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可知論者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09164813491373239/answer/19096476967776885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問題很典型:一邊是「發達」,一邊是「民主不夠」,聽起來像個矛盾,但其實不矛盾,只是我們默認了「已開發國家應該更民主」這套路徑。但這套敘事,本身就是建立在歐美經驗基礎上的線性想像。新加坡的情況恰恰說明:有時候,政治發展的路線不一定按「經濟先發—中產壯大—社會運動—民主轉型」這條老路走。它不是沒有政治,而是走了一條「壓縮民主、多元控制、高效治理」交織的路徑,而這條路,很大程度上就是李光耀親手鋪出來的。
李光耀的角色不能輕描淡寫地說「有關」,而是要直說:新加坡就是他打下的底子。他不僅是建國總理,更是體制設計者、社會工程師和國民觀念的塑造者。他不信那一套「多黨制自動帶來自由」,反而認為自由得靠秩序鋪路。他說過一句話,後來被反覆引用:「發展優先於自由。因為肚子餓了,人不會去想言論自由。」這種優先順序安排,一直是新加坡建國以來的主旋律。國家要的是效率、清廉、技術官僚治國,而不是熱熱鬧鬧的政黨角力。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精緻的技術型威權主義系統。
從制度上看,新加坡確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主國家。它有選舉、有議會、有憲法,但所有這些制度安排都極度「傾斜」於人民行動黨——也就是李光耀創立並長期執政的政黨。選區劃分、媒體控制、反對派活動的法律限制、公共資源的導向,都使得政黨輪替幾乎沒有可能。這不是政變級別的獨裁,但它通過規則設計和文化嵌入,形成了一種「看起來有選舉,實際上只有一個選項」的結構性常態。
那為什麼新加坡人不造反?甚至很多人覺得挺好?這就得從社會結構說起。新加坡是個移民社會,族群複雜,本身缺乏大一統民族敘事,所以他們更容易接受「國家=效率機器」這種功能性認同,而不是「國家=權利共同體」那種公民式認同。而且新加坡政府確實做到了幾件關鍵的事:一是基本公平(你再不滿,也知道房子、教育、醫療不會爛尾);二是經濟績效(你願不願意承認,這個城市國家確實把人均GDP干到了已開發國家級別);三是安全感(社會犯罪率極低,官員腐敗幾乎沒有)。對於很多新加坡人來說,民主不民主,並不是核心議題——穩定、乾淨、可靠的政府,才是可觸可感的政治體驗。
這跟日韓的情況不同。日本戰後是美軍扶持下搞起來的憲政體制,本身帶著「戰敗國政治實驗場」的意味;韓國是80年代在學生運動、國際壓力和經濟崛起共同作用下,從軍人獨裁一步步轉型過來的。這兩個國家對「民主」有更多歷史記憶和社會需求。而新加坡沒有軍政府、沒有群眾抗爭傳統,甚至連媒體自由也從來沒被真正確立過,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精英治理國家」的樣板。
所以問題其實不是「為什麼發達了還不民主」,而是「民主是不是每個國家政治發展的必選路徑」?新加坡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特定的社會結構、歷史機遇和政治領導下,它選擇了一種「高控而非高開」的現代化路徑。它不是民主不足,而是另走一條路,而這條路靠的是高壓的合法性和績效的正當性。這種路有代價,但也確實有它運作起來的邏輯。如果非要說「是不是李光耀造成的」,那倒也不是他一個人拍腦袋決定的,而是他準確讀懂了這個國家的地緣風險、人口結構、文化氣質,然後硬生生推出來一整套體制。問題的核心其實是: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有些國家用不同的方式維護穩定與繁榮,儘管那種方式不那麼「西方式」,但它可能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可行的。
所以這不是新加坡「不民主」,而是它用一種極其現代的方式,重新定義了什麼叫「被動接受式的政治穩定」。李光耀不只是創造了一個新國家,也創造了一種讓人既服氣又無從反抗的「治理神話」。它不是沒人反對,而是反對的方式都被提前算進了系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