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PhD期間如何保持科研幹勁避免burn out?
7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8

上海信貸滬金教授:


《睡飽了才能全心科研》《吃飽了才有力氣科研》《昏昏沉沉影響科研》

7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8

留德華叫獸:


PhD期間保持科研幹勁、避免burn out這件事,

說實話對我這種非自律型選手而言,

確實是一個不斷踩坑、不斷試錯的過程。

我國內讀本科、美國讀研究生時就不是那種計劃型選手,

臨陣磨槍寫作業、趕ddl交論文早就成了生活常態,

能按時交上去就謝天謝地了。

到了 海德堡大學進入博士階段,

發現身邊很多同學都是那種自我驅動型人才,

早起讀論文,

晚上健身,

周末還能規劃時間旅遊和陪家人,

科研節奏一個不落,

真的讓我無比佩服,

也時常陷入「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搞科研」的懷疑。


但時間久了我意識到,

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強迫自己變成「別人家的PhD」,

反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激勵機制,

才能讓這場馬拉松跑得更久一些,

哪怕這條路是曲線前進甚至時不時原地打轉。


首先,接受自己非自律型人格是我邁出的第一步。

有段時間我試圖逼自己變成那種一日三餐固定、晨間讀論文、晚上關機睡覺的人,

結果沒堅持兩天就全盤崩塌,

不但沒效率還陷入深深的自責。

後來我乾脆接受了自己是那種容易被外界打斷、但也因此更容易獲得即時情緒回報的人,

於是我開始反其道而行之——把那些「打電話、打牌、桌游」變成獎賞機制,

告訴自己只要今天把這個實驗跑完、把這篇related work草擬出來,

就可以安心去吃頓火鍋或者打一盤桌游,

不然就像遊戲沒有解鎖一樣。

這種小獎勵機制看起來很原始,

但對我這種習慣性分心的人來說,

比「自我約束」好用得多。


其次,

關於科研幹勁,

其實我覺得保持「興趣殘留」比「持續高熱」更重要。

很多人追求一天讀幾篇paper、idea隨手寫在本子里那種狀態,

我試過但太理想化了。

我的做法是盡量讓每天的科研任務不要收尾得太徹底,

比如一段代碼我可能刻意留一點沒寫完、論文寫到一個新段落就收工,

這樣第二天回來的時候腦子裡還有點「前情提要」,

不用從頭進入狀態,

也降低了打開電腦的心理門檻。

和朋友聊了一下才知道,

這其實是個叫「」的心理策略,

殘留的任務會在我 回到那個狀態。

這種對我這種三心二意選手特別友好。

再來一個對我幫助特別大的建議是:

不要強求日程規劃,

轉而依賴任務管理。

我試過那種小時級別的時間表,

比如8:00讀論文,

9:30寫實驗,

結果只要一拖延前面的任務,

整個表就廢了,

崩盤感更嚴重。

後來我學會把目標拆成「可執行任務清單」,

每天只列3到5件今天想完成的科研小目標

(比如「看完XXX文章,記下3個點」、「修改圖3的caption」、「推導某個公式」),

完成了就劃掉,

哪怕時間不是線性的,

但任務一點點在推進,

至少我知道自己沒有原地打轉。

這種「低要求,高完成率」的方式讓我心理壓力小很多。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

保持科研幹勁除了長遠熱愛,

還要靠合理喘息。

我以前會因為太多ddl壓頭而完全放棄社交和娛樂,

但這樣撐不了幾天就會陷入「我活著幹嘛」的虛無里。

後來我發現反而是每周固定一點屬於自己的「放空時間」,

比如看電影、刷綜藝、發獃放空、甚至是去和兄弟打牌吃夜宵,

能讓我像手機充電一樣充好電再回來搞科研。


知乎視頻181 萬播放 · 1906 贊同視頻

總結來說,

像我這種非自律博士,

其實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科研節奏。

關鍵不是逼自己變得「自律」,

而是設計出能和自己個性兼容的機制,

讓你在維持生活樂趣的同時,

也能讓科研這件事不斷推進一點點。

別讓「理想中的PhD模板」毀了你對這段旅程的體驗,

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這段路的,

走慢點也沒關係,

只要別停。


7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9

作者:皮皮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44889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讀博是個漫長的過程,不論是國內讀博還是海外讀博,短的三年長輒五六年。對於還沒有入學或者是剛開始博士生涯的同學來說,光是想到未來幾年的時間裡都要乾著枯燥甚至是令人痛苦的科研工作就感覺漫長無期。而對於讀博期間的同學來說,日復一日的工作加上時不時遇到的一些難題讓自己感覺深陷泥潭,難以自拔。而對於讀博接近尾聲的同學來說,需要一邊趕著學位論文忙著畢業各種事項,還要一邊考慮未來的去向。

