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6篇帖子。
(轉載知乎)中國網民一般對日本有哪些普遍的誤解?
6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35

很多人會覺得日本的房子貴,由於東京的人口是3700萬,比北京2200萬多了近70%,但面積是北京的三分之一,日本是已開發國家,東京經濟全球第二,東京人的平均工資是年薪25萬左右,約等於北京的三倍。所以房子貴不貴還得綜合考慮。何況日本的房子沒有公攤面積,永久產權,買公寓的話陽台也是送你的,不算在付款面積之內,再加上精裝修也省了一大筆裝修費用。這樣看來,日本的房子真的貴嗎?



作者:稻川不動產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118243540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36


華雄:


其實日本高中生沒有超能力

6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36

日本人の全ても我々にとって勉強する必要があるって…正直、日本人だって信號を無視して道を橫斷する人がいる。また、百円ショップの売り物だって質が雑だし。ゴミをポイ捨てする人だっているよ。

また、日本は資源も自然環境もそんなに恵まれている國ではない。だから、我々の中國のことを日本と比べる上でまた深く否定するわけにはいきません。わたしはいま日本にいるけど、旅行といえばもちろん中國の南部こそ風光明美で山も湖も綺麗だと思います。日本社會や中國の味と違う日本料理を試すためなら、東京や大阪に來てもいいですが、旅行で自然をゆっくり楽しみにしたいと思ったら、うち浙江省にもぜひおいでください^ ^

他に何か思い出したらまた付け加えます^ ^

大東先生より(WeChat:dongruocanshang)



作者:大東早稲田博士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86556479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37

作者:劍橋大師兄施紀賢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234792615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聲明:本文只針對抹黑詆毀中國的日本人,不針對其他日本人。我是和平主義者,希望中日友好。但在漢文化領域上,我們要正本清源,奪回本應屬於我們的文化。1.很多人以為櫻花文化和木屐起源於日本的,這是錯的。他們沒有意識到櫻花文化本來就是漢族發明的珍貴文化。交領右衽、木屐和分趾襪是漢族發明的。

中國需要更多宣傳中國的櫻花文化。

中國是櫻花的原產國之一。但很多日本人反客為主,想霸佔櫻花文化。

很多日本人看到中國人賞櫻種植櫻花就罵中國人抄襲日本。

事實上中國人在賞櫻的時候,日本人還不知櫻花為何物,中國古詩早就記載了賞櫻:

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唐·李商隱:

櫻桃千萬枝,照耀如雪天——唐·劉禹錫

藹藹美周宅,櫻繁春日斜,一為洛下客,十見池上花——唐·白居易

日本人可以擁有從中國學來的櫻花文化,但絕不能反客為主說中國櫻花文化是抄襲日本的(櫻花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發明的)。就像很多中國人學英語,但中國人也不會說英國人的英語是抄襲中國的。

哪有二手者(日本)要求原創者(中國)不准用櫻花文化的道理。

因為日本學了中國的櫻花文化,所以日本就有了專利?所以中國就要避嫌不能再用櫻花文化?天下間豈有如此荒唐的道理。

中國的分趾襪(鴉頭襪)

唐李白《越女詞》之一:「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宋 姜夔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詞:「 京洛 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鞵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渺身。」 吳無聞 註:「鴉頭襪,女子歧頭襪。」

無論木屐還是分趾襪,都是純正的中國漢族本土文化。

中國朱然漆木屐

木屐是日本從唐朝中國學來的:下馱是日本傳統的木屐,使用於室外。屐,日語訓讀「阿師太」(あしだ),意思是足下,屐稱為「足下」來自唐朝風俗。平安時期稱作「屐子」。屐糸,和名「阿之太乎(あしだお)」,日語俚語稱為鼻繩。

南京顏料坊出土東晉-南朝木屐 

日語維基百科

也公開承認木屐來自中國。

履物の下駄の起源は田下駄であるとする説がある。田などで使用されたと考えられるこのような道具は、紀元前3,000年前の中國浙江省寧波市の慈湖遺跡からも出土している(ただし慈湖遺跡の出土品は歯のない板狀のもの)。足の保護や水田・濕地での沈み込みを防ぐため使われたとみられる道具は、日本では彌生時代の登呂遺跡(靜岡県)からも出土しており、同様の履物は20世紀まで使われ続けた地域がある。

