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PhD期间如何保持科研干劲避免burn out?
7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8

上海信贷沪金教授:


《睡饱了才能全心科研》《吃饱了才有力气科研》《昏昏沉沉影响科研》

7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8

留德华叫兽:


PhD期间保持科研干劲、避免burn out这件事,

说实话对我这种非自律型选手而言,

确实是一个不断踩坑、不断试错的过程。

我国内读本科、美国读研究生时就不是那种计划型选手,

临阵磨枪写作业、赶ddl交论文早就成了生活常态,

能按时交上去就谢天谢地了。

到了 海德堡大学进入博士阶段,

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是那种自我驱动型人才,

早起读论文,

晚上健身,

周末还能规划时间旅游和陪家人,

科研节奏一个不落,

真的让我无比佩服,

也时常陷入“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搞科研”的怀疑。


但时间久了我意识到,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强迫自己变成“别人家的PhD”,

反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激励机制,

才能让这场马拉松跑得更久一些,

哪怕这条路是曲线前进甚至时不时原地打转。


首先,接受自己非自律型人格是我迈出的第一步。

有段时间我试图逼自己变成那种一日三餐固定、晨间读论文、晚上关机睡觉的人,

结果没坚持两天就全盘崩塌,

不但没效率还陷入深深的自责。

后来我干脆接受了自己是那种容易被外界打断、但也因此更容易获得即时情绪回报的人,

于是我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把那些“打电话、打牌、桌游”变成奖赏机制,

告诉自己只要今天把这个实验跑完、把这篇related work草拟出来,

就可以安心去吃顿火锅或者打一盘桌游,

不然就像游戏没有解锁一样。

这种小奖励机制看起来很原始,

但对我这种习惯性分心的人来说,

比“自我约束”好用得多。


其次,

关于科研干劲,

其实我觉得保持“兴趣残留”比“持续高热”更重要。

很多人追求一天读几篇paper、idea随手写在本子里那种状态,

我试过但太理想化了。

我的做法是尽量让每天的科研任务不要收尾得太彻底,

比如一段代码我可能刻意留一点没写完、论文写到一个新段落就收工,

这样第二天回来的时候脑子里还有点“前情提要”,

不用从头进入状态,

也降低了打开电脑的心理门槛。

和朋友聊了一下才知道,

这其实是个叫“”的心理策略,

残留的任务会在我 回到那个状态。

这种对我这种三心二意选手特别友好。

再来一个对我帮助特别大的建议是:

不要强求日程规划,

转而依赖任务管理。

我试过那种小时级别的时间表,

比如8:00读论文,

9:30写实验,

结果只要一拖延前面的任务,

整个表就废了,

崩盘感更严重。

后来我学会把目标拆成“可执行任务清单”,

每天只列3到5件今天想完成的科研小目标

(比如“看完XXX文章,记下3个点”、“修改图3的caption”、“推导某个公式”),

完成了就划掉,

哪怕时间不是线性的,

但任务一点点在推进,

至少我知道自己没有原地打转。

这种“低要求,高完成率”的方式让我心理压力小很多。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

保持科研干劲除了长远热爱,

还要靠合理喘息。

我以前会因为太多ddl压头而完全放弃社交和娱乐,

但这样撑不了几天就会陷入“我活着干嘛”的虚无里。

后来我发现反而是每周固定一点属于自己的“放空时间”,

比如看电影、刷综艺、发呆放空、甚至是去和兄弟打牌吃夜宵,

能让我像手机充电一样充好电再回来搞科研。


知乎视频181 万播放 · 1906 赞同视频

总结来说,

像我这种非自律博士,

其实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节奏。

关键不是逼自己变得“自律”,

而是设计出能和自己个性兼容的机制,

让你在维持生活乐趣的同时,

也能让科研这件事不断推进一点点。

别让“理想中的PhD模板”毁了你对这段旅程的体验,

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这段路的,

走慢点也没关系,

只要别停。


7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9

作者:皮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44889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读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论是国内读博还是海外读博,短的三年长辄五六年。对于还没有入学或者是刚开始博士生涯的同学来说,光是想到未来几年的时间里都要干着枯燥甚至是令人痛苦的科研工作就感觉漫长无期。而对于读博期间的同学来说,日复一日的工作加上时不时遇到的一些难题让自己感觉深陷泥潭,难以自拔。而对于读博接近尾声的同学来说,需要一边赶着学位论文忙着毕业各种事项,还要一边考虑未来的去向。

各个阶段的困境难免会消磨人的意志,使得对于科研的热情消失殆尽,甚至对生活都产生厌倦并且诱发心理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在PhD期间保持科研干劲避免burn out?,并且持之以恒的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呢?本人根据个人经总结了三点。

一、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相结合

针对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专业来说,大部分是需要理论、实验和编程模拟等多重研究方法来完成课题的。在这当中物化生实验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体力才能完成:制备实验材料,观察实验进程,收集实验结果。经常一整天甚至连续好几天的实验会让人感觉身心俱疲。而与之相对的,纯理论分析和推导以及计算机编程和仿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面对电脑完成的office work, 更加偏向于脑力工作。然而长时间对着电脑操作五花八门的软件,对着密密麻麻的代码找 bug 也会让人精疲力竭。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太了解,这里不做赘述。但仅凭个人了解,很多时候需要做问卷调查或者市场调研,所以分发问卷和收集市场资料姑且也能算作相对的体力工作。

合理安排两种不同偏向的工作是尤为重要的,长时间进行单一的体力或者脑力工作会让人很容易疲乏导致效率越来越低。个人建议是穿插两种类型的工作,一周的工作计划可以根据自身的状态和当前的进度安排不同比重的体力和脑力工作。当然这并不是为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在一个方面做累了转换状态从而获得新鲜活跃的思维。

二、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所谓的输入主要有阅读文献,听讲座,和导师同学讨论等;所谓的输出主要有分析数据,撰写论文以及进度汇报等。输入有益于自己获取新知识新思路,特别适合在长时间沉溺在自己课题中,甚至出现思路堵塞没有灵感的阶段。从其他学者的研究中获取新的知识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比自己更加有经验的师友长辈获取新的思路,也许就能帮助自己打开困境实现突破。当然所有的输入都是为了更好的输出,读博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做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并且能够在重要的场合汇报,在高水平的期刊中发表。输入和输出始终是穿梭交织在一起的,利用输入所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路,把握最科学可靠的研究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最终能够以成熟明晰的方式输出。

三、工作与生活相结合

博士生也是普通人,整个博士生阶段当然不可能只有研究也需要有生活。如果感觉到自己近期效率明显下降甚至已经产生了厌烦心理,再继续下去也许只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安排一个双休出去逛街吃顿美食,和朋友家人出去看个电影或者演出,或者待在家里睡个懒觉刷刷电视综艺,都有助于给自己一个放松的心态面对新的一周。如果短暂的休息也解决不了长期压力带来的困顿,试着给自己放个长假,完全脱离科研的环境。出去旅游一圈,回家乡陪陪家人,甚至可以找个短期实习切换社会角色。这一点对于国内的博士生们更加重要,大多数国内读博的都是当前学术圈内卷的亲历者。一边面对仿佛看不到尽头的毕业要求,一边目睹耳闻着毕业之后就业的残酷,同龄人压力带来的巨大影响使自己窒息。暂时抛开这一切,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调整好心态,才能迎接持续不断的挑战。

有人把读博比作围城,没经历过的外人也许会觉得博士将来一定光鲜亮丽,但亲历的每一个人仿佛都把自己困住了。如果能够转换心态,只和自己比较那么可以避免钻牛角尖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压力。读博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读博目的都会给读博的历程造成天差地别的影响,因此看着其他人来衡量自己的进度和状态是不够全面的。诚然,要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就必须和同龄人进行比较,但时刻都要记住自己的期望和目标。读博讲究细水长流,为此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是能够保证每一个人能够坚持下去并且高质高效完成工作的关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共勉,保证身心健康早日拿下学位!


7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19

研飞学术:


想在读博期间保持精力旺盛,避免被 burn out 是一个比博士毕业还要难的问题。 很松弛地把博士读出来,我和很多 doctor 打交道,好像没见过,或多或少都遭遇了不少挑战。

套用黄老大的话来说,你需要 resilience, 这个听着就很苦。 不过不吃点苦,怎么就能resilient 呢,这真的是一个人很好的财富,黄老板说的。

所以我们最好把控这个度是适当紧绷,避免油尽灯枯。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 想办法寻求正反馈。

众所周知,读博的反馈周期很长,而且通常来说是 negative 的。比如投稿5个月后,收到了一封拒信。 大家都应该听过一个梗,一个 phd 可以把拒稿做成一套衣服穿在身上。

导师的评价,审稿人的评价,以及盲审,每一个卡都可能有 negative 反馈,冗长的等待后太考验人。 所以我们怎么做呢

我们自己要寻求正向反馈。 在万劫不复中寻求光明,自己给自己正反馈。

我是这么做的。

每天我都在我的研究方向上做点总结,我每天都要写点,这包括工作取得的进展(不需要审稿人的认可),我看到的同行的研究和产品,证实的我的猜测。

我使用研飞ivySCI 的文献阅读软件。我在读文章的时候,当我发现一些亮点的时候,特别是我的研究契合的时候,能证实我的想法的时候,我都会在笔记里记录下来。

软件里还带有一个文档的功能,我会每天做一个总结,把我在阅读文献的时候的总结,实验的总结,产品的进展放一起,这样我每天都可以看到一点进步。 这些进步不需要我投稿,也不需要导师的夸赞,同门的认可,我自己就可以认可我自己,谁都带不走,剥夺不了。

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总结,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准备材料的时候, they're ready. 所以我可以快速的拿出来引用,或者改写,所以能一定程度上保持我的效率。


适度自律

一般读博士的人,现在都很卷,似乎大家都极其的自律,疯狂的卷文章。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律不仅仅是在工作上的自律,生活上也是。

自律运动:每天都有运动时间。 在工作之余就完成,不要积攒到深夜,每个小时抽点时间活动一下,很简单。 跳绳5分钟就可以。 当然非要去健身房也不是不行,但有时候是不允许的。

自律休息: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到点就歇吧,反正拼命加班也不一定能按时毕业。 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做不到。 不能休息就不能好好工作,道理就是这样。

搞好关系

虽然读博人际关系也不算复杂,主要就是搞好和导师的关系。先不求多优秀吧,但至少做到尽量少冲突。 毕竟要一起呆好几年。

另外,和同一个实验的人,也是一样,总要搞好关系。 当然这个学问很大,如果你不擅长,那也是学习一部分,否则总是和别人起冲突,你不 burn out 谁 burn out 呢


大概就是这样吧,做到以上几点,应该不至于 burn out. 但也不轻松,反正我也没看到有人轻松地读完了博士。

最后,上面提到的软件下载地址是 www.ivysci.com 希望可以帮助你。


7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bestlook:


其实对科研没有热爱,勉强为之,干不好的,不如退了,早点有兴趣的事做。

76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个人觉得比较有用的小习惯,一是坚持每天复盘记录,写好之后和几个朋友一起互相监督。

二是尽可能的把任务拆分成比较小的部分,比如老师要求以后把代码都传到github上,这个事情和我的主线课题不相关,没有什么干劲。就先在计划本上写下,建立一个github仓库。这样就会比较有动力去做

比起很复杂的规划设计,我更倾向于简单的,可以马上运行实施的tip



作者:风物长宜1587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1185402334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77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你导师应该有说过,科研捷径就是选题,你题都选好了(PhD期间如何保持科研干劲避免burn out),还有啥问题?无非剩下就是按部就班,调研影响自律因素,结合自己情况进行矛盾主次分析,寻找现有解决方式,进行实践,然后就是失败。。调整重新调研,分析,尝试,失败。。。。失败,失败,失败。。。。最后成功或者放弃。。。。




作者:lx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36351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78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1

八幡大老师:


心态放正,别,多休息多娱乐。

科研少了我进度应该还快些,今年毕不了业就明年毕业。

ddl过了也不是真的就会死,只要不故意炸实验室导师也开除不了我。

79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2

追光者:


扯再多都没用,对PhD来说,paper最让人快乐

适度划水吧,我指的是论文里的水分,掌握一定技巧持续有产出,才是最能保持干劲儿的

80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7:22

blackbean:


归根结底还是要找一个自己感兴趣而且认为是有意义的课题,这样可以长期坚持下去避免内耗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