各個階段的困境難免會消磨人的意志,使得對於科研的熱情消失殆盡,甚至對生活都產生厭倦並且誘發心理問題。那麼,如何才能在PhD期間保持科研幹勁避免burn out?,並且持之以恆的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呢?本人根據個人經總結了三點。

一、腦力工作和體力工作相結合

針對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專業來說,大部分是需要理論、實驗和編程模擬等多重研究方法來完成課題的。在這當中物化生實驗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體力才能完成:製備實驗材料,觀察實驗進程,收集實驗結果。經常一整天甚至連續好幾天的實驗會讓人感覺身心俱疲。而與之相對的,純理論分析和推導以及計算機編程和模擬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面對電腦完成的office work, 更加偏向於腦力工作。然而長時間對著電腦操作五花八門的軟體,對著密密麻麻的代碼找 bug 也會讓人精疲力竭。人文社科類專業不太了解,這裡不做贅述。但僅憑個人了解,很多時候需要做問卷調查或者市場調研,所以分發問卷和收集市場資料姑且也能算作相對的體力工作。

合理安排兩種不同偏向的工作是尤為重要的,長時間進行單一的體力或者腦力工作會讓人很容易疲乏導致效率越來越低。個人建議是穿插兩種類型的工作,一周的工作計劃可以根據自身的狀態和當前的進度安排不同比重的體力和腦力工作。當然這並不是為了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而是在一個方面做累了轉換狀態從而獲得新鮮活躍的思維。

二、輸入和輸出相結合

所謂的輸入主要有閱讀文獻,聽講座,和導師同學討論等;所謂的輸出主要有分析數據,撰寫論文以及進度彙報等。輸入有益於自己獲取新知識新思路,特別適合在長時間沉溺在自己課題中,甚至出現思路堵塞沒有靈感的階段。從其他學者的研究中獲取新的知識點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從比自己更加有經驗的師友長輩獲取新的思路,也許就能幫助自己打開困境實現突破。當然所有的輸入都是為了更好的輸出,讀博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做出有價值的研究內容並且能夠在重要的場合彙報,在高水平的期刊中發表。輸入和輸出始終是穿梭交織在一起的,利用輸入所學習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更新自己的思路,把握最科學可靠的研究方法指導自己的研究,最終能夠以成熟明晰的方式輸出。

三、工作與生活相結合

博士生也是普通人,整個博士生階段當然不可能只有研究也需要有生活。如果感覺到自己近期效率明顯下降甚至已經產生了厭煩心理,再繼續下去也許只會適得其反。給自己安排一個雙休出去逛街吃頓美食,和朋友家人出去看個電影或者演出,或者待在家裡睡個懶覺刷刷電視綜藝,都有助於給自己一個放鬆的心態面對新的一周。如果短暫的休息也解決不了長期壓力帶來的困頓,試著給自己放個長假,完全脫離科研的環境。出去旅遊一圈,回家鄉陪陪家人,甚至可以找個短期實習切換社會角色。這一點對於國內的博士生們更加重要,大多數國內讀博的都是當前學術圈內卷的親歷者。一邊面對彷彿看不到盡頭的畢業要求,一邊目睹耳聞著畢業之後就業的殘酷,同齡人壓力帶來的巨大影響使自己窒息。暫時拋開這一切,讓自己進入到一個相對輕鬆的狀態下調整好心態,才能迎接持續不斷的挑戰。

有人把讀博比作圍城,沒經歷過的外人也許會覺得博士將來一定光鮮亮麗,但親歷的每一個人彷彿都把自己困住了。如果能夠轉換心態,只和自己比較那麼可以避免鑽牛角尖而帶來的不必要的壓力。讀博的個體差異是巨大的,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甚至不同的讀博目的都會給讀博的歷程造成天差地別的影響,因此看著其他人來衡量自己的進度和狀態是不夠全面的。誠然,要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必須和同齡人進行比較,但時刻都要記住自己的期望和目標。讀博講究細水長流,為此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是能夠保證每一個人能夠堅持下去並且高質高效完成工作的關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共勉,保證身心健康早日拿下學位!


7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9

研飛學術:


想在讀博期間保持精力旺盛,避免被 burn out 是一個比博士畢業還要難的問題。 很鬆弛地把博士讀出來,我和很多 doctor 打交道,好像沒見過,或多或少都遭遇了不少挑戰。

套用黃老大的話來說,你需要 resilience, 這個聽著就很苦。 不過不吃點苦,怎麼就能resilient 呢,這真的是一個人很好的財富,黃老闆說的。

所以我們最好把控這個度是適當緊繃,避免油盡燈枯。

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 想辦法尋求正反饋。

眾所周知,讀博的反饋周期很長,而且通常來說是 negative 的。比如投稿5個月後,收到了一封拒信。 大家都應該聽過一個梗,一個 phd 可以把拒稿做成一套衣服穿在身上。

導師的評價,審稿人的評價,以及盲審,每一個卡都可能有 negative 反饋,冗長的等待後太考驗人。 所以我們怎麼做呢

我們自己要尋求正向反饋。 在萬劫不復中尋求光明,自己給自己正反饋。

我是這麼做的。

每天我都在我的研究方向上做點總結,我每天都要寫點,這包括工作取得的進展(不需要審稿人的認可),我看到的同行的研究和產品,證實的我的猜測。

我使用研飛ivySCI 的文獻閱讀軟體。我在讀文章的時候,當我發現一些亮點的時候,特別是我的研究契合的時候,能證實我的想法的時候,我都會在筆記里記錄下來。

軟體里還帶有一個文檔的功能,我會每天做一個總結,把我在閱讀文獻的時候的總結,實驗的總結,產品的進展放一起,這樣我每天都可以看到一點進步。 這些進步不需要我投稿,也不需要導師的誇讚,同門的認可,我自己就可以認可我自己,誰都帶不走,剝奪不了。

而最重要的是,這些總結,在我寫文章的時候,準備材料的時候, they're ready. 所以我可以快速的拿出來引用,或者改寫,所以能一定程度上保持我的效率。


適度自律

一般讀博士的人,現在都很卷,似乎大家都極其的自律,瘋狂的卷文章。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自律不僅僅是在工作上的自律,生活上也是。

自律運動:每天都有運動時間。 在工作之餘就完成,不要積攢到深夜,每個小時抽點時間活動一下,很簡單。 跳繩5分鐘就可以。 當然非要去健身房也不是不行,但有時候是不允許的。

自律休息:保證每天的睡眠時間。到點就歇吧,反正拚命加班也不一定能按時畢業。 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做不到。 不能休息就不能好好工作,道理就是這樣。

搞好關係

雖然讀博人際關係也不算複雜,主要就是搞好和導師的關係。先不求多優秀吧,但至少做到盡量少衝突。 畢竟要一起呆好幾年。

另外,和同一個實驗的人,也是一樣,總要搞好關係。 當然這個學問很大,如果你不擅長,那也是學習一部分,否則總是和別人起衝突,你不 burn out 誰 burn out 呢


大概就是這樣吧,做到以上幾點,應該不至於 burn out. 但也不輕鬆,反正我也沒看到有人輕鬆地讀完了博士。

最後,上面提到的軟體下載地址是 www.ivysci.com 希望可以幫助你。


7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bestlook:


其實對科研沒有熱愛,勉強為之,干不好的,不如退了,早點有興趣的事做。

7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個人覺得比較有用的小習慣,一是堅持每天復盤記錄,寫好之後和幾個朋友一起互相監督。

二是儘可能的把任務拆分成比較小的部分,比如老師要求以後把代碼都傳到github上,這個事情和我的主線課題不相關,沒有什麼幹勁。就先在計劃本上寫下,建立一個github倉庫。這樣就會比較有動力去做

比起很複雜的規劃設計,我更傾向於簡單的,可以馬上運行實施的tip



作者:風物長宜1587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1185402334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77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你導師應該有說過,科研捷徑就是選題,你題都選好了(PhD期間如何保持科研幹勁避免burn out),還有啥問題?無非剩下就是按部就班,調研影響自律因素,結合自己情況進行矛盾主次分析,尋找現有解決方式,進行實踐,然後就是失敗。。調整重新調研,分析,嘗試,失敗。。。。失敗,失敗,失敗。。。。最後成功或者放棄。。。。




作者:lxy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36351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78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八幡大老師:


心態放正,別,多休息多娛樂。

科研少了我進度應該還快些,今年畢不了業就明年畢業。

ddl過了也不是真的就會死,只要不故意炸實驗室導師也開除不了我。

79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2

追光者:


扯再多都沒用,對PhD來說,paper最讓人快樂

適度划水吧,我指的是論文里的水分,掌握一定技巧持續有產出,才是最能保持幹勁兒的

80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2

blackbean:


歸根結底還是要找一個自己感興趣而且認為是有意義的課題,這樣可以長期堅持下去避免內耗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