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劍橋大師兄施紀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23479261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只针对抹黑诋毁中国的日本人,不针对其他日本人。我是和平主义者,希望中日友好。但在汉文化领域上,我们要正本清源,夺回本应属于我们的文化。1.很多人以为樱花文化和木屐起源于日本的,这是错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樱花文化本来就是汉族发明的珍贵文化。交领右衽、木屐和分趾袜是汉族发明的。
中国需要更多宣传中国的樱花文化。
中国是樱花的原产国之一。但很多日本人反客为主,想霸占樱花文化。
很多日本人看到中国人赏樱种植樱花就骂中国人抄袭日本。
事实上中国人在赏樱的时候,日本人还不知樱花为何物,中国古诗早就记载了赏樱: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唐·李商隐:
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唐·刘禹锡
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一为洛下客,十见池上花——唐·白居易
日本人可以拥有从中国学来的樱花文化,但绝不能反客为主说中国樱花文化是抄袭日本的(樱花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发明的)。就像很多中国人学英语,但中国人也不会说英国人的英语是抄袭中国的。
哪有二手者(日本)要求原创者(中国)不准用樱花文化的道理。
因为日本学了中国的樱花文化,所以日本就有了专利?所以中国就要避嫌不能再用樱花文化?天下间岂有如此荒唐的道理。

中国的分趾袜(鸦头袜)
唐李白《越女词》之一:“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宋 姜夔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词:“ 京洛 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鞵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渺身。” 吴无闻 注:“鸦头袜,女子歧头袜。”
无论木屐还是分趾袜,都是纯正的中国汉族本土文化。

中国朱然漆木屐
木屐是日本从唐朝中国学来的:下驮是日本传统的木屐,使用于室外。屐,日语训读“阿师太”(あしだ),意思是足下,屐称为“足下”来自唐朝风俗。平安时期称作“屐子”。屐糸,和名“阿之太乎(あしだお)”,日语俚语称为鼻绳。

南京颜料坊出土东晋-南朝木屐
日语维基百科
也公开承认木屐来自中国。
履物の下駄の起源は田下駄であるとする説がある。田などで使用されたと考えられるこのような道具は、紀元前3,000年前の中国浙江省寧波市の慈湖遺跡からも出土している(ただし慈湖遺跡の出土品は歯のない板状のもの)。足の保護や水田・湿地での沈み込みを防ぐため使われたとみられる道具は、日本では弥生時代の登呂遺跡(静岡県)からも出土しており、同様の履物は20世紀まで使われ続けた地域がある。
2.很多人认为现代汉语大部分都是日语词,这是错的。很多看似日本的词,如“浮生”和“浮世”,其实是地道的中文词语。“浮生”出自《庄子.刻意》。“浮世”出自“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
》”。日本在近代大量引入英汉词典的外来语,不但不标明出处,反而造谣说这些外来语是和制汉语。中国派留学生去日本其实是在甲午战争后,而大部分英汉词典成书于甲午战争前。现代汉语词汇大半部分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人的本土文化,不是什么和制汉语。
卢公明《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2):电报、电池、光线、分子、地质论、物理、动力、光学、国会、函数、微分学。
罗存德《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1866~1869):蛋白质、银行、幻想、想像、保险、文学、元帅、原理、右翼、法则、恋爱、读者。
马礼逊《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22): 使徒、审判、法律、医学、自然的、新闻、精神、单位、行为、言语。
麦都思《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47~1848): 知识、干事、物质、偶然、教养、天主、小说、本质。
卫三畏《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Court Dialect》(1844):内阁、选举、新闻纸、文法、领事。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广州人当时称呼美国为花旗国。而美国传教士伯驾1835年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西医院,比日本早几十年。很多医学用词也是从中国传去日本的。
“内阁”和“大学士”这些词语明朝就已经出现,虽然当时的意思并不能和现代词义完全一样,但基本相同。在明朝皇帝不上朝的时候,朝廷就靠内阁运行管理,“大学士”也是由科举考试的得胜者担任。卫三畏英译中就用了内阁二字了。后来这个汉语流入日本。
德国尚未统一的1752年,普鲁士开始和中国通商了(1752年普鲁士国王号抵达广州)。1800年广州就有十几个国家的领事馆机构。汉语和欧洲语言的交流比日本早很多。
3.很多人认为JK制服及和服都是日本本土文化,这是错的。日本的校服是抄西方的,和服是抄中国的(包括木屐和穿木屐用的分趾袜)日本所谓的JK制服,其实就是对着西方人的校服照抄,并没有原创的东西。

不同年代的JK制服
如图所示,JK制服从来都是西式校服的山寨品,日本并没有专利。
“白衬衫,蝴蝶结,领带,西装外套,皮鞋,苏格兰裙,西式毛衣”,没有一样是日本发明设计的。
日本社交媒体上,很多日本人看到中国人穿西式校服,就骂“老土的中国人又山寨日本的文化”“中国成为日本的文化附属国了”等等极为难听的话。
敢情中国人穿西式校服就是山寨?日本人穿了西式校服就变成他们专利了?
那苏格兰人知道他们世世代代都在“山寨”日本的JK裙子吗?
苏格兰人都不介意中国人穿格群呢,日本人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我想不通,不明白,不理解。
日本有水手JK制服和西装JK制服,两种JK制服。水手JK是照抄英国的,而日本最广泛的西装式JK其实就是照抄欧洲各国的西装校服。
以后不要再把西式校服叫成JK制服了,西式校服就叫西式校服,我们应该为西式校服正名。

图1
如图1,这才是真正的日本本土服饰,日本本土服饰是没有交领的,色彩也极度原始。以下简称日本土服。这个时期的日本是没有木屐和分趾袜的,因为木屐和分趾袜也是学习中国的。
这是日本人自己复原的日本土服,符合历史事实。