2.很多人認為現代漢語大部分都是日語詞,這是錯的。很多看似日本的詞,如「浮生」和「浮世」,其實是地道的中文詞語。「浮生」出自《莊子.刻意》。「浮世」出自「三國 魏 阮籍《大人先生傳

》」。日本在近代大量引入英漢詞典的外來語,不但不標明出處,反而造謠說這些外來語是和制漢語。中國派留學生去日本其實是在甲午戰爭後,而大部分英漢詞典成書於甲午戰爭前。現代漢語詞彙大半部分是中國人發明的,是中國人的本土文化,不是什麼和制漢語。

盧公明《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2):電報、電池、光線、分子、地質論、物理、動力、光學、國會、函數、微分學。

羅存德《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1866~1869):蛋白質、銀行、幻想、想像、保險、文學、元帥、原理、右翼、法則、戀愛、讀者。

馬禮遜《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22): 使徒、審判、法律、醫學、自然的、新聞、精神、單位、行為、言語。

麥都思《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47~1848): 知識、幹事、物質、偶然、教養、天主、小說、本質。

衛三畏《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Court Dialect》(1844):內閣、選舉、新聞紙、文法、領事。

中美兩國的首次通商是從1784年開始的,廣州人當時稱呼美國為花旗國。而美國傳教士伯駕1835年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家西醫院,比日本早幾十年。很多醫學用詞也是從中國傳去日本的。

「內閣」和「大學士」這些詞語明朝就已經出現,雖然當時的意思並不能和現代詞義完全一樣,但基本相同。在明朝皇帝不上朝的時候,朝廷就靠內閣運行管理,「大學士」也是由科舉考試的得勝者擔任。衛三畏英譯中就用了內閣二字了。後來這個漢語流入日本。

德國尚未統一的1752年,普魯士開始和中國通商了(1752年普魯士國王號抵達廣州)。1800年廣州就有十幾個國家的領事館機構。漢語和歐洲語言的交流比日本早很多。

3.很多人認為JK制服及和服都是日本本土文化,這是錯的。日本的校服是抄西方的,和服是抄中國的(包括木屐和穿木屐用的分趾襪)日本所謂的JK制服,其實就是對著西方人的校服照抄,並沒有原創的東西。

不同年代的JK制服

如圖所示,JK制服從來都是西式校服的山寨品,日本並沒有專利。

「白襯衫,蝴蝶結,領帶,西裝外套,皮鞋,蘇格蘭裙,西式毛衣」,沒有一樣是日本發明設計的。

日本社交媒體上,很多日本人看到中國人穿西式校服,就罵「老土的中國人又山寨日本的文化」「中國成為日本的文化附屬國了」等等極為難聽的話。

敢情中國人穿西式校服就是山寨?日本人穿了西式校服就變成他們專利了?

那蘇格蘭人知道他們世世代代都在「山寨」日本的JK裙子嗎?

蘇格蘭人都不介意中國人穿格群呢,日本人有什麼資格指手畫腳?我想不通,不明白,不理解。

日本有水手JK制服和西裝JK制服,兩種JK制服。水手JK是照抄英國的,而日本最廣泛的西裝式JK其實就是照抄歐洲各國的西裝校服。

以後不要再把西式校服叫成JK制服了,西式校服就叫西式校服,我們應該為西式校服正名。

圖1

如圖1,這才是真正的日本本土服飾,日本本土服飾是沒有交領的,色彩也極度原始。以下簡稱日本土服。這個時期的日本是沒有木屐和分趾襪的,因為木屐和分趾襪也是學習中國的。

這是日本人自己復原的日本土服,符合歷史事實。

圖2

如圖2,這是國家博物館的東漢漢服——皂朝服。現代日本的所謂「和服」和這個有九成相似,因為「和服」由始至終都是對著「漢服」照抄的。

所謂的「和服(吳服)」就是把「漢服」稍微改了一下,並沒有什麼原創的東西。

其實把「和服」稱呼為「崇中日本人的改版漢服」或者「日式漢服」更合適。

交領漢服對日本服飾有再造之恩,沒有漢服就沒有交領。

中國人也穿西裝,但中國沒有把西裝稱為中裝吧。所以我覺得任何有交領的服飾,日本人都不應該稱為和服。

漢服復興,日月重開。

正本清源,火樹銀花。

昭昭萬國,俾俾有唐。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4.很多人認為戰國日本的軍事實力非常強,這是錯的。

明朝的時候日本入侵朝鮮,日本侵略軍導致朝鮮半島生靈塗炭,最後是大明出兵維護了東亞和平。很多日本右翼或者歷史小白春秋筆法

,非常狡猾地只提及日軍火槍比明軍多,卻隻字不提明軍的火炮和火箭數量遠多於日本。沒錯,明軍的火炮和火箭數量遠多於日本。而且日本海軍當時連朝鮮海軍都打不過。

畢竟明朝在1407年就成立了全世界第一支建制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而且很多日本人吹是「朝鮮倭亂導致明朝滅亡」。從明朝勝利的1598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的1644年,差不多50年,足足半個世紀了。這個謠言可笑程度就如同說「普法戰爭導致德國二戰戰敗」(普法戰爭中德國為勝利方)。

無知的日吹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謠言

塞繆爾·霍利不是歷史學家,英文維基百科連他的頁面都沒有,這本抹黑明朝的書也只是不嚴謹的歷史小說讀物。

英國歷史學家Stephen Turnbull (historian)直言明軍的火炮是最強的,這個英國歷史學家是劍橋大學畢業的歷史學家。是真正的歷史專家。

According to Stephen Turnbull, "Chinese field artillery and siege cannon were the finest in the region". Chinese artillery was made from cast iron, and were divided into several types, the most important were the "great general gun" and the folang zhi (佛朗支), the latter being breech-loaded artillery guns. 翻譯:根據Stephen Turnbull的說法,"中國的野戰火炮和攻城炮是該地區最好的"。中國的火炮由鑄鐵製成,分為幾種類型,最重要的是 "大將軍炮 "和佛朗支,後者是後裝火炮。

這位劍橋大學的英國歷史學家還批評日本人故意貶低李如松:One of the Chinese commanders wasLi Rusong, a man who has been traditionally disparaged in Japanese accounts. In Turnbull's estimate, he was "one of Ming China's most accomplished generals".Although Li was defeated at theBattle of Pyokjeyek, his defeat was temporary. He was an able strategist who achieved his goal of forcing the Japanese out of Korea, and Japanese accounts focusing on his defeat at Pyokjeyek served to distract from his achievements。翻譯:中國的指揮官之一是李如松,這個人在日本的記載中一直被貶低。根據特恩布爾的估計,他是 "明朝最有成就的將軍之一"。雖然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中被擊敗,但他的失敗是暫時的。他是一個能幹的戰略家,實現了將日本人趕出朝鮮的目標,而日本人對他在碧蹄館之戰

中的失敗的描述,則分散了他的成就。

日本戰國的武田信玄

抄了《孫子兵法》中的「風林火山(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為軍旗。直接抄,隻字不改。

日本遊戲《只狼》抄了《吳子兵法·論將第四》中的"有死而榮,無生而辱",無關痛癢低把「而"改成"之"。

文化交流就像寫論文,查重率百分之十幾可以接受,但日本抄足百分之八九十就不對了,抄完再改名更是錯上加錯。日本從文字服飾建築再到各種生活用品都原封不動地抄中國(例如油紙傘,被日本照抄過去,然後改名成和傘)。日本是這個世界上最沒資格指責「中國人喜歡山寨」的國家。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中國明天把日本現存所有的和服制式及圖案抄過來,改名成漢服2022款式。大部分日本人對此可以做到毫不介意嗎?

