,最低周薪高达3500元,月薪也能达到14000元左右。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早上九点起床去上班,三点就回家,这是什么节奏,简直像是在度假啊!

其实,这样的生活状态也能理解。

澳大利亚的生活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慢得让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提前退休了。

就算你不下班,喝个咖啡、遛个狗,整个生活就是无时无刻的放空。

这简直是给那些年轻心态的老年人量身定做的养老生活。

澳大利亚下班后的奇妙世界

在澳大利亚,下班后的世界简直就像是进入了“懒人天堂”。

你会发现街头的步伐都不急不缓,似乎人人都在享受这份悠闲的生活。

你再也看不见那种在国内上下班的焦虑与匆忙,这里的人,下班后去公园散散步,或者在咖啡馆坐上一下午,享受着慢慢的生活节奏。

而如果真觉得无聊至极,很多人也没事干——那就去修剪下家门前的草坪吧。

把草坪修剪得像公园草地一样完美,这种小确幸,是生活中一种奇妙的仪式感。

是不是听着有点无聊?但在澳大利亚,这简直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福利:在澳大利亚,活着不难

说到澳大利亚的福利,简直让人心生嫉妒。

首先,公立医院

和学校全都免费!对,你没有看错,免费!

这里的公共医疗系统,简直就是神仙存在,感冒发烧,跑个医院,除了排队等个半天,根本没有其他烦恼。

而孩子上学更是享福,一直到大学,政府都管你“教育免费”。

这年头能上个学而不花钱的地方,估计就只有澳大利亚了。

不过,如果你认为这是最让人眼红的,那你就错了。

澳大利亚的养老金

简直让人惊掉下巴,退休之后,你每年可以领到将近四万澳元的养老金!

等于说你年轻时可能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退休后却像是迎来了第二春,不再愁吃穿,生活就像进了养老院,又不老。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那么还能加上一笔和你工作时薪数额挂钩的退休金,澳大利亚的老年生活,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永不结束的度假。

失业?政府也不放你走

更夸张的是,如果你失业了,澳大利亚政府也不会让你饿肚子。

每两周,你可以领到500澳元的失业救济金

这还不算完,公租房

那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澳大利亚的公租房价格真是便宜到让人怀疑是不是住进了社会福利实验室。

你知道吗?只要每周交15澳元的租金,就能住上舒适的地方,生活真是像打麻将一样简单。

其实,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很多人,特别是那些领取救济金的人,真的是有着无限的自由。

他们住在公租房,拿着政府发的救济金,每天活得轻松得像是“无业游民”。

这些人不急着找工作,也不为生活奔波,反正,能“躺平”就不站着,能“混吃等死”就绝不劳累。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这条路。

有些人可能一拿到救济金就花得差不多,或者有了坏习惯,需要靠更多的钱来维持,最后只能沦为流浪汉。

但这也不能全怪政府吧?毕竟,能得到这种福利,也得有本事挥霍才行。

生活成本:给你实惠,还是给你惊吓?

说到生活成本,澳大利亚的物价算是“高高低低”的那种。

油费算得上是便宜,基本上你加满一箱油,按照澳大利亚的时薪计算,你大概就能赚够那个油钱。

这是说的交通成本,如果你觉得这已经够赞了,那就去批发市场瞅瞅,看看你能找到多少便宜好货。

比如说,一箱橙子,就几块钱,你看着价格低得让人笑出声,吃上一阵子都不带心疼的。

但是,房租就另当别论了。

你想住在离车站近的好地段?那你每周得准备个两百澳元起步。看起来不多,实际上可是“住不起的奢侈品”。

这些地方好像给你撒了一把盐,越是想住,越是感觉心在流血。

反正是离车站近的好地段,一般没啥便宜房。

至于烟草,简直贵得让你心疼。

澳大利亚的烟草贵得跟黄金一样,连老烟民都要放下手中的香烟,考虑戒烟了。

你想,价格高到这个程度,倒不如转行做健康达人,反正生活贵,抽烟不划算。

天气:就像在四季之间来回跑

别以为你只要适应了高物价和低福利,就能安稳过日子。

澳大利亚的天气,简直可以把你气候适应能力拉得满分。

早上你可能穿着厚厚的外套,太阳出来后,立刻变成短袖党,温差大的让你一秒钟都不敢有喘息的空间。

特别是春秋两季,你今天穿着短袖走出去,可能中午就变成了冬季酷寒,结果晚上你又得穿上棉衣。

结语:慢慢来,别急,澳大利亚总有属于你的地方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就像是一个超大的“度假村”。

