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稱象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2049951472547299/answer/19230420732270351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為deepseek的回答。
日本文部科學省擬取消外籍博士生生活補助的政策調整,本質上是國家科研資源分配從「能力優先」向「身份優先」的轉向。這一決策不僅暴露了日本高端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更可能引發人才流失、削弱科研競爭力。以下是綜合分析:
---
### **一、政策調整的核心內容**
1. **資助範圍收縮**
- **取消外籍博士生生活補助**:現行SPRING計劃(Scholarship Program for Revitalization and Vitalization in Next Generation)每年為博士生提供最高290萬日元資助(生活補助240萬日元+研究經費50萬日元)。新規將生活補助限定為「僅日本國籍學生」,外國留學生僅保留研究經費(最高110萬日元)。
- **實施時間**:2026或2027財年起執行(不同來源存在差異)。
2. **調整前後對比**
| **資助類型** | **調整前(所有博士生)** | **調整後(外籍博士生)** |
|--------------------|--------------------------|--------------------------|
| 生活補助 | 最高240萬日元/年 | 0 |
| 研究經費 | 最高50萬日元/年 | 最高110萬日元/年 |
| 總額度 | 290萬日元/年 | 110萬日元/年 |
| 覆蓋比例 | 生活費佔比83% | 僅研究經費 |
---
### **二、政策調整的動因**
1. **本土優先的輿論壓力**
- 2024年SPRING計劃資助的10,564名學生中,外國留學生佔39%(4,125人),其中中國籍學生達2,904人(占留學生總數70%)。部分保守派議員質疑:「納稅人資金應用於強化本國研究能力」,認為現行制度偏離了「鼓勵日本學生讀博」的初衷。
2. **對留學生經濟能力的預設**
日本文部科學省稱,許多留學生「在赴日前已規劃好留學資金」,而日本學生更可能因經濟壓力放棄讀博。但這一說法未提供數據支撐,且忽略了理工科博士生普遍依賴資助的現實。
---
### ⚠️ **三、政策調整的潛在影響**
1. **人才流失風險加劇**
- **經濟壓力倒逼留學生轉向他國**:生活補助覆蓋在日博士生80%以上的日常開銷,取消後留學生需自行籌措年均12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費。歐美國家(如德國DAAD獎學金、美國Fulbright計劃)的全額資助可能更具吸引力。
- **中國學生首當其衝**:中國留學生是SPRING計劃最大受益群體(占外籍生70%),也是日本理工科實驗室的主力(如早稻田大學32%科研助理為中國人)。政策調整可能導致優質生源轉向美、德等國。
2. **日本科研競爭力受損**
- **結構性依賴問題**:日本理工科領域的外國博士生比例長期居高(部分專業超50%),本土學生讀博意願持續低迷。若外國人才減少,高校實驗室可能面臨「人手荒」,尤其依賴國際團隊的尖端領域(如人工智慧、晶片//chip研發)。
- **國際化目標受挫**:此舉與日本「40萬留學生計劃」(2033年目標)背道而馳,削弱其宣稱的「全球化科研環境」。
3. **本土學生受益有限**
儘管政策意圖是鼓勵日本學生讀博,但根本問題未解:
- 日本產業界博士聘用率僅1.8%,博士平均年薪479萬日元(約24萬人民幣),低於經合組織平均水平;
- 2023年日本籍SPRING申請者不足百人,反映獎學金並非提振讀博意願的核心因素。
---
### ⚖️ **四、深層矛盾:國家主義與學術全球化的衝突**
1. **資源分配的邏輯轉變**
政策調整標誌日本從「學術能力平等競爭」轉向「國籍邊界優先」。SPRING計劃原要求研究需「服務日本產業與社會前景」,但外國博士生畢業後回國或流向第三國的比例較高,引發「納稅人資金外流」的質疑。
2. **與全球趨勢的悖離**
儘管日本國立大學近期積極吸納因美國科研經費削減而流出的國際人才,但新政策卻釋放「收縮信號」,與高校國際化努力形成矛盾。正如東京大學教授批評:「政府不理解全球局勢……這是一種內向型思維」。
---
### **五、結論:短視修正與長期隱憂**
日本此次政策調整是**國家利益對學術理想的一次妥協**,試圖以「身份門檻」解決本土科研人才斷層問題。然而:
- **治標不治本**:若日本不改善博士就業前景(如企業聘用率、薪資水平),再高的生活補助也難以激活本土讀博意願;
- **人才競爭反遭削弱**:在美歐爭奪全球科研精英的背景下,日本主動收縮資助,可能使其淪為人才流動的「中轉站」而非「目的地」。
長遠看,**科研資源的分配需平衡本土保護與開放競爭**。日本若堅持「身份優先」,或需承擔基礎研究領域競爭力下滑的代價,而真正解方在於構建「吸引全球人才且留住本土精英」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