不要再說什麼日本幫中國把文化科技發揚光大了,日本是單方面抄襲中國。換位思考,現代日本人願意放棄所有版權,全部文化科技送給中國嗎,日本人做得到嗎?這樣中國就可以幫助日本發揚光大了。

那些覺得日本抄中國沒問題的人,那你是否做到同樣標準:支持中國對其他國家文化科技全盤抄襲,畢竟按你的邏輯,抄過來就是自己的東西了。

5.很多人認為生魚片、壽司、納豆和拉麵起源於日本,這是錯的。生魚片、壽司、納豆和拉麵其實都是中國的。

中國辭典《爾雅·釋器》,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意指肉醬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攪碎熬熟的魚肉醬叫鮨(音「ㄧˋ」)。

劉熙的《釋名·卷二·釋飲食第十三》中記載:「鮓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鮓滓是種用鹽、米等腌制,讓魚肉發酵後剁碎,煮熟後進食。

納豆,起源於中國古代,自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以來開始製作,由黃豆通過納豆菌(枯草桿菌)發酵製成豆製品。

先秦時代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有的肉在蒸煮烹飪以後就喪失了原味,不夠鮮嫩,鮮魚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

」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日本從中國學來拉麵:在明治時代早期,拉麵是橫濱中華街常見的食品。1900年代,來自上海和廣東的中國人在日本賣切面,配以簡單的湯底和配料。在昭和年間,拉麵在日本開始流行。

長文講解日本如何全面放棄本土服飾,全面引進漢服(包括木屐和穿木屐用的分趾襪):

長文講解中文名字的美妙:為什麼日本人名字直譯成中文又好看又好聽? - 木屐分趾襪大師兄的回答 - 知乎

反中台灣人反中香港人想偷走繁體字的歸屬權,大家可以多了解繁體,不要讓這些人得逞。

超好看的二次元漢服美圖:

長文講解中國古詩的美妙:你曾經對日本有哪些誤解? - 木屐分趾襪大師兄的回答 - 知乎

講解萬曆朝鮮戰爭:

6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38

作者:SS學日語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16770607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奇葩的就是麵包炒麵這種吃法了,真心看不懂。

外國人がなかか受け入れない日本の食べ物。

作為外國人難以接受的日本食物


10

第十名

納豆 

納豆 なっとう

很多同學都說納豆很難吃,可是納豆有減肥美容效果哦,而且可以延年益壽哦,其實是非常有益的產品。具體的吃法之前的文章有講過,點擊這裡查看。

09

第九名

麥當勞薯條

マックのフライドポテト

為什麼日本的麥當勞的薯條特別奇怪呢,因為日本的麥當勞不會給你番茄醬,包括外送都不會給你番茄醬,如果要的話,一定要說,ケチャップをください。(請給我番茄醬)

08

第八名

冷麵

冷やし中華

到了夏天這種冷制產品很多的,像冷麵,冷便當,那種冰冰的感覺。

07

第七名

生蛋拌飯

たまごかけご飯

這個蛋需要是無菌蛋,醬油也需要是專門的だし醤油(拌飯醬油)、飯一定要熱飯哦,冷飯是肯定不行的。

06

第六名

魚仔蓋飯

しらすご飯

可以生吃的,也可以煮熟了吃,如果配上蛋黃醬會更好吃一點,雖然賣相有點奇怪。

05

第五名

咸辣魷魚

いかの塩辛

在居酒屋會當作配酒菜,有點重口味,鹹鹹辣辣還有點腥,一定要配酒或者配飯才能吃得下去。

04

第四名

咸飯糰

塩むすび

單純的鹽加壽司醋加白飯,也沒有內料,自己做應該也OK,但是便利店居然還賣,也是為了很多喜歡這類飯糰的人吧。

03

第三名

餃子定食

餃子定食

(ギョウザていしょく)

沒錯,你沒看錯,兩個主食搭配成一個定食,一般我們吃餃子不會再去吃白飯。但是日本,拉麵和炒飯,餃子和白飯都會變成一個套餐。那到底菜在哪裡呢?

02

第二名

白子

しらこ

冬天的特產,單單看字面意思肯定看不出來,其實就是魚類的精巢。看起來有點像腦,其實口味也是很腦差不多的,軟軟的。


01

第一名

麵包夾炒麵

焼きそばパン

雖然味道還可以,但是碳水真的是太厲害了,所以很受運動男生歡迎,如果有機會的話也一定要嘗嘗看哦。

6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39
作者:呼涼奈良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132579374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古代稱為「倭國」,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聽的,其實是誤解



想要日本自由行,先看看你的日語常識
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不管近代其如何宣傳或標榜,也不論其如何粉飾和美化,其實就其歷史文化經濟等,一直很難脫離中國的影響。就拿國名來說,也是經過諸多變遷,歷經倭人——倭奴——倭國——大和——日本,最後也是得到中國承認才得以使用的。
我們先來說說日本人的起源。從現代考古和基因研究得出結論,日本人是古代繩文人(30%)和彌生人

(70%)不斷混血形成的,而不論繩文人還是彌生人,都是古代中國人。
從古地理地質學研究得知,在一萬年前,日本列島和亞歐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隨後隨著海平面上升而隔海相望,因而也會渡海交流。可以佐證的是,在我國出土的古越人的繩紋陶器,經過鑒定是在1萬以前的產物,日本同樣也出土過類似的繩紋陶器,經過鑒定和我國出土的繩紋陶器時間是在同一時期,甚至稍晚一點。





因而,不論從基因生物證據還是歷史考古證據,都證明了日本人的祖先都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先民的後代子孫,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得到日本國內學界的普遍認可。
在古代,日本文化經濟落後,一直沒有文字,迨至八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才開始依據漢字創立日本字,因而其隋唐以前的歷史記載,大多只能依據我國的歷代史料進行研究。現在日本最早的文獻史料,依據的就是兩本書:一本是《古事記》(成書於公元712年),一本是《日本書記》(成書於公元720年),都是用漢字書寫的,並且都是唐代以後編纂成書,並且大多借用中國典籍上的文字,拿來描述上代所傳承之傳說,許多模仿了中國的故事,多有杜撰,因而先前歷史就應以我國更早記載為準。





我國關於日本最早的記載是東漢時期的《論衡》和《漢書》。其中著名思想家王充(27-97年)成書於東漢時期的章和二年(88年)的著作《論衡》,其中的《恢國篇》有:「武王伐紂,庸、蜀之夷佐戰牧野。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儒增篇》有:「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異虛篇》:「使暢草生於周之時,天下太平,倭人來獻暢草。」。
其中的「鬯草」是一種香草,古代用來釀造郁鬯酒,作為祭祀典禮使用。現在有的人認為是鬱金香草,這是錯誤的,因為鬱金香起源於土耳其一帶,不可能在日本有。依筆者拙見,「鬯草」是茅草的一種,原產於吳越之地,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出師楚國的理由就是「苞茅不貢」。
而日本和吳越以前相連,物產相同,大陸架下沉後,日本也產這種香草,因而最早進貢給周天子。後來大概是發現吳越之地也有分布,因而楚國成為專門進貢祭品的國家。其實不但茅草,現在植物學研究發現,有很多日本的物種和中國南方地區,隔海間斷分布,這就是很明顯的證據。





回歸話題,王充的《論衡》中的「倭人」,其實就是現在的日本祖先,有的學者認為是越人,其實也沒錯,因為是同一祖先。可是嚴格意義上說,可以肯定是日本,因為在同時期的《漢書》中對「倭人」有明確記載。
《漢書》是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32年—92年)約於漢章帝建初時期(公元80年)成書,其中的《地理志•下》中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而樂浪郡

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開郡,包含如今的朝鮮,隸屬幽州。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並未列入中國版圖,而且有上百個小國家。《漢書》和《論衡》同時期成書,一經對比,就知道「倭人」指的就是如今的日本。
那麼,「倭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猶如古代中原地區對周邊少數民族的貶稱一樣嗎?古代中國對周邊少數民族稱「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西戎,「倭人」難道也是貶義嗎?其實不然。





在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倭:順皃。從人委聲。」,「皃」( mào)同「貌」,指人的儀態、樣子。因而「倭」的意思就是「順從」的意思。因為「倭人」指的是該國人相對比較順從、和順,因而並非後來的貶義,反而是一種褒義。可見,在漢代稱之為「倭人」並不是對「四夷」相同的貶稱。
然而,由於當時交往並不多,因而對日本並沒有詳細記載。然而到了東漢,隨著日本前來中國的增多,記載也開始詳細。在魏晉時期成書的的《三國志》和南北朝成書的《後漢書》中,詳細的記錄了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被中國冊封的歷史。
在《三國志》和《後漢書》對日本的記載,基本相同,然而側重點略有差異,《三國志》對國名、風俗人情等詳細描寫,而《後漢書》則記載了很多歷史事件,言簡意賅。如《後漢書•列傳•東夷列傳》:「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台國。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韓國七千餘里。」,指出具體位置和距離。





針對古日本的風俗記錄,「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並指出和春秋時期吳越之地會稽

一代風俗相同。同時講到有「持衰」習俗,也就是日本人常航海,前來中國,讓一個人不洗沐,不食肉,不近女色,跟隨在船中。若是行程順利,則照顧其家人並給與財物;若是不順,就將之殺害,似乎是上古「巫術」的文化遺存。
最為重要的是,在歷史文獻中,記載了中國冊封日本的年代和名字。《後漢書》:「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這個歷史事件,記載了漢光武帝封日本為「倭奴國」,並給於印綬,和後來日本發現的國寶金印相吻合。





1784年,這枚金印在日本九州博多灣口的志賀島上被發現,印面正方形,邊長2.3厘米,印台高約0.9厘米,台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厘米,上面刻有篆體「漢委奴國王」字樣(如圖)。其中的「委」通「倭」,表示「大漢隨從」的意思,同樣沒有貶義,只是指出從屬關係。由於當時日本有上百個小國家,相互爭戰,因而光武帝賜封金印,說明了這個日本國家的正統,並予以支持。
到了漢朝末年,中國三國鼎力,而日本也是群雄並起,《東夷列傳》:「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各曰卑彌呼,年長不嫁,事鬼神道

,能以妖惑眾,於是共立為王。」。記錄了當時倭國日本女王統一歷史,《三國志》則記載了詳細年限,「景初二年(238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於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其年十二月,詔詔書報倭女王曰:『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帶方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





看來,到了魏晉時期,日本女王卑彌呼統一日本後,國力有所增強,而中國當時的中原魏國,為了籠絡日本,因而把「奴」字去掉,變成「親魏倭王」,後代一直延續使用「倭國」稱呼日本。
到了隋朝,倭國進入飛鳥時代

,雖然在位的天皇受到了物部氏

和蘇我氏兩方勢力的擠壓,然而整體國力卻變得比較強盛,向著盛世「奈良時期」發展。此時,日本對自己從屬於中國感到不滿,於是首先想從名字上予以更改。
《隋書•卷四十六•東夷列傳•倭國列傳》記載:「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上令所司訪其風俗。使者言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

,日出便停理務,雲委我弟。高祖曰:『此太無義理。』,於是訓令改之。」。看得出此時倭王開始自大,認為自己皇權天授,和上天、太陽是兄弟並列,不願意承認是「漢倭奴國」或「倭國」,隋文帝自然是予以訓誡。
後來日本又來國書進行試探,大業三年(607年)進貢,其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隋煬帝非常不高興,於是下令主管外務的鴻臚寺卿

「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然而也派遣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國進行宣慰。





到了唐朝盛世,中國成為萬邦思慕朝拜的聖地,日本自然也不例外,頻繁派遣遣唐使前來中國學習文化科技,同時開始創建文字。並且對倭國的稱呼感到不滿意,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不願意承認是中國的附屬國,希望對等外交;一個就是驕傲自滿,認為自己國家強大。
這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看得出,當時日本就想改國名,然而中國認為日本是兼并了原來倭國的後續政權,並且驕傲自大,因而並不同意其改名。
《舊唐書》:「貞觀五年(631年)遣使獻方物。太宗矜其道遠,敕所司無令歲貢,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

持節往撫之。表仁無綏遠之才,與王子爭禮,不宣朝命而還。至二十二年,又附新羅奉表,以通起居。」,看來因為國名和禮儀問題,雙方發生爭執,日本遣唐使悻悻而歸,後來又藉助新羅(朝鮮)的國書表達歉意,雙方繼續往來。



此時,日本玩起了文字遊戲,於是產生「大和民族」的說法。在日語中,「倭」與「和」都發同樣的音,都是「は」( wa)。日本在無法得到中國同意更改「倭國」、「倭人」的時候,用漢字「和」來代替,同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用了「大和」來表達,當然,這只是在國內的稱呼,在國書上自然只能用「倭」,而不能用「和」。
關於「大和」,有的人認為是起源於公元3世紀的日本政權所在地的大和地區,其實是一種美化,因為大和在日語中讀作「亞馬托(やまと),並非和「倭」同樣發音。當然,由於漢文化的影響,聖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引用了《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有可能,這也是其選用「和」代替「倭」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未得到中國的允許下,日本由於文字採用的是漢字,自然只能在國內做文章,可是在對外關係上,必須得到中國承認才能更改名字,於是日本便想方設法求得改變。然而這個過程極為曲折。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後,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賀,提出更改國名。《新唐書》記載:「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然而並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說明唐朝同意其修改。





日本僧人瑞溪周鳳編纂的《善鄰國寶記

》中有記載,公元671年郭務悰

出使倭國時,所攜帶的國書中有「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可見在671年前日本還是「倭國」。並且郭務悰回國後不久,倭國爆發「壬申之亂

」。天武天皇上台後,中斷了與唐朝的外交關係。
那麼是什麼時候日本終於得到中國的認可,更改成「日本」國名的呢?據唐朝學者張守節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可是具體時間並沒有記錄。從考古資料來看,目前最早發現「日本」這一稱呼的是2011年出土於中國西安的《禰軍墓誌

》,該墓誌作成於678年。依筆者猜測,大概武則天當時為了炫耀國威,顯示自己遠撫諸夷,因而日本才得以改名。





然而,在國內,對日本的稱呼,從唐朝一直到明代都是倭國和日本並用,並且在明朝因為日本浪人入侵,稱之為「倭寇」、「倭奴」,於是「倭」字變成貶義,其實探究其本意並非如此。也是日本人的惡劣行徑使得「倭」字的字意發生轉變,完全咎由自取。
清代閉關鎖國,日本在吸收東方文化精髓之時,還虛心學習西方技術,因而國力迅速提升。近代則受軍國主義影響,侵略中國,荼毒生靈,得到「鬼子」、「日本鬼子」的咒罵,更是萬惡不復!
綜上所述,日本從倭人——倭奴——倭國——大和——日本,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最終得到中國的承認才得以改名,也是不易。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一直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很難脫離漢文化的窠臼。從名字的演變,也可以得出某種啟示,那就是名字和印象都是自己的行為導致,而不是他人賦予的結果,希望日本好自為之。




作者:榆木齋
連結:https://www.jianshu.com/p/dca89a15e03e
來源:簡書

6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40

李毅:


還認為日本女生很溫柔……

6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40

hdbuster:


以為娶個日本女人更好...

fxxk,我爹娘都念叨著讓我留學去找個日本女朋友

我也很絕望啊(

7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41

王大錘:


應該是覺得日本女孩子很開放,隨處可見的小電影小黃漫,女生到了高中就可以去援交。

但是實際上,日本女生會非常的保守。

7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3 21:42
作者:liangfei.m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88300565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日本人天天吃壽司 


雖然在很多人眼中壽司幾乎代表了日料,事實上壽司並不是家庭食物。日本人也不會天天吃壽司,旋轉壽司店也不是滿大街都有。

2)日本物價超級高

十年前可能是,現在不是了,我們已經很有錢了,日本人甚至發明了一個新詞來形容中國人的購買力——爆買。

3)日本人都喜歡動漫和漫畫

日漫是日本文化輸出的強力代表,很多八零九零後是看日漫長大的,灌籃高手、龍珠,滿滿都是回憶。但是,日本人並非人人看漫畫,也有許多日本人對此毫無興趣。

4)日本人都吃鯨魚和海豚

日本捕鯨文化在我們看來比較殘酷,但是吃的人畢竟少數。我們也有玉林狗肉文化節,吃狗肉的人還是少數。

5)日本人會切腹自殺

這是武士年代的事兒,現在沒有武士,也沒有人切腹了,哦,忍者也沒有。

6)日本跟中文很像

日語中復用了很多漢字,發音也有些類似,但是兩個語言完全是兩個語系。我們學日語入門很快,精通很難,很多日語學習者能切實體會到什麼叫「笑著進去、哭著出來」,JLPT-N1 合格後才是日語學習的開始。

日本と日本人にまつわる外國人の誤解7選〜そんなふうに思ってたの!?〜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