在这里,生活节奏慢得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进了养老院,随时都可以在阳光下晒着,随时可以跑去海边看日落,随时可以和朋友一起去集市逛一逛,简单而自在。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角落,都在等着你去发现,去感受那份生活的闲适。

如果你能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那你就能享受“与世隔绝”的宁静,不管是热闹的市场,还是空旷的海边,澳大利亚总有一片角落能让你找回自己。

8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6:51

Lucky.Lu:


乌鲁鲁巨石在日落时从红色变成紫色,原著居民围着篝火在吟唱歌曲,跳着舞蹈,悉尼海边的冲浪者不断的挑战浪尖的极限,墨尔本的街头,把涂鸦玩成艺术,大堡礁的海水治愈着每一位来此潜水的人,享受着海龟在身边陪你一起潜水的快乐,珊瑚群像彩色地毯铺向深海,海滩能蹦迪,连海底都是打翻的调色盘,悉尼鱼市场的帝王蟹张着钳子,旁边咖啡馆里穿西装的人正用手掰龙虾;布里斯班街头,穿拖鞋的上班族和穿比基尼的姑娘并肩等红灯,它藏着一万种惊喜,就等你亲自来拆


8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6:52

老张闲聊社:


下飞机第一天:我人都傻了
刚出墨尔本机场,我就被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

说好的大堡礁、袋鼠、考拉呢?说好的阳光海滩、野性澳大利亚呢?
眼前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加拿大啊!整整齐齐的城市,规规矩矩的马路,连野生动物都不敢随便出来溜达。我当时就想:机票钱白花了?
最绝的是,我特地准备了一堆防晒霜,结果第一周天天下雨,冷得我差点买羽绒服。朋友圈里晒的都是"澳大利亚阳光海滩",现实却是我裹着毛毯刷Netflix。


动物园才是真正的澳大利亚?绝了!
说到动物,我真的服了。
去之前脑子里全是Discovery频道的画面:袋鼠满街跳,考拉随处可见,鸸鹋

在路边散步。结果呢?
现实版澳大利亚动物观察报告:



袋鼠:只在动物园和郊外保护区见过,市区?想都别想
考拉:睡觉专业户,一天20小时在昏睡,醒着的时候也懒得理人
鸸鹋:确实见过,但人家高冷得很,看你一眼就走了

最搞笑的是,我在悉尼

市中心溜达了一个月,见到最多的"野生动物"是鸽子和海鸥。跟北京的鸽子还没啥区别,就是个头大了点。


倒是蜘蛛和蛇的传说是真的,但也没夸张到那种程度。我室友澳大利亚本地人都说:"你们亚洲人想太多了,哪有那么危险。"
这口音,我真的会谢
去之前我还挺自信的,毕竟雅思七分,英语应该没问题吧?
我裂开了。
澳大利亚英语跟我学的完全不是一个物种。第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员问我要不要bag,我愣了五秒才反应过来是"袋子"。
更离谱的是,他们说话后面总爱加个"mate",刚开始我以为是在叫我"伙计",后来发现这就是个语气词,相当于"呃"。
还有那个上扬的语调,明明是陈述句,听起来像疑问句。我经常一脸困惑地"啊?",对方也一脸困惑地"啊?",场面一度很尴尬。


文化冲击:原来我才是异类
最破防的是文化差异。
工作节奏慢到让人怀疑人生
国内九九六的我,到了澳大利亚发现下午五点办公室就空了。周五下午?别想了,大家都去pub了。我刚开始还想加班证明自己,结果同事直接说:"你这样会让我们很有压力。"
我当场懵圈:什么?努力工作还成罪过了?