图2
如图2,这是国家博物馆的东汉汉服——皂朝服。现代日本的所谓「和服」和这个有九成相似,因为「和服」由始至终都是对着「汉服」照抄的。
所谓的「和服(吴服)」就是把「汉服」稍微改了一下,并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
其实把「和服」称呼为「崇中日本人的改版汉服」或者「日式汉服」更合适。
交领汉服对日本服饰有再造之恩,没有汉服就没有交领。
中国人也穿西装,但中国没有把西装称为中装吧。所以我觉得任何有交领的服饰,日本人都不应该称为和服。
漢服復興,日月重開。
正本清源,火樹銀花。
昭昭萬國,俾俾有唐。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4.很多人认为战国日本的军事实力非常强,这是错的。
明朝的时候日本入侵朝鲜,日本侵略军导致朝鲜半岛生灵涂炭,最后是大明出兵维护了东亚和平。很多日本右翼或者历史小白春秋笔法
,非常狡猾地只提及日军火枪比明军多,却只字不提明军的火炮和火箭数量远多于日本。没错,明军的火炮和火箭数量远多于日本。而且日本海军当时连朝鲜海军都打不过。
毕竟明朝在1407年就成立了全世界第一支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而且很多日本人吹是“朝鲜倭乱导致明朝灭亡”。从明朝胜利的1598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的1644年,差不多50年,足足半个世纪了。这个谣言可笑程度就如同说“普法战争导致德国二战战败”(普法战争中德国为胜利方)。

无知的日吹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
塞缪尔·霍利不是历史学家,英文维基百科连他的页面都没有,这本抹黑明朝的书也只是不严谨的历史小说读物。
英国历史学家Stephen Turnbull (historian)直言明军的火炮是最强的,这个英国历史学家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历史学家。是真正的历史专家。
According to Stephen Turnbull, "Chinese field artillery and siege cannon were the finest in the region". Chinese artillery was made from cast iron, and were divided into several types, the most important were the "great general gun" and the folang zhi (佛朗支), the latter being breech-loaded artillery guns. 翻译:根据Stephen Turnbull的说法,"中国的野战火炮和攻城炮是该地区最好的"。中国的火炮由铸铁制成,分为几种类型,最重要的是 "大将军炮 "和佛朗支,后者是后装火炮。
这位剑桥大学的英国历史学家还批评日本人故意贬低李如松:One of the Chinese commanders wasLi Rusong, a man who has been traditionally disparaged in Japanese accounts. In Turnbull's estimate, he was "one of Ming China's most accomplished generals".Although Li was defeated at theBattle of Pyokjeyek, his defeat was temporary. He was an able strategist who achieved his goal of forcing the Japanese out of Korea, and Japanese accounts focusing on his defeat at Pyokjeyek served to distract from his achievements。翻译:中国的指挥官之一是李如松,这个人在日本的记载中一直被贬低。根据特恩布尔的估计,他是 "明朝最有成就的将军之一"。虽然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中被击败,但他的失败是暂时的。他是一个能干的战略家,实现了将日本人赶出朝鲜的目标,而日本人对他在碧蹄馆之战
中的失败的描述,则分散了他的成就。
日本战国的武田信玄
抄了《孙子兵法》中的“风林火山(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为军旗。直接抄,只字不改。
日本游戏《只狼》抄了《吴子兵法·论将第四》中的"有死而荣,无生而辱",无关痛痒低把“而"改成"之"。
文化交流就像写论文,查重率百分之十几可以接受,但日本抄足百分之八九十就不对了,抄完再改名更是错上加错。日本从文字服饰建筑再到各种生活用品都原封不动地抄中国(例如油纸伞,被日本照抄过去,然后改名成和伞)。日本是这个世界上最没资格指责“中国人喜欢山寨”的国家。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中国明天把日本现存所有的和服制式及图案抄过来,改名成汉服2022款式。大部分日本人对此可以做到毫不介意吗?
不要再说什么日本帮中国把文化科技发扬光大了,日本是单方面抄袭中国。换位思考,现代日本人愿意放弃所有版权,全部文化科技送给中国吗,日本人做得到吗?这样中国就可以帮助日本发扬光大了。
那些觉得日本抄中国没问题的人,那你是否做到同样标准:支持中国对其他国家文化科技全盘抄袭,毕竟按你的逻辑,抄过来就是自己的东西了。
5.很多人认为生鱼片、寿司、纳豆和拉面起源于日本,这是错的。生鱼片、寿司、纳豆和拉面其实都是中国的。
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熬熟的鱼肉酱叫鮨(音“ㄧˋ”)。
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纳豆,起源于中国古代,自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以来开始制作,由黄豆通过纳豆菌(枯草杆菌)发酵制成豆制品。
先秦时代脍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细的生肉,《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在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不够鲜嫩,鲜鱼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
”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
日本从中国学来拉面:在明治时代早期,拉面是横滨中华街常见的食品。1900年代,来自上海和广东的中国人在日本卖切面,配以简单的汤底和配料。在昭和年间,拉面在日本开始流行。
长文讲解日本如何全面放弃本土服饰,全面引进汉服(包括木屐和穿木屐用的分趾袜):
长文讲解中文名字的美妙:为什么日本人名字直译成中文又好看又好听?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反中台湾人反中香港人想偷走繁体字的归属权,大家可以多了解繁体,不要让这些人得逞。
超好看的二次元汉服美图:
长文讲解中国古诗的美妙:你曾经对日本有哪些误解? - 木屐分趾袜大师兄的回答 - 知乎
讲解万历朝鲜战争: