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媽知識課堂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6161116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實是家長想解決問題的想法出了錯誤,那麼所用的方法也就不會有成效了。「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句話不代表有道理不重要,而是有道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只是一味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很容易進入到一種跟家長對抗的怪圈,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每一次家長的講道理都會加重孩子對家長的反叛,明明知道家長是對的,也不會按照家長說的來做了。
4個步驟,讓你成為批評的高手,讓你的批評變得更有藝術性!
1、做情緒的主人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有些孩子犯了錯,家長就會說:「你怎麼回事啊,一點小事都做不好,怎麼那麼笨啊!」還有些家長甚至這樣說:「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零食,什麼時候你能把學習這麼用心就好了。」想必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處理孩子的問題吧。想一想,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只是在一味地宣洩自己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宣洩,不但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還把一系列孩子的問題都說出來,這只能讓孩子覺得什麼都不行,什麼都不會,長此以往,孩子就真的什麼都不行了。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2、把指責變為需要
孩子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想必有很多家長就想批評孩子:「你怎麼回事啊?你不知道媽媽整天為了你起早貪黑的上那麼辛苦的班,還要回家照顧你,你怎麼就不能聽話一點呢?」其實,家長這樣的指責,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反感,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害怕。
所以,這個時候您不妨換一種說法跟孩子說:「媽媽今天上了一天班好累啊,你能幫助媽媽打掃一下衛生,把你的玩具收起來嗎?家裡有個這麼懂媽媽的孩子,還會照顧媽媽,媽媽覺得真好!」甚至家長可以加上這麼一句:「以後誰再說我們家孩子不好,我就跟誰急,你看人家都會自己打掃衛生了!多好的孩子! 」哈哈,如果這樣說,我們給孩子的一種感覺就是被需求感,當孩子有了這種被需求感後,自然就願意為了得到認可,去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完。這就是有效果,而不是講道理。
3、用自然後果代替懲罰
當孩子做錯的時候,很多大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說了100次,孩子卻依然犯這個錯誤。有的時候孩子是明知故犯,但很多時候,孩子是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改正,而家長總覺得孩子應該知道。所以,很多時候,家長所有的認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而非對方的角度上。這時,家長應該做的是陪著孩子一起找到存在的問題,找到問題若干個解決方法,然後讓孩子付諸於行動,家長在一旁指導,鼓勵,給孩子喊加油!
4、有效的事情重複做,不斷肯定孩子的正確行為
當發現孩子有所改變後,家長應該用最快的速度給與認可和鼓勵,讓孩子不斷地從錯誤中找到改變的自信,慢慢的,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錯了不可怕,能改正也是棒的」思想。當孩子對待事情的觀點、思想是正確的,行為也就相繼改變了。
最終,家長們一定要注意,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你學會了嗎?動一動手指轉發出去,讓更多的朋友也知道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