生活成本高到离谱
一杯咖啡五澳币,相当于二十五块人民币。一顿普通午餐二十澳币起步,我算了算,在澳大利亚吃一顿饭的钱,在国内能吃三天。
最绝的是房租,悉尼一个单间一周四百澳币,换算成人民币一个月八千块。我住的那个"公寓",说是公寓,其实就是个稍微大点的单间,还得跟人合租。
但是,真香警告来了
说了这么多槽点,但我必须承认,澳大利亚确实有让人上瘾的地方。


生活质量是真的好
虽然节奏慢,但生活质量确实没得说。空气好到每天早上起床都像在做深呼吸练习,水龙头直接接水就能喝,食材新鲜到让人怀疑国内吃的都是什么。
自然风光确实震撼
虽然市区看不到袋鼠,但开车两小时就能看到绝美的海岸线。大洋路

那段海景,真的是手机随便拍都是壁纸级别。还有乌鲁鲁巨石

,站在下面的那种震撼感,照片完全拍不出来。
人际关系简单到爽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同事之间也不用天天演戏,工作就工作,生活就生活,界限清楚。


最后的感悟:期待与现实的博弈
回国后朋友问我澳大利亚怎么样,我总是很纠结。
说失望吧,确实跟想象中差太多。那些明信片上的澳大利亚,其实只占真实澳大利亚的很小一部分。
但说后悔吧,又不是。澳大利亚给我的不是梦想中的冒险,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虽然慢节奏让我一开始很不适应,但慢慢发现这种"慢"其实是一种奢侈。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学会了享受简单的快乐,学会了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这些东西,在国内的快节奏生活中很难体会到。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的澳大利亚不是Discovery频道里的那个,也不是旅游宣传片里的那个,而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慢慢生活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不是去验证期待,而是去发现真实。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计划去澳大利亚,我的建议是:丢掉所有预设,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体验。真实的澳大利亚可能不会给你instagram上的完美照片,但会给你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而这种体验,比任何一张完美的照片都要珍贵。

8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6:53

作者:神经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19191618152266193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界上最大的岛,最小的洲?

当然这句话不精确,澳大利亚国土至少是大岛加小岛(塔斯马尼亚)

我刚来的时候,落地墨尔本。

感觉很新奇,除了 $5.5 公交费想骂人,也没什么不适应。

直到我离开了墨尔本,去塔斯马尼亚,凯恩斯,布里斯班。

才发现墨尔本已经是最接近我原先生活环境的地方了。

没车可以,你要有走路几公里的好身体,和等不准时公共交通的好心态。

我一度怀疑这里是不是个伪发达国家。

直到我遇到,

导盲犬进电梯,公交车,火车。

公交司机调低悬挂,离开座位,拿出钩子把上车处那块板子翻转给轮椅人士准备无障碍通道。

我自此承认了澳大利亚的确是一个发达国家。


如何将 accessibility 人群的生活水平抬高,这是衡量发达国家的一个人道主义标准,至少从我的观察来说是这样。

与之对应的就是人少,不然司机哪有空来做这些。半小时一班 Bus,司机甚至经常下车给老年乘客提行李。与此同时准点率就很难说,对吧?说不定是因为司机多等了一下 accessibility 人群呢?

中国人更多将人少和孤独相对应,理解为缺点。实际上这种对于 accessibility 的照顾,某种意义上就得益于人少。

从稀缺性定律上来解释:正因为如果你不主动社交你就没有社交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会特别从路上骑摩托炸街的人向我挥手的行为中得到一种喜悦感。

澳大利亚的孤独,可以让喜欢向内探索的人更好的发掘自我。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的母国都有不同的体验。

对于澳大利亚,作为移民或者短居者,各人体验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去观察,去利用书籍或者互联网去 “vicariously experience it” 间接体验。

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发掘不存在于互联网也不存在别人脑中,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8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6:53
作者:君士坦丁堡的橘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191608374753253803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trolley theft

