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可知论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09164813491373239/answer/19096476967776885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问题很典型:一边是“发达”,一边是“民主不够”,听起来像个矛盾,但其实不矛盾,只是我们默认了“发达国家应该更民主”这套路径。但这套叙事,本身就是建立在欧美经验基础上的线性想象。新加坡的情况恰恰说明:有时候,政治发展的路线不一定按“经济先发—中产壮大—社会运动—民主转型”这条老路走。它不是没有政治,而是走了一条“压缩民主、多元控制、高效治理”交织的路径,而这条路,很大程度上就是李光耀亲手铺出来的。
李光耀的角色不能轻描淡写地说“有关”,而是要直说:新加坡就是他打下的底子。他不仅是建国总理,更是体制设计者、社会工程师和国民观念的塑造者。他不信那一套“多党制自动带来自由”,反而认为自由得靠秩序铺路。他说过一句话,后来被反复引用:“发展优先于自由。因为肚子饿了,人不会去想言论自由。”这种优先级安排,一直是新加坡建国以来的主旋律。国家要的是效率、清廉、技术官僚治国,而不是热热闹闹的政党角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精致的技术型威权主义系统。
从制度上看,新加坡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国家。它有选举、有议会、有宪法,但所有这些制度安排都极度“倾斜”于人民行动党——也就是李光耀创立并长期执政的政党。选区划分、媒体控制、反对派活动的法律限制、公共资源的导向,都使得政党轮替几乎没有可能。这不是政变级别的独裁,但它通过规则设计和文化嵌入,形成了一种“看起来有选举,实际上只有一个选项”的结构性常态。
那为什么新加坡人不造反?甚至很多人觉得挺好?这就得从社会结构说起。新加坡是个移民社会,族群复杂,本身缺乏大一统民族叙事,所以他们更容易接受“国家=效率机器”这种功能性认同,而不是“国家=权利共同体”那种公民式认同。而且新加坡政府确实做到了几件关键的事:一是基本公平(你再不满,也知道房子、教育、医疗不会烂尾);二是经济绩效(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个城市国家确实把人均GDP干到了发达国家级别);三是安全感(社会犯罪率极低,官员腐败几乎没有)。对于很多新加坡人来说,民主不民主,并不是核心议题——稳定、干净、可靠的政府,才是可触可感的政治体验。
这跟日韩的情况不同。日本战后是美军扶持下搞起来的宪政体制,本身带着“战败国政治实验场”的意味;韩国是80年代在学生运动、国际压力和经济崛起共同作用下,从军人独裁一步步转型过来的。这两个国家对“民主”有更多历史记忆和社会需求。而新加坡没有军政府、没有群众抗争传统,甚至连媒体自由也从来没被真正确立过,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精英治理国家”的样板。
所以问题其实不是“为什么发达了还不民主”,而是“民主是不是每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必选路径”?新加坡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历史机遇和政治领导下,它选择了一种“高控而非高开”的现代化路径。它不是民主不足,而是另走一条路,而这条路靠的是高压的合法性和绩效的正当性。这种路有代价,但也确实有它运作起来的逻辑。如果非要说“是不是李光耀造成的”,那倒也不是他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他准确读懂了这个国家的地缘风险、人口结构、文化气质,然后硬生生推出来一整套体制。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有些国家用不同的方式维护稳定与繁荣,尽管那种方式不那么“西方式”,但它可能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可行的。
所以这不是新加坡“不民主”,而是它用一种极其现代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什么叫“被动接受式的政治稳定”。李光耀不只是创造了一个新国家,也创造了一种让人既服气又无从反抗的“治理神话”。它不是没人反对,而是反对的方式都被提前算进了系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