不管你生活在悉尼的哪个街区,我相信你一定经常见到居民区附近的购物推车 没错,这就是本地居民经常干的一件事情,在每次购物以后顺手把商场的购物车一块推回家,来一波trolley零元购 (对于没车的人更是如此)

(坐标Castle Hill,这玩意儿家门口的小路上都是,晚上散步时不注意就会撞上 )




Reddit甚至是本地的媒体都经常吐槽批判这种《高素质现象》,甚至对于此种行为,gov还制定了高额罚款(still useless )



至于说国内的情况呢?至少我本人,不管是在河南老家,还是北上广,好像从来没有见过或者听说过这种《高素质》行为

8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6:53

对于外来人来说就是伪技术移民、真只为搞钱的白人国家。

这种策略之下的结果就是,能上车(拿到身份+相对好的工作)但不求什么大富大贵的移民体验会很好,有选择work-life balance的权利。

澳大利亚不像老美或者欧洲部分地区有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组成问题,澳大利亚那点难民+偏远地区聚居为主的原住民,外加上一点黑帮灰产什么的,基本不会造成什么大的社会问题。你要问我这类问题里最严重的是啥,那我能想到的只有建筑工人工会的问题,性质和规模确实不同于别的小打小闹。但这些也是桌子底下的烂事,不是经常摆上台面的。

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政策整体来看也就是笑话。说变就变+对留学毕业生极不友好,导致出现一位明明是短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拿身份而去跨专业读护理类课程+期间成为免费/廉价劳动力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最终就是院校赚到了学费,行业得到了“人口红利”。或许这恰恰就是政府想要的——他们就希望任何fancy专业的毕业生请在短时间内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其余的要么感谢惠顾然后有空再来(消费),要么接受现实脱下长衫去给行业做廉价劳力。

至于为什么说是白人国家,其实看看自由党和那位竞选期间垃圾短信疯狂轰炸的短信就知道了,真有心的也可以关注一下议会。



作者:Laniake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19082199507426402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8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6:54


游民:


英国政治传统下的资源型国家,可能是目前人类最爽的国家类型了。

很多非洲国家一样是资源型的,就是怎么折腾怎么烂。

9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6:54

作者:仓南胡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19077379359749907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单说一点我在土澳生活了14年来仍然非常感叹但无法感同身受的点:

澳大利亚人对于运动的热爱到我认为有偏执的程度。

先不说一个一万多人的小社区就有自己的足球队,是正经的soccer,不是土澳的footy。每两周还和别的社区有比赛分主客场的这种。我今年年初突发奇想开始回到学校读书,闲暇时间找了个大巴公司做兼职司机,每周只工作一到两天,只工作下午不多于5小时,所以公司很难给我安排旅游巴士司机的工作,基本给我的全是下午校车的活,做了小半年了,基本99%的工作内容是接学生从学校到体育场馆或者从体育场馆回学校。

有十几个小学生由三个同校高中生带队去别的小学踢足球比赛的。有七八个中学生去游泳馆的,还有接了一整车的高中生打完footy比赛在车里唱了一路歌回学校,然后我回去交车清洁人员告诉我车里座位和地板上都有血迹需要biohazard清洁程序的(打球打high了有伤口没包扎好)。还经常需要从篮球馆接上一车的女生和教练然后直接拉到30公里外的一个椭圆球场再去踢一个半小时footy比赛的。

同时这学期读书期间小组作业有个组员是刚大一的本地女生,高中阶段游泳在州内拿过奖牌,目前打工就是每周两天教小孩子游泳和做救生员,高中时参加了篮球队和netball队,同时还玩footy(澳大利亚所有高中生好像都玩这个),现在来到陌生城市读大学,目前只参加了一个hockey的队伍,每周日下午训练或比赛。但聊天的时候她说最喜欢的还是网球……每周看见她手臂腿上脸上都有新的划痕,身高腿长,但大腿那肌肉我觉得一脚把我踹倒应该没什么问题。

我一直的概念里运动其实就是锻炼身体为主,娱乐休闲为辅,闲暇运动一下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现在发现好多澳大利亚人运动起来跟玩儿命似的,尤其是年